'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
"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這是 喲西心理 的第 44 篇新知

閱讀僅需 8 分鐘

作者| UC

《我家小兩口》大家都看了嗎?

裡面有一對夫妻——若風跟小戚,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相信大部分男同胞對若風都不陌生。無論是當年dota的死亡一指,還是LOL時代的卡牌大師,甚至到後期的吃雞直播全程無彈幕,感覺這個男人無論做啥,都在被罵……

"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這是 喲西心理 的第 44 篇新知

閱讀僅需 8 分鐘

作者| UC

《我家小兩口》大家都看了嗎?

裡面有一對夫妻——若風跟小戚,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相信大部分男同胞對若風都不陌生。無論是當年dota的死亡一指,還是LOL時代的卡牌大師,甚至到後期的吃雞直播全程無彈幕,感覺這個男人無論做啥,都在被罵……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而現在,他跟妻子上了一檔綜藝節目,也難逃被罵的厄運。有網友把他跟妻子吵架的片段剪成合集。

"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這是 喲西心理 的第 44 篇新知

閱讀僅需 8 分鐘

作者| UC

《我家小兩口》大家都看了嗎?

裡面有一對夫妻——若風跟小戚,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相信大部分男同胞對若風都不陌生。無論是當年dota的死亡一指,還是LOL時代的卡牌大師,甚至到後期的吃雞直播全程無彈幕,感覺這個男人無論做啥,都在被罵……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而現在,他跟妻子上了一檔綜藝節目,也難逃被罵的厄運。有網友把他跟妻子吵架的片段剪成合集。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裡面有一幕,我印象還挺深刻的。若風因為自己和小戚說話時,小戚一直看手機不認真聽,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被冷落,隨後開啟了爭吵模式。甚至到了後面夫妻倆互放狠話,若風直言覺得這樣下去兩個人遲早離婚。

這集播出來後,評論區一大片網友聲討若風。

"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這是 喲西心理 的第 44 篇新知

閱讀僅需 8 分鐘

作者| UC

《我家小兩口》大家都看了嗎?

裡面有一對夫妻——若風跟小戚,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相信大部分男同胞對若風都不陌生。無論是當年dota的死亡一指,還是LOL時代的卡牌大師,甚至到後期的吃雞直播全程無彈幕,感覺這個男人無論做啥,都在被罵……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而現在,他跟妻子上了一檔綜藝節目,也難逃被罵的厄運。有網友把他跟妻子吵架的片段剪成合集。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裡面有一幕,我印象還挺深刻的。若風因為自己和小戚說話時,小戚一直看手機不認真聽,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被冷落,隨後開啟了爭吵模式。甚至到了後面夫妻倆互放狠話,若風直言覺得這樣下去兩個人遲早離婚。

這集播出來後,評論區一大片網友聲討若風。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評論區裡面,一般都是罵這幾個問題:

這人品娶什麼老婆??

不僅算是鋼鐵直男,還算是渣男本渣了吧?

男的神經病

……

你會發現,我們作為觀眾,會對若風有很多的行為有很多的批判,並且把這些批判歸因到人格因素上。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一種心理學現象——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 observer bias)

1.

什麼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 observer bias)指當我們作為觀察者(觀眾)的時候,很容易會把他人的行為(行為發生者)歸因於他人的人格特質,而當我們是行為發生者時,則很容易把我們行為的發生歸因到情景因素中。(Jones & Nisbett 1971)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複雜,就這麼說吧。我們更容易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內部原因,而將我們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部原因。

如果這個也難理解,沒關係,我用大白話來說,那就是,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時,傾向於指責別人的人品,而忽視情境的影響。

說到這裡,你有想到身邊的例子嗎?

"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這是 喲西心理 的第 44 篇新知

閱讀僅需 8 分鐘

作者| UC

《我家小兩口》大家都看了嗎?

裡面有一對夫妻——若風跟小戚,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相信大部分男同胞對若風都不陌生。無論是當年dota的死亡一指,還是LOL時代的卡牌大師,甚至到後期的吃雞直播全程無彈幕,感覺這個男人無論做啥,都在被罵……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而現在,他跟妻子上了一檔綜藝節目,也難逃被罵的厄運。有網友把他跟妻子吵架的片段剪成合集。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裡面有一幕,我印象還挺深刻的。若風因為自己和小戚說話時,小戚一直看手機不認真聽,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被冷落,隨後開啟了爭吵模式。甚至到了後面夫妻倆互放狠話,若風直言覺得這樣下去兩個人遲早離婚。

這集播出來後,評論區一大片網友聲討若風。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評論區裡面,一般都是罵這幾個問題:

這人品娶什麼老婆??

不僅算是鋼鐵直男,還算是渣男本渣了吧?

男的神經病

……

你會發現,我們作為觀眾,會對若風有很多的行為有很多的批判,並且把這些批判歸因到人格因素上。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一種心理學現象——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 observer bias)

1.

什麼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 observer bias)指當我們作為觀察者(觀眾)的時候,很容易會把他人的行為(行為發生者)歸因於他人的人格特質,而當我們是行為發生者時,則很容易把我們行為的發生歸因到情景因素中。(Jones & Nisbett 1971)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複雜,就這麼說吧。我們更容易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內部原因,而將我們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部原因。

如果這個也難理解,沒關係,我用大白話來說,那就是,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時,傾向於指責別人的人品,而忽視情境的影響。

說到這裡,你有想到身邊的例子嗎?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當你跟朋友約飯,結果朋友晚到了30分鐘,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朋友不在乎你們的關係,不在意你的時間;但是如果是你遲到30分鐘的話,你肯定不會這麼想自己,你可能只會覺得自己是有事情耽誤了。

當你跟另一半下班一起回家,看到另一半躺在沙發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Ta是懶;但如果是你自己躺在沙發上,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累。

當所有人都在加班而你的同事不加班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Ta沒點團隊精神,但是如果換位是你的話,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確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在身。

……

想想,你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2.

為什麼會有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就像你看節目裡面的若風,你很容易就會覺得,若風是人品問題,性格問題。

殊不知他所做的事,你在現實裡面也可能同樣做著:

要求另一半聽你的

不尊重另一半的想法

把離婚/分手掛在嘴邊

……

這些行為,你可能都有在做。但是你肯定不會覺得是自己的性格問題,你可能會覺得是對方“逼你的”。

這也就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的典型呈現。為什麼會這樣呢?

"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這是 喲西心理 的第 44 篇新知

閱讀僅需 8 分鐘

作者| UC

《我家小兩口》大家都看了嗎?

裡面有一對夫妻——若風跟小戚,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相信大部分男同胞對若風都不陌生。無論是當年dota的死亡一指,還是LOL時代的卡牌大師,甚至到後期的吃雞直播全程無彈幕,感覺這個男人無論做啥,都在被罵……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而現在,他跟妻子上了一檔綜藝節目,也難逃被罵的厄運。有網友把他跟妻子吵架的片段剪成合集。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裡面有一幕,我印象還挺深刻的。若風因為自己和小戚說話時,小戚一直看手機不認真聽,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被冷落,隨後開啟了爭吵模式。甚至到了後面夫妻倆互放狠話,若風直言覺得這樣下去兩個人遲早離婚。

這集播出來後,評論區一大片網友聲討若風。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評論區裡面,一般都是罵這幾個問題:

這人品娶什麼老婆??

不僅算是鋼鐵直男,還算是渣男本渣了吧?

男的神經病

……

你會發現,我們作為觀眾,會對若風有很多的行為有很多的批判,並且把這些批判歸因到人格因素上。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一種心理學現象——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 observer bias)

1.

什麼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 observer bias)指當我們作為觀察者(觀眾)的時候,很容易會把他人的行為(行為發生者)歸因於他人的人格特質,而當我們是行為發生者時,則很容易把我們行為的發生歸因到情景因素中。(Jones & Nisbett 1971)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複雜,就這麼說吧。我們更容易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內部原因,而將我們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部原因。

如果這個也難理解,沒關係,我用大白話來說,那就是,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時,傾向於指責別人的人品,而忽視情境的影響。

說到這裡,你有想到身邊的例子嗎?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當你跟朋友約飯,結果朋友晚到了30分鐘,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朋友不在乎你們的關係,不在意你的時間;但是如果是你遲到30分鐘的話,你肯定不會這麼想自己,你可能只會覺得自己是有事情耽誤了。

當你跟另一半下班一起回家,看到另一半躺在沙發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Ta是懶;但如果是你自己躺在沙發上,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累。

當所有人都在加班而你的同事不加班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Ta沒點團隊精神,但是如果換位是你的話,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確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在身。

……

想想,你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2.

為什麼會有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就像你看節目裡面的若風,你很容易就會覺得,若風是人品問題,性格問題。

殊不知他所做的事,你在現實裡面也可能同樣做著:

要求另一半聽你的

不尊重另一半的想法

把離婚/分手掛在嘴邊

……

這些行為,你可能都有在做。但是你肯定不會覺得是自己的性格問題,你可能會覺得是對方“逼你的”。

這也就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的典型呈現。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在早期研究中,會把原因歸納到下面兩個方面:

a.不同信息來源

行動者對於行為信息的關注要超過觀察者,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景歸因和較少的個人特質歸因。但是觀察者對事情不瞭解,因此只能進行更多的個人特質歸因。

b.不同注意視角

觀察者對於外在行為和情景的關注要強於行動者。也就是說,作為觀察者的一方,會更加關注外在行為,所以也就比行動者看得更加清楚了。

而到了90年代,心理學家Malle(1999)提出了常識性心理概念理論(Folk conceptual of mind),這個理論對歸因偏差的解釋受到較多學者的認同。

簡單來說,Malle認為行為反應的不同概念構架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出現的根源。

也就是說,行動者和觀察者,在針對同一件事上,會選擇不同的歸因範式進行歸因,例如行動者更瞭解自己內心,所以就會通過對外部世界進行推理並歸因。

當然,除了這個還涉及到言語表達,就算大家的想法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用的語言不同,那麼也可能會造成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總結來說,之所出現這個偏差,是因為觀察者跟行動者有不同的信息來源、注意視角、歸因範式以及語言表達

3.

如何突破?

《社會心理學與人性》(Social And Human Nature)裡面,說道一句話:“在一場爭論中,雙方可能都會把自己看作是對方行為的迴應。”

這就是我們最常看到的爭吵和抱怨。雙方都把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景,而把對方的行為歸於性格。

這樣就會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衝突。

就像最初說到的例子,另一半不做家務,你認為是因為Ta的性格懶,而自己不做家務,卻認為是因為工作太累。

大家都抱有這種想法的話,那麼一場爭吵又怎麼避免呢?

這時候應該怎麼辦?

"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這是 喲西心理 的第 44 篇新知

閱讀僅需 8 分鐘

作者| UC

《我家小兩口》大家都看了嗎?

裡面有一對夫妻——若風跟小戚,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相信大部分男同胞對若風都不陌生。無論是當年dota的死亡一指,還是LOL時代的卡牌大師,甚至到後期的吃雞直播全程無彈幕,感覺這個男人無論做啥,都在被罵……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而現在,他跟妻子上了一檔綜藝節目,也難逃被罵的厄運。有網友把他跟妻子吵架的片段剪成合集。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裡面有一幕,我印象還挺深刻的。若風因為自己和小戚說話時,小戚一直看手機不認真聽,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被冷落,隨後開啟了爭吵模式。甚至到了後面夫妻倆互放狠話,若風直言覺得這樣下去兩個人遲早離婚。

這集播出來後,評論區一大片網友聲討若風。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評論區裡面,一般都是罵這幾個問題:

這人品娶什麼老婆??

不僅算是鋼鐵直男,還算是渣男本渣了吧?

男的神經病

……

你會發現,我們作為觀眾,會對若風有很多的行為有很多的批判,並且把這些批判歸因到人格因素上。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一種心理學現象——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 observer bias)

1.

什麼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 observer bias)指當我們作為觀察者(觀眾)的時候,很容易會把他人的行為(行為發生者)歸因於他人的人格特質,而當我們是行為發生者時,則很容易把我們行為的發生歸因到情景因素中。(Jones & Nisbett 1971)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複雜,就這麼說吧。我們更容易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內部原因,而將我們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部原因。

如果這個也難理解,沒關係,我用大白話來說,那就是,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時,傾向於指責別人的人品,而忽視情境的影響。

說到這裡,你有想到身邊的例子嗎?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當你跟朋友約飯,結果朋友晚到了30分鐘,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朋友不在乎你們的關係,不在意你的時間;但是如果是你遲到30分鐘的話,你肯定不會這麼想自己,你可能只會覺得自己是有事情耽誤了。

當你跟另一半下班一起回家,看到另一半躺在沙發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Ta是懶;但如果是你自己躺在沙發上,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累。

當所有人都在加班而你的同事不加班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Ta沒點團隊精神,但是如果換位是你的話,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確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在身。

……

想想,你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2.

為什麼會有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就像你看節目裡面的若風,你很容易就會覺得,若風是人品問題,性格問題。

殊不知他所做的事,你在現實裡面也可能同樣做著:

要求另一半聽你的

不尊重另一半的想法

把離婚/分手掛在嘴邊

……

這些行為,你可能都有在做。但是你肯定不會覺得是自己的性格問題,你可能會覺得是對方“逼你的”。

這也就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的典型呈現。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在早期研究中,會把原因歸納到下面兩個方面:

a.不同信息來源

行動者對於行為信息的關注要超過觀察者,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景歸因和較少的個人特質歸因。但是觀察者對事情不瞭解,因此只能進行更多的個人特質歸因。

b.不同注意視角

觀察者對於外在行為和情景的關注要強於行動者。也就是說,作為觀察者的一方,會更加關注外在行為,所以也就比行動者看得更加清楚了。

而到了90年代,心理學家Malle(1999)提出了常識性心理概念理論(Folk conceptual of mind),這個理論對歸因偏差的解釋受到較多學者的認同。

簡單來說,Malle認為行為反應的不同概念構架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出現的根源。

也就是說,行動者和觀察者,在針對同一件事上,會選擇不同的歸因範式進行歸因,例如行動者更瞭解自己內心,所以就會通過對外部世界進行推理並歸因。

當然,除了這個還涉及到言語表達,就算大家的想法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用的語言不同,那麼也可能會造成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總結來說,之所出現這個偏差,是因為觀察者跟行動者有不同的信息來源、注意視角、歸因範式以及語言表達

3.

如何突破?

《社會心理學與人性》(Social And Human Nature)裡面,說道一句話:“在一場爭論中,雙方可能都會把自己看作是對方行為的迴應。”

這就是我們最常看到的爭吵和抱怨。雙方都把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景,而把對方的行為歸於性格。

這樣就會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衝突。

就像最初說到的例子,另一半不做家務,你認為是因為Ta的性格懶,而自己不做家務,卻認為是因為工作太累。

大家都抱有這種想法的話,那麼一場爭吵又怎麼避免呢?

這時候應該怎麼辦?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首先第一點,你需要意識到這種認知偏差的存在。不過當你看到這裡的時候,你就起碼意識到,大家歸因方式的不同。

其次第二點,就是提高共情能力。其實不管是行動者還是觀察者,在看待事物的時候,都沒有理解對方當時的感受。

所以如果說,你能夠理解對方當時的感受和思維方式,那麼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那要怎麼理解呢?想要系統提升共情能力的話,可以用之前說到的“空椅子技術”“文學角色代入”

而現在,我教你從形式上開始改變,通過行為帶動認知。這時候你只需要記住下面的18個字

“我理解”(I get it)

“的確是這樣的”(That makes sense)

“當然你會有這種感覺”(Of course you feel that way)

當你能夠說出這18個字的時候,你就是在迫使自己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這時候你才有機會更好共情。

一起共勉。

"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這是 喲西心理 的第 44 篇新知

閱讀僅需 8 分鐘

作者| UC

《我家小兩口》大家都看了嗎?

裡面有一對夫妻——若風跟小戚,我覺得特別有意思。

相信大部分男同胞對若風都不陌生。無論是當年dota的死亡一指,還是LOL時代的卡牌大師,甚至到後期的吃雞直播全程無彈幕,感覺這個男人無論做啥,都在被罵……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而現在,他跟妻子上了一檔綜藝節目,也難逃被罵的厄運。有網友把他跟妻子吵架的片段剪成合集。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裡面有一幕,我印象還挺深刻的。若風因為自己和小戚說話時,小戚一直看手機不認真聽,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被冷落,隨後開啟了爭吵模式。甚至到了後面夫妻倆互放狠話,若風直言覺得這樣下去兩個人遲早離婚。

這集播出來後,評論區一大片網友聲討若風。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評論區裡面,一般都是罵這幾個問題:

這人品娶什麼老婆??

不僅算是鋼鐵直男,還算是渣男本渣了吧?

男的神經病

……

你會發現,我們作為觀眾,會對若風有很多的行為有很多的批判,並且把這些批判歸因到人格因素上。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這裡面涉及到一種心理學現象——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 observer bias)

1.

什麼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 observer bias)指當我們作為觀察者(觀眾)的時候,很容易會把他人的行為(行為發生者)歸因於他人的人格特質,而當我們是行為發生者時,則很容易把我們行為的發生歸因到情景因素中。(Jones & Nisbett 1971)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複雜,就這麼說吧。我們更容易將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內部原因,而將我們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外部原因。

如果這個也難理解,沒關係,我用大白話來說,那就是,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時,傾向於指責別人的人品,而忽視情境的影響。

說到這裡,你有想到身邊的例子嗎?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當你跟朋友約飯,結果朋友晚到了30分鐘,這個時候你可能會覺得朋友不在乎你們的關係,不在意你的時間;但是如果是你遲到30分鐘的話,你肯定不會這麼想自己,你可能只會覺得自己是有事情耽誤了。

當你跟另一半下班一起回家,看到另一半躺在沙發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Ta是懶;但如果是你自己躺在沙發上,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累。

當所有人都在加班而你的同事不加班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Ta沒點團隊精神,但是如果換位是你的話,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確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在身。

……

想想,你是不是都是這樣的?

2.

為什麼會有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就像你看節目裡面的若風,你很容易就會覺得,若風是人品問題,性格問題。

殊不知他所做的事,你在現實裡面也可能同樣做著:

要求另一半聽你的

不尊重另一半的想法

把離婚/分手掛在嘴邊

……

這些行為,你可能都有在做。但是你肯定不會覺得是自己的性格問題,你可能會覺得是對方“逼你的”。

這也就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的典型呈現。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在早期研究中,會把原因歸納到下面兩個方面:

a.不同信息來源

行動者對於行為信息的關注要超過觀察者,可以提供更多的情景歸因和較少的個人特質歸因。但是觀察者對事情不瞭解,因此只能進行更多的個人特質歸因。

b.不同注意視角

觀察者對於外在行為和情景的關注要強於行動者。也就是說,作為觀察者的一方,會更加關注外在行為,所以也就比行動者看得更加清楚了。

而到了90年代,心理學家Malle(1999)提出了常識性心理概念理論(Folk conceptual of mind),這個理論對歸因偏差的解釋受到較多學者的認同。

簡單來說,Malle認為行為反應的不同概念構架是行動者-觀察者偏差出現的根源。

也就是說,行動者和觀察者,在針對同一件事上,會選擇不同的歸因範式進行歸因,例如行動者更瞭解自己內心,所以就會通過對外部世界進行推理並歸因。

當然,除了這個還涉及到言語表達,就算大家的想法是一樣的,但是表達用的語言不同,那麼也可能會造成行動者-觀察者偏差。

總結來說,之所出現這個偏差,是因為觀察者跟行動者有不同的信息來源、注意視角、歸因範式以及語言表達

3.

如何突破?

《社會心理學與人性》(Social And Human Nature)裡面,說道一句話:“在一場爭論中,雙方可能都會把自己看作是對方行為的迴應。”

這就是我們最常看到的爭吵和抱怨。雙方都把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景,而把對方的行為歸於性格。

這樣就會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衝突。

就像最初說到的例子,另一半不做家務,你認為是因為Ta的性格懶,而自己不做家務,卻認為是因為工作太累。

大家都抱有這種想法的話,那麼一場爭吵又怎麼避免呢?

這時候應該怎麼辦?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首先第一點,你需要意識到這種認知偏差的存在。不過當你看到這裡的時候,你就起碼意識到,大家歸因方式的不同。

其次第二點,就是提高共情能力。其實不管是行動者還是觀察者,在看待事物的時候,都沒有理解對方當時的感受。

所以如果說,你能夠理解對方當時的感受和思維方式,那麼結果可能就不一樣了。

那要怎麼理解呢?想要系統提升共情能力的話,可以用之前說到的“空椅子技術”“文學角色代入”

而現在,我教你從形式上開始改變,通過行為帶動認知。這時候你只需要記住下面的18個字

“我理解”(I get it)

“的確是這樣的”(That makes sense)

“當然你會有這種感覺”(Of course you feel that way)

當你能夠說出這18個字的時候,你就是在迫使自己去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這時候你才有機會更好共情。

一起共勉。

我家小兩口:你之所以覺得Ta人品有問題,可能是陷入了這認知偏差

UC說:

你認為的,不是別人所認為的。

參考資料:

Jones, E. E., & Nisbett, R. E. The Actor and the Observer: Divergent Perceptions of the Causes of Behavior. New York: General Learning Press; 1971.

MALLE B F. How people explain behavior: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J]. 1999,(03).

MALLE B F. The social self and the social other:Actorobserver asymmetries in making sense of behavior[A]. Philadelphia:Psychology Press,2002:189-200.

Baumeister, R. F., & Bushman, B. Social Psychology and Human Nature, Comprehensive Edi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2014.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