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棗莊經濟建設的歷程、成效及經驗(八)

改革開放以來棗莊經濟建設的歷程、成效及經驗(八)

二、經濟建設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棗莊市擺脫了“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經過了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歷程,實現了經濟發展指導思想和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經濟步入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成為一個充滿旺盛活力、具有廣闊前景的城市。

(一)綜合實力實現了從極度疲弱到逐步增強。改革開放之前,棗莊工農業發展停滯不前、生產效率低下、財政實力不強,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後。通過改革開放,棗莊市經濟發展走上正軌、日新月異,總體實力不斷提高。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建市之初1961年的2.51億元,到1970年的4.15億元接近翻一番用了9年時間,從1970年的4.15億元到1978年的8.25億元接近翻一番用了8年時間,從1981年到2015年共經歷7個五年,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個五年末分別增長2.2倍、2倍、3倍、1.7倍、2.5倍、2.2倍、1.5倍;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8.25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2031億元,增長245倍;2017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2315.91億元。三次產業結構從1981年的37.21:51.15:11.64調整為7.0:51.6:41.4,實現了從“二一三”到“二三一”的轉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18元,改革開放後連續跨越500元、1000元、5000元、1萬元、2萬元、3萬元、5萬元七個臺階,2017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9110元,是1978年的186倍。2017年,棗莊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45.20億元、支出完成245.11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115倍和385倍。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828.33億元,其中住戶存款1175.5億元,分別比1978年增加1827.42億元和1175.35億元;貸款餘額1212.4億元,比1978年增加1209.48億元。

(二)經濟增長實現了從簡單粗放到集約節約。改革開放之初,棗莊市依託煤炭和石灰石優勢加快工業發展,一度造成資源過度開採和浪費,水、大氣、山體、耕地受到嚴重汙染和破壞。隨著改革開放特別是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棗莊市確立了“高端化、智能化、鏈條化、綠色化、信息化、集群化”的工業發展思路,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推進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通過化解過剩產能,全市火電、水泥、煤炭、印染、平板玻璃等行業的耗能高、汙染重、技術落後、經營困難企業被淘汰,騰出大量能耗和環境指標用於產業規模大、經濟效益好、技術含量高的大項目、好項目。對煤化工產業,在尿素、甲醇、醋酸等初級產品市場基本飽和的情況下,先後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集團參與煤化工項目建設,煤化工產業加速向煤基新材料和精細化工方向延伸。通過大力培植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裝備製造等產業初具規模;互聯網產業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魯南大數據中心一期建成運營,互聯網小鎮入駐運營企業80家,成功舉辦山東省第四屆互聯網大會和數字中國(棗莊)峰會,區域性大數據基地正在崛起。山亭、臺兒莊兩個區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嚴格實行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成為綠色發展的示範區。2017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92家,非煤產業增加值佔比達到87.82%,“一黑一灰”的煤城形象漸行漸遠。

(三)商品服務實現了從供給短缺到總體平衡。改革開放之初,雖然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但生活消費品短期內無法滿足群眾快速增長的需求,市場上各種物資十分匱乏,始於20世紀50年代的副食品和日用工業品憑票憑證供應政策仍舊延續。1984年和1988年的全國搶購風潮也不可避免地波及棗莊,棗莊市委、市政府及時採取應對措施保證了市場和物價穩定。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發展,物資供應逐漸豐富,棗莊商品和服務由短缺轉向總體基本平衡或略有結餘,1993年糧票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計劃調撥、憑票供應”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曾經困擾城鄉群眾多年的商品和服務短缺問題大大緩解。農產品供給能力穩步提高,主要農產品產量成倍增加,2013年棗莊市糧食總產量171.20萬噸,基本實現全市人均千斤糧、一噸菜;肉類總產量26.24萬噸,水產品9.29萬噸,蔬菜452.77萬噸,水果25萬噸。工業生產能力擴張迅速,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迅猛,2017年棗莊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是1978年的430倍,水泥、機制紙及板紙產量分別是1978年的99倍、125倍,紡織服裝、電動自行車、橡膠輪胎等工業產品不僅供應國內市場,而且實現大量出口。第三產業迅速成長,各類服務業快速發展,基本形成多層次、多門類的商品市場體系和多種經濟成分、多種市場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的商品市場格局。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2.1億元,是1978年的329倍。隨著社會生產能力的提高和信息化的發展,市場供求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買方市場全面形成,“生意難做”成為更多經商者的感嘆,“網購”“刷卡”“刷手機”消費成為棗莊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不論何時何地“想買就買”。

(四)基礎建設實現了從嚴重製約到有力支持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曾經是制約棗莊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改革開放以來,棗莊不斷加強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能源生產能力由弱變強,從1978年破土興建山東十里泉發電廠開始,通過持續不斷大幅度增加能源投入,到2017年全市發電機組容量達到5028.5兆瓦,形成了煤電、光伏發電、風電、水電全面發展的格局;發揮棗莊煤炭鐵路運輸和“外電入魯”主要運輸通道優勢,建設魯南煤電一體化開發基地,到2020年全市煤電機組裝機總規模將達到520萬千瓦,年發電量270億千瓦時以上;山東省近30年來規劃建設的唯一大型水庫——總投資30.7億元的莊裡水庫於2015年7月14日啟動建設,並同步規劃了總投資約70億元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2017年全市光伏發電總裝機規模482兆瓦、生物質發電裝機174兆瓦,到“十三五”末,全市風力、光伏和生物質發電裝機規模將分別達到700兆瓦、500兆瓦、300兆瓦以上。交通運輸能力明顯增強,京滬高鐵在棗莊設立兩個站點,拉近了棗莊市與北京、上海及沿線城市的距離;BRT連通五區,2018年將通達全部縣級駐地;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到8574.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3.7公里,即將建成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大回環;農村公路實現“村村通”全覆蓋,硬化路“戶戶通”加快推進;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3000萬噸,棗莊港“四港區、六作業區”格局加快形成,十電運煤專線啟動遷建;新臺高速動工建設,棗菏高速、高鐵換乘樞紐、棗木高速東延、沂臺線南延等加快施工。棗莊機場納入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基本形成水陸空立體交織、公鐵水銜接聯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的發展不斷催生對通信基礎網絡的需求,到2017年末棗莊初步建成覆蓋全市、通達世界、技術先進、業務全面的信息通信基礎網絡;固定電話用戶由1978年的3300戶增加到24.2萬戶,增長73倍;移動電話用戶從無到有,達到351.77萬戶;2017年全市郵政業務收入6.43億元;互聯網一級主幹網絡建設上升為繼濟南、青島之後的第三個寬帶接入一級節點城市,棗莊被工信部認定為“寬帶中國”示範城市,工業化和信息化加速融合,電子政務和智慧城市建設快速推進,有力支撐了棗莊經濟快速發展。

(五)經濟格局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改革開放前,棗莊經濟對外交往很少,1978年全市外貿出口銷售額僅為1555.85萬元,且屬於山東省設立的外貿代辦機構政策性外貿,利用外資基本是空白。改革開放以來,棗莊順應經濟國際化潮流,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對外經濟呈現加速發展態勢,有223家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貿易往來關係。進出口貿易總額不斷提升,改革開放後特別是1992年山東省外貿體制下放後,棗莊進出口業務迅速增長,1995年出口總值完成30億元,出口創匯1億美元;2017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到101.06億元,其中出口89.03億元。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斷提高,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9%提高到2017年的4.4%。對外貿易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工業製成品出口佔出口總額比重由1978年的32.3%上升到2017年的93.8%,提高61.5個百分點;其中機電產品出口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從零開始,2017年佔出口總額的22.8%;食品、農副產品等初級產品出口大幅下降,佔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7年的6.2%。與此同時,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快速增長,2017年棗莊市機電產品進口額達到6097萬元,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達到580萬元。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棗莊市開始引進利用外資,此後有兩個利用外資的高峰期:一是1992—1996年,實際利用外資1992年比1991年翻了接近一番,1993年突破千萬美元,此後連續四年每年以1000美元左右的速度增長,1996年達到5000美元;二是2004—2010年,實際利用外資保持較高增幅,2005年突破1億美元大關,2010年達到23900萬美元的歷史高峰。對外投資從無到有,2008年到2017年,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始終保持在四五千萬美元以上,勞務合作年末在外人數保持在1100—2900人。

(六)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以前,城鄉居民生活基本上處於溫飽不足的狀態,1985年全市仍有24萬農民年人均收入在150元以下,七八萬人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經過改革開放,經濟快速發展,城鄉群眾就業渠道越來越寬。隨著市場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提高和經濟進入新常態,就業形勢日趨嚴峻,棗莊市提出建設創業創新型城市,出臺積極的就業政策緩解就業壓力。2017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53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32萬人,從業人員達到296萬人;從就業結構看,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員比例為27:29:44,對比1980年的86.1:9.2:4.7可以看出,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全體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佔比達到68%。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顯著提高,1978年全市人均年收入157.43元,儲蓄存款餘額1538萬元;2017年全體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2420元,住戶存款餘額達到1175.5億元、當年新增70.97億元。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2017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17247元和9345元,均達到1982年的41倍。城鎮、農村恩格爾係數分別降至29.4%、30.8%,連續14年逐漸降低,城鄉群眾對飲食的關注點從擔心營養不足轉向控制營養攝入,不僅要求吃得飽、吃得好,還要求吃得更健康、有品位。從耐用消費品看,2014年城鎮居民家庭彩電、洗衣機、電冰箱、淋浴熱水器每百戶擁有量超過100臺,農村居民彩電和移動電話數量分別達到101臺和210臺,2017年城鎮居民空調器和移動電話每百戶擁有量分別達到218臺和262臺,汽車、家用電腦等高檔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大幅提高,消費者不僅追求產品優質耐用,而且追求功能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城鄉居民居住面積不斷增加,2017年底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分別達到40.5和38平方米。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形成、覆蓋面不斷擴大,實現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本養老保險並軌,城鄉低保、農村五保標準逐年提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衝刺階段,棗莊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將提前實現經濟總量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