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保羅羅默:中國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經驗'

""諾獎得主保羅羅默:中國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經驗

時代週報記者 王心昊 發自廣州

要說過去40年經濟發展最為成功的案例,中國的改革開放必定榜上有名。而作為長期研究經濟增長的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羅默教授,中國改革開放的40年,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他在20世紀80年代所提出的“內生經濟增長模型”理論:一個國家內生的知識或技術進步才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來源。

簡而言之,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知識被作為要素投入生產時,會產生正外部性,並實現規模報酬遞增,從而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知識是在全球化的進程之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但近幾年,一路高歌前進的全球化進程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影響,在此基礎之上,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新經濟與新未來將如何走向?9月3日,2019第四屆時代財經·諾獎經濟學家論壇上,羅默發表《全球化時代的新經濟與新未來》,為在全球化過程中的中國和世界,提供屬於這位經濟學大師的看法和思考。

“這是一個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話題。”羅默在演講中指出,過去的40年,中國經歷了高質量的發展期;而在未來一段時間,他相信中國將繼續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有益的經驗和借鑑。

政府產業政策行之有效

對於市場這隻“無形的手”以及政府“這隻有型的手”作用的討論,堪稱經濟學界的一個終極問題:以經濟學理論奠基者亞當·斯密以及之後演變的新古典主義流派,堅持市場這隻“無形的手”能夠解決絕大多數經濟問題,政府更應“治大國如烹小鮮”,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

但在此次演講中,羅默明確指出了“無形的手”所存在的侷限性:“有些人覺得政府作用過於強勁並不是好事,他們覺得政府完全甩手不管不做任何干預,讓市場進行調節才是最適合的機制。但事實證明,完全靠市場調節肯定是不正確的觀點。”

在羅默教授看來,中國改革開放後至今,之所以能實現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正是因為中國建立了強而有力的政府。

作為羅默在經濟學領域作出的最重要貢獻,技術創新驅動理論揭示了社會發展內生動力: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社會創新。

而在採訪中,羅默指出,大部分的技術創新都是源於市場激勵下的有意投資行為。而在市場激勵的作用下,政府能夠針對科技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調整激勵政策:例如國內目前正在推進的建設以及近年來取得迅猛發展的航天技術,均是在政府積極發揮激勵作用的背景下,企業自身通過內生技術進步從而獲得長足發展的典型例子。

“但強有力的政府並不是給經濟施加過多的限制條件。”羅默在演講中強調,強而有力的政府要明確應該施加影響的領域,比如治理汙染企業以及存在欺騙消費者行為的企業等。

建議深耕國內市場

作為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中最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和對世界經濟而言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羅默同時指出,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體系之時,一些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發展路徑的選擇就已經產生了誤解。

“這些西方國家誤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就意味著將會全盤接納由西方世界主導建立的經濟發展模型。然而事實上,中國從未作出過這樣的許諾。”羅默在採訪中強調,有不少國家也提出,加入世界貿易格局,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採用一樣的模型。

事實上,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在關稅以及市場準入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據《人民日報》海外版此前報道,在貨物貿易方面,中國的關稅總水平自入世以來已經從15.3%降低至9.8%。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開放市場,引進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市場。

而對於當今正變得愈加複雜的國際貿易形勢,羅默認為中國更應該依靠深耕國內市場。他指出,中國自身的市場體量已足夠大,城市人口也非常多,這些因素都有利於中國進一步提升貿易優勢,讓市場更有競爭力,同時帶動商品在國內市場的流通,推進人員的交流,建立更好的機制來吸引人才。“城市之間的良性競爭是中國過去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在線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email protecte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