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家長說的做,就不理孩子”,是贏了孩子,可得理解孩子的委屈

早期教育 親子成長 育兒 小小羽媽 小小羽媽 2017-10-07

案例:

一天婆婆說起來“石榴的媽媽狠狠制石榴了一頓,因為石榴把桌子上的一件東西扔到了地下,石榴媽媽非得讓她撿起來,不撿起來就不給她說話。石榴就一直哭,最後還是撿起來了。”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看到大人的目的達到了,孩子哭著把扔地下的東西撿起來,但孩子的感受好嗎?還用了“制”這個字,孩子是一個完整的人,這對孩子尊重嗎?NO,這是控制。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是什麼,有沒有去了解呢?在這個事件中媽媽是贏了孩子,滿足了大人的控制慾,但孩子呢?孩子沒有感受到母親的愛,孩子感受到是冷漠、指責。孩子也很奇怪媽媽為什麼生氣,可能會有點意識到自己做錯了點什麼,但是不知道該怎樣做,也許他把東西扔地下只是覺得好奇……

“不按家長說的做,就不理孩子”,是贏了孩子,可得理解孩子的委屈

那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才會合作呢?其實在說之前有非常重要的兩點是“如何想”和“如何聽”。

如何想

如何想是指你是如何看待孩子的行為,這代表著你的視角。你用什麼樣的視角就會採用對應這個視角的行為,然後也會對應不同的結果。就如同上面的這個例子,你可以把這種行為看作“孩子很好奇,這是很好玩的東西,他不知道不能扔到地上”,也可以把他的行為看作“這孩子怎麼這麼壞,就是故意扔地下的”,那對應這兩個不同的視角,家長作出的行為也會不一樣,如果是第一種視角,你可能會蹲下來給孩子說“寶貝,你是覺得很好玩是嗎?那這個東西在哪裡呢?請你幫忙把它放回去吧”。第二種視角對應的行為可能就是上面家長的做法了,我們用不同的視角的時候我們完全會做出不一樣的行為。所以,邀請家長朋友做一個覺察,是不是在關注孩子與眾不同、值得欣賞的地方,是不是在關注他的優點,然後能不能看到他做到了什麼,能不能肯定這些方面。

如何聽

“不按家長說的做,就不理孩子”,是贏了孩子,可得理解孩子的委屈

聽有兩種,一種是自傳式的傾聽,一種是同理心的傾聽。自傳式傾聽基於自己過往的經驗故事、價值觀,然後去不斷地給對方評判、建議,然後去分析,然後去控制。真正同理心的傾聽是放空自己,是真的帶著愛、帶著尊重、帶著好奇、帶著欣賞去聽的。大家可以去感受一下,在你的溝通中,很多時候你更傾向於、更忍不住的是哪一種方式。只有當孩子覺得我們真得在傾聽他,真的帶著愛、帶著尊重、帶著好奇聽的時候他才肯說。孩子是極其敏銳的,當他覺得我們聽的時候是敷衍的,當他覺得一會給他貼個標籤,或一會準備給她建議,告訴他一二三應該怎麼做的時候,孩子通常就不會說了,當孩子不說的時候,你就永遠不會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然後你就繼續說,當你這樣說的時候,可能你說的80%都擊不中目標,這個時候問題來了,你說的再多,甚至越多,孩子根本不會聽,而且,行大於言,當他的說的時候,我們都沒有去聽,我們已經示範出了一種不尊重的態度,恩,我可以不尊重你,我可以敷衍你,我可以評判你,那麼同樣的,當孩子聽我們說話的時候,他也習得了這種方式。

如何說

那最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說了,其實“如何想”和“如何聽”已經引導你如何說了。介紹正面管教的一個實用工具“啟發式提問”,當我們真的基於好奇、信任、尊重提出問題的時候,孩子的大腦會自動的去尋找答案,“你應該把這個東西放到哪裡呢”,孩子會覺得他知道答案很棒,因為孩子在追求他的的價值感,當他感覺很棒的時候就願意去配合,願意去合作。這時候再說“那請你把他放回去吧”,他可能就乖乖放回去了。

“不按家長說的做,就不理孩子”,是贏了孩子,可得理解孩子的委屈

關於如何說還有很多小工具,如“正向語言”“鼓勵”“贏得合作四步驟”等,後續再給大家分享。

“不按家長說的做,就不理孩子”,是贏了孩子,可得理解孩子的委屈

同時,提醒父母,我們所有的管教方法不是為了用控制、懲罰的手段 贏了”孩子,而是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和善而堅定),給予孩子大量的鼓勵,並要花時間培養、訓練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贏得孩子。你希望孩子是有責任心的、上進的、優雅的,那你應該也是一樣的。

和孩子一起成長,做智慧父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