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勞動,是因為他們認為“勞動是對犯錯誤人的一種懲罰”

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

上三年級的貝貝回家對媽媽說:“教室的暖氣片底下真是太髒了!”

媽媽問:“你怎麼知道啊?你到那底下幹什麼?”

“打掃衛生啊!”貝貝回答說。

“那你在家怎麼不打掃衛生呢?”媽媽問。

貝貝眼一斜,頭一甩,說:“在家我又沒犯錯誤,憑什麼打掃衛生啊!”

孩子不愛勞動,是因為他們認為“勞動是對犯錯誤人的一種懲罰”

當下,我們的許多孩子不愛勞動,學校裡安排打掃衛生之類的勞動時都是極不情願,在家裡就更不用說了。對於此種情況,我們給孩子的定義是“懶”,經常有老師和家長髮慨嘆:“現在的孩子真是太懶了!”

而開頭故事中的貝貝告訴我們,孩子們不願勞動,不想勞動,不僅是懶,更是他們認為“勞動不是一件好事”。

現實中,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以“勞代罰”現象非常普遍,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如遲到、沒完成作業,就會被罰掃地、罰拖地、罰洗衣、罰擦黑板等是大人慣用的“伎倆”。此種情況下,在孩子頭腦中,勞動自然就變成了懲罰的代名詞。因此,無論你在臺上如何聲嘶力竭地大講特講,“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勞動最光榮”“要熱愛勞動”,但孩子早就不再信你那一套,“犯了錯誤才勞動”就擺在那裡,他如何再相信你講的“勞動光榮”?

孩子不愛勞動,是因為他們認為“勞動是對犯錯誤人的一種懲罰”

所以,讓孩子熱愛勞動,首先我們的教育要“言行一致”,無論家庭還是學校,都要堅決摒棄“以勞代罰”的錯誤做法。孩子犯了錯誤,可採取恰當的方法處理,絕不能“以勞代罰”。相反,要對熱愛勞動,勞動積極、勞動過程表現好、效果佳的孩子與“考試第一”並列對待,甚至把勞動作為“高級獎品”,某些勞動只有品學兼優的同學才有“資格”去完成。誠如是,才能讓孩子認識到“勞動真光榮”不只是嘴上喊得空洞口號,掛在牆上的宣傳標語,而是轉化成一種堅定的內心信念,真正把勞動當成是應該的、必須的、光榮的,讓勞動成為流尚在血液中的一種自覺習慣!

孩子不愛勞動,是因為他們認為“勞動是對犯錯誤人的一種懲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