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形狀》:在時空中穿越大師們的世界

《時間的形狀》:在時空中穿越大師們的世界

這不是一本書,這是一個全新的宇宙觀。

這句話來形容《時間的形狀:相對論史話》應該是貼切的,這本書集趣味性與簡易性於一體,一個對於物理世界並不精通的人應該也可以讀得十分開心,這不是寫給專家看的,而是寫是普通人看的書。

讀好書,應該的態度是分享,所以請放心作者並沒有給廣告費讓我鼓吹這本書,而是讀完之後,再次回味的時候,意猶未盡。

穿越大師們的思想

本書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把人類對於科學對於宇宙的思考和探索進行了一次歷史的巡遊,在此巡遊的過程中,我們瞭解到歷史上一些偉大的人物及對人類進步產生推動作用的一個個思想。

世界實在太精彩,同時這個宇宙也太無賴,在目前的科技條件下時空的旅行是一個不可及的夢,但是因為有夢存在,人類也產生了無窮的動力去探索這個宇宙,有太多的未知等著人類去探索,也許有一天會讓人大跌眼鏡也說不定。

牛頓力學,相對論,量子理論目前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瞭解這個宇宙的方法,但是還不足夠去了解,愛因斯坦說過:宇宙中最不能理解的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時間的形狀》:在時空中穿越大師們的世界

終有一天會有一個比較完善的理論理解我們這個宇宙,但這個理論什麼時候能夠誕生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也許就存在於未來某位大師的腦海中,正如相對論誕生於愛因斯坦的大腦中一樣。

上面提到一個詞:這個宇宙。科學不談論上帝,雖然不信仰上帝,不過我依舊相信我們不是唯一的,按普遍接受的理論:宇宙從一個奇點的大爆炸開始然後生成了這個宇宙,到今天為止還在不斷的加速膨脹中。

這個加速度是超越光速的,這也是為什麼宇宙誕生至今依舊是一片黑暗,因為光並充斥整個宇宙,貌似在膨脹沒有停止之前,我們註定要生活在黑暗的宇宙中。

那麼在奇點之前有什麼,僅僅只有一個奇點會產生宇宙嗎?也許有無數個奇點在此前或是此後產生無數的其他宇宙,任何想象都不為過,宇宙有限,但是虛無無限,我們這個宇宙可能就是這虛無中一個泡泡而已,那麼是不是無數的泡泡又組成一個大的宇宙,然後這個大宇宙又有可能是無數泡泡中的一個呢?

再從維度上來說,我們目前是四維空間,三維加上時間一個維度,那存不存在五維空間、六維空間......,那麼是不是可能這樣說,我們的宇宙只是五維空間生物上的一個小點。

《時間的形狀》:在時空中穿越大師們的世界

《霍頓與無名氏》中霍頓在一粒灰塵中發現了一個小鎮,並且在霍頓的幫助下終於幫助小鎮穩定下來,避免了四處飄蕩帶來的毀滅性空難,空間的大與小隻在於個體的觀感,而不在於真正誰更大和更小。

人類已經想象到維度之美麗,但卻無法解開維度,也許維度正如一些科學家相信的是蜷縮在宇宙中不為人知。

不同的維度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二維空間無法理解三維空間一樣,當這個維度無窮擴充之後,是什麼?誰能說得清楚,只能說任何皆有可能。當然答案不僅僅在書中,還有更多的理論等著我們去發現。

大師們的努力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大師的人就不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

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穿越時間去看時間的書,不如說是在時間中看大師們留下的時間軌跡。

《時間的形狀》:在時空中穿越大師們的世界

以四維時空為例,這也是書中比較難懂卻很有意思的一章,在閔可夫斯基四維時空座標中,當愛因斯坦站在地上不動時,時間作用在他身上的是一條直線的軌跡圖,也許當某一天,人類真的能夠熨開時間空上維度,那麼我們的物質時間這種軌跡則清晰可見了,只不過在當下三維空間中,大家一樣,坐著時間之船一直向前,看不到過去和未來。

當然大師們的努力不止如此,牛頓建立了經典的物理學大廈開始,可以用來解釋許多事,但是當人類的大師們不斷的溝通交流之下,經典物理學的大廈貌似有點不穩定了。

以《量子理論》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在19世紀八九十年代,德國的一個年輕人在思考他的學術事業時,被警告不要研究物理學。最好是到別的學科看看,因為物理學已經走到了路的盡頭,沒留下多少真正值得研究的東西了。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叫馬克斯·普朗克,幸運的是他沒有理會給他的建議。

《時間的形狀》:在時空中穿越大師們的世界

若是這位還不是大師的年輕人聽話了,那麼物理學可以會另給一個定義,而不是被稱之為普朗克常數了,簡單的來說普朗克常數是一個物理常數,用以描述量子大小。

費曼曾經說過:我認為我可以肯定地說,現在沒有人理解量子力學。這話對於我來說是正確的,畢竟不是物理學家,並不瞭解,但是不妨礙自己在時間歷史裡看看量子學是如何發展的,看一看大師們的軌跡也是可以的。

大師們的努力,普通的人那就努力的去看,去理解一下,也是對大師們的一種尊重,因為閱讀沒有疆界。

閱讀的樂趣

關於如何讀書,估計這類題材已經被傳寫了多次,估計最出名的應該是那一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在這本書中作者教會了我們應該如何去讀,如何去層次去讀,但是有時候,閱讀應該是私人的,可以達到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而不必管是不是讀到精華所在。

所以個人的讀書經常是跳躍性的,興之所在,那就拿出來讀一讀,比如讀到了這本《時間的形狀》,最近還看另一本則是牛津通識的《量子理論》,也是讀得雲裡霧裡的。

很多時候,並不太喜歡寫書的內容簡介,告訴這本書的精華是什麼?但有時還是忍不住去說下書中的大致結構,否則大家也不知道這本書到底好在哪裡了。

《時間的形狀》:在時空中穿越大師們的世界

一直以為讀書是一種很隱私的事,因為在每個人的知識體系下,讀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因此書給閱讀者傳播的東西也會不一樣,不一定要讀出同樣的意思,讀出不同的風味郵來才是一種最個人的感受。

對宇宙學感興趣的緣由是高中時,老師搞了一個圖書室,書是從班費抽錢購買還有其他一些人捐的書,記得當時隨便借了一本書,已經忘記書名了,只記得其中有一句說道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那時讀書是盡信書了,驚歎不已。經年不忘我們人類地球的渺小,也留下了一點好奇的種子。

廢話說這麼多,其實只有一點,讀一本書,那怕其中有一句話能給你帶來深思,按雞湯的說法是值得了。

雖然無法詳細記得從前看過書的內容,但,你看,小火苗已經種下不是。

《時間的形狀》:在時空中穿越大師們的世界

對宇宙方面的書籍感興趣,各種雜七雜八的理論基本上讀了個大概,所以有時走路喜歡抬頭看看天空,地球這個孤獨的人類星球在宇宙之中默默守候,在時間的長河中到底會走向何方,寂滅是必然的,但是之上的人類如何生存還是必然的寂滅可不一定,可是誰知道未來呢?

書籍有限,思想卻是無限的,這個宇宙規則限制了人類的肉體,卻限制不了人類的夢想,我們不正是走在夢想的路上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