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內頁

他先學楷書後入魏碑,倡導《標準草書》以文字的規範來提振國民的文化精神,並提出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對書法界和社會書寫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他的草書容易辨識,成為標準草書的楷模。

據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現場回憶,他的父親每年大約寫6000餘幅書法,而在父親過世後通過他的日記得知,其實每年的數量為7000餘幅。他還笑稱:“我‘八十而知十一非’,11歲開始,我每天在父親的書桌上練一小時書法,如果每天不佔用書桌一小時,每年書寫的書法數量應該會更多。”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內頁

他先學楷書後入魏碑,倡導《標準草書》以文字的規範來提振國民的文化精神,並提出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對書法界和社會書寫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他的草書容易辨識,成為標準草書的楷模。

據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現場回憶,他的父親每年大約寫6000餘幅書法,而在父親過世後通過他的日記得知,其實每年的數量為7000餘幅。他還笑稱:“我‘八十而知十一非’,11歲開始,我每天在父親的書桌上練一小時書法,如果每天不佔用書桌一小時,每年書寫的書法數量應該會更多。”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展示的《于右任草書千字文》複製品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回憶了于右任先生在政治、教育、書法三個方面的歷程與貢獻,並表示於右老與上海關係密切,上海將加強對於右任先生史料、書法的發掘與研究。會上同時展示了長卷《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據悉,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作序。

劉雅農之子劉冰:于右任《千字文》收藏始末

于右任與《千字文》也頗具淵源,據悉他曾收集各種版本的《千字文》三百餘種,反覆閱讀、臨摹、借鑑和創作。恰逢于右任先生誕辰140週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草書千字文》一書,該卷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落墨千言,筆勢縱橫。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內頁

他先學楷書後入魏碑,倡導《標準草書》以文字的規範來提振國民的文化精神,並提出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對書法界和社會書寫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他的草書容易辨識,成為標準草書的楷模。

據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現場回憶,他的父親每年大約寫6000餘幅書法,而在父親過世後通過他的日記得知,其實每年的數量為7000餘幅。他還笑稱:“我‘八十而知十一非’,11歲開始,我每天在父親的書桌上練一小時書法,如果每天不佔用書桌一小時,每年書寫的書法數量應該會更多。”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展示的《于右任草書千字文》複製品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回憶了于右任先生在政治、教育、書法三個方面的歷程與貢獻,並表示於右老與上海關係密切,上海將加強對於右任先生史料、書法的發掘與研究。會上同時展示了長卷《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據悉,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作序。

劉雅農之子劉冰:于右任《千字文》收藏始末

于右任與《千字文》也頗具淵源,據悉他曾收集各種版本的《千字文》三百餘種,反覆閱讀、臨摹、借鑑和創作。恰逢于右任先生誕辰140週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草書千字文》一書,該卷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落墨千言,筆勢縱橫。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題跋

書後有劉雅農題跋所記,“開先吳公為右老入室弟子,此文承右老所賜者,餘追隨開公有年,以道義交。公知餘酷好書法,臨別承公割愛轉贈,敬謹拜領乃付裝池並跋數語致感忱,雅農年八十又三書於來青簃。”

該卷後傳於劉雅農之子劉冰,劉冰於2010年將該卷《千字文》捐給陝西曆史博物館。現居洛杉磯的劉冰出席了“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並介紹了該卷於父親的淵源:卷後題跋中吳開先是民國時上海名人,曾任社會局局長。遷臺以後,曾任世界書局董事長,父親劉雅農先生於1948年赴臺創辦臺北世界書局並任要職。退休時吳開先贈此卷《千字文》以答謝。父親辭世後,該卷傳到劉冰之手。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內頁

他先學楷書後入魏碑,倡導《標準草書》以文字的規範來提振國民的文化精神,並提出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對書法界和社會書寫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他的草書容易辨識,成為標準草書的楷模。

據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現場回憶,他的父親每年大約寫6000餘幅書法,而在父親過世後通過他的日記得知,其實每年的數量為7000餘幅。他還笑稱:“我‘八十而知十一非’,11歲開始,我每天在父親的書桌上練一小時書法,如果每天不佔用書桌一小時,每年書寫的書法數量應該會更多。”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展示的《于右任草書千字文》複製品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回憶了于右任先生在政治、教育、書法三個方面的歷程與貢獻,並表示於右老與上海關係密切,上海將加強對於右任先生史料、書法的發掘與研究。會上同時展示了長卷《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據悉,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作序。

劉雅農之子劉冰:于右任《千字文》收藏始末

于右任與《千字文》也頗具淵源,據悉他曾收集各種版本的《千字文》三百餘種,反覆閱讀、臨摹、借鑑和創作。恰逢于右任先生誕辰140週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草書千字文》一書,該卷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落墨千言,筆勢縱橫。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題跋

書後有劉雅農題跋所記,“開先吳公為右老入室弟子,此文承右老所賜者,餘追隨開公有年,以道義交。公知餘酷好書法,臨別承公割愛轉贈,敬謹拜領乃付裝池並跋數語致感忱,雅農年八十又三書於來青簃。”

該卷後傳於劉雅農之子劉冰,劉冰於2010年將該卷《千字文》捐給陝西曆史博物館。現居洛杉磯的劉冰出席了“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並介紹了該卷於父親的淵源:卷後題跋中吳開先是民國時上海名人,曾任社會局局長。遷臺以後,曾任世界書局董事長,父親劉雅農先生於1948年赴臺創辦臺北世界書局並任要職。退休時吳開先贈此卷《千字文》以答謝。父親辭世後,該卷傳到劉冰之手。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之子劉冰在座談會現場

當時于右任故鄉陝西三原籌建“陝西于右任紀念館”,本想將此卷《千字文》捐贈給紀念館,但考慮到陝西曆史博物館有更好的研究和儲存條件,故最終於2010年將該卷捐贈給陝歷博,並另捐贈一對家藏於右任楹聯作品給於右任紀念館。

“現在市場上于右任書法的拍賣價格不低,很多人覺得我‘虧了’”,劉冰半開玩笑得說,“我現在生活在美國,我的兒孫輩不識中國書法,未來他們未必當寶,我還是覺得捐給國家、由國家保管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

在“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上,最重量級的嘉賓便是於中令,他1939年生於重慶,是于右任的第三子。1949年隨於右任去中國臺灣,1963年,赴美留學,後供職於科學界。

在會議前一天,於中令先生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談他印象裡的父親。

而在座談會上,幾乎所有人都希望通過他了解到一個更具體的、作為父親的于右任,想一探書本上的于右任與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否一樣。於中令幾乎有問必達,遇到不清楚的問題,也直言自己不知道。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內頁

他先學楷書後入魏碑,倡導《標準草書》以文字的規範來提振國民的文化精神,並提出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對書法界和社會書寫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他的草書容易辨識,成為標準草書的楷模。

據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現場回憶,他的父親每年大約寫6000餘幅書法,而在父親過世後通過他的日記得知,其實每年的數量為7000餘幅。他還笑稱:“我‘八十而知十一非’,11歲開始,我每天在父親的書桌上練一小時書法,如果每天不佔用書桌一小時,每年書寫的書法數量應該會更多。”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展示的《于右任草書千字文》複製品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回憶了于右任先生在政治、教育、書法三個方面的歷程與貢獻,並表示於右老與上海關係密切,上海將加強對於右任先生史料、書法的發掘與研究。會上同時展示了長卷《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據悉,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作序。

劉雅農之子劉冰:于右任《千字文》收藏始末

于右任與《千字文》也頗具淵源,據悉他曾收集各種版本的《千字文》三百餘種,反覆閱讀、臨摹、借鑑和創作。恰逢于右任先生誕辰140週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草書千字文》一書,該卷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落墨千言,筆勢縱橫。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題跋

書後有劉雅農題跋所記,“開先吳公為右老入室弟子,此文承右老所賜者,餘追隨開公有年,以道義交。公知餘酷好書法,臨別承公割愛轉贈,敬謹拜領乃付裝池並跋數語致感忱,雅農年八十又三書於來青簃。”

該卷後傳於劉雅農之子劉冰,劉冰於2010年將該卷《千字文》捐給陝西曆史博物館。現居洛杉磯的劉冰出席了“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並介紹了該卷於父親的淵源:卷後題跋中吳開先是民國時上海名人,曾任社會局局長。遷臺以後,曾任世界書局董事長,父親劉雅農先生於1948年赴臺創辦臺北世界書局並任要職。退休時吳開先贈此卷《千字文》以答謝。父親辭世後,該卷傳到劉冰之手。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之子劉冰在座談會現場

當時于右任故鄉陝西三原籌建“陝西于右任紀念館”,本想將此卷《千字文》捐贈給紀念館,但考慮到陝西曆史博物館有更好的研究和儲存條件,故最終於2010年將該卷捐贈給陝歷博,並另捐贈一對家藏於右任楹聯作品給於右任紀念館。

“現在市場上于右任書法的拍賣價格不低,很多人覺得我‘虧了’”,劉冰半開玩笑得說,“我現在生活在美國,我的兒孫輩不識中國書法,未來他們未必當寶,我還是覺得捐給國家、由國家保管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

在“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上,最重量級的嘉賓便是於中令,他1939年生於重慶,是于右任的第三子。1949年隨於右任去中國臺灣,1963年,赴美留學,後供職於科學界。

在會議前一天,於中令先生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談他印象裡的父親。

而在座談會上,幾乎所有人都希望通過他了解到一個更具體的、作為父親的于右任,想一探書本上的于右任與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否一樣。於中令幾乎有問必達,遇到不清楚的問題,也直言自己不知道。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座談會上發言

於中令講了幾個故事,讓大家看到了生活中的于右任:

眾所周知,于右任有一把標誌性的鬍子,所以又稱“髯翁”:“他的鬍子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開始留的,睡覺的時候就打一個結。”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內頁

他先學楷書後入魏碑,倡導《標準草書》以文字的規範來提振國民的文化精神,並提出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對書法界和社會書寫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他的草書容易辨識,成為標準草書的楷模。

據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現場回憶,他的父親每年大約寫6000餘幅書法,而在父親過世後通過他的日記得知,其實每年的數量為7000餘幅。他還笑稱:“我‘八十而知十一非’,11歲開始,我每天在父親的書桌上練一小時書法,如果每天不佔用書桌一小時,每年書寫的書法數量應該會更多。”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展示的《于右任草書千字文》複製品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回憶了于右任先生在政治、教育、書法三個方面的歷程與貢獻,並表示於右老與上海關係密切,上海將加強對於右任先生史料、書法的發掘與研究。會上同時展示了長卷《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據悉,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作序。

劉雅農之子劉冰:于右任《千字文》收藏始末

于右任與《千字文》也頗具淵源,據悉他曾收集各種版本的《千字文》三百餘種,反覆閱讀、臨摹、借鑑和創作。恰逢于右任先生誕辰140週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草書千字文》一書,該卷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落墨千言,筆勢縱橫。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題跋

書後有劉雅農題跋所記,“開先吳公為右老入室弟子,此文承右老所賜者,餘追隨開公有年,以道義交。公知餘酷好書法,臨別承公割愛轉贈,敬謹拜領乃付裝池並跋數語致感忱,雅農年八十又三書於來青簃。”

該卷後傳於劉雅農之子劉冰,劉冰於2010年將該卷《千字文》捐給陝西曆史博物館。現居洛杉磯的劉冰出席了“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並介紹了該卷於父親的淵源:卷後題跋中吳開先是民國時上海名人,曾任社會局局長。遷臺以後,曾任世界書局董事長,父親劉雅農先生於1948年赴臺創辦臺北世界書局並任要職。退休時吳開先贈此卷《千字文》以答謝。父親辭世後,該卷傳到劉冰之手。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之子劉冰在座談會現場

當時于右任故鄉陝西三原籌建“陝西于右任紀念館”,本想將此卷《千字文》捐贈給紀念館,但考慮到陝西曆史博物館有更好的研究和儲存條件,故最終於2010年將該卷捐贈給陝歷博,並另捐贈一對家藏於右任楹聯作品給於右任紀念館。

“現在市場上于右任書法的拍賣價格不低,很多人覺得我‘虧了’”,劉冰半開玩笑得說,“我現在生活在美國,我的兒孫輩不識中國書法,未來他們未必當寶,我還是覺得捐給國家、由國家保管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

在“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上,最重量級的嘉賓便是於中令,他1939年生於重慶,是于右任的第三子。1949年隨於右任去中國臺灣,1963年,赴美留學,後供職於科學界。

在會議前一天,於中令先生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談他印象裡的父親。

而在座談會上,幾乎所有人都希望通過他了解到一個更具體的、作為父親的于右任,想一探書本上的于右任與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否一樣。於中令幾乎有問必達,遇到不清楚的問題,也直言自己不知道。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座談會上發言

於中令講了幾個故事,讓大家看到了生活中的于右任:

眾所周知,于右任有一把標誌性的鬍子,所以又稱“髯翁”:“他的鬍子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開始留的,睡覺的時候就打一個結。”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臨《鄭文公碑》

“父親寫字寫得很慢,臨《鄭文公碑》《景太和館皇象急就章》,我小時候也臨,父親會在我寫過的紙頭背後繼續寫。” 於中令回憶說,“父親寫字用硯石舔筆,由家裡副官研墨,墨未用盡就擱著成了宿墨,我有一次把父親的硯臺洗乾淨了,父親擾我不懂宿墨之好。”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內頁

他先學楷書後入魏碑,倡導《標準草書》以文字的規範來提振國民的文化精神,並提出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對書法界和社會書寫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他的草書容易辨識,成為標準草書的楷模。

據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現場回憶,他的父親每年大約寫6000餘幅書法,而在父親過世後通過他的日記得知,其實每年的數量為7000餘幅。他還笑稱:“我‘八十而知十一非’,11歲開始,我每天在父親的書桌上練一小時書法,如果每天不佔用書桌一小時,每年書寫的書法數量應該會更多。”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展示的《于右任草書千字文》複製品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回憶了于右任先生在政治、教育、書法三個方面的歷程與貢獻,並表示於右老與上海關係密切,上海將加強對於右任先生史料、書法的發掘與研究。會上同時展示了長卷《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據悉,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作序。

劉雅農之子劉冰:于右任《千字文》收藏始末

于右任與《千字文》也頗具淵源,據悉他曾收集各種版本的《千字文》三百餘種,反覆閱讀、臨摹、借鑑和創作。恰逢于右任先生誕辰140週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草書千字文》一書,該卷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落墨千言,筆勢縱橫。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題跋

書後有劉雅農題跋所記,“開先吳公為右老入室弟子,此文承右老所賜者,餘追隨開公有年,以道義交。公知餘酷好書法,臨別承公割愛轉贈,敬謹拜領乃付裝池並跋數語致感忱,雅農年八十又三書於來青簃。”

該卷後傳於劉雅農之子劉冰,劉冰於2010年將該卷《千字文》捐給陝西曆史博物館。現居洛杉磯的劉冰出席了“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並介紹了該卷於父親的淵源:卷後題跋中吳開先是民國時上海名人,曾任社會局局長。遷臺以後,曾任世界書局董事長,父親劉雅農先生於1948年赴臺創辦臺北世界書局並任要職。退休時吳開先贈此卷《千字文》以答謝。父親辭世後,該卷傳到劉冰之手。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之子劉冰在座談會現場

當時于右任故鄉陝西三原籌建“陝西于右任紀念館”,本想將此卷《千字文》捐贈給紀念館,但考慮到陝西曆史博物館有更好的研究和儲存條件,故最終於2010年將該卷捐贈給陝歷博,並另捐贈一對家藏於右任楹聯作品給於右任紀念館。

“現在市場上于右任書法的拍賣價格不低,很多人覺得我‘虧了’”,劉冰半開玩笑得說,“我現在生活在美國,我的兒孫輩不識中國書法,未來他們未必當寶,我還是覺得捐給國家、由國家保管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

在“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上,最重量級的嘉賓便是於中令,他1939年生於重慶,是于右任的第三子。1949年隨於右任去中國臺灣,1963年,赴美留學,後供職於科學界。

在會議前一天,於中令先生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談他印象裡的父親。

而在座談會上,幾乎所有人都希望通過他了解到一個更具體的、作為父親的于右任,想一探書本上的于右任與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否一樣。於中令幾乎有問必達,遇到不清楚的問題,也直言自己不知道。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座談會上發言

於中令講了幾個故事,讓大家看到了生活中的于右任:

眾所周知,于右任有一把標誌性的鬍子,所以又稱“髯翁”:“他的鬍子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開始留的,睡覺的時候就打一個結。”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臨《鄭文公碑》

“父親寫字寫得很慢,臨《鄭文公碑》《景太和館皇象急就章》,我小時候也臨,父親會在我寫過的紙頭背後繼續寫。” 於中令回憶說,“父親寫字用硯石舔筆,由家裡副官研墨,墨未用盡就擱著成了宿墨,我有一次把父親的硯臺洗乾淨了,父親擾我不懂宿墨之好。”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在於中令練字的紙頭背後臨《急就章》

“父親寫書法寫招牌從不收費,在中國臺北的生活也不富裕,有次家裡餐錢拮据,父親向老副官借錢過渡,這件事情不知怎麼被記者知道並登在報上,父親很不高興。”於中令還提到,冬天用的炭火有很多款,有煙的相對便宜。有一回蔣介石在臺北的冬天來家裡,看到于右任用的是有煙的炭火,於是蔣介石送了一個電爐,並關照“如果覺得電費貴,由‘總統府’來承擔。”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內頁

他先學楷書後入魏碑,倡導《標準草書》以文字的規範來提振國民的文化精神,並提出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對書法界和社會書寫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他的草書容易辨識,成為標準草書的楷模。

據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現場回憶,他的父親每年大約寫6000餘幅書法,而在父親過世後通過他的日記得知,其實每年的數量為7000餘幅。他還笑稱:“我‘八十而知十一非’,11歲開始,我每天在父親的書桌上練一小時書法,如果每天不佔用書桌一小時,每年書寫的書法數量應該會更多。”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展示的《于右任草書千字文》複製品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回憶了于右任先生在政治、教育、書法三個方面的歷程與貢獻,並表示於右老與上海關係密切,上海將加強對於右任先生史料、書法的發掘與研究。會上同時展示了長卷《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據悉,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作序。

劉雅農之子劉冰:于右任《千字文》收藏始末

于右任與《千字文》也頗具淵源,據悉他曾收集各種版本的《千字文》三百餘種,反覆閱讀、臨摹、借鑑和創作。恰逢于右任先生誕辰140週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草書千字文》一書,該卷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落墨千言,筆勢縱橫。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題跋

書後有劉雅農題跋所記,“開先吳公為右老入室弟子,此文承右老所賜者,餘追隨開公有年,以道義交。公知餘酷好書法,臨別承公割愛轉贈,敬謹拜領乃付裝池並跋數語致感忱,雅農年八十又三書於來青簃。”

該卷後傳於劉雅農之子劉冰,劉冰於2010年將該卷《千字文》捐給陝西曆史博物館。現居洛杉磯的劉冰出席了“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並介紹了該卷於父親的淵源:卷後題跋中吳開先是民國時上海名人,曾任社會局局長。遷臺以後,曾任世界書局董事長,父親劉雅農先生於1948年赴臺創辦臺北世界書局並任要職。退休時吳開先贈此卷《千字文》以答謝。父親辭世後,該卷傳到劉冰之手。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之子劉冰在座談會現場

當時于右任故鄉陝西三原籌建“陝西于右任紀念館”,本想將此卷《千字文》捐贈給紀念館,但考慮到陝西曆史博物館有更好的研究和儲存條件,故最終於2010年將該卷捐贈給陝歷博,並另捐贈一對家藏於右任楹聯作品給於右任紀念館。

“現在市場上于右任書法的拍賣價格不低,很多人覺得我‘虧了’”,劉冰半開玩笑得說,“我現在生活在美國,我的兒孫輩不識中國書法,未來他們未必當寶,我還是覺得捐給國家、由國家保管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

在“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上,最重量級的嘉賓便是於中令,他1939年生於重慶,是于右任的第三子。1949年隨於右任去中國臺灣,1963年,赴美留學,後供職於科學界。

在會議前一天,於中令先生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談他印象裡的父親。

而在座談會上,幾乎所有人都希望通過他了解到一個更具體的、作為父親的于右任,想一探書本上的于右任與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否一樣。於中令幾乎有問必達,遇到不清楚的問題,也直言自己不知道。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座談會上發言

於中令講了幾個故事,讓大家看到了生活中的于右任:

眾所周知,于右任有一把標誌性的鬍子,所以又稱“髯翁”:“他的鬍子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開始留的,睡覺的時候就打一個結。”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臨《鄭文公碑》

“父親寫字寫得很慢,臨《鄭文公碑》《景太和館皇象急就章》,我小時候也臨,父親會在我寫過的紙頭背後繼續寫。” 於中令回憶說,“父親寫字用硯石舔筆,由家裡副官研墨,墨未用盡就擱著成了宿墨,我有一次把父親的硯臺洗乾淨了,父親擾我不懂宿墨之好。”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在於中令練字的紙頭背後臨《急就章》

“父親寫書法寫招牌從不收費,在中國臺北的生活也不富裕,有次家裡餐錢拮据,父親向老副官借錢過渡,這件事情不知怎麼被記者知道並登在報上,父親很不高興。”於中令還提到,冬天用的炭火有很多款,有煙的相對便宜。有一回蔣介石在臺北的冬天來家裡,看到于右任用的是有煙的炭火,於是蔣介石送了一個電爐,並關照“如果覺得電費貴,由‘總統府’來承擔。”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臨王羲之《十七帖》

因為都喜歡詩詞和書法,于右任與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都熟悉且有交往。

此外,“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家裡大門幾乎不關,希望隨時可以幫到需要幫助的人”,而 對於子女的教育,于右任並不過多幹涉,於中令後來的專業也和文史關係不大,學了理工科。

於中令同時還提到了于右任的書法對日本的影響,通過年過80的兒子對父親點滴的回憶,也勾勒出一個鬍子打著結睡覺的、生動的于右任。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內頁

他先學楷書後入魏碑,倡導《標準草書》以文字的規範來提振國民的文化精神,並提出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對書法界和社會書寫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他的草書容易辨識,成為標準草書的楷模。

據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現場回憶,他的父親每年大約寫6000餘幅書法,而在父親過世後通過他的日記得知,其實每年的數量為7000餘幅。他還笑稱:“我‘八十而知十一非’,11歲開始,我每天在父親的書桌上練一小時書法,如果每天不佔用書桌一小時,每年書寫的書法數量應該會更多。”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展示的《于右任草書千字文》複製品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回憶了于右任先生在政治、教育、書法三個方面的歷程與貢獻,並表示於右老與上海關係密切,上海將加強對於右任先生史料、書法的發掘與研究。會上同時展示了長卷《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據悉,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作序。

劉雅農之子劉冰:于右任《千字文》收藏始末

于右任與《千字文》也頗具淵源,據悉他曾收集各種版本的《千字文》三百餘種,反覆閱讀、臨摹、借鑑和創作。恰逢于右任先生誕辰140週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草書千字文》一書,該卷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落墨千言,筆勢縱橫。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題跋

書後有劉雅農題跋所記,“開先吳公為右老入室弟子,此文承右老所賜者,餘追隨開公有年,以道義交。公知餘酷好書法,臨別承公割愛轉贈,敬謹拜領乃付裝池並跋數語致感忱,雅農年八十又三書於來青簃。”

該卷後傳於劉雅農之子劉冰,劉冰於2010年將該卷《千字文》捐給陝西曆史博物館。現居洛杉磯的劉冰出席了“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並介紹了該卷於父親的淵源:卷後題跋中吳開先是民國時上海名人,曾任社會局局長。遷臺以後,曾任世界書局董事長,父親劉雅農先生於1948年赴臺創辦臺北世界書局並任要職。退休時吳開先贈此卷《千字文》以答謝。父親辭世後,該卷傳到劉冰之手。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之子劉冰在座談會現場

當時于右任故鄉陝西三原籌建“陝西于右任紀念館”,本想將此卷《千字文》捐贈給紀念館,但考慮到陝西曆史博物館有更好的研究和儲存條件,故最終於2010年將該卷捐贈給陝歷博,並另捐贈一對家藏於右任楹聯作品給於右任紀念館。

“現在市場上于右任書法的拍賣價格不低,很多人覺得我‘虧了’”,劉冰半開玩笑得說,“我現在生活在美國,我的兒孫輩不識中國書法,未來他們未必當寶,我還是覺得捐給國家、由國家保管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

在“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上,最重量級的嘉賓便是於中令,他1939年生於重慶,是于右任的第三子。1949年隨於右任去中國臺灣,1963年,赴美留學,後供職於科學界。

在會議前一天,於中令先生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談他印象裡的父親。

而在座談會上,幾乎所有人都希望通過他了解到一個更具體的、作為父親的于右任,想一探書本上的于右任與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否一樣。於中令幾乎有問必達,遇到不清楚的問題,也直言自己不知道。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座談會上發言

於中令講了幾個故事,讓大家看到了生活中的于右任:

眾所周知,于右任有一把標誌性的鬍子,所以又稱“髯翁”:“他的鬍子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開始留的,睡覺的時候就打一個結。”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臨《鄭文公碑》

“父親寫字寫得很慢,臨《鄭文公碑》《景太和館皇象急就章》,我小時候也臨,父親會在我寫過的紙頭背後繼續寫。” 於中令回憶說,“父親寫字用硯石舔筆,由家裡副官研墨,墨未用盡就擱著成了宿墨,我有一次把父親的硯臺洗乾淨了,父親擾我不懂宿墨之好。”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在於中令練字的紙頭背後臨《急就章》

“父親寫書法寫招牌從不收費,在中國臺北的生活也不富裕,有次家裡餐錢拮据,父親向老副官借錢過渡,這件事情不知怎麼被記者知道並登在報上,父親很不高興。”於中令還提到,冬天用的炭火有很多款,有煙的相對便宜。有一回蔣介石在臺北的冬天來家裡,看到于右任用的是有煙的炭火,於是蔣介石送了一個電爐,並關照“如果覺得電費貴,由‘總統府’來承擔。”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臨王羲之《十七帖》

因為都喜歡詩詞和書法,于右任與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都熟悉且有交往。

此外,“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家裡大門幾乎不關,希望隨時可以幫到需要幫助的人”,而 對於子女的教育,于右任並不過多幹涉,於中令後來的專業也和文史關係不大,學了理工科。

於中令同時還提到了于右任的書法對日本的影響,通過年過80的兒子對父親點滴的回憶,也勾勒出一個鬍子打著結睡覺的、生動的于右任。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案前書寫的于右任

謝稚柳之子謝定偉:敦煌研究所的創辦與“於右老”直接相關

自1940年至1946年,謝稚柳是于右任的祕書,1940年謝稚柳31歲,于右任62歲。當時的祕書長是程滄波,章士釗、潘伯鷹、沈尹默、喬大壯都聚集在於右任的“監察院”中。這樣的環境對日後謝稚柳的藝術和為人影響很大。1942年,於右老長子於望德結婚,謝稚柳畫了巨幅荷花道喜。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內頁

他先學楷書後入魏碑,倡導《標準草書》以文字的規範來提振國民的文化精神,並提出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對書法界和社會書寫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他的草書容易辨識,成為標準草書的楷模。

據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現場回憶,他的父親每年大約寫6000餘幅書法,而在父親過世後通過他的日記得知,其實每年的數量為7000餘幅。他還笑稱:“我‘八十而知十一非’,11歲開始,我每天在父親的書桌上練一小時書法,如果每天不佔用書桌一小時,每年書寫的書法數量應該會更多。”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展示的《于右任草書千字文》複製品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回憶了于右任先生在政治、教育、書法三個方面的歷程與貢獻,並表示於右老與上海關係密切,上海將加強對於右任先生史料、書法的發掘與研究。會上同時展示了長卷《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據悉,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作序。

劉雅農之子劉冰:于右任《千字文》收藏始末

于右任與《千字文》也頗具淵源,據悉他曾收集各種版本的《千字文》三百餘種,反覆閱讀、臨摹、借鑑和創作。恰逢于右任先生誕辰140週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草書千字文》一書,該卷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落墨千言,筆勢縱橫。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題跋

書後有劉雅農題跋所記,“開先吳公為右老入室弟子,此文承右老所賜者,餘追隨開公有年,以道義交。公知餘酷好書法,臨別承公割愛轉贈,敬謹拜領乃付裝池並跋數語致感忱,雅農年八十又三書於來青簃。”

該卷後傳於劉雅農之子劉冰,劉冰於2010年將該卷《千字文》捐給陝西曆史博物館。現居洛杉磯的劉冰出席了“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並介紹了該卷於父親的淵源:卷後題跋中吳開先是民國時上海名人,曾任社會局局長。遷臺以後,曾任世界書局董事長,父親劉雅農先生於1948年赴臺創辦臺北世界書局並任要職。退休時吳開先贈此卷《千字文》以答謝。父親辭世後,該卷傳到劉冰之手。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之子劉冰在座談會現場

當時于右任故鄉陝西三原籌建“陝西于右任紀念館”,本想將此卷《千字文》捐贈給紀念館,但考慮到陝西曆史博物館有更好的研究和儲存條件,故最終於2010年將該卷捐贈給陝歷博,並另捐贈一對家藏於右任楹聯作品給於右任紀念館。

“現在市場上于右任書法的拍賣價格不低,很多人覺得我‘虧了’”,劉冰半開玩笑得說,“我現在生活在美國,我的兒孫輩不識中國書法,未來他們未必當寶,我還是覺得捐給國家、由國家保管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

在“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上,最重量級的嘉賓便是於中令,他1939年生於重慶,是于右任的第三子。1949年隨於右任去中國臺灣,1963年,赴美留學,後供職於科學界。

在會議前一天,於中令先生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談他印象裡的父親。

而在座談會上,幾乎所有人都希望通過他了解到一個更具體的、作為父親的于右任,想一探書本上的于右任與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否一樣。於中令幾乎有問必達,遇到不清楚的問題,也直言自己不知道。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座談會上發言

於中令講了幾個故事,讓大家看到了生活中的于右任:

眾所周知,于右任有一把標誌性的鬍子,所以又稱“髯翁”:“他的鬍子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開始留的,睡覺的時候就打一個結。”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臨《鄭文公碑》

“父親寫字寫得很慢,臨《鄭文公碑》《景太和館皇象急就章》,我小時候也臨,父親會在我寫過的紙頭背後繼續寫。” 於中令回憶說,“父親寫字用硯石舔筆,由家裡副官研墨,墨未用盡就擱著成了宿墨,我有一次把父親的硯臺洗乾淨了,父親擾我不懂宿墨之好。”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在於中令練字的紙頭背後臨《急就章》

“父親寫書法寫招牌從不收費,在中國臺北的生活也不富裕,有次家裡餐錢拮据,父親向老副官借錢過渡,這件事情不知怎麼被記者知道並登在報上,父親很不高興。”於中令還提到,冬天用的炭火有很多款,有煙的相對便宜。有一回蔣介石在臺北的冬天來家裡,看到于右任用的是有煙的炭火,於是蔣介石送了一個電爐,並關照“如果覺得電費貴,由‘總統府’來承擔。”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臨王羲之《十七帖》

因為都喜歡詩詞和書法,于右任與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都熟悉且有交往。

此外,“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家裡大門幾乎不關,希望隨時可以幫到需要幫助的人”,而 對於子女的教育,于右任並不過多幹涉,於中令後來的專業也和文史關係不大,學了理工科。

於中令同時還提到了于右任的書法對日本的影響,通過年過80的兒子對父親點滴的回憶,也勾勒出一個鬍子打著結睡覺的、生動的于右任。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案前書寫的于右任

謝稚柳之子謝定偉:敦煌研究所的創辦與“於右老”直接相關

自1940年至1946年,謝稚柳是于右任的祕書,1940年謝稚柳31歲,于右任62歲。當時的祕書長是程滄波,章士釗、潘伯鷹、沈尹默、喬大壯都聚集在於右任的“監察院”中。這樣的環境對日後謝稚柳的藝術和為人影響很大。1942年,於右老長子於望德結婚,謝稚柳畫了巨幅荷花道喜。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謝稚柳1942年作《藕塘圖》(2012年,在香港蘇富比以1634萬港元拍出)

謝定偉尤其提到了謝稚柳、張大千與敦煌:

1941年,張大千去了敦煌,到了敦煌後他寫信邀謝稚柳也赴敦煌,且一去預計一年,對此于右任十分支持,不僅准假,還寫信給西北方面,希望保護和照顧兩位年輕人。“張大千和謝稚柳在敦煌的時候有幾名當兵的保護,有次晚上在村裡遇到土匪,有經驗的當地兵丁提醒關燈、不要發聲音,他們躲在漆黑的屋子裡才躲過一劫。” 謝定偉說,“1941年,於右老也到過敦煌,並建議設立‘敦煌研究所’,1944年 ,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任首任院長),這就是現在的‘敦煌研究院’,所以從某種角度說,敦煌研究所的建立和於右老有直接的關係。”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內頁

他先學楷書後入魏碑,倡導《標準草書》以文字的規範來提振國民的文化精神,並提出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對書法界和社會書寫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他的草書容易辨識,成為標準草書的楷模。

據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現場回憶,他的父親每年大約寫6000餘幅書法,而在父親過世後通過他的日記得知,其實每年的數量為7000餘幅。他還笑稱:“我‘八十而知十一非’,11歲開始,我每天在父親的書桌上練一小時書法,如果每天不佔用書桌一小時,每年書寫的書法數量應該會更多。”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展示的《于右任草書千字文》複製品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回憶了于右任先生在政治、教育、書法三個方面的歷程與貢獻,並表示於右老與上海關係密切,上海將加強對於右任先生史料、書法的發掘與研究。會上同時展示了長卷《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據悉,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作序。

劉雅農之子劉冰:于右任《千字文》收藏始末

于右任與《千字文》也頗具淵源,據悉他曾收集各種版本的《千字文》三百餘種,反覆閱讀、臨摹、借鑑和創作。恰逢于右任先生誕辰140週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草書千字文》一書,該卷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落墨千言,筆勢縱橫。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題跋

書後有劉雅農題跋所記,“開先吳公為右老入室弟子,此文承右老所賜者,餘追隨開公有年,以道義交。公知餘酷好書法,臨別承公割愛轉贈,敬謹拜領乃付裝池並跋數語致感忱,雅農年八十又三書於來青簃。”

該卷後傳於劉雅農之子劉冰,劉冰於2010年將該卷《千字文》捐給陝西曆史博物館。現居洛杉磯的劉冰出席了“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並介紹了該卷於父親的淵源:卷後題跋中吳開先是民國時上海名人,曾任社會局局長。遷臺以後,曾任世界書局董事長,父親劉雅農先生於1948年赴臺創辦臺北世界書局並任要職。退休時吳開先贈此卷《千字文》以答謝。父親辭世後,該卷傳到劉冰之手。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之子劉冰在座談會現場

當時于右任故鄉陝西三原籌建“陝西于右任紀念館”,本想將此卷《千字文》捐贈給紀念館,但考慮到陝西曆史博物館有更好的研究和儲存條件,故最終於2010年將該卷捐贈給陝歷博,並另捐贈一對家藏於右任楹聯作品給於右任紀念館。

“現在市場上于右任書法的拍賣價格不低,很多人覺得我‘虧了’”,劉冰半開玩笑得說,“我現在生活在美國,我的兒孫輩不識中國書法,未來他們未必當寶,我還是覺得捐給國家、由國家保管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

在“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上,最重量級的嘉賓便是於中令,他1939年生於重慶,是于右任的第三子。1949年隨於右任去中國臺灣,1963年,赴美留學,後供職於科學界。

在會議前一天,於中令先生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談他印象裡的父親。

而在座談會上,幾乎所有人都希望通過他了解到一個更具體的、作為父親的于右任,想一探書本上的于右任與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否一樣。於中令幾乎有問必達,遇到不清楚的問題,也直言自己不知道。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座談會上發言

於中令講了幾個故事,讓大家看到了生活中的于右任:

眾所周知,于右任有一把標誌性的鬍子,所以又稱“髯翁”:“他的鬍子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開始留的,睡覺的時候就打一個結。”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臨《鄭文公碑》

“父親寫字寫得很慢,臨《鄭文公碑》《景太和館皇象急就章》,我小時候也臨,父親會在我寫過的紙頭背後繼續寫。” 於中令回憶說,“父親寫字用硯石舔筆,由家裡副官研墨,墨未用盡就擱著成了宿墨,我有一次把父親的硯臺洗乾淨了,父親擾我不懂宿墨之好。”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在於中令練字的紙頭背後臨《急就章》

“父親寫書法寫招牌從不收費,在中國臺北的生活也不富裕,有次家裡餐錢拮据,父親向老副官借錢過渡,這件事情不知怎麼被記者知道並登在報上,父親很不高興。”於中令還提到,冬天用的炭火有很多款,有煙的相對便宜。有一回蔣介石在臺北的冬天來家裡,看到于右任用的是有煙的炭火,於是蔣介石送了一個電爐,並關照“如果覺得電費貴,由‘總統府’來承擔。”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臨王羲之《十七帖》

因為都喜歡詩詞和書法,于右任與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都熟悉且有交往。

此外,“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家裡大門幾乎不關,希望隨時可以幫到需要幫助的人”,而 對於子女的教育,于右任並不過多幹涉,於中令後來的專業也和文史關係不大,學了理工科。

於中令同時還提到了于右任的書法對日本的影響,通過年過80的兒子對父親點滴的回憶,也勾勒出一個鬍子打著結睡覺的、生動的于右任。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案前書寫的于右任

謝稚柳之子謝定偉:敦煌研究所的創辦與“於右老”直接相關

自1940年至1946年,謝稚柳是于右任的祕書,1940年謝稚柳31歲,于右任62歲。當時的祕書長是程滄波,章士釗、潘伯鷹、沈尹默、喬大壯都聚集在於右任的“監察院”中。這樣的環境對日後謝稚柳的藝術和為人影響很大。1942年,於右老長子於望德結婚,謝稚柳畫了巨幅荷花道喜。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謝稚柳1942年作《藕塘圖》(2012年,在香港蘇富比以1634萬港元拍出)

謝定偉尤其提到了謝稚柳、張大千與敦煌:

1941年,張大千去了敦煌,到了敦煌後他寫信邀謝稚柳也赴敦煌,且一去預計一年,對此于右任十分支持,不僅准假,還寫信給西北方面,希望保護和照顧兩位年輕人。“張大千和謝稚柳在敦煌的時候有幾名當兵的保護,有次晚上在村裡遇到土匪,有經驗的當地兵丁提醒關燈、不要發聲音,他們躲在漆黑的屋子裡才躲過一劫。” 謝定偉說,“1941年,於右老也到過敦煌,並建議設立‘敦煌研究所’,1944年 ,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任首任院長),這就是現在的‘敦煌研究院’,所以從某種角度說,敦煌研究所的建立和於右老有直接的關係。”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左)與張大千

而在於右任、謝稚柳、張大千的交往中,還有一個時常出席的人物——張目寒。他長期追隨於右任,同時也是張大千的義弟。張大千給張目寒的信件都會在問候于右任,于右任生日,張大千通過張目寒贈祝壽圖。謝稚柳和張大千關係密切,在他們的來往信件中也經常提及張目寒。“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一通1950年代,大千給張目寒的信,其中就提及自己在亂世結識了謝稚柳,並稱‘謝稚柳雖恃才傲物,但於髯公卻對他優待又加’。” 謝定偉說。

"

澎湃新聞獲悉,“為萬世開太平” 是于右任座右銘,一生寫了約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鬆 實習生 胡怡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1879-1964)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書法《為萬世開太平》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在中國臺北辭世。他1906年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積極投身辛亥革命,追隨孫中山“聯共、聯俄、扶助農工”的思想,支持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1949後,他旅居中國臺灣,卻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葬於臺北陽明山。他寫下的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表達故土之思、黍離之悲,影響深遠。

除了政治身份外,于右任還有一重身份是、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他曾參與創辦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他著有《右任詩書》《右任文存》《故山別母》等,並有大量書法作品存世,尤在推廣標準草書方面貢獻巨大。1929年于右任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編寫《標準草書》《于右任標準草書千字文》等。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草書千字文》內頁

他先學楷書後入魏碑,倡導《標準草書》以文字的規範來提振國民的文化精神,並提出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四大原則,對書法界和社會書寫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他的草書容易辨識,成為標準草書的楷模。

據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現場回憶,他的父親每年大約寫6000餘幅書法,而在父親過世後通過他的日記得知,其實每年的數量為7000餘幅。他還笑稱:“我‘八十而知十一非’,11歲開始,我每天在父親的書桌上練一小時書法,如果每天不佔用書桌一小時,每年書寫的書法數量應該會更多。”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展示的《于右任草書千字文》複製品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徐逸波回憶了于右任先生在政治、教育、書法三個方面的歷程與貢獻,並表示於右老與上海關係密切,上海將加強對於右任先生史料、書法的發掘與研究。會上同時展示了長卷《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據悉,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于右任書草書千字文》由上海市文史資料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祝君波作序。

劉雅農之子劉冰:于右任《千字文》收藏始末

于右任與《千字文》也頗具淵源,據悉他曾收集各種版本的《千字文》三百餘種,反覆閱讀、臨摹、借鑑和創作。恰逢于右任先生誕辰140週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于右任草書千字文》一書,該卷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落墨千言,筆勢縱橫。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題跋

書後有劉雅農題跋所記,“開先吳公為右老入室弟子,此文承右老所賜者,餘追隨開公有年,以道義交。公知餘酷好書法,臨別承公割愛轉贈,敬謹拜領乃付裝池並跋數語致感忱,雅農年八十又三書於來青簃。”

該卷後傳於劉雅農之子劉冰,劉冰於2010年將該卷《千字文》捐給陝西曆史博物館。現居洛杉磯的劉冰出席了“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並介紹了該卷於父親的淵源:卷後題跋中吳開先是民國時上海名人,曾任社會局局長。遷臺以後,曾任世界書局董事長,父親劉雅農先生於1948年赴臺創辦臺北世界書局並任要職。退休時吳開先贈此卷《千字文》以答謝。父親辭世後,該卷傳到劉冰之手。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劉雅農之子劉冰在座談會現場

當時于右任故鄉陝西三原籌建“陝西于右任紀念館”,本想將此卷《千字文》捐贈給紀念館,但考慮到陝西曆史博物館有更好的研究和儲存條件,故最終於2010年將該卷捐贈給陝歷博,並另捐贈一對家藏於右任楹聯作品給於右任紀念館。

“現在市場上于右任書法的拍賣價格不低,很多人覺得我‘虧了’”,劉冰半開玩笑得說,“我現在生活在美國,我的兒孫輩不識中國書法,未來他們未必當寶,我還是覺得捐給國家、由國家保管是它們最好的歸宿。”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

在“于右任文史與書法座談會”上,最重量級的嘉賓便是於中令,他1939年生於重慶,是于右任的第三子。1949年隨於右任去中國臺灣,1963年,赴美留學,後供職於科學界。

在會議前一天,於中令先生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談他印象裡的父親。

而在座談會上,幾乎所有人都希望通過他了解到一個更具體的、作為父親的于右任,想一探書本上的于右任與兒子眼中的父親是否一樣。於中令幾乎有問必達,遇到不清楚的問題,也直言自己不知道。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之子於中令在座談會上發言

於中令講了幾個故事,讓大家看到了生活中的于右任:

眾所周知,于右任有一把標誌性的鬍子,所以又稱“髯翁”:“他的鬍子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開始留的,睡覺的時候就打一個結。”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臨《鄭文公碑》

“父親寫字寫得很慢,臨《鄭文公碑》《景太和館皇象急就章》,我小時候也臨,父親會在我寫過的紙頭背後繼續寫。” 於中令回憶說,“父親寫字用硯石舔筆,由家裡副官研墨,墨未用盡就擱著成了宿墨,我有一次把父親的硯臺洗乾淨了,父親擾我不懂宿墨之好。”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在於中令練字的紙頭背後臨《急就章》

“父親寫書法寫招牌從不收費,在中國臺北的生活也不富裕,有次家裡餐錢拮据,父親向老副官借錢過渡,這件事情不知怎麼被記者知道並登在報上,父親很不高興。”於中令還提到,冬天用的炭火有很多款,有煙的相對便宜。有一回蔣介石在臺北的冬天來家裡,看到于右任用的是有煙的炭火,於是蔣介石送了一個電爐,並關照“如果覺得電費貴,由‘總統府’來承擔。”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臨王羲之《十七帖》

因為都喜歡詩詞和書法,于右任與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如毛澤東、周恩來都熟悉且有交往。

此外,“父親是個很和氣的人,家裡大門幾乎不關,希望隨時可以幫到需要幫助的人”,而 對於子女的教育,于右任並不過多幹涉,於中令後來的專業也和文史關係不大,學了理工科。

於中令同時還提到了于右任的書法對日本的影響,通過年過80的兒子對父親點滴的回憶,也勾勒出一個鬍子打著結睡覺的、生動的于右任。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案前書寫的于右任

謝稚柳之子謝定偉:敦煌研究所的創辦與“於右老”直接相關

自1940年至1946年,謝稚柳是于右任的祕書,1940年謝稚柳31歲,于右任62歲。當時的祕書長是程滄波,章士釗、潘伯鷹、沈尹默、喬大壯都聚集在於右任的“監察院”中。這樣的環境對日後謝稚柳的藝術和為人影響很大。1942年,於右老長子於望德結婚,謝稚柳畫了巨幅荷花道喜。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謝稚柳1942年作《藕塘圖》(2012年,在香港蘇富比以1634萬港元拍出)

謝定偉尤其提到了謝稚柳、張大千與敦煌:

1941年,張大千去了敦煌,到了敦煌後他寫信邀謝稚柳也赴敦煌,且一去預計一年,對此于右任十分支持,不僅准假,還寫信給西北方面,希望保護和照顧兩位年輕人。“張大千和謝稚柳在敦煌的時候有幾名當兵的保護,有次晚上在村裡遇到土匪,有經驗的當地兵丁提醒關燈、不要發聲音,他們躲在漆黑的屋子裡才躲過一劫。” 謝定偉說,“1941年,於右老也到過敦煌,並建議設立‘敦煌研究所’,1944年 ,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任首任院長),這就是現在的‘敦煌研究院’,所以從某種角度說,敦煌研究所的建立和於右老有直接的關係。”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于右任(左)與張大千

而在於右任、謝稚柳、張大千的交往中,還有一個時常出席的人物——張目寒。他長期追隨於右任,同時也是張大千的義弟。張大千給張目寒的信件都會在問候于右任,于右任生日,張大千通過張目寒贈祝壽圖。謝稚柳和張大千關係密切,在他們的來往信件中也經常提及張目寒。“近年來,市場上出現了一通1950年代,大千給張目寒的信,其中就提及自己在亂世結識了謝稚柳,並稱‘謝稚柳雖恃才傲物,但於髯公卻對他優待又加’。” 謝定偉說。

風範 | 于右任:每年寫7000餘幅書法作品

謝稚柳之子謝定偉在座談會上發言

在書法上,于右任藝術和內容並重,在抗戰時期鼓舞人心,“為萬世開太平” 于右任寫了上萬件,他一心希望兩岸統一,天下太平。“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也是于右任留下的對聯。(本文有節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