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曲靖市沾益縣高原特色漁業發展的思考

漁業 三農 農業 牛欄江 中國水產養殖網 2017-06-11

1自然概況

1.1地理概況

曲靖市沾益區是跟曲靖主城區連成一體的曲靖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珠江的發源地,也是長江與珠江的分水嶺地帶。海拔在1660—2548米之間,年均日照時數2095.9小時,多年平均氣溫14.5℃、水溫15℃,最高氣溫31℃、水溫28℃,最低氣溫-2℃、水溫0℃,屬亞熱帶氣候,國土面積2814.88平方千米,其中:山區佔78%,平壩區21.93%。

1.2水資源狀況

高原喀斯特地貌孕育了沾益地表和地下豐富的水資源。其中:地表江河水系發達,有珠江的南、北盤江和長江的主要支流牛欄江三大江河干流。主要支流:白浪河、清水河、西河、肖金河、宋家河、雞上河、中心河等把流域內的湖泊(花山、海峰)、水庫、壩塘連成一個有機體,形成一個3333.4 hm2以上的水域,8億立方米的地表水體,兩大水系年均徑流總量24億立方米,全區2009年國土資源廳衛星遙感總水面8萬餘畝。

1.3魚類資源概況

沾益優越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徵和豐富的水資源,使沾益成為天然水生生物資源的基因庫,特別是魚類,珠江流域的南北盤江有魚類7目、19科、51屬、65種,其中土著魚類45種,華南鯉、華南鯽、馬口魚、中華細鯽、斑白魚、越南橘、軟鰭金線䰾等24種,是土著魚中的主要經濟魚類。外來魚類有青魚、草魚、武昌魚、鰱魚、鱅魚、銀魚、美國斑點叉尾魚回、俄羅斯鱘、雜交鱘等20餘種,長江流域的牛欄江有野生土著魚類60餘種,國家重點保護魚類和牛欄江特有野生動物名錄二級保護魚類2種,瀕危紅皮書魚類4種,雲南重點保護魚類3種,特有魚類13種。

1.4自然繁殖場概況

華南鯉鯽魚、泥鰍和青蝦,湖泊、水庫、河流、水田均可為其繁殖場所;花山水庫(花山湖)、白浪水庫、西河水庫是銀魚的主要繁殖場和生產地;大坡威格洞及威格河、炎方鄉新屯落水洞、播樂烏龍洞等地下出水洞穴是金線魚主要繁殖場和生產地;大坡的海峰溼地是鯰魚的繁殖場;德澤牛欄江江段及德澤水庫是棒花魚、烏蒙山金線䰾、雲南光脣魚,雲南盤魚句、墨頭魚、中華沙鰍、白緣央,長蕩鰍等幾十種等特有種繁育生產場所。

2漁業發展現狀

2.1沾益漁業起步於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2016年養殖面積發展到2500餘hm2,產量14000餘噸,產值近2億元。池壩塘高產是全區水產品產量的主要來源,高產精養面積主要來源於低產田、荒灘改擴建成的標準漁業專用塘、老河道、小壩塘,一度有100hm2 以上 連片標準池塘商品魚養殖基地3個,高產精養池壩塘1000餘hm2 。

2.2面臨的形勢

從挑戰來看:一是資源環境約束增大。漁業是典型的資源型產業,由於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鎮化推進擠壓傳統養殖空間,過度捕撈,涉水工程建設,主要魚類產卵場退化,漁業資源日趨衰退,珍稀水生野生動物瀕危程度加劇,漁業發展資源環境約束越來越大。金龍大營片區漁場、飛機場片區漁場、曲靖監獄沾益農場片區漁場有3600餘畝漁業專用塘已退出歷史舞臺。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壓力較大,由於發展不充分、水平不高,眾多的優質土著魚類得不到有效開發,水產品供給多為鮮活產品、無品牌和拳頭產品,產業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低,主要是大宗品種市場競爭弱,漁業二三產業嚴重滯後,一二三產融合度較低,推進漁業供給側改革挑戰較大。三是內生動力不足。漁業生產性、服務性基礎設施較弱,抵禦自然風險能力較差,加上從業群體弱勢、投資不足,市場經營主體不強、弱小散,漁業安全保障能力差、風險高。

從機遇來看:一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和建設長江經濟帶的機遇,使雲南從開放“末端”變成“前沿”,資源型種養業將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轉移,有利於發揮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主動承接產業轉移。二是綠色發展的機遇。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沾益水資源分佈兩大水系的源頭,森林覆蓋率高,工業汙染小,生態環境好,水質優良,水產品綠色生態營養安全,結合雲南旅遊觀光融合發展,推進漁業二三產業綠色高端漁業得天獨厚。三是市場需求依然旺盛的機遇。從宏觀上看水產品的消費量呈增加趨勢,而構成水產品供給的自然捕撈量日趨下降,特別是海洋捕撈,有效供給大部份還是要來自人工養殖。從微觀上說,中高端市場供給特別是綠色優質安全的水產品供給缺口較大,市場價格較高。四是發展基礎不斷趨好的機遇。“五網”建設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有利於改善外部生產條件,降低生產成本,加上雲南省桂建芳院士工作站高原淡水漁業科技聯盟的建立和上海海洋大學等漁業高等學府的加入,將為特色漁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3發展思路

根據沾益地理自然氣候資源特徵和養殖水域功能分佈情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科學編制好沾益《養殖水域灘塗規劃》,發展沾益高原特色生態漁業,穩定基本養殖水域,堅持資源綜合利用高產優質高效漁業發展,堅持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相結合,以池壩塘精養殖為重點,優化養殖品種結構,強化漁業科技推廣培訓服務,加強漁業執法,積極推進漁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沾益中長期漁業工作的總體發展方向。

4發展重點與措施

4.1編制好沾益《養殖水域灘塗規劃》併發布

按照國家省2017年重點工作部署要求,著力做好沾益《養殖水域灘塗規劃》工作,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發〔2015〕12號)、和《國務院關於印發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國發〔2015〕17號)的有關要求,堅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生態優先、合理佈局、總體協調、橫向銜接的底線約束轉調原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水域功能,科學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並加強養殖汙染防控,開展養殖排放監測,從法律層面做好地方性漁業法規及規範性文件的起草修訂和發佈工作,以法保漁。

4.2強化漁業資源保護

4.2.1以海峰溼地、牛欄江德澤江段的省市溼地、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建設為平臺,強化海峰溼地、牛欄江流域的大坡、菱角、德澤干支流野生魚類資源保護,保護區水面2666.7 hm2,實行長年禁漁。

4.2.2以滇中引水工程德澤水庫興建項目中的魚類增殖站建設為平臺,收集牛欄江的珍稀瀕危、特有魚類品種,研究人工繁殖,加強在保護區內增殖放流強度,恢復野生魚類資源量,適度推廣人工養殖。

4.2.3在花山、西河、白浪及北盤江的雨谷海子,借珠江禁漁期(區)制度的實施,加強禁漁期(區)漁業執法力度,延長1月的禁漁期限。

4.3提升漁業產業化水平

4.3.1完善養殖模式,調整優化養殖結構。依託資源,發揮優勢,完善養殖模式,調優養殖結構。以池壩塘為重點,主推“高密度分層高產生態混養”技術,鞏固和提高以池壩塘高產養殖為主的健康養殖模式。以漁治水,以漁淨水,大力發展生態型的水庫養魚模式,實施以銀魚、池沼公魚為主的大水面養殖增殖,提高水體綜合利用能力。

4.3.2力推名、特、優、新品種,調整優化品種結構。大力推廣名特優品種養殖,逐步形成品種區域佈局特點。加強8萬餘畝稻田綜合種養示範推廣力度,將稻田養魚培育成穩糧增收的漁業新產業模式。

4.3.3提高養殖規模化水平,做強做大優勢特色水產業。一是通過整合資源,流轉和集中水面養殖經營權,促使養殖規模面積的擴大連片集中,培育養殖大戶和漁業企業,壯大養殖生產經營規模,促進漁業生產規模化。二是推進池壩塘標準化建設示範,推廣優質無公害、健康、標準化養殖。

4.3.4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提高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經營水平。引導發展漁業經濟合作組織,進行資源整合,規範行業管理,強化行業自律,實施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化解水產品市場風險,推進組織生產、科技推廣、漁需物資供應、病害防治、市場營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漁業二、三產業(垂釣、餐飲、觀光、休閒、體驗漁業,加強漁業營銷體系建設,延伸產業鏈,提高漁業附加值和整體效益。

4.4提升漁業科技含量水平

4.4.1強化漁業勞動力及科技隊伍素質培訓,造就一支適應現代漁業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隊伍和勞動大軍,提高養殖生產效益。

4.4.2強化水產技術指導與培訓、水產苗種調供和漁業法律法規、政策、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努力減少生產經營者的盲目性、侷限性,增強漁農的市場適應能力。

4.4.3大力推進漁業科技創新,提高漁業科技支撐能力。積極運用現代漁業科學技術,加大設施漁業、質量安全的科技投入;大力改進傳統養殖方式中不科學的生產操作習慣,推廣使用高效、安全、環保型飼料和無公害標準化養殖操作規程,全面提高區域漁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改善漁業水域環境。

4.5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

做好無公害水產品產地認證整體推進和產品認證工作。繼續推進漁業水域養殖許可證制度建設,以產品質量為突破口、以市場準入為切入點,從產地和市場兩個環節入手,加強漁業水域環境和漁業資源的動態監測及漁業生產投入品的監督管理,做好水產品藥物殘留檢測工作,推行水產苗種和水產品市場準入制度。

4.6加大漁業生產投入

4.6.1通過招商引資建立多渠道、多元化漁業投入機制,整合人力、物力資源,逐步形成國家、集體、漁戶和社會各界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漁業投入機制,有效地增加漁業的投入。

4.6.2以項目為載體,強化漁業基礎設施改造建設,拉動集體、漁戶、社會各界投資,實現對現有漁業基礎設施進行標準化改造建設,使池塘養殖設施體現集成示範效應,使養殖設施模式符合“健康養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高效生產”的要求,提高漁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強漁業發展後勁。全面提高水產品質量和產品市場競爭力,促使區域漁業經濟從“數量型漁業”向“質量型漁業”轉變,確保漁業提質增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