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水黴病的初步判斷及常見的處理措施

漁業 水產養殖 孢子 動物 厚牧生物 厚牧生物 2017-10-15

水黴病又稱膚黴病或白毛病,以早春、晚冬最為流行,各種魚類均可感染髮病。引起這種病的病原體在我國最常見的是水黴和綿黴,水黴菌對溫度適應範圍廣,5—26℃均可生長繁殖,最適溫度13~18℃,水質較清的水體中生長較好。各種飼養的水產動物從卵到養成都可感染。

造成水黴病的主原因:

一、受傷或局部組織壞死;

二、水溫劇烈變化(抵抗力下降、組織變壞);

三、在季節交替,四是卵堆積(局部缺氧,卵膜開始腐爛)。

水中自由遊動的水黴動孢子侵入傷口或卵膜,吸取皮膚及其組織內的營養而迅速生長,菌絲與傷口的組織細胞纏繞黏附,使組織發炎、壞死,水產動物很快瘦弱死亡,然後水黴繁殖特別快,所以水黴具腐生性,對水產動物是一種繼發性感染。

一、如何判斷水黴病

水黴病早期,肉眼見不到異常情況。當肉眼能見時,菌絲不僅侵入傷口,且已向外長出外菌絲,似白色棉毛狀,俗稱“生毛”、“長毛”。由於黴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質分解酶,機體受刺激後分泌大量黏液,病魚開始焦躁不安,與其他固體物發生摩擦,之後損傷魚體又被感染,因“負擔過重”遊動遲緩異常,繼而食慾減退甚至停食,最後衰竭而亡。

河蟹、蝦等患病影響其蛻殼而亡。鰻鱺、鱔、鱉等名貴水產品因患病而失去經濟價值(人們不願吃,有畏懼感)。若觀賞魚類患此病,則失去觀賞價值。

在魚卵孵化過程中,可見到孢子萌發和穿入卵壁內並懸浮在卵的間質或卵間隙中生長和分枝,這樣,卵膜內長有內菌絲,卵膜外叢生大量外菌絲,故叫“卵絲病”。被寄生的卵,因外菌絲呈放射狀,故稱“太陽籽”。用肉眼觀察時,根據上述情況可作初步診斷,必要時可用顯微鏡檢查進行確診。

二、水黴病預防措施

1、徹底清塘方法:除去過多淤泥,並用20—30千克/畝生石灰或3~4千克/畝漂白粉全塘幹撒。

2、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魚體抵抗力。

3、防止低溫寒潮,可增加保溫材料或加溫越冬,視情況而定。

4、放養密度合理主養魚特別是具有硬棘、硬刺的水產動物放養密度要合理,比如羅非魚、鱖魚等。

5、操作細緻拉網運輸和放養魚種時操作要細緻,不使魚體受傷,最好先用聚維酮碘全塘潑灑,或者在運輸車中放入高錳酸鉀浸浴2O分鐘再放苗入池,也可以在運輸過程中,按5毫克/升的濃度放入聚維酮碘,可避免水黴病、鰓黴病的發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