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軍事集團的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為何沒坐上江山?

【原創文章 切勿抄襲 全網監測 違者必究】(本文在《龍觀歷史》編號:4--27,大事史鑑--隋朝年代--華夏五千年)

歡迎朋友們來看《龍觀歷史》,本期老龍想要和大家說一說的是,瓦崗義軍的事。朋友們看了前面老龍有關隋朝的一些文章都已經知道了,隋煬帝即位以後,為了貪圖享受,建造東都、開鑿運河、橫徵暴斂,不管百姓死活,人民已經無法生活,走投無路的時候,只有鋌而走險,毅然發動起義,來反抗隋煬帝的殘暴統治,瓦崗軍也是農民起義中的一支隊伍,但由於他們作戰勇猛,又是處於中原核心地域的東都周邊,一時間聲名大噪,威名遠揚。下面,請大家一起隨著老龍去看一看他們做了什麼?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大業七年(611),滑縣(今河南滑縣)法曹翟讓,不知犯了什麼罪,被判刑下獄。當時管獄的小官黃君明同情他,偷偷地把他放了。翟讓逃到滑縣東南的瓦崗寨,在那裡暫時隱蔽起來。恰好這裡的農民正醞釀起義,缺乏首領,翟讓一到,就被推舉為領導者,起義便開始了。翟讓的同鄉單雄信、東阿人程咬金,浚縣大伾山起義的徐世勣和內黃起義的王伯當,也先後統領所部和瓦崗軍會合,形成了一支強大的農民革命隊伍。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不久,瓦崗軍打下滑縣和浚儀(今河南開封市),並西佔鄭州(今河南鄭州市),東據宋州(今河南商邱)帶。曾參與楊玄感反隋的李密,由於楊玄感的失敗而到處流浪,他為了尋找個人出路,便投奔翟讓。翟讓接受李密的建議,主動聯合周文舉、李公逸等農民軍,把他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瓦崗軍發展到數萬人。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大業十二年(616),瓦崗軍從金提關出發,攻取黃河以南幾縣,打到滎陽外圍。滎陽曆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滎陽的失,直接影響中原戰局。因此隋煬帝特派河南討捕大使張須陀為主帥,前來鎮壓瓦崗軍。張須陀曾多次鎮壓過農民軍,是個非常狡猾的劊子手。他到達滎陽以後,立即和通守楊慶一道調兵遣將,搶佔交通要道,妄圖阻止瓦崗軍前進。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面對隋軍進攻的新形勢,翟讓、李密共同研究了對策。他們分析了敵方情況,根據張須陀驕傲、輕敵的弱點,決定由李密率主力埋伏在滎陽北面的大海寺兩翼,翟讓率兵從正面進攻。張須陀打敗過翟讓,非常藐視翟讓。翟讓把張須陀的兩萬人馬拖到大海寺一帶,全部殲滅。張須陀也被迫自殺。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大海寺戰役的勝利,使“河南郡縣為之喪膽”。瓦崗軍威震中原,所到之處,隋軍有的望風逃竄,有的開城投降。登封(今河南臨汝)、密縣(今河南密縣)、汜水等地,未動一刀一槍即被農民軍佔領。大業十三年(617)春天,瓦崗軍決定奪取洛口倉。洛口倉又名興洛倉,在鞏縣(今河南滎陽縣西)東北部,伊、洛兩水會合處。倉城周圍有二十多裡,是當時最大的糧倉,城池堅固,常有重兵把守。進攻洛口倉的農民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滎陽向西,從正面進攻。另一路由登封繞到洛口以南,從側面襲擊。兩路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兵臨城下,使隋軍棄城逃竄。瓦崗軍佔領倉城以後,立即開倉放賑。饑民們奔走相告,無不感激!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洛口倉陷落的消息傳到江都以後,正在遊玩的隋煬帝嚇得魂飛魄散,不敢再回東都。駐守東都的越王楊侗,任命裴仁基為河南討捕大使,並令“虎賁郎將”劉長恭各自領兵,兩路夾擊瓦崗軍。翟讓作了針鋒相對的部署。雙方在鞏縣東南石子河展開大戰。隋軍大敗,“虎賁郎將”脫下官服,混入士兵隊伍,逃回東都。討捕大使裴仁基投降。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大業十三年(617)二月,瓦崗軍正式建立統一的政權。當時在瓦崗內部已混入大量降官和地主分子,他們具有政治鬥爭經驗,熟悉隋政府內幕,又善於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拉攏,在農民軍中形成一股勢力。在這些人的支持下,大貴族李密便擔任了魏公兼行軍元帥,執掌瓦崗軍政大權。翟讓任上柱國、司徒、東郡公,單雄信任左武衛大將軍,徐世勣任右武衛大將軍。中原的小股起義軍,如王君廓、李士才、魏刀兒、李文相、孟讓、郝孝德、王當仁等,都歸附瓦崗軍。“降者不絕如流,眾至數十萬。”李密為了鞏固基地,令護軍田茂廣築洛城,方四十里,作為農民軍的重要基地。同時派房彥藻向東擴大革命陣地,攻克了汝南(今河南汝南)、安陸(今湖北安陸)、淮安(今河南泌陽)、濟陽(今山東曹縣)。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這年四月,瓦崗軍積極設法切斷東都的補給線,準備奪取東都,此後一年多時間裡,雙方作戰達四十餘次,最重要的有以下幾次戰役。

奪取黎陽倉的戰役。大業十三年八月,徐世勣、郝孝德、李文相等合力打下了黎陽倉。開倉濟貧,擴大革命影響,遠近農民紛紛參加起義,“旬日間得勝兵二十萬人。”《通鑑》卷一百八十四義寧元年條)武安(今河南涉縣)、義陽(今河南桐柏)、永安(今山西霍縣洪洞)、弋陽(今河南潢川)守吏相繼投降。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黑石關戰鬥後,東都危急。大業十三年(617)七月,煬帝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江準勁旅北上,以解東都之圍。同時還令大將王隆、河北大使韋霽、河南大使虎賁郎將王辯等,各領幾萬人馬,協縣王世充守衛東都。涿郡通守薛世雄,也奉命領河北精兵三萬餘人南下。但是,薛世雄軍在南下途中被竇建德殺得幾乎全軍覆沒。王隆一軍誤期未達,實際只有王世充與王辯和瓦崗軍周旋。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王世充到達東都以後,先率領韋霽、王辯、龐玉軍數萬進攻洛口。雙方夾洛水相持。十月末,王世充派出一部分人馬夜渡洛水,進軍瓦崗軍的側後,搶佔黑石關,準備兩面夾攻農民軍。李密發覺隋兵渡河以後,引兵到洛水北岸以截斷王世充的後路,但被打敗,大將柴孝和墜河而死。不得已,李密又返回洛水之南,部分人馬奔向月城。王世充跟蹤追擊,直指月城。李密部分人馬回軍黑石關,衝進敵營,連下六個據點。王世充又從月城撤兵,援救黑石關,在途中遭李密伏擊,結果被消滅三千餘人。李密反敗為勝。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第三次大戰是在這年十一月。王世充失敗以後自己裝病,閉門謝客。越王侗派人安慰他,叫他繼續出戰。王世充既慚愧又害怕,蒐羅幾萬殘兵敗將,向石子河一帶進攻。李密最初派一部分隊伍在正面進攻,另派王伯當、裴仁基各率眾埋伏在兩翼。王世充急於求勝,發現瓦崗軍後立刻出兵應戰,結果被擊潰。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第四次大戰在武德元年(618)春季。王世充集結七萬餘人,令部隊在洛水架浮橋,渡河與瓦崗軍決戰。最先登岸的是虎責郎將王辯的部隊,已破李密外國營寨,但後續部隊卻被另一支瓦崗軍打敗。王世充以為渡河部隊戰敗,下令撤退。李密令敢死隊勇猛追殺。隋兵當時有幾萬人搶渡浮橋,落水而死者一萬餘人,大將王辯當場陣亡。王世充不敢回東都,帶數千人逃到河陽,自己下獄請罪。越王侗遣使宣佈赦令,又把他召還東都。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煬帝死後,宇文化及在江都立秦王浩為帝,掌握實權。越王楊侗也在洛陽稱帝,以王世充為大將,有兵五六萬人。

當時全國群雄割據,四分五裂,只有瓦崗軍佔據中原,勢力較強,有可能奪取全國性勝利。但是正在這時候,瓦崗軍發生了分裂。恭帝義寧元年(617)十一月,李密以宴請翟讓為名,殺掉翟讓和他的哥哥翟宏及王儒信等。徐世勣拔腿外逃,在門口被砍一刀。單雄信叩頭求饒,李密才放了他。不久,徐世勣、王伯當率一部人回到浚縣,駐守大狂環山。瓦崗軍的勢力逐漸衰落。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武德元年六月,宇文化及率十萬隋軍北上,和竇建德、李密爭奪中原。而東都的王世充,此時又集結兵力向瓦歲軍進通,李密腹背受敵,進退兩難。就在這月,李密投降了楊侗,被封為太尉、尚書令。

李密降楊侗後,宇文化及進軍滎陽以東,企圖奪取黎陽倉,消滅徐世勣。由於農民軍英勇善戰,宇文化及未能得逞。當時李密為了討好楊侗,率部大敗宇文化及於童山下,迫使宇文化及只帶兩萬殘兵逃到河北,化及又被竇建德打敗。李密打了勝仗,正準備到洛陽領賞。走到半路,王世充發動兵變,強迫楊侗封他為左僕射,又領兩萬人攻打李密。李密因久戰疲憊,內部矛盾很大,偃師一仗,被王世充打敗。這時王伯當仍據守河陽,徐世勣還在黎陽,假若李密投奔徐世勣,瓦崗軍仍然可能東山再起。但是,他聽信隋朝降官的勸告,領兩萬人降唐,後又反,武德元年十二月被唐將盛彥師設計殺害。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都已經知道了,隋煬帝即位以後,為了貪圖享受,不管百姓死活,建造東都、開鑿運河、橫徵暴斂,人民已經無法生活,走投無路的時候,只有鋌而走險,毅然發動起義,來反抗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作為人農民起義隊伍之一的瓦崗軍,但由於他們作戰勇猛,又是處於中原核心地域的東都周邊,一時間聲名大噪,威名遠揚。他們先後大敗隋將張須陀、裴仁基、王世充、宇文化及等,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大勝利,但是這種勝利,並沒有讓他們等得更高,走得更遠。反而在內訌中,嚴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錯失大好機會,更別說奪取江山掌握政權了。這也是我國曆史上農民起義中普遍存在的致命問題。

瓦崗軍打敗王世充、宇文化及,處第一軍事集團,為何沒坐上江山?

謝謝朋友們閱讀《龍觀歷史》,您對老龍在本期文章中所說的這件事有什麼想法呢?若您有什麼看法,請到下方的評論區留言討論。動一動手指吧!愛點贊收藏的人運氣好,會轉發分享的人進步快,點關注的人是鋼絲鐵粉。關注《龍觀歷史》,每天分享新精彩。

【原創文章 切勿抄襲 全網監測 違者必究】(本文在《龍觀歷史》編號:4--27,大事史鑑--隋朝年代--華夏五千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