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戲薈戲曲講堂——豫劇簡史(下)

解放形勢大好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抗戰時期散落到全國的豫劇種子,在1949年10月1日後,如沐春風般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戰亂年代顛沛流離、難得溫飽的藝人們有了真正的主人感,在新中國的政策下,他們成為了真正的文藝工作者,煥發出無比的熱情。不管是河南省內還是省外的豫劇團體,都積極叄與到新中國的文藝建設中來。

百戲薈戲曲講堂——豫劇簡史(下)

香玉號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全國隨即掀起了捐獻飛機的熱潮。豫劇著名演員常香玉率領“香玉劇社”全體成員,於1951年8月7日從西安出發,開始巡迴演出,歷時半年多,歷經開封、鄭州、新鄉、漢口、武昌、長沙、廣州等城市,到1952年2月7日,用所得全部收入,捐獻了“香玉號”飛機一架。這一破天荒義舉震動了全國,常香玉被譽為“愛國藝人”。常香玉紅了,豫劇也紅了。

時至今日,上至耋耋老人下至黃口小兒,幾乎沒有一箇中國人不知道“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這句豫劇《花木蘭》裡的唱詞,足見豫劇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位置。而這個劇目正是常香玉的代表作之一,也正是因為常香玉,《花木蘭》才會被國人這樣熟知。

常香玉的父親曾經是個唱戲的,後來嗓子受了傷,只能在戲班裡打雜。常香玉小時候家境十分貧寒,三個姑姑都是童養媳,大姑二姑都被人打死了,為了躲過童養媳的命運,她只能隨父親學戲。父親對她說:“我寧可讓你跟我學戲,被我打死,也不能讓別人把你給打死。”後來父親請了老師專門教她。從9歲開始父親就經常因為學戲的事情打罵常香玉,一直打到她20歲,最嚴重的一次是父親在車上因為她學不好戲而狠打她,讓周圍的老鄉誤以為常香玉的父親是個人販子。

百戲薈戲曲講堂——豫劇簡史(下)

常香玉

在那個年代唱戲的人地位極低,很多人把他們稱為“戲子”。常香玉本名叫張妙齡,因為族長覺得他們家族中出了個唱戲的,感到丟人,不准她姓張,死後也不准她進張家祖墳。後來遇到一位常老大,拜為義父,改姓常。常老大對她視如己出,至今常香玉還不能忘記常老大給她做的燒餅夾肉。

常香玉10歲登臺。在王鎮南幫助下,13歲主演六部《西廂》,名滿開封。19歲那年,她遇到了生活和藝術上的雙重伴侶——陳憲章。與常香玉結婚後,陳憲章放棄了自己的事業,辭了官,全心為她編寫劇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花木蘭》。可以說,沒有陳憲章就沒有後來的常派豫劇藝術。常香玉從小沒學過文化,認識陳憲章後才一點點學習看報。

常香玉原習豫四調,後在演出中逐漸熔豫東、祥符各調於一爐,並吸收姊妹劇種之長,開豫劇唱腔改革之先河。後來, 她因病不能再演武戲,就潛心鑽研青衣、花旦。抗戰爆發,她首演抗日時裝戲《打土地》,顯示了她作為一位愛國藝人的民族氣節。所以,她後來捐飛機的義舉並非一時衝動,而是性格使然。

百戲薈戲曲講堂——豫劇簡史(下)

《村官李天成》

1956年,常香玉所在的香玉劇社與河南省歌劇團合併為河南豫劇院。早在歌劇團時期他們就開始演現代戲,三團成立後,基本隊伍還是原來歌劇團的原班人馬。最難得的是,河南省豫劇三團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就開始編演豫劇現代戲,他們持之以恆,至今仍然堅持演出豫劇現代戲,創作出《劉胡蘭》《村官李天成》《香魂女》等一大批新編劇目。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楊蘭春的《朝陽溝》。河南省豫劇三團被稱為上演現代戲的“紅旗團”,三團的藝術風格成為豫劇現代戲的楷模,長期影響著河南現代戲創作。

改革開放後,隨著國情的改變,豫劇團體也開始改革,尋求一條既能與市場相結合,又不放棄豫劇特性的新道路。其中,以潔河匯通豫劇團的改革較為成功。一批適合現代人審美的新劇上演,湧現出大批青年演員。《梨園春》等大型戲曲欄目的成功創辦,更是將學習豫劇、普及豫劇引導成一種的風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