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棺而戰的龐德與戰敗投降的于禁對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嗎?'

"

要說到于禁這個人物,大家可能都不太陌生,因為在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裡衍生出了這樣一個典故“水淹七軍”。而於禁則是這個事件的主人公,戰敗後被關羽俘虜並投降了,而後關羽被孫權擊敗,于禁輾轉為孫權所虜。

關於于禁這個人物,我們先從他的出生開始說起。“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也。”當時的泰山郡屬兗州地界,他此生的第一次出仕是始於黃巾之亂。鉅鹿人張角因朝廷苛捐雜稅,加上全國又出現蝗災、大旱等天氣,連年收成不好,所以組織貧苦農民於光和七年的時候發動起義,當時聲勢浩大,兗州是黃巾軍的重要戰略地區,所以黃巾軍侵擾的特別頻繁,為此當時的泰山豪強鮑信招合徒眾,以求自保。而於禁也在其中。

“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屬將軍王朗。”

在黃巾之亂以後,又經歷了關東聯軍討董,于禁均沒有施展出他的才華。但是到了青州黃巾作亂的的時候,他當時的頂頭上司鮑信被殺,曹操正好奉命征討青州黃巾,當時于禁的職位是都伯(曹魏軍隊編制是五人一伍,十人一什,而什長之上就是都伯)。于禁的才華被當時歸屬曹操麾下的王朗所發現(此王朗不是後來出名的魏國司空王朗,而是另有其人。因為司空王朗在初平三年才歸附曹操,這裡的時間推算,顯然不符合常理)“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有大將位次最高,大將軍之“軍”字為衍字,也就是說當時的王朗無論是後來的司空王朗還是另有其人,都無法舉薦這麼高的官職)這也是他戎馬生涯輝煌時代的開啟。

"

要說到于禁這個人物,大家可能都不太陌生,因為在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裡衍生出了這樣一個典故“水淹七軍”。而於禁則是這個事件的主人公,戰敗後被關羽俘虜並投降了,而後關羽被孫權擊敗,于禁輾轉為孫權所虜。

關於于禁這個人物,我們先從他的出生開始說起。“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也。”當時的泰山郡屬兗州地界,他此生的第一次出仕是始於黃巾之亂。鉅鹿人張角因朝廷苛捐雜稅,加上全國又出現蝗災、大旱等天氣,連年收成不好,所以組織貧苦農民於光和七年的時候發動起義,當時聲勢浩大,兗州是黃巾軍的重要戰略地區,所以黃巾軍侵擾的特別頻繁,為此當時的泰山豪強鮑信招合徒眾,以求自保。而於禁也在其中。

“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屬將軍王朗。”

在黃巾之亂以後,又經歷了關東聯軍討董,于禁均沒有施展出他的才華。但是到了青州黃巾作亂的的時候,他當時的頂頭上司鮑信被殺,曹操正好奉命征討青州黃巾,當時于禁的職位是都伯(曹魏軍隊編制是五人一伍,十人一什,而什長之上就是都伯)。于禁的才華被當時歸屬曹操麾下的王朗所發現(此王朗不是後來出名的魏國司空王朗,而是另有其人。因為司空王朗在初平三年才歸附曹操,這裡的時間推算,顯然不符合常理)“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有大將位次最高,大將軍之“軍”字為衍字,也就是說當時的王朗無論是後來的司空王朗還是另有其人,都無法舉薦這麼高的官職)這也是他戎馬生涯輝煌時代的開啟。

抬棺而戰的龐德與戰敗投降的于禁對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嗎?

于禁

“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于禁的一番才華為曹操所賞識,當時青州平定,又傳來曹嵩一家被殺的消息。于禁在曹操手下的第一戰就是征伐徐州“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從這段不難看出,于禁被曹操賞識是在平青州黃巾之後,而又與曹嵩被殺的時間接軌,中間時間間隔並不長,而曹操卻委任於禁這麼重要的任務,自己帶兵打廣威。(《郡國志》、《一統志》皆雲廣戚,而謝鍾英與趙一清也考究廣威的“威”字為廣戚之誤,所以本傳廣威應當為“廣戚”)以我看,曹操這麼做一方面是測試于禁的真實能力,另一方面也對於禁信心十足,正如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所說,曹操以權術御人,這樣的思量必定是經過慎重考慮而決定的。

而後于禁則是因為戰功被升為陷陳都尉,但他的職責與參與的軍事行動變得更多了,先是呂布糾結張邈、陳宮等人侵佔曹操後方兗州地界的時候“從討呂布於濮陽,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于禁在此戰中有兩次是獨立行動的,一次是“別破布二營於城南”,這是于禁親自率部進行的戰鬥,第二次是“別將破高雅於須昌”,這次則是作為統帥派人去進行戰略進攻。再後面就是跟隨別的軍隊“從攻”,可見於禁當時的地位非常高,從除了夏侯宗族以及曹氏宗族的將領外,曹操賦予于禁自主進行軍事戰略的權力足以看出來。

然後“從徵黃巾劉闢、黃邵等,屯版樑,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平虜校尉為漢官,領兵征伐)

可以看見的是,曹操無論攻打誰,身邊總會帶上于禁,于禁的軍事能力是曹操對於戰爭形勢判斷的一種保障。

到了197年,張繡與荊州的劉表勾結襲擾曹操後方,曹操為了平定這股勢力而兵發宛城,于禁也“從至宛,降張繡。”曹操以為可以安枕無憂,便帶著典韋、曹昂、曹安民等人進了宛城,大部隊就駐紮在淯水之岸。可惜曹操進宛城後強取張繡的叔叔張濟的遺孀鄒氏為妻,再加上張繡本身也對曹操心存怨氣,所以“繡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此戰中“軍敗,二子沒。”,他的大將典韋也死在這場戰鬥中。這對於曹操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可見於禁治軍的嚴明,而且為人堅毅果敢。

“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

然而當時的青州兵也蠢蠢欲動,露出了在青州當黃巾時候的惡習,強搶財物,于禁以軍法處置他們,他們反而倒打一耙“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來汙衊于禁,于禁不為權勢所迫,不為青州兵之顛倒黑白而動搖心中身為一名治軍嚴謹將領的心,反而

“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

當時于禁還沒駐紮好的時候“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但于禁曰:

“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

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即使曹操知道了,即使即將面臨的是嚴畯的質問與懲罰,他也在所不惜,為的只是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這就足夠了。但是與那個跟于禁報信的人不同,曹操的反應卻是出乎人的意料

“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於是錄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這又是一項殊榮。曹操的理由是“在亂能整,討暴堅壘”

于禁是最早被封為亭侯的人之一,與他前面曹操給予的獨立進行軍事行動的殊榮相比,可以說是交相輝映。

在此之後,戰功越加輝煌“復從攻張繡於穰,禽呂布於下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等到官渡之戰前夕,“禁願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于禁獨立帶兵鎮守延津,當時獨立統兵的除了臧霸從青州攻袁譚,就只有于禁被分配到這個重鎮實行守衛工作。也可見於禁的治軍嚴謹以及曹操對他的信任

“太祖引軍還官渡。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在官渡之戰前于禁對於袁紹的防守是做的非常嚴密,然後還在防守之餘主動出擊,頗有田單的風範。

等袁紹一波攻勢退了,曹操的部隊也集結好了,于禁就從前線延津退了出來,因為戰功原因而被升了官“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

“太祖與紹連營,起土山相對。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紹破,遷偏將軍。冀州平。”

于禁的防守能力與督軍能力都是當世一流,當曹操士卒被袁紹壓著打,軍心渙散的時候,于禁卻能讓士氣重新振奮,而且愈戰愈勇,其能力不可謂不強,其戰功不可謂不卓越,不僅如此,在軍隊打仗的時候于禁能及時的挽回士氣,對整個戰局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以戰後也得到了應有的獎勵,這個獎勵足以讓于禁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就是“獨自領兵”

"

要說到于禁這個人物,大家可能都不太陌生,因為在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裡衍生出了這樣一個典故“水淹七軍”。而於禁則是這個事件的主人公,戰敗後被關羽俘虜並投降了,而後關羽被孫權擊敗,于禁輾轉為孫權所虜。

關於于禁這個人物,我們先從他的出生開始說起。“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也。”當時的泰山郡屬兗州地界,他此生的第一次出仕是始於黃巾之亂。鉅鹿人張角因朝廷苛捐雜稅,加上全國又出現蝗災、大旱等天氣,連年收成不好,所以組織貧苦農民於光和七年的時候發動起義,當時聲勢浩大,兗州是黃巾軍的重要戰略地區,所以黃巾軍侵擾的特別頻繁,為此當時的泰山豪強鮑信招合徒眾,以求自保。而於禁也在其中。

“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屬將軍王朗。”

在黃巾之亂以後,又經歷了關東聯軍討董,于禁均沒有施展出他的才華。但是到了青州黃巾作亂的的時候,他當時的頂頭上司鮑信被殺,曹操正好奉命征討青州黃巾,當時于禁的職位是都伯(曹魏軍隊編制是五人一伍,十人一什,而什長之上就是都伯)。于禁的才華被當時歸屬曹操麾下的王朗所發現(此王朗不是後來出名的魏國司空王朗,而是另有其人。因為司空王朗在初平三年才歸附曹操,這裡的時間推算,顯然不符合常理)“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有大將位次最高,大將軍之“軍”字為衍字,也就是說當時的王朗無論是後來的司空王朗還是另有其人,都無法舉薦這麼高的官職)這也是他戎馬生涯輝煌時代的開啟。

抬棺而戰的龐德與戰敗投降的于禁對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嗎?

于禁

“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于禁的一番才華為曹操所賞識,當時青州平定,又傳來曹嵩一家被殺的消息。于禁在曹操手下的第一戰就是征伐徐州“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從這段不難看出,于禁被曹操賞識是在平青州黃巾之後,而又與曹嵩被殺的時間接軌,中間時間間隔並不長,而曹操卻委任於禁這麼重要的任務,自己帶兵打廣威。(《郡國志》、《一統志》皆雲廣戚,而謝鍾英與趙一清也考究廣威的“威”字為廣戚之誤,所以本傳廣威應當為“廣戚”)以我看,曹操這麼做一方面是測試于禁的真實能力,另一方面也對於禁信心十足,正如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所說,曹操以權術御人,這樣的思量必定是經過慎重考慮而決定的。

而後于禁則是因為戰功被升為陷陳都尉,但他的職責與參與的軍事行動變得更多了,先是呂布糾結張邈、陳宮等人侵佔曹操後方兗州地界的時候“從討呂布於濮陽,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于禁在此戰中有兩次是獨立行動的,一次是“別破布二營於城南”,這是于禁親自率部進行的戰鬥,第二次是“別將破高雅於須昌”,這次則是作為統帥派人去進行戰略進攻。再後面就是跟隨別的軍隊“從攻”,可見於禁當時的地位非常高,從除了夏侯宗族以及曹氏宗族的將領外,曹操賦予于禁自主進行軍事戰略的權力足以看出來。

然後“從徵黃巾劉闢、黃邵等,屯版樑,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平虜校尉為漢官,領兵征伐)

可以看見的是,曹操無論攻打誰,身邊總會帶上于禁,于禁的軍事能力是曹操對於戰爭形勢判斷的一種保障。

到了197年,張繡與荊州的劉表勾結襲擾曹操後方,曹操為了平定這股勢力而兵發宛城,于禁也“從至宛,降張繡。”曹操以為可以安枕無憂,便帶著典韋、曹昂、曹安民等人進了宛城,大部隊就駐紮在淯水之岸。可惜曹操進宛城後強取張繡的叔叔張濟的遺孀鄒氏為妻,再加上張繡本身也對曹操心存怨氣,所以“繡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此戰中“軍敗,二子沒。”,他的大將典韋也死在這場戰鬥中。這對於曹操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可見於禁治軍的嚴明,而且為人堅毅果敢。

“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

然而當時的青州兵也蠢蠢欲動,露出了在青州當黃巾時候的惡習,強搶財物,于禁以軍法處置他們,他們反而倒打一耙“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來汙衊于禁,于禁不為權勢所迫,不為青州兵之顛倒黑白而動搖心中身為一名治軍嚴謹將領的心,反而

“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

當時于禁還沒駐紮好的時候“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但于禁曰:

“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

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即使曹操知道了,即使即將面臨的是嚴畯的質問與懲罰,他也在所不惜,為的只是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這就足夠了。但是與那個跟于禁報信的人不同,曹操的反應卻是出乎人的意料

“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於是錄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這又是一項殊榮。曹操的理由是“在亂能整,討暴堅壘”

于禁是最早被封為亭侯的人之一,與他前面曹操給予的獨立進行軍事行動的殊榮相比,可以說是交相輝映。

在此之後,戰功越加輝煌“復從攻張繡於穰,禽呂布於下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等到官渡之戰前夕,“禁願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于禁獨立帶兵鎮守延津,當時獨立統兵的除了臧霸從青州攻袁譚,就只有于禁被分配到這個重鎮實行守衛工作。也可見於禁的治軍嚴謹以及曹操對他的信任

“太祖引軍還官渡。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在官渡之戰前于禁對於袁紹的防守是做的非常嚴密,然後還在防守之餘主動出擊,頗有田單的風範。

等袁紹一波攻勢退了,曹操的部隊也集結好了,于禁就從前線延津退了出來,因為戰功原因而被升了官“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

“太祖與紹連營,起土山相對。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紹破,遷偏將軍。冀州平。”

于禁的防守能力與督軍能力都是當世一流,當曹操士卒被袁紹壓著打,軍心渙散的時候,于禁卻能讓士氣重新振奮,而且愈戰愈勇,其能力不可謂不強,其戰功不可謂不卓越,不僅如此,在軍隊打仗的時候于禁能及時的挽回士氣,對整個戰局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以戰後也得到了應有的獎勵,這個獎勵足以讓于禁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就是“獨自領兵”

抬棺而戰的龐德與戰敗投降的于禁對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嗎?

官渡之戰

這個時候又有一個麻煩出現了“建安五年,豨反,郡縣多叛太祖為劉備,眾數萬人,太祖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親往破之。”這個昌豨本來就不老實,在官渡之戰以後“昌豨復叛”,所以曹操“遣禁徵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昌豨這一次因為與于禁是舊友的關係,所以就想讓于禁賣個人情,但是于禁奉公執法,鐵面無私。他早就看出昌豨不是真的投降,而是等風聲過了以後,曹操不再管得那麼嚴,逼得那麼急,再反叛,所以“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當時曹操在征討淳于縣,聽到這件事以後十分感嘆,一方面他感嘆于禁的執法必嚴,一方面惋嘆昌豨落在了于禁手上,他說昌豨落在於禁手上而被殺,這都是命。側面反映出曹操對於禁的紀律嚴明十分清楚並且欣賞,因此這件事以後曹操“益重禁”。

到了建安十四年,“東海平,拜禁虎威將軍。”平東海于禁參與其中,而且功績甚偉。“後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禁到,成舉眾三千餘人降。既降復叛,其眾奔蘭。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禁運糧前後相屬,遼遂斬蘭、成。”這次的戰役中,于禁參與了兩次軍事行動,但是都沒有徹底剷除禍根,後來他們又反叛,于禁正好去壓糧,功勞歸了張遼,可以說是于禁的一次敗筆,但是輔佐張遼進討梅成與陳蘭,後期也可以算得上是從攻。事後“增邑二百戶,並前千二百戶。”

“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太祖每征伐,鹹遞行為軍鋒,還為後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

我認為治軍嚴謹有亞夫之風也可以來形容於禁,也可以拿司馬穰苴來比喻于禁,因為他具備了兩個人共同的特徵,就是治軍嚴明的傳統。

接下來就是于禁率軍的巔峰時期了。當時曹操手下有一個非常器重的將領名字叫朱靈,原本是袁紹手下的人,後來歸了曹操,曹操對朱靈可以說是最喜愛的將領,“遣靈將新兵五千人騎千匹守許南。”足以證明曹操對朱靈的放心程度。然後又“但是由於兩個人發生了矛盾,我猜測可能是官渡之戰時朱靈與袁紹互通書信,曹操雖然燒掉了那些書信,但是後方的荀彧難免也會查到些蛛絲馬跡。所以“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所以“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曹操這一手目的是要震懾自己收下的將領,不要以為自己戰功赫赫就可以有小動作,自己隨時可以讓人去奪你的兵權。所以經過這次事件以後,于禁儼然成為了曹操手下外姓第一將領,“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這個賞賜實在是太巨大了,遷左將軍,左將軍是四方將軍其中之一,其實權已經非常大了,加上假節鉞,基本上可以說于禁在曹氏宗族,夏侯宗族中,也沒人能夠跟他的權力相同。瞬間成了當時曹氏手下宗族、豪強、外姓將領統一的第一人。

然而在襄樊之戰之前,于禁還去征討過劉備。“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于禁奪朱靈權是在討伐劉備之前還是之後還是比較難說的,但是從這件記錄在李典傳中的事件,可以管中窺豹出於禁當時與夏侯惇至少也是持階級平等的,所以說于禁奪權是在建安九年左右,但是資治通鑑又記載“操使張遼屯長社”的事情,而後“遼在長社,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三將任氣,多共不協。操使司空主簿趙儼並參三軍,每事訓諭,遂相親睦。”可見當時三將的等級又是持平,互相不對付,只有到趙到曹操讓趙儼去督軍協調關係“路招與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馮楷等七軍屬都督護軍趙儼”矛盾才平息下來。當時朱靈與于禁還是同為趙儼所督,于禁奪朱靈權以後“靈為禁部下督”,不可能與于禁同為趙儼所督。可見於禁奪朱靈權力又是在建安十三年往後。距離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有十一年的時間。于禁很可能是在其中的一年奪朱靈兵權,在與夏侯惇新野之戰攻劉備時的從屬關係,也是于禁和李典共為夏侯惇所統領。

"

要說到于禁這個人物,大家可能都不太陌生,因為在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裡衍生出了這樣一個典故“水淹七軍”。而於禁則是這個事件的主人公,戰敗後被關羽俘虜並投降了,而後關羽被孫權擊敗,于禁輾轉為孫權所虜。

關於于禁這個人物,我們先從他的出生開始說起。“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也。”當時的泰山郡屬兗州地界,他此生的第一次出仕是始於黃巾之亂。鉅鹿人張角因朝廷苛捐雜稅,加上全國又出現蝗災、大旱等天氣,連年收成不好,所以組織貧苦農民於光和七年的時候發動起義,當時聲勢浩大,兗州是黃巾軍的重要戰略地區,所以黃巾軍侵擾的特別頻繁,為此當時的泰山豪強鮑信招合徒眾,以求自保。而於禁也在其中。

“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屬將軍王朗。”

在黃巾之亂以後,又經歷了關東聯軍討董,于禁均沒有施展出他的才華。但是到了青州黃巾作亂的的時候,他當時的頂頭上司鮑信被殺,曹操正好奉命征討青州黃巾,當時于禁的職位是都伯(曹魏軍隊編制是五人一伍,十人一什,而什長之上就是都伯)。于禁的才華被當時歸屬曹操麾下的王朗所發現(此王朗不是後來出名的魏國司空王朗,而是另有其人。因為司空王朗在初平三年才歸附曹操,這裡的時間推算,顯然不符合常理)“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有大將位次最高,大將軍之“軍”字為衍字,也就是說當時的王朗無論是後來的司空王朗還是另有其人,都無法舉薦這麼高的官職)這也是他戎馬生涯輝煌時代的開啟。

抬棺而戰的龐德與戰敗投降的于禁對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嗎?

于禁

“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于禁的一番才華為曹操所賞識,當時青州平定,又傳來曹嵩一家被殺的消息。于禁在曹操手下的第一戰就是征伐徐州“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從這段不難看出,于禁被曹操賞識是在平青州黃巾之後,而又與曹嵩被殺的時間接軌,中間時間間隔並不長,而曹操卻委任於禁這麼重要的任務,自己帶兵打廣威。(《郡國志》、《一統志》皆雲廣戚,而謝鍾英與趙一清也考究廣威的“威”字為廣戚之誤,所以本傳廣威應當為“廣戚”)以我看,曹操這麼做一方面是測試于禁的真實能力,另一方面也對於禁信心十足,正如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所說,曹操以權術御人,這樣的思量必定是經過慎重考慮而決定的。

而後于禁則是因為戰功被升為陷陳都尉,但他的職責與參與的軍事行動變得更多了,先是呂布糾結張邈、陳宮等人侵佔曹操後方兗州地界的時候“從討呂布於濮陽,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于禁在此戰中有兩次是獨立行動的,一次是“別破布二營於城南”,這是于禁親自率部進行的戰鬥,第二次是“別將破高雅於須昌”,這次則是作為統帥派人去進行戰略進攻。再後面就是跟隨別的軍隊“從攻”,可見於禁當時的地位非常高,從除了夏侯宗族以及曹氏宗族的將領外,曹操賦予于禁自主進行軍事戰略的權力足以看出來。

然後“從徵黃巾劉闢、黃邵等,屯版樑,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平虜校尉為漢官,領兵征伐)

可以看見的是,曹操無論攻打誰,身邊總會帶上于禁,于禁的軍事能力是曹操對於戰爭形勢判斷的一種保障。

到了197年,張繡與荊州的劉表勾結襲擾曹操後方,曹操為了平定這股勢力而兵發宛城,于禁也“從至宛,降張繡。”曹操以為可以安枕無憂,便帶著典韋、曹昂、曹安民等人進了宛城,大部隊就駐紮在淯水之岸。可惜曹操進宛城後強取張繡的叔叔張濟的遺孀鄒氏為妻,再加上張繡本身也對曹操心存怨氣,所以“繡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此戰中“軍敗,二子沒。”,他的大將典韋也死在這場戰鬥中。這對於曹操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可見於禁治軍的嚴明,而且為人堅毅果敢。

“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

然而當時的青州兵也蠢蠢欲動,露出了在青州當黃巾時候的惡習,強搶財物,于禁以軍法處置他們,他們反而倒打一耙“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來汙衊于禁,于禁不為權勢所迫,不為青州兵之顛倒黑白而動搖心中身為一名治軍嚴謹將領的心,反而

“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

當時于禁還沒駐紮好的時候“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但于禁曰:

“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

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即使曹操知道了,即使即將面臨的是嚴畯的質問與懲罰,他也在所不惜,為的只是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這就足夠了。但是與那個跟于禁報信的人不同,曹操的反應卻是出乎人的意料

“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於是錄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這又是一項殊榮。曹操的理由是“在亂能整,討暴堅壘”

于禁是最早被封為亭侯的人之一,與他前面曹操給予的獨立進行軍事行動的殊榮相比,可以說是交相輝映。

在此之後,戰功越加輝煌“復從攻張繡於穰,禽呂布於下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等到官渡之戰前夕,“禁願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于禁獨立帶兵鎮守延津,當時獨立統兵的除了臧霸從青州攻袁譚,就只有于禁被分配到這個重鎮實行守衛工作。也可見於禁的治軍嚴謹以及曹操對他的信任

“太祖引軍還官渡。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在官渡之戰前于禁對於袁紹的防守是做的非常嚴密,然後還在防守之餘主動出擊,頗有田單的風範。

等袁紹一波攻勢退了,曹操的部隊也集結好了,于禁就從前線延津退了出來,因為戰功原因而被升了官“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

“太祖與紹連營,起土山相對。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紹破,遷偏將軍。冀州平。”

于禁的防守能力與督軍能力都是當世一流,當曹操士卒被袁紹壓著打,軍心渙散的時候,于禁卻能讓士氣重新振奮,而且愈戰愈勇,其能力不可謂不強,其戰功不可謂不卓越,不僅如此,在軍隊打仗的時候于禁能及時的挽回士氣,對整個戰局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以戰後也得到了應有的獎勵,這個獎勵足以讓于禁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就是“獨自領兵”

抬棺而戰的龐德與戰敗投降的于禁對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嗎?

官渡之戰

這個時候又有一個麻煩出現了“建安五年,豨反,郡縣多叛太祖為劉備,眾數萬人,太祖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親往破之。”這個昌豨本來就不老實,在官渡之戰以後“昌豨復叛”,所以曹操“遣禁徵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昌豨這一次因為與于禁是舊友的關係,所以就想讓于禁賣個人情,但是于禁奉公執法,鐵面無私。他早就看出昌豨不是真的投降,而是等風聲過了以後,曹操不再管得那麼嚴,逼得那麼急,再反叛,所以“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當時曹操在征討淳于縣,聽到這件事以後十分感嘆,一方面他感嘆于禁的執法必嚴,一方面惋嘆昌豨落在了于禁手上,他說昌豨落在於禁手上而被殺,這都是命。側面反映出曹操對於禁的紀律嚴明十分清楚並且欣賞,因此這件事以後曹操“益重禁”。

到了建安十四年,“東海平,拜禁虎威將軍。”平東海于禁參與其中,而且功績甚偉。“後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禁到,成舉眾三千餘人降。既降復叛,其眾奔蘭。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禁運糧前後相屬,遼遂斬蘭、成。”這次的戰役中,于禁參與了兩次軍事行動,但是都沒有徹底剷除禍根,後來他們又反叛,于禁正好去壓糧,功勞歸了張遼,可以說是于禁的一次敗筆,但是輔佐張遼進討梅成與陳蘭,後期也可以算得上是從攻。事後“增邑二百戶,並前千二百戶。”

“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太祖每征伐,鹹遞行為軍鋒,還為後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

我認為治軍嚴謹有亞夫之風也可以來形容於禁,也可以拿司馬穰苴來比喻于禁,因為他具備了兩個人共同的特徵,就是治軍嚴明的傳統。

接下來就是于禁率軍的巔峰時期了。當時曹操手下有一個非常器重的將領名字叫朱靈,原本是袁紹手下的人,後來歸了曹操,曹操對朱靈可以說是最喜愛的將領,“遣靈將新兵五千人騎千匹守許南。”足以證明曹操對朱靈的放心程度。然後又“但是由於兩個人發生了矛盾,我猜測可能是官渡之戰時朱靈與袁紹互通書信,曹操雖然燒掉了那些書信,但是後方的荀彧難免也會查到些蛛絲馬跡。所以“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所以“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曹操這一手目的是要震懾自己收下的將領,不要以為自己戰功赫赫就可以有小動作,自己隨時可以讓人去奪你的兵權。所以經過這次事件以後,于禁儼然成為了曹操手下外姓第一將領,“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這個賞賜實在是太巨大了,遷左將軍,左將軍是四方將軍其中之一,其實權已經非常大了,加上假節鉞,基本上可以說于禁在曹氏宗族,夏侯宗族中,也沒人能夠跟他的權力相同。瞬間成了當時曹氏手下宗族、豪強、外姓將領統一的第一人。

然而在襄樊之戰之前,于禁還去征討過劉備。“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于禁奪朱靈權是在討伐劉備之前還是之後還是比較難說的,但是從這件記錄在李典傳中的事件,可以管中窺豹出於禁當時與夏侯惇至少也是持階級平等的,所以說于禁奪權是在建安九年左右,但是資治通鑑又記載“操使張遼屯長社”的事情,而後“遼在長社,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三將任氣,多共不協。操使司空主簿趙儼並參三軍,每事訓諭,遂相親睦。”可見當時三將的等級又是持平,互相不對付,只有到趙到曹操讓趙儼去督軍協調關係“路招與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馮楷等七軍屬都督護軍趙儼”矛盾才平息下來。當時朱靈與于禁還是同為趙儼所督,于禁奪朱靈權以後“靈為禁部下督”,不可能與于禁同為趙儼所督。可見於禁奪朱靈權力又是在建安十三年往後。距離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有十一年的時間。于禁很可能是在其中的一年奪朱靈兵權,在與夏侯惇新野之戰攻劉備時的從屬關係,也是于禁和李典共為夏侯惇所統領。

抬棺而戰的龐德與戰敗投降的于禁對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嗎?

水淹七軍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這是襄樊之戰的開端,于禁從中央被調過去幫助曹仁平亂,而不是被派過去。這是有實質上的分別,初步體現了于禁軍權的掌握情況和其獨立性。我們可以初步估計于禁討伐關羽於樊城的時間大概是什麼時候?

《三國志 武帝紀》記載:“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

《于禁傳》記載:“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而秋是指幾月份呢?

《五雜炬•天部》記載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黴焉”

這裡有一個注意的地方,這些史料記載的月份並不是我們現在的公曆,而是按農曆來算的。所以說淮北的雨按照自然季節的演變,六月份是農曆中夏季的末尾,七月則是進入秋天,八月份也是屬於秋天的範疇內。所以說我們推測于禁圍關羽的時候大概是農曆七月份到八月份。

《晉書•宣帝紀》也記載:“及蜀將羽圍曹仁於樊,于禁等七軍皆沒”。

而於禁這次帶的部隊是多少呢?

《華陽國志》記載:“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

又《三國志•吳主傳》記載:“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從這兩段史料中可以看出,于禁所督七軍皆為漢水淹沒而喪失作戰能力,而不是使多少魏軍喪命,非於禁督戰不力。

但是世事難料,于禁在這次戰役裡面弄的晚節不保。因為關羽掘漢水淹于禁大軍,所以“于禁等七軍皆沒”只有龐德死戰到底,寧死不降,保留了清白之身。

然而龐德的問題也要說一下,他當時的從屬關係

《三國志龐德傳》記載;“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可以清楚的瞭解到,龐德並不屬於于禁所督七軍中的一軍,而是獨自領兵屯樊城以攻關羽,應該說他和于禁是兵合一處,而不是于禁督龐德攻關羽的關係。

"

要說到于禁這個人物,大家可能都不太陌生,因為在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裡衍生出了這樣一個典故“水淹七軍”。而於禁則是這個事件的主人公,戰敗後被關羽俘虜並投降了,而後關羽被孫權擊敗,于禁輾轉為孫權所虜。

關於于禁這個人物,我們先從他的出生開始說起。“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也。”當時的泰山郡屬兗州地界,他此生的第一次出仕是始於黃巾之亂。鉅鹿人張角因朝廷苛捐雜稅,加上全國又出現蝗災、大旱等天氣,連年收成不好,所以組織貧苦農民於光和七年的時候發動起義,當時聲勢浩大,兗州是黃巾軍的重要戰略地區,所以黃巾軍侵擾的特別頻繁,為此當時的泰山豪強鮑信招合徒眾,以求自保。而於禁也在其中。

“及太祖領兗州,禁與其黨俱詣為都伯,屬將軍王朗。”

在黃巾之亂以後,又經歷了關東聯軍討董,于禁均沒有施展出他的才華。但是到了青州黃巾作亂的的時候,他當時的頂頭上司鮑信被殺,曹操正好奉命征討青州黃巾,當時于禁的職位是都伯(曹魏軍隊編制是五人一伍,十人一什,而什長之上就是都伯)。于禁的才華被當時歸屬曹操麾下的王朗所發現(此王朗不是後來出名的魏國司空王朗,而是另有其人。因為司空王朗在初平三年才歸附曹操,這裡的時間推算,顯然不符合常理)“朗異之,薦禁才任大將軍。”(有大將位次最高,大將軍之“軍”字為衍字,也就是說當時的王朗無論是後來的司空王朗還是另有其人,都無法舉薦這麼高的官職)這也是他戎馬生涯輝煌時代的開啟。

抬棺而戰的龐德與戰敗投降的于禁對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嗎?

于禁

“太祖召見與語,拜軍司馬”于禁的一番才華為曹操所賞識,當時青州平定,又傳來曹嵩一家被殺的消息。于禁在曹操手下的第一戰就是征伐徐州“使將兵詣徐州,攻廣威,拔之”從這段不難看出,于禁被曹操賞識是在平青州黃巾之後,而又與曹嵩被殺的時間接軌,中間時間間隔並不長,而曹操卻委任於禁這麼重要的任務,自己帶兵打廣威。(《郡國志》、《一統志》皆雲廣戚,而謝鍾英與趙一清也考究廣威的“威”字為廣戚之誤,所以本傳廣威應當為“廣戚”)以我看,曹操這麼做一方面是測試于禁的真實能力,另一方面也對於禁信心十足,正如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所說,曹操以權術御人,這樣的思量必定是經過慎重考慮而決定的。

而後于禁則是因為戰功被升為陷陳都尉,但他的職責與參與的軍事行動變得更多了,先是呂布糾結張邈、陳宮等人侵佔曹操後方兗州地界的時候“從討呂布於濮陽,別破布二營於城南,又別將破高雅於須昌。從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拔之。”于禁在此戰中有兩次是獨立行動的,一次是“別破布二營於城南”,這是于禁親自率部進行的戰鬥,第二次是“別將破高雅於須昌”,這次則是作為統帥派人去進行戰略進攻。再後面就是跟隨別的軍隊“從攻”,可見於禁當時的地位非常高,從除了夏侯宗族以及曹氏宗族的將領外,曹操賦予于禁自主進行軍事戰略的權力足以看出來。

然後“從徵黃巾劉闢、黃邵等,屯版樑,邵等夜襲太祖營,禁帥麾下擊破之,盡降其眾。遷平虜校尉。”(平虜校尉為漢官,領兵征伐)

可以看見的是,曹操無論攻打誰,身邊總會帶上于禁,于禁的軍事能力是曹操對於戰爭形勢判斷的一種保障。

到了197年,張繡與荊州的劉表勾結襲擾曹操後方,曹操為了平定這股勢力而兵發宛城,于禁也“從至宛,降張繡。”曹操以為可以安枕無憂,便帶著典韋、曹昂、曹安民等人進了宛城,大部隊就駐紮在淯水之岸。可惜曹操進宛城後強取張繡的叔叔張濟的遺孀鄒氏為妻,再加上張繡本身也對曹操心存怨氣,所以“繡復叛,太祖與戰不利,軍敗,還舞陰。”,此戰中“軍敗,二子沒。”,他的大將典韋也死在這場戰鬥中。這對於曹操是一個很大的打擊,“是時軍亂,各間行求太祖,禁獨勒所將數百人,且戰且引,雖有死傷不相離。虜追稍緩,禁徐整行隊,鳴鼓而還。”可見於禁治軍的嚴明,而且為人堅毅果敢。

“未至太祖所,道見十餘人被創裸走,禁問其故,曰:“為青州兵所劫。”初,黃巾降,號青州兵,太祖寬之,故敢因緣為略。禁怒,令其眾曰:“青州兵同屬曹公,而還為賊乎!”乃討之,數之以罪。”

然而當時的青州兵也蠢蠢欲動,露出了在青州當黃巾時候的惡習,強搶財物,于禁以軍法處置他們,他們反而倒打一耙“青州兵遽走詣太祖自訴。”來汙衊于禁,于禁不為權勢所迫,不為青州兵之顛倒黑白而動搖心中身為一名治軍嚴謹將領的心,反而

“禁既至,先立營壘,不時謁太祖。”

當時于禁還沒駐紮好的時候“或謂禁:“青州兵已訴君矣,宜促詣公辨之。”但于禁曰:

“今賊在後,追至無時,不先為備,何以待敵?且公聰明,譖訴何緣!”徐鑿塹安營訖,乃入謁,具陳其狀。”

禁認為分辯事小,退敵事大,即使曹操知道了,即使即將面臨的是嚴畯的質問與懲罰,他也在所不惜,為的只是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這就足夠了。但是與那個跟于禁報信的人不同,曹操的反應卻是出乎人的意料

“太祖悅,謂禁曰:“淯水之難,吾其急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於是錄禁前後功,封益壽亭侯。”這又是一項殊榮。曹操的理由是“在亂能整,討暴堅壘”

于禁是最早被封為亭侯的人之一,與他前面曹操給予的獨立進行軍事行動的殊榮相比,可以說是交相輝映。

在此之後,戰功越加輝煌“復從攻張繡於穰,禽呂布於下邳,別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等到官渡之戰前夕,“禁願為先登。太祖壯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禁將,守延津以拒紹”于禁獨立帶兵鎮守延津,當時獨立統兵的除了臧霸從青州攻袁譚,就只有于禁被分配到這個重鎮實行守衛工作。也可見於禁的治軍嚴謹以及曹操對他的信任

“太祖引軍還官渡。劉備以徐州叛,太祖東征之。紹攻禁,禁堅守,紹不能拔。復與樂進等將步騎五千,擊紹別營,從延津西南緣河至汲、獲嘉二縣,焚燒保聚三十餘屯,斬首獲生各數千,降紹將何茂、王摩等二十餘人。太祖復使禁別將屯原武,紹別營於杜氏津,破之。”在官渡之戰前于禁對於袁紹的防守是做的非常嚴密,然後還在防守之餘主動出擊,頗有田單的風範。

等袁紹一波攻勢退了,曹操的部隊也集結好了,于禁就從前線延津退了出來,因為戰功原因而被升了官“遷裨將軍,後從還官渡。”

“太祖與紹連營,起土山相對。紹射營中,士卒多死傷,軍中懼。禁督守土山,力戰,氣益奮。紹破,遷偏將軍。冀州平。”

于禁的防守能力與督軍能力都是當世一流,當曹操士卒被袁紹壓著打,軍心渙散的時候,于禁卻能讓士氣重新振奮,而且愈戰愈勇,其能力不可謂不強,其戰功不可謂不卓越,不僅如此,在軍隊打仗的時候于禁能及時的挽回士氣,對整個戰局都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以戰後也得到了應有的獎勵,這個獎勵足以讓于禁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就是“獨自領兵”

抬棺而戰的龐德與戰敗投降的于禁對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嗎?

官渡之戰

這個時候又有一個麻煩出現了“建安五年,豨反,郡縣多叛太祖為劉備,眾數萬人,太祖遣劉岱、王忠擊之,不克,親往破之。”這個昌豨本來就不老實,在官渡之戰以後“昌豨復叛”,所以曹操“遣禁徵之。”,“禁急進攻豨;豨與禁有舊,詣禁降。”昌豨這一次因為與于禁是舊友的關係,所以就想讓于禁賣個人情,但是于禁奉公執法,鐵面無私。他早就看出昌豨不是真的投降,而是等風聲過了以後,曹操不再管得那麼嚴,逼得那麼急,再反叛,所以“諸將皆以為豨已降,當送詣太祖,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當時曹操在征討淳于縣,聽到這件事以後十分感嘆,一方面他感嘆于禁的執法必嚴,一方面惋嘆昌豨落在了于禁手上,他說昌豨落在於禁手上而被殺,這都是命。側面反映出曹操對於禁的紀律嚴明十分清楚並且欣賞,因此這件事以後曹操“益重禁”。

到了建安十四年,“東海平,拜禁虎威將軍。”平東海于禁參與其中,而且功績甚偉。“後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張郃等討陳蘭。禁到,成舉眾三千餘人降。既降復叛,其眾奔蘭。遼等與蘭相持,軍食少,禁運糧前後相屬,遼遂斬蘭、成。”這次的戰役中,于禁參與了兩次軍事行動,但是都沒有徹底剷除禍根,後來他們又反叛,于禁正好去壓糧,功勞歸了張遼,可以說是于禁的一次敗筆,但是輔佐張遼進討梅成與陳蘭,後期也可以算得上是從攻。事後“增邑二百戶,並前千二百戶。”

“是時,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將,太祖每征伐,鹹遞行為軍鋒,還為後拒;而禁持軍嚴整,得賊財物,無所私入,由是賞賜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眾心。”

我認為治軍嚴謹有亞夫之風也可以來形容於禁,也可以拿司馬穰苴來比喻于禁,因為他具備了兩個人共同的特徵,就是治軍嚴明的傳統。

接下來就是于禁率軍的巔峰時期了。當時曹操手下有一個非常器重的將領名字叫朱靈,原本是袁紹手下的人,後來歸了曹操,曹操對朱靈可以說是最喜愛的將領,“遣靈將新兵五千人騎千匹守許南。”足以證明曹操對朱靈的放心程度。然後又“但是由於兩個人發生了矛盾,我猜測可能是官渡之戰時朱靈與袁紹互通書信,曹操雖然燒掉了那些書信,但是後方的荀彧難免也會查到些蛛絲馬跡。所以“太祖常恨朱靈”,“欲奪其營。”所以“以禁有威重,遣禁將數十騎,齎令書,徑詣靈營奪其軍,靈及其部眾莫敢動;乃以靈為禁部下督,眾皆震服,其見憚如此。”曹操這一手目的是要震懾自己收下的將領,不要以為自己戰功赫赫就可以有小動作,自己隨時可以讓人去奪你的兵權。所以經過這次事件以後,于禁儼然成為了曹操手下外姓第一將領,“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這個賞賜實在是太巨大了,遷左將軍,左將軍是四方將軍其中之一,其實權已經非常大了,加上假節鉞,基本上可以說于禁在曹氏宗族,夏侯宗族中,也沒人能夠跟他的權力相同。瞬間成了當時曹氏手下宗族、豪強、外姓將領統一的第一人。

然而在襄樊之戰之前,于禁還去征討過劉備。“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于禁奪朱靈權是在討伐劉備之前還是之後還是比較難說的,但是從這件記錄在李典傳中的事件,可以管中窺豹出於禁當時與夏侯惇至少也是持階級平等的,所以說于禁奪權是在建安九年左右,但是資治通鑑又記載“操使張遼屯長社”的事情,而後“遼在長社,于禁屯潁陰,樂進屯陽翟,三將任氣,多共不協。操使司空主簿趙儼並參三軍,每事訓諭,遂相親睦。”可見當時三將的等級又是持平,互相不對付,只有到趙到曹操讓趙儼去督軍協調關係“路招與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馮楷等七軍屬都督護軍趙儼”矛盾才平息下來。當時朱靈與于禁還是同為趙儼所督,于禁奪朱靈權以後“靈為禁部下督”,不可能與于禁同為趙儼所督。可見於禁奪朱靈權力又是在建安十三年往後。距離襄樊之戰水淹七軍有十一年的時間。于禁很可能是在其中的一年奪朱靈兵權,在與夏侯惇新野之戰攻劉備時的從屬關係,也是于禁和李典共為夏侯惇所統領。

抬棺而戰的龐德與戰敗投降的于禁對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嗎?

水淹七軍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這是襄樊之戰的開端,于禁從中央被調過去幫助曹仁平亂,而不是被派過去。這是有實質上的分別,初步體現了于禁軍權的掌握情況和其獨立性。我們可以初步估計于禁討伐關羽於樊城的時間大概是什麼時候?

《三國志 武帝紀》記載:“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

《于禁傳》記載:“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

而秋是指幾月份呢?

《五雜炬•天部》記載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黴焉”

這裡有一個注意的地方,這些史料記載的月份並不是我們現在的公曆,而是按農曆來算的。所以說淮北的雨按照自然季節的演變,六月份是農曆中夏季的末尾,七月則是進入秋天,八月份也是屬於秋天的範疇內。所以說我們推測于禁圍關羽的時候大概是農曆七月份到八月份。

《晉書•宣帝紀》也記載:“及蜀將羽圍曹仁於樊,于禁等七軍皆沒”。

而於禁這次帶的部隊是多少呢?

《華陽國志》記載:“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

又《三國志•吳主傳》記載:“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從這兩段史料中可以看出,于禁所督七軍皆為漢水淹沒而喪失作戰能力,而不是使多少魏軍喪命,非於禁督戰不力。

但是世事難料,于禁在這次戰役裡面弄的晚節不保。因為關羽掘漢水淹于禁大軍,所以“于禁等七軍皆沒”只有龐德死戰到底,寧死不降,保留了清白之身。

然而龐德的問題也要說一下,他當時的從屬關係

《三國志龐德傳》記載;“侯音、衛開等以宛叛,德將所領與曹仁共攻拔宛,斬音、開,遂南屯樊,討關羽。”可以清楚的瞭解到,龐德並不屬於于禁所督七軍中的一軍,而是獨自領兵屯樊城以攻關羽,應該說他和于禁是兵合一處,而不是于禁督龐德攻關羽的關係。

抬棺而戰的龐德與戰敗投降的于禁對比,于禁真的如此不堪嗎?

龐德

“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實際上只有二十八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襄樊之後呂蒙白衣渡江打敗了關羽,關羽被擒後,孫權命人殺了他。于禁這時也落到了孫權的手上,可以說是極其恥辱,但是當時于禁是被虜,而不是投降孫權。因為孫吳的將領兵制比較特殊,如果俘虜想成為降將的,立刻可以帶兵打仗以顯示誠意。但自始至終沒有能看到于禁幫孫權打仗的資料,孫吳的闞澤等人也對於禁施以百般欺凌辱罵。所以後來“文帝踐阼,權稱籓,遣禁還。帝引見禁,鬚髮皓白,形容憔悴。”于禁既覺得對不起曹操對他的知遇之恩,在孫吳的這些年裡面又受盡欺凌,所以心力交瘁,信心已然喪失,沒有再重燃的可能。看到魏文帝曹丕以後又想起了曹操,所以“泣涕頓首”,曹丕“慰諭以荀林父、孟明視故事”來寬慰于禁,讓他不要有心理負擔。就再拜于禁為安遠將軍。(胡三省曰:安遠將軍號亦前此未有也。可以見得是曹丕特地為于禁設置的官位,又《御覽》卷六百八十五:魏文帝與于禁詔曰:“昔漢高脫衣以衣韓信,光武解綬以帶李忠,誠皆人主當時貴敬功勞。今以遠遊冠與將軍。解釋了安遠將軍的來歷,應該說對於當時的于禁是一種莫大的諷刺,也是一種榮譽將軍類型的虛銜,沒有實際權力。

這中間又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典論》的《又報孫權書》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前使于禁、郭及夫所道吾纖驪馬,本欲使禁自致之。念將軍儻欲速得,今故以付徐奉往。此二馬,朕之常所自乘,甚調,良善走,數萬匹之極選者,乘之真可樂也。中國雖饒馬,其知名絕足,亦時有之耳。 ”曹丕本來是想要讓于禁去給孫權送馬的,但是最後卻讓徐奉去送馬。“念將軍儻欲速得”可以見得曹丕想讓于禁去送馬,但是于禁的態度是極其不願意,在這種情況下曹丕無奈才讓徐奉去送馬,用了一個藉口就是徐奉去送馬會快一點。實際上曹丕讓于禁去送馬的這個想法已經對於禁是一種侮辱,讓曾經的降將去給曾經俘虜自己的國家送禮物,孫吳民眾的蔑視,自己心中的自尊已幾近崩塌。但曹丕又認為于禁這是落了自己的面子,所以直接性的導致了于禁的死。

“欲遣使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隨後“禁見,慚恚發病薨。子圭嗣封益壽亭侯。諡禁曰厲侯”這個“欲譴使吳”就是去給孫權送馬的徐奉。關於為什麼會畫這個壁畫,大概是曹丕有意讓人畫上去的,第一是出於私心,于禁聽曹丕的出使吳國,所以想讓于禁獲得懲罰。而於禁包含著對曹操的愧意去曹操陵墓探望的時候,也會看到這個壁畫。這對於一個已經年老,且當時又包含愧意,百般煎熬,無以復加的老人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屈辱與痛心、懊悔。這種懊悔與屈辱混雜在一起,在這個一生都以嚴謹,軍紀嚴明的思想觀來治軍的將領來說,簡直比死還要恐怖,所以于禁看見壁畫回家就生病了,然後病死在床榻上。是愧意和屈辱把他折磨死了,是水淹七軍讓于禁獲得了一生的恥辱。對於這件事情有兩種評論“或曰:事極很,亦極趣,然特狙詐輕儇伎倆,非帝王賞罰之正也”這是對於曹丕權術的一種否定,賞罰不分。而“司馬光曰:于禁將數萬眾,敗不能死,生降於敵,既而復歸,文帝廢之可也,殺之可也,乃畫陵屋以辱之,斯為不君矣”,資治通鑑是一本皇帝的書,教導帝王正確的權術運用,而通鑑的作者把曹丕對於于禁的一番做法是十分痛恨的,說曹丕根本不能當做是君子,不能當君王,因為曹丕不僅侮辱了自身作為君王的品德,而且也極其殘忍的傷害了于禁,導致他生病死去。

但是歸根到底于禁在歷史上的功過都被水淹七軍而後投降所掩蓋了,我們能以這件事來對於禁進行否定嗎?肯定是不可以的,于禁在曹操手下的一切榮譽都是靠自己獲得的,他的治軍嚴明,他的奉公守法,他所做的一切的一切都無法被他人所磨滅。昔晉大夫荀林父與楚戰,敗於邲,晉景公複用之,以取赤狄。秦大夫孟明為晉禽於殽,秦穆公複用之,以霸西戎。這都是失敗了以後重新振奮,並且建立了一番功業而名傳千古。甚至於龐德也是一名降將,要說清白,他的清白早在戰死的數年前就沒有了。張遼也是從呂布麾下投曹操的,但是張遼是在水淹下邳之前還是俘虜呂布以後投降就有待考究。而於禁的投降的影響卻是被誇大了很多,難道是于禁戰功卓著的產物嗎。或者說,我們應當用平和的角度去正視於禁。裴松之說于禁“:圍而後降,法雖不赦;囚而送之,未為違命。禁曾不為舊交希冀萬一,而肆其好殺之心,以戾眾人之議,所以卒為降虜,死加惡諡,宜哉。”這是一種荒謬的說法,于禁的考慮是非常正確的,後面梅成的復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于禁需要做的就是遏制這種事情發生,並且斬草除根。

于禁以一介布衣而超越豪強、宗族,可以說是外姓將領之楷模,不以其最後的成敗而總結其一生,而應當去細細品味他所經歷的一切。

綜合來說,于禁戰功卓著,但晚節不保非常可惜,但是後世對其有“于禁最識大體,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一身辨曲直,真良將也。”的評價,可以說是對他的軍事能力最客觀的憑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