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我們很難想到,嶽池縣境內竟有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千年古剎,距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它就是位於嶽池秦溪鎮石堰塘村的靈泉寺!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令人驚歎的久遠歷史

第一次瞭解到靈泉寺,是讀《嶽池縣誌》,《嶽池縣誌》在“文物”篇中如此記載:“清光緒元年(1875年)版縣誌載,傳說王羲之晚年曾遊居嶽池靈泉寺,於石壁上留有《蘭亭集序》手跡。因年深月久,為泥土淹沒。清咸豐五年三月,十餘日連綿春雨,泥土崩塌,現出《蘭亭集序》石刻。結尾還刻有宋徽、欽二宗的跋文(即對《蘭亭集序》的評鑑)……”不僅王羲之遊居靈泉寺,宋徽、欽二宗也曾路過靈泉寺,靈泉寺歷史有多麼的悠久,曾經有何等的輝煌,可想而知!

從那以後,我們一直對靈泉寺心馳神往,也一直關注著與靈泉寺相關的文獻記載。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一次偶然機會,我們翻閱《南充縣誌》,卻有出人意料的收穫——在其《南充宗教的來源與概況》一文中寫道:“宗教傳入南充,遠可追溯到一千九百多年前。最初傳入的是佛教。據民國18年(1929)編寫的《新修南充縣誌》記載,……南充城東(嶽池方向)60裡的靈泉寺建於晉惠帝永平元年(291-299)……”(注:靈泉寺曾屬南充管轄。)

若以靈泉寺始建年公元291年算起,靈泉寺距今已有1715年,堪稱真正意義上的千年古剎,其歷史之悠久,著實令人驚歎!

我們將靈泉寺的始建年限作了兩處比較。一是與王羲之比較。據史料記載,王羲之生於公元321年,卒於公元379年,若以王羲之40歲來到嶽池靈泉寺計,此時的靈泉寺便已有70年曆史了。二是與遂寧市同名千年古剎比較。據網上調查,國內名為靈泉寺的寺廟不下10座,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遂寧寺的千年古寺靈泉寺。然而,遂寧的靈泉寺始建於公元581年,比嶽池靈泉寺足足晚了290年。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徒步靈泉寺

據嶽池縣誌記載,靈泉寺位於秦溪鎮石堰塘村,懷著對靈泉寺的神往,一個週末,我們相約乘車來到秦溪鎮。秦溪鎮原是一個鄉,位於眾多深丘圍繞的山坳裡,但由於秦溪鎮位於南充至廣安的古大道旁,秦溪街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蒼老的黃果樹,古樸的房屋,殘缺的青石街面,一一映入我們的眼簾,或許,這就是歷史老人對秦溪鎮的饋贈吧!

過街尾的清溪古橋,一條根本無法行車的新修村級公路向山上蜿蜒。我們只得徒步行走。隨行的石堰塘村村主任漆再金告訴我們,村級公路是依舊原南充到廣安的青石大道修建而成,公路盡頭便是靈泉寺,1958年寺廟被拆,當時寺廟有三重殿,四個天井,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1958年,乃至整個文化大革命,中國文物界遭受了空前的歷史浩劫,靈泉寺自然難逃厄運,我們也只能略表嘆息罷了。

我們一路爬著山,沒有一個下坡。山上給人的感覺特別的新鮮,近處的小草,遠處的樹,都綠得可愛。我們沿著公路約摸走了一個半小時,終於來到了靈泉寺,但絲毫沒有疲憊的感覺。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靈泉寺石刻

我們顧不上休息,在老漆的帶領下直奔靈泉寺的石刻群。這兒集聚了十塊明清碑刻,多以歌贊靈泉為內容。其中明代7塊,清代3塊,每塊面積皆在2平方米以上,全是在岩石上開鑿。明代石刻為過往官員所留,如監察御史盧雍,巡按御史姚祥,四川行都司斷事劉遜,四川按察司僉事楊瞻,順慶(原南充)府事朱甫等。清代石刻每塊寬約2.5米,高約5米,每字僅如乒乓球大小,刻跡較淺,全為靈泉寺僧人於清天聰年間所刻,其中最前一首為一十六律《靈泉懷古》,因石壁多生青苔,內容難辨。一十六律在古文中極罕,此處的《靈泉懷古》或許能為研究一十六律提供一個極為寶貴的素材吧。石刻群還有摩崖造像兩龕,一龕已空,一龕為淨瓶觀音,淨瓶觀音端坐蓮臺,像高約1.5米,刻藝極工,從其開明大方的服飾風格來看,可能為唐代所造。

靈泉寺石刻不止這些,在一角落處,叢生的雜草遮掩著一塊高約2米,長約10米的巨石,石壁上的字刻較多,但清晰可辨。在此特引盧雍詩《靈泉留題》如下:“霜旌歲晚又靈泉,花竹相看似有緣。石罅清源流萬古,鬆頭曲徑上諸天。禪堂獨許三留偈,客路空驚兩換年。分付老僧無別語,莫教風雨損崖鐫。”盧雍還在詩後敘道:“予性好遊,而蜀多名山,然在僻遠者,恨不專往也,靈泉為順慶勝地,當官道側,予凡三至焉,留題記之。正清戊寅十二月望日監察御史東吳盧雍師邵書。”監察御史,其實就是當時由皇帝外派核查複雜案件的人員,也算是中央級領導了,作為這樣的人物三過靈泉寺,並留宿作題,也足見靈泉寺在當時的影響之盛,何況,文中已註明靈泉為順慶勝地。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盧雍書《靈泉留題》局部

更令人欣喜的是,我們在當地一農戶家中的豬圈裡發現了原靈泉寺的界碑,現已殘,但一些字跡依舊清晰,特錄如下:“佛光山靈泉寺常住田地,座落四至。東至北巖,左分水直上,下至巖為界,南至……溝田塍下為界,西至石家埡佛子巖為界,北至溝上巖……左峒為界,下流河水為界……後朝人越界,壹藏油……滅……田520挑……”令人驚奇的是,在我們發現這一界碑之前,連當地老百姓也不知道靈泉寺所在的山原為佛光山,他們對這座山多以後龍山稱之。當地百姓稱,靈泉寺曾為古四川佛教盛地之一,僧侶最多時達三千之眾。從佛光山這一名稱分析,靈泉寺曾為佛教盛地卻也不虛——古時,人們對佛地的取名是相當嚴肅的,不是隨便一座山就可以“佛光”命名的,更何況,靈泉寺的歷史本身就很久遠。至於僧人是否有三千之眾,我們可以從寺廟的範圍和田產來算,根據碑文記載的東南西北邊界,靈泉寺的佔地面積約400多畝,而田產520挑,摺合成現代計量單位則為122畝,至少養一千個和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忠義之邦贊”碑

在眾多的碑刻中,我們不得不提及“忠義之邦贊”碑,它是原順慶府地乃至整個川東北地區曾為“忠義之邦”的見證。該碑系碑刻群中的一塊,高約2.5米,寬約1.5米,字體較大,為隸書,刻跡較深,其全文為:

順慶名忠義之邦,重紀信之節。監察御史東吳盧雍為之贊,道經靈泉,僧摩崖請題。按察司僉事劉成德曰:盍書是贊,以歷風教從之。

巴子舊封,安漢故地,屹為巨邦,號稱忠義。維昔紀信,委質高祖,滎陽圍困,乃請誑楚。脫王之厄,甘焚其身,豈不愛身,義重君臣。炎漢開基,信功維元,當時不錄,帝亦少恩。大節精忠,皎如日月。邦有若人,允矣豪傑。忠義之理,人心同具。百世而下,孰不歆慕。賢士輩出,民俗淳美。將軍之風,使人興起。我秉憲節,同爰諮詢,爰作讚詞,以示邦人。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嶽池縣秦溪鎮靈泉寺壁崖上的明代碑刻

這是明正德十三年秋監察御史盧雍路經靈泉寺所作,全文概述了順慶為忠義之邦與漢初大將軍紀信的淵源關係,也表達了對紀信的由衷敬仰之情。為了弄清碑文中所記載的“誑楚”,我們事後查閱了相關史料,大致內容為:

公元前204 年夏,劉邦兵困滎陽城達一月有餘,城內糧食嚴重缺乏,將士筋疲力竭。將軍紀信見情況十分危急,便向劉邦獻計,由陳平寫了降書,派人送交項羽,說漢王今夜便出東門投降。到了半夜,城內三千婦女從東門魚貫而出,絡繹不絕,楚兵都擁至東門看熱鬧。劉邦便乘機在張良、陳平等人的保護下從西門逃出。待東門上幾千婦女走完,天已經亮了。這時裝妝成漢王模樣的紀信,端坐在一乘龍車上,前遮後擁地從東門出,楚兵以為是漢王出降,歡喜若狂。項羽出營審視,見車上端坐者不是劉邦,便問:“你是何人,敢冒充漢王?”紀信答道:“我乃大漢將軍紀信。”項羽又問:“漢王在哪裡?”紀信說:“早已離開滎陽了!”項羽氣極,下令齊集火炬,將紀信燒死於火海之中。紀信所坐的龍車和全身被烈火燒著時,還大罵項羽。

劉邦統一全國建立政權後,為紀念紀信滎陽誑楚、捨身成漢之功,便將紀信家鄉從閬中縣分出,建立“安漢縣”,縣治在今南充市舞鳳鄉清泉壩。安漢縣因為紀信的緣故,便歷代享有“忠義之邦”的美譽。盧雍來到安漢故地的靈泉寺,不禁追思紀信,抒懷作賦於石壁。自此以後,大凡過往文人,無不駐足此碑,細讀碑文,遙想紀信之功。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傲雪松/文 來自網絡/圖

千年古剎——嶽池靈泉寺

請掃碼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