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

愛國青年

"你說我是一個謎,

其實我們都是迷

在痛苦中開始

在折磨中結束

被卑微的事物拖向死亡

把崇高的理想揹負到諸天之上"

郁達夫是現代著名的作家,革命烈士,曾隨兄長留學日本,1945年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郁達夫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的短篇小說集《沉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看了他有名的短片小說集《沉淪》。

"

愛國青年

"你說我是一個謎,

其實我們都是迷

在痛苦中開始

在折磨中結束

被卑微的事物拖向死亡

把崇高的理想揹負到諸天之上"

郁達夫是現代著名的作家,革命烈士,曾隨兄長留學日本,1945年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郁達夫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的短篇小說集《沉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看了他有名的短片小說集《沉淪》。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想必大家對郁達夫也是有印象的,高中語文課本里選的那篇《故都的秋》就是他的作品,最後他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是多麼赤誠的人啊!筆下的風景像油畫一般濃郁的流淌,文字中透露出些許傷感的心緒和秋相得益彰,他的才華和思想無疑都是獨一無二的。

《故都的秋》裡他是愛國愛家的作家,清麗的文字,帶有秋日裡明媚溫暖感覺,打動每一位讀者的心。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位纖塵不染的愛國英雄,為祖國的未來奔走,而在小說《沉淪》裡,他的自傳體式的講述,讓我明白,原來他同樣平凡,也經歷過痛苦掙扎,而那些嬉笑怒罵,齷蹉也是真實的。

"

愛國青年

"你說我是一個謎,

其實我們都是迷

在痛苦中開始

在折磨中結束

被卑微的事物拖向死亡

把崇高的理想揹負到諸天之上"

郁達夫是現代著名的作家,革命烈士,曾隨兄長留學日本,1945年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郁達夫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的短篇小說集《沉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看了他有名的短片小說集《沉淪》。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想必大家對郁達夫也是有印象的,高中語文課本里選的那篇《故都的秋》就是他的作品,最後他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是多麼赤誠的人啊!筆下的風景像油畫一般濃郁的流淌,文字中透露出些許傷感的心緒和秋相得益彰,他的才華和思想無疑都是獨一無二的。

《故都的秋》裡他是愛國愛家的作家,清麗的文字,帶有秋日裡明媚溫暖感覺,打動每一位讀者的心。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位纖塵不染的愛國英雄,為祖國的未來奔走,而在小說《沉淪》裡,他的自傳體式的講述,讓我明白,原來他同樣平凡,也經歷過痛苦掙扎,而那些嬉笑怒罵,齷蹉也是真實的。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異鄉旅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沉淪》多麼吸引人的標題,教我聯想到前段時間流行過的"喪"文化,生活的壓力,如河水漫過脖頸,輕微卻擺脫不了的窒息感受。同時我們不禁會發出一些聯繫,誰沉淪了呢?為什麼沉淪呢?啊,偏旁都是一樣的!是一個悲劇吧?……

"他"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筆下一個藝術加工過的人物,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一部分自己的靈魂。從《沉淪》的扉頁間投下的陰影裡,看得見作者的影子,當暗淡無光的日子裡沉淪也不過是黑色幕布上的黑色印記,看不見影子也看不見希望。

"

愛國青年

"你說我是一個謎,

其實我們都是迷

在痛苦中開始

在折磨中結束

被卑微的事物拖向死亡

把崇高的理想揹負到諸天之上"

郁達夫是現代著名的作家,革命烈士,曾隨兄長留學日本,1945年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郁達夫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的短篇小說集《沉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看了他有名的短片小說集《沉淪》。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想必大家對郁達夫也是有印象的,高中語文課本里選的那篇《故都的秋》就是他的作品,最後他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是多麼赤誠的人啊!筆下的風景像油畫一般濃郁的流淌,文字中透露出些許傷感的心緒和秋相得益彰,他的才華和思想無疑都是獨一無二的。

《故都的秋》裡他是愛國愛家的作家,清麗的文字,帶有秋日裡明媚溫暖感覺,打動每一位讀者的心。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位纖塵不染的愛國英雄,為祖國的未來奔走,而在小說《沉淪》裡,他的自傳體式的講述,讓我明白,原來他同樣平凡,也經歷過痛苦掙扎,而那些嬉笑怒罵,齷蹉也是真實的。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異鄉旅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沉淪》多麼吸引人的標題,教我聯想到前段時間流行過的"喪"文化,生活的壓力,如河水漫過脖頸,輕微卻擺脫不了的窒息感受。同時我們不禁會發出一些聯繫,誰沉淪了呢?為什麼沉淪呢?啊,偏旁都是一樣的!是一個悲劇吧?……

"他"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筆下一個藝術加工過的人物,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一部分自己的靈魂。從《沉淪》的扉頁間投下的陰影裡,看得見作者的影子,當暗淡無光的日子裡沉淪也不過是黑色幕布上的黑色印記,看不見影子也看不見希望。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的"他"是一位背井離鄉,在異國求學的學子,少年時羞澀,自卑,長大後抑鬱,惆悵,有才華卻連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難,得來的錢被很快揮霍一空,每天活得戰戰兢兢,責備社會,埋怨祖國,卻又不付出更多努力,惶惶終日最後投湖而死。一步步衰老,一步步沉淪。

"他"的負面情緒太多。年少的"他"同樣也有過熾熱的內心,愛風清霽月,愛陽春白雪,英語的小詩是他對美的印象,也曾想"仗劍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變化。後來"他"眼裡好像只裝了女子,看見的,聽見的,想見的都是女子,青春期的悸動加上自卑的一顆的心,笨拙的動作,旁人的嘲笑,沒有親密的人去訴說,一切痛苦都無法發洩。以至於生活和精神的難處,除了女人再也想不出如何去面對那難捱的生活。

"

愛國青年

"你說我是一個謎,

其實我們都是迷

在痛苦中開始

在折磨中結束

被卑微的事物拖向死亡

把崇高的理想揹負到諸天之上"

郁達夫是現代著名的作家,革命烈士,曾隨兄長留學日本,1945年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郁達夫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的短篇小說集《沉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看了他有名的短片小說集《沉淪》。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想必大家對郁達夫也是有印象的,高中語文課本里選的那篇《故都的秋》就是他的作品,最後他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是多麼赤誠的人啊!筆下的風景像油畫一般濃郁的流淌,文字中透露出些許傷感的心緒和秋相得益彰,他的才華和思想無疑都是獨一無二的。

《故都的秋》裡他是愛國愛家的作家,清麗的文字,帶有秋日裡明媚溫暖感覺,打動每一位讀者的心。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位纖塵不染的愛國英雄,為祖國的未來奔走,而在小說《沉淪》裡,他的自傳體式的講述,讓我明白,原來他同樣平凡,也經歷過痛苦掙扎,而那些嬉笑怒罵,齷蹉也是真實的。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異鄉旅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沉淪》多麼吸引人的標題,教我聯想到前段時間流行過的"喪"文化,生活的壓力,如河水漫過脖頸,輕微卻擺脫不了的窒息感受。同時我們不禁會發出一些聯繫,誰沉淪了呢?為什麼沉淪呢?啊,偏旁都是一樣的!是一個悲劇吧?……

"他"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筆下一個藝術加工過的人物,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一部分自己的靈魂。從《沉淪》的扉頁間投下的陰影裡,看得見作者的影子,當暗淡無光的日子裡沉淪也不過是黑色幕布上的黑色印記,看不見影子也看不見希望。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的"他"是一位背井離鄉,在異國求學的學子,少年時羞澀,自卑,長大後抑鬱,惆悵,有才華卻連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難,得來的錢被很快揮霍一空,每天活得戰戰兢兢,責備社會,埋怨祖國,卻又不付出更多努力,惶惶終日最後投湖而死。一步步衰老,一步步沉淪。

"他"的負面情緒太多。年少的"他"同樣也有過熾熱的內心,愛風清霽月,愛陽春白雪,英語的小詩是他對美的印象,也曾想"仗劍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變化。後來"他"眼裡好像只裝了女子,看見的,聽見的,想見的都是女子,青春期的悸動加上自卑的一顆的心,笨拙的動作,旁人的嘲笑,沒有親密的人去訴說,一切痛苦都無法發洩。以至於生活和精神的難處,除了女人再也想不出如何去面對那難捱的生活。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人是有多寂寞才會那樣瘋了般的渴求心靈和肉體的慰藉。每一個熱鬧的孤獨者或許有答案。

曾聽說沒有父親教育的孩子,心裡會缺了一塊,而那一塊是少了的愛和關懷。或許"他"是因為從小由母親教育長大,一方面對女性是尊敬的,一方面隨著文化水平的提升對女性又是不那麼尊敬的。文中的"他"渴求女孩子的喜愛,又害怕女孩子會看不起他,青春期的煩惱困擾著"他",最後因為並不友好的社會和性格的原因,在妓院裡沉淪,看書也看不進去,滿腦子都是那些紅紅白白的面龐,好像只有在那裡,空虛的心才有地方停泊,放鬆下來。

"

愛國青年

"你說我是一個謎,

其實我們都是迷

在痛苦中開始

在折磨中結束

被卑微的事物拖向死亡

把崇高的理想揹負到諸天之上"

郁達夫是現代著名的作家,革命烈士,曾隨兄長留學日本,1945年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郁達夫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的短篇小說集《沉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看了他有名的短片小說集《沉淪》。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想必大家對郁達夫也是有印象的,高中語文課本里選的那篇《故都的秋》就是他的作品,最後他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是多麼赤誠的人啊!筆下的風景像油畫一般濃郁的流淌,文字中透露出些許傷感的心緒和秋相得益彰,他的才華和思想無疑都是獨一無二的。

《故都的秋》裡他是愛國愛家的作家,清麗的文字,帶有秋日裡明媚溫暖感覺,打動每一位讀者的心。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位纖塵不染的愛國英雄,為祖國的未來奔走,而在小說《沉淪》裡,他的自傳體式的講述,讓我明白,原來他同樣平凡,也經歷過痛苦掙扎,而那些嬉笑怒罵,齷蹉也是真實的。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異鄉旅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沉淪》多麼吸引人的標題,教我聯想到前段時間流行過的"喪"文化,生活的壓力,如河水漫過脖頸,輕微卻擺脫不了的窒息感受。同時我們不禁會發出一些聯繫,誰沉淪了呢?為什麼沉淪呢?啊,偏旁都是一樣的!是一個悲劇吧?……

"他"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筆下一個藝術加工過的人物,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一部分自己的靈魂。從《沉淪》的扉頁間投下的陰影裡,看得見作者的影子,當暗淡無光的日子裡沉淪也不過是黑色幕布上的黑色印記,看不見影子也看不見希望。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的"他"是一位背井離鄉,在異國求學的學子,少年時羞澀,自卑,長大後抑鬱,惆悵,有才華卻連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難,得來的錢被很快揮霍一空,每天活得戰戰兢兢,責備社會,埋怨祖國,卻又不付出更多努力,惶惶終日最後投湖而死。一步步衰老,一步步沉淪。

"他"的負面情緒太多。年少的"他"同樣也有過熾熱的內心,愛風清霽月,愛陽春白雪,英語的小詩是他對美的印象,也曾想"仗劍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變化。後來"他"眼裡好像只裝了女子,看見的,聽見的,想見的都是女子,青春期的悸動加上自卑的一顆的心,笨拙的動作,旁人的嘲笑,沒有親密的人去訴說,一切痛苦都無法發洩。以至於生活和精神的難處,除了女人再也想不出如何去面對那難捱的生活。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人是有多寂寞才會那樣瘋了般的渴求心靈和肉體的慰藉。每一個熱鬧的孤獨者或許有答案。

曾聽說沒有父親教育的孩子,心裡會缺了一塊,而那一塊是少了的愛和關懷。或許"他"是因為從小由母親教育長大,一方面對女性是尊敬的,一方面隨著文化水平的提升對女性又是不那麼尊敬的。文中的"他"渴求女孩子的喜愛,又害怕女孩子會看不起他,青春期的煩惱困擾著"他",最後因為並不友好的社會和性格的原因,在妓院裡沉淪,看書也看不進去,滿腦子都是那些紅紅白白的面龐,好像只有在那裡,空虛的心才有地方停泊,放鬆下來。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的"他"柔弱,病態,從妓院裡出來也想過懊悔,自責但因沉淪已深,在安逸的環境裡再也不願踏入殘酷的現實一步了,如果不得不面對現實他唯一想到的就是死亡,就如文中寫道"他在海邊走了一回,看看遠岸的漁燈,同鬼火似的在那裡招引他。細浪中間,映著銀色的月光,好像山鬼的眼波,在那裡開閉的樣子。不知道什麼道理,他忽想跳入海里去死了。"

"

愛國青年

"你說我是一個謎,

其實我們都是迷

在痛苦中開始

在折磨中結束

被卑微的事物拖向死亡

把崇高的理想揹負到諸天之上"

郁達夫是現代著名的作家,革命烈士,曾隨兄長留學日本,1945年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郁達夫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的短篇小說集《沉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看了他有名的短片小說集《沉淪》。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想必大家對郁達夫也是有印象的,高中語文課本里選的那篇《故都的秋》就是他的作品,最後他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是多麼赤誠的人啊!筆下的風景像油畫一般濃郁的流淌,文字中透露出些許傷感的心緒和秋相得益彰,他的才華和思想無疑都是獨一無二的。

《故都的秋》裡他是愛國愛家的作家,清麗的文字,帶有秋日裡明媚溫暖感覺,打動每一位讀者的心。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位纖塵不染的愛國英雄,為祖國的未來奔走,而在小說《沉淪》裡,他的自傳體式的講述,讓我明白,原來他同樣平凡,也經歷過痛苦掙扎,而那些嬉笑怒罵,齷蹉也是真實的。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異鄉旅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沉淪》多麼吸引人的標題,教我聯想到前段時間流行過的"喪"文化,生活的壓力,如河水漫過脖頸,輕微卻擺脫不了的窒息感受。同時我們不禁會發出一些聯繫,誰沉淪了呢?為什麼沉淪呢?啊,偏旁都是一樣的!是一個悲劇吧?……

"他"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筆下一個藝術加工過的人物,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一部分自己的靈魂。從《沉淪》的扉頁間投下的陰影裡,看得見作者的影子,當暗淡無光的日子裡沉淪也不過是黑色幕布上的黑色印記,看不見影子也看不見希望。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的"他"是一位背井離鄉,在異國求學的學子,少年時羞澀,自卑,長大後抑鬱,惆悵,有才華卻連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難,得來的錢被很快揮霍一空,每天活得戰戰兢兢,責備社會,埋怨祖國,卻又不付出更多努力,惶惶終日最後投湖而死。一步步衰老,一步步沉淪。

"他"的負面情緒太多。年少的"他"同樣也有過熾熱的內心,愛風清霽月,愛陽春白雪,英語的小詩是他對美的印象,也曾想"仗劍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變化。後來"他"眼裡好像只裝了女子,看見的,聽見的,想見的都是女子,青春期的悸動加上自卑的一顆的心,笨拙的動作,旁人的嘲笑,沒有親密的人去訴說,一切痛苦都無法發洩。以至於生活和精神的難處,除了女人再也想不出如何去面對那難捱的生活。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人是有多寂寞才會那樣瘋了般的渴求心靈和肉體的慰藉。每一個熱鬧的孤獨者或許有答案。

曾聽說沒有父親教育的孩子,心裡會缺了一塊,而那一塊是少了的愛和關懷。或許"他"是因為從小由母親教育長大,一方面對女性是尊敬的,一方面隨著文化水平的提升對女性又是不那麼尊敬的。文中的"他"渴求女孩子的喜愛,又害怕女孩子會看不起他,青春期的煩惱困擾著"他",最後因為並不友好的社會和性格的原因,在妓院裡沉淪,看書也看不進去,滿腦子都是那些紅紅白白的面龐,好像只有在那裡,空虛的心才有地方停泊,放鬆下來。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的"他"柔弱,病態,從妓院裡出來也想過懊悔,自責但因沉淪已深,在安逸的環境裡再也不願踏入殘酷的現實一步了,如果不得不面對現實他唯一想到的就是死亡,就如文中寫道"他在海邊走了一回,看看遠岸的漁燈,同鬼火似的在那裡招引他。細浪中間,映著銀色的月光,好像山鬼的眼波,在那裡開閉的樣子。不知道什麼道理,他忽想跳入海里去死了。"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多次寫道燈,月光,山中霧氣等事物,這些東西似真似幻,朦朦朧朧,難以捉摸,卻又逃避不開,勾起人的思念和觸發無盡的遐想。文中的想象是奇特的,富有創新性和奇異的美感,這些是當時其他作品裡沒有的。大膽的描寫對女子的渴求和好奇,如偷看看房東女兒洗澡"他起初以為看一看就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後,他竟同被釘子釘住的一樣,動也不能動了。那一雙雪樣的乳峰!那一雙肥白的大腿!這全身的曲線!呼氣也不呼,仔仔細細的看了一會,他面上的筋肉,都發起痙攣來了。愈看愈旅得厲害,他那發顫的前額部竟同玻琉窗衝擊了一下。"對生活中人或物的真情流露,都顯得真實而不做作,與同時代的文章形成鮮明的對比。

"

愛國青年

"你說我是一個謎,

其實我們都是迷

在痛苦中開始

在折磨中結束

被卑微的事物拖向死亡

把崇高的理想揹負到諸天之上"

郁達夫是現代著名的作家,革命烈士,曾隨兄長留學日本,1945年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郁達夫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的短篇小說集《沉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看了他有名的短片小說集《沉淪》。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想必大家對郁達夫也是有印象的,高中語文課本里選的那篇《故都的秋》就是他的作品,最後他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是多麼赤誠的人啊!筆下的風景像油畫一般濃郁的流淌,文字中透露出些許傷感的心緒和秋相得益彰,他的才華和思想無疑都是獨一無二的。

《故都的秋》裡他是愛國愛家的作家,清麗的文字,帶有秋日裡明媚溫暖感覺,打動每一位讀者的心。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位纖塵不染的愛國英雄,為祖國的未來奔走,而在小說《沉淪》裡,他的自傳體式的講述,讓我明白,原來他同樣平凡,也經歷過痛苦掙扎,而那些嬉笑怒罵,齷蹉也是真實的。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異鄉旅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沉淪》多麼吸引人的標題,教我聯想到前段時間流行過的"喪"文化,生活的壓力,如河水漫過脖頸,輕微卻擺脫不了的窒息感受。同時我們不禁會發出一些聯繫,誰沉淪了呢?為什麼沉淪呢?啊,偏旁都是一樣的!是一個悲劇吧?……

"他"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筆下一個藝術加工過的人物,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一部分自己的靈魂。從《沉淪》的扉頁間投下的陰影裡,看得見作者的影子,當暗淡無光的日子裡沉淪也不過是黑色幕布上的黑色印記,看不見影子也看不見希望。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的"他"是一位背井離鄉,在異國求學的學子,少年時羞澀,自卑,長大後抑鬱,惆悵,有才華卻連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難,得來的錢被很快揮霍一空,每天活得戰戰兢兢,責備社會,埋怨祖國,卻又不付出更多努力,惶惶終日最後投湖而死。一步步衰老,一步步沉淪。

"他"的負面情緒太多。年少的"他"同樣也有過熾熱的內心,愛風清霽月,愛陽春白雪,英語的小詩是他對美的印象,也曾想"仗劍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變化。後來"他"眼裡好像只裝了女子,看見的,聽見的,想見的都是女子,青春期的悸動加上自卑的一顆的心,笨拙的動作,旁人的嘲笑,沒有親密的人去訴說,一切痛苦都無法發洩。以至於生活和精神的難處,除了女人再也想不出如何去面對那難捱的生活。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人是有多寂寞才會那樣瘋了般的渴求心靈和肉體的慰藉。每一個熱鬧的孤獨者或許有答案。

曾聽說沒有父親教育的孩子,心裡會缺了一塊,而那一塊是少了的愛和關懷。或許"他"是因為從小由母親教育長大,一方面對女性是尊敬的,一方面隨著文化水平的提升對女性又是不那麼尊敬的。文中的"他"渴求女孩子的喜愛,又害怕女孩子會看不起他,青春期的煩惱困擾著"他",最後因為並不友好的社會和性格的原因,在妓院裡沉淪,看書也看不進去,滿腦子都是那些紅紅白白的面龐,好像只有在那裡,空虛的心才有地方停泊,放鬆下來。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的"他"柔弱,病態,從妓院裡出來也想過懊悔,自責但因沉淪已深,在安逸的環境裡再也不願踏入殘酷的現實一步了,如果不得不面對現實他唯一想到的就是死亡,就如文中寫道"他在海邊走了一回,看看遠岸的漁燈,同鬼火似的在那裡招引他。細浪中間,映著銀色的月光,好像山鬼的眼波,在那裡開閉的樣子。不知道什麼道理,他忽想跳入海里去死了。"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多次寫道燈,月光,山中霧氣等事物,這些東西似真似幻,朦朦朧朧,難以捉摸,卻又逃避不開,勾起人的思念和觸發無盡的遐想。文中的想象是奇特的,富有創新性和奇異的美感,這些是當時其他作品裡沒有的。大膽的描寫對女子的渴求和好奇,如偷看看房東女兒洗澡"他起初以為看一看就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後,他竟同被釘子釘住的一樣,動也不能動了。那一雙雪樣的乳峰!那一雙肥白的大腿!這全身的曲線!呼氣也不呼,仔仔細細的看了一會,他面上的筋肉,都發起痙攣來了。愈看愈旅得厲害,他那發顫的前額部竟同玻琉窗衝擊了一下。"對生活中人或物的真情流露,都顯得真實而不做作,與同時代的文章形成鮮明的對比。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沉淪》是郁達夫的自敘傳抒情小說,小說中主人公所暴露的一些問題也就從側面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問題,暴露了作者自身的"醜陋"的一面,當然既然作者敢寫,那麼他是接受了自己的"缺點"的,我認為:一個敢於自我暴露自己缺點的都是勇士,敢於將自己的缺點寫下來讓所有人看到的是英雄。

文章定稿於1921年,在他的筆下,我們或多或少的會聯想到自己,但因為時代的變化,祖國的變化,人們生活的變化,共同之處也有了變化,或許真正能完全體悟文章裡的生活和心境的,只有當初那些同作者一樣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遠走他鄉,在異國生活過的人。

《沉淪》在當時引起轟動很大一部分激起了當時很多人的共鳴,在當時相對保守的的時代,能夠大膽的將慾望表述出來,不畏懼世俗,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自然書中的故事反映的並非就只是個人,"他"還具有普遍性,有的故事在今天也一樣存在,經典的作品,不只是因為它語言優美,還因為它本身具有精神、情懷,《沉淪》做到了,而且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

"

愛國青年

"你說我是一個謎,

其實我們都是迷

在痛苦中開始

在折磨中結束

被卑微的事物拖向死亡

把崇高的理想揹負到諸天之上"

郁達夫是現代著名的作家,革命烈士,曾隨兄長留學日本,1945年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郁達夫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的短篇小說集《沉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看了他有名的短片小說集《沉淪》。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想必大家對郁達夫也是有印象的,高中語文課本里選的那篇《故都的秋》就是他的作品,最後他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是多麼赤誠的人啊!筆下的風景像油畫一般濃郁的流淌,文字中透露出些許傷感的心緒和秋相得益彰,他的才華和思想無疑都是獨一無二的。

《故都的秋》裡他是愛國愛家的作家,清麗的文字,帶有秋日裡明媚溫暖感覺,打動每一位讀者的心。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位纖塵不染的愛國英雄,為祖國的未來奔走,而在小說《沉淪》裡,他的自傳體式的講述,讓我明白,原來他同樣平凡,也經歷過痛苦掙扎,而那些嬉笑怒罵,齷蹉也是真實的。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異鄉旅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沉淪》多麼吸引人的標題,教我聯想到前段時間流行過的"喪"文化,生活的壓力,如河水漫過脖頸,輕微卻擺脫不了的窒息感受。同時我們不禁會發出一些聯繫,誰沉淪了呢?為什麼沉淪呢?啊,偏旁都是一樣的!是一個悲劇吧?……

"他"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筆下一個藝術加工過的人物,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一部分自己的靈魂。從《沉淪》的扉頁間投下的陰影裡,看得見作者的影子,當暗淡無光的日子裡沉淪也不過是黑色幕布上的黑色印記,看不見影子也看不見希望。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的"他"是一位背井離鄉,在異國求學的學子,少年時羞澀,自卑,長大後抑鬱,惆悵,有才華卻連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難,得來的錢被很快揮霍一空,每天活得戰戰兢兢,責備社會,埋怨祖國,卻又不付出更多努力,惶惶終日最後投湖而死。一步步衰老,一步步沉淪。

"他"的負面情緒太多。年少的"他"同樣也有過熾熱的內心,愛風清霽月,愛陽春白雪,英語的小詩是他對美的印象,也曾想"仗劍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變化。後來"他"眼裡好像只裝了女子,看見的,聽見的,想見的都是女子,青春期的悸動加上自卑的一顆的心,笨拙的動作,旁人的嘲笑,沒有親密的人去訴說,一切痛苦都無法發洩。以至於生活和精神的難處,除了女人再也想不出如何去面對那難捱的生活。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人是有多寂寞才會那樣瘋了般的渴求心靈和肉體的慰藉。每一個熱鬧的孤獨者或許有答案。

曾聽說沒有父親教育的孩子,心裡會缺了一塊,而那一塊是少了的愛和關懷。或許"他"是因為從小由母親教育長大,一方面對女性是尊敬的,一方面隨著文化水平的提升對女性又是不那麼尊敬的。文中的"他"渴求女孩子的喜愛,又害怕女孩子會看不起他,青春期的煩惱困擾著"他",最後因為並不友好的社會和性格的原因,在妓院裡沉淪,看書也看不進去,滿腦子都是那些紅紅白白的面龐,好像只有在那裡,空虛的心才有地方停泊,放鬆下來。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的"他"柔弱,病態,從妓院裡出來也想過懊悔,自責但因沉淪已深,在安逸的環境裡再也不願踏入殘酷的現實一步了,如果不得不面對現實他唯一想到的就是死亡,就如文中寫道"他在海邊走了一回,看看遠岸的漁燈,同鬼火似的在那裡招引他。細浪中間,映著銀色的月光,好像山鬼的眼波,在那裡開閉的樣子。不知道什麼道理,他忽想跳入海里去死了。"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多次寫道燈,月光,山中霧氣等事物,這些東西似真似幻,朦朦朧朧,難以捉摸,卻又逃避不開,勾起人的思念和觸發無盡的遐想。文中的想象是奇特的,富有創新性和奇異的美感,這些是當時其他作品裡沒有的。大膽的描寫對女子的渴求和好奇,如偷看看房東女兒洗澡"他起初以為看一看就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後,他竟同被釘子釘住的一樣,動也不能動了。那一雙雪樣的乳峰!那一雙肥白的大腿!這全身的曲線!呼氣也不呼,仔仔細細的看了一會,他面上的筋肉,都發起痙攣來了。愈看愈旅得厲害,他那發顫的前額部竟同玻琉窗衝擊了一下。"對生活中人或物的真情流露,都顯得真實而不做作,與同時代的文章形成鮮明的對比。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沉淪》是郁達夫的自敘傳抒情小說,小說中主人公所暴露的一些問題也就從側面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問題,暴露了作者自身的"醜陋"的一面,當然既然作者敢寫,那麼他是接受了自己的"缺點"的,我認為:一個敢於自我暴露自己缺點的都是勇士,敢於將自己的缺點寫下來讓所有人看到的是英雄。

文章定稿於1921年,在他的筆下,我們或多或少的會聯想到自己,但因為時代的變化,祖國的變化,人們生活的變化,共同之處也有了變化,或許真正能完全體悟文章裡的生活和心境的,只有當初那些同作者一樣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遠走他鄉,在異國生活過的人。

《沉淪》在當時引起轟動很大一部分激起了當時很多人的共鳴,在當時相對保守的的時代,能夠大膽的將慾望表述出來,不畏懼世俗,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自然書中的故事反映的並非就只是個人,"他"還具有普遍性,有的故事在今天也一樣存在,經典的作品,不只是因為它語言優美,還因為它本身具有精神、情懷,《沉淪》做到了,而且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人們對郁達夫有許多的不同看法,對《沉淪》也有著不同的觀點,郁達夫有許多角色,在他的妻子們,朋友們,孩子們,戰友們心中,他的形象不完全一樣,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他死後,他的朋友如胡適之為他寫追思的文字,梁實秋就不曾在文字中提及他半句,他的妻子,有餘生未嫁的,也有後來馬上改嫁的。

革命烈士

郁達夫的一生好像火山口,《沉淪》使他熱熱烈烈的冒過一次,熾熱的岩漿孕育出寶石,在經過時間的考驗之後,在土地上閃閃發光。那日蘇門答臘島上的那位硬骨頭,任敵人的武器如何鋒利也不屈不撓,他有著青松一般的品格。

"

愛國青年

"你說我是一個謎,

其實我們都是迷

在痛苦中開始

在折磨中結束

被卑微的事物拖向死亡

把崇高的理想揹負到諸天之上"

郁達夫是現代著名的作家,革命烈士,曾隨兄長留學日本,1945年被日軍殺害於蘇門答臘叢林。郁達夫的首部短篇小說集,也是中國現代第一部白話文的短篇小說集《沉淪》一經發表就轟動了當時的文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看了他有名的短片小說集《沉淪》。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想必大家對郁達夫也是有印象的,高中語文課本里選的那篇《故都的秋》就是他的作品,最後他寫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願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這是多麼赤誠的人啊!筆下的風景像油畫一般濃郁的流淌,文字中透露出些許傷感的心緒和秋相得益彰,他的才華和思想無疑都是獨一無二的。

《故都的秋》裡他是愛國愛家的作家,清麗的文字,帶有秋日裡明媚溫暖感覺,打動每一位讀者的心。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位纖塵不染的愛國英雄,為祖國的未來奔走,而在小說《沉淪》裡,他的自傳體式的講述,讓我明白,原來他同樣平凡,也經歷過痛苦掙扎,而那些嬉笑怒罵,齷蹉也是真實的。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異鄉旅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沉淪》多麼吸引人的標題,教我聯想到前段時間流行過的"喪"文化,生活的壓力,如河水漫過脖頸,輕微卻擺脫不了的窒息感受。同時我們不禁會發出一些聯繫,誰沉淪了呢?為什麼沉淪呢?啊,偏旁都是一樣的!是一個悲劇吧?……

"他"是文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筆下一個藝術加工過的人物,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一部分自己的靈魂。從《沉淪》的扉頁間投下的陰影裡,看得見作者的影子,當暗淡無光的日子裡沉淪也不過是黑色幕布上的黑色印記,看不見影子也看不見希望。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的"他"是一位背井離鄉,在異國求學的學子,少年時羞澀,自卑,長大後抑鬱,惆悵,有才華卻連基本的生存都很困難,得來的錢被很快揮霍一空,每天活得戰戰兢兢,責備社會,埋怨祖國,卻又不付出更多努力,惶惶終日最後投湖而死。一步步衰老,一步步沉淪。

"他"的負面情緒太多。年少的"他"同樣也有過熾熱的內心,愛風清霽月,愛陽春白雪,英語的小詩是他對美的印象,也曾想"仗劍走天涯"去看看世界的變化。後來"他"眼裡好像只裝了女子,看見的,聽見的,想見的都是女子,青春期的悸動加上自卑的一顆的心,笨拙的動作,旁人的嘲笑,沒有親密的人去訴說,一切痛苦都無法發洩。以至於生活和精神的難處,除了女人再也想不出如何去面對那難捱的生活。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人是有多寂寞才會那樣瘋了般的渴求心靈和肉體的慰藉。每一個熱鬧的孤獨者或許有答案。

曾聽說沒有父親教育的孩子,心裡會缺了一塊,而那一塊是少了的愛和關懷。或許"他"是因為從小由母親教育長大,一方面對女性是尊敬的,一方面隨著文化水平的提升對女性又是不那麼尊敬的。文中的"他"渴求女孩子的喜愛,又害怕女孩子會看不起他,青春期的煩惱困擾著"他",最後因為並不友好的社會和性格的原因,在妓院裡沉淪,看書也看不進去,滿腦子都是那些紅紅白白的面龐,好像只有在那裡,空虛的心才有地方停泊,放鬆下來。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的"他"柔弱,病態,從妓院裡出來也想過懊悔,自責但因沉淪已深,在安逸的環境裡再也不願踏入殘酷的現實一步了,如果不得不面對現實他唯一想到的就是死亡,就如文中寫道"他在海邊走了一回,看看遠岸的漁燈,同鬼火似的在那裡招引他。細浪中間,映著銀色的月光,好像山鬼的眼波,在那裡開閉的樣子。不知道什麼道理,他忽想跳入海里去死了。"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文中多次寫道燈,月光,山中霧氣等事物,這些東西似真似幻,朦朦朧朧,難以捉摸,卻又逃避不開,勾起人的思念和觸發無盡的遐想。文中的想象是奇特的,富有創新性和奇異的美感,這些是當時其他作品裡沒有的。大膽的描寫對女子的渴求和好奇,如偷看看房東女兒洗澡"他起初以為看一看就可以走的,然而到了一看之後,他竟同被釘子釘住的一樣,動也不能動了。那一雙雪樣的乳峰!那一雙肥白的大腿!這全身的曲線!呼氣也不呼,仔仔細細的看了一會,他面上的筋肉,都發起痙攣來了。愈看愈旅得厲害,他那發顫的前額部竟同玻琉窗衝擊了一下。"對生活中人或物的真情流露,都顯得真實而不做作,與同時代的文章形成鮮明的對比。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沉淪》是郁達夫的自敘傳抒情小說,小說中主人公所暴露的一些問題也就從側面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問題,暴露了作者自身的"醜陋"的一面,當然既然作者敢寫,那麼他是接受了自己的"缺點"的,我認為:一個敢於自我暴露自己缺點的都是勇士,敢於將自己的缺點寫下來讓所有人看到的是英雄。

文章定稿於1921年,在他的筆下,我們或多或少的會聯想到自己,但因為時代的變化,祖國的變化,人們生活的變化,共同之處也有了變化,或許真正能完全體悟文章裡的生活和心境的,只有當初那些同作者一樣在那個動盪的年代,遠走他鄉,在異國生活過的人。

《沉淪》在當時引起轟動很大一部分激起了當時很多人的共鳴,在當時相對保守的的時代,能夠大膽的將慾望表述出來,不畏懼世俗,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自然書中的故事反映的並非就只是個人,"他"還具有普遍性,有的故事在今天也一樣存在,經典的作品,不只是因為它語言優美,還因為它本身具有精神、情懷,《沉淪》做到了,而且推動了中國文學的發展。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人們對郁達夫有許多的不同看法,對《沉淪》也有著不同的觀點,郁達夫有許多角色,在他的妻子們,朋友們,孩子們,戰友們心中,他的形象不完全一樣,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他死後,他的朋友如胡適之為他寫追思的文字,梁實秋就不曾在文字中提及他半句,他的妻子,有餘生未嫁的,也有後來馬上改嫁的。

革命烈士

郁達夫的一生好像火山口,《沉淪》使他熱熱烈烈的冒過一次,熾熱的岩漿孕育出寶石,在經過時間的考驗之後,在土地上閃閃發光。那日蘇門答臘島上的那位硬骨頭,任敵人的武器如何鋒利也不屈不撓,他有著青松一般的品格。

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沉淪》

那時,弱的國家,弱的人民,不知道是誰造就了誰。在異國他鄉時,被人嘲笑的活著,想要反抗卻無能為力,痛苦的呻吟,瘋狂的發洩,夜深人靜時輾轉嗚咽,不!不能這樣!我們要奮力反抗,哪怕敵人的子彈穿透胸膛,向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沉淪中的人民,尋求新的出路,沉淪中的國家,尋求新的局面,我們強身健體,不再被叫做"支那人",我們尊重知識,讓讀書無用論不攻自破。 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肩負起國家興亡的責任,不為了燈紅酒綠而沉淪,要做一位無愧於自己,無愧於家人,無愧於祖國的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