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袁紹那麼窩囊,他是怎樣名動天下,成一方諸侯的'

"

《三國演義》中,袁紹這個人,幾乎完全成了曹老闆的刷經驗機器,我們能記得的,大概也就是他手下曇花一現的顏良,文丑,再就是官渡之戰,火燒烏巢後的狼狽逃竄。

而對袁紹這個人物的評價,青梅煮酒中,曹老闆這麼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大事惜身,小利忘命,非英雄也”。

"

《三國演義》中,袁紹這個人,幾乎完全成了曹老闆的刷經驗機器,我們能記得的,大概也就是他手下曇花一現的顏良,文丑,再就是官渡之戰,火燒烏巢後的狼狽逃竄。

而對袁紹這個人物的評價,青梅煮酒中,曹老闆這麼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大事惜身,小利忘命,非英雄也”。

《三國演義》中,袁紹那麼窩囊,他是怎樣名動天下,成一方諸侯的

曹操

曹老闆手下首席戰略參謀郭嘉,對袁紹的評價則是,“多端寡要,好謀無決”,就是糾纏於細節,不能抓住核心做決斷。

總之沒什麼好話,好像袁紹完全就是個“富二代”,倚仗著“四世三公”的家門混出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袁紹是個沒什麼卵用的窩囊廢,他又是怎麼名動天下,成為一方諸侯,給予曹老闆極大軍事壓力的呢,就只憑那個“四世三公”的名頭?

我們不妨來看看袁紹這個人的成長曆程,看看他究竟是不是世人眼中的那麼不堪。

袁紹出身名門,東漢朝“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所謂“三公”,是指漢朝時期的頂級官職“司空”,“司馬”,“司徒”。

老袁家在袁紹之前,四代人中,出了五位位列“三公”的人,其實袁紹自己也做到了“三公”,同樣有此顯赫家世的,當時還有“弘農楊氏”,這一門在《三國演義》中,最出名的就是那個楊修。

袁紹雖然出身名門,自己卻是個庶子身份,他的母親是個身份卑微的婢女,這就註定了袁紹雖然起點比普通人高的多,但要想出人頭地,就要付出比家世同輩更多的努力與艱辛。

袁紹的親父是官列“司空”的袁逢,不過他自小就被過繼給了早死無後的伯父袁成,庶子嘛,也由不得他和他生母的意願。

好在袁紹自小勤奮好學,胸懷大志,立誓要做出一番大事業。

十幾歲上,袁紹身子長開,又生的高大健壯,儀表不凡,就是“帥”嘛。

才能卓越,加上又高又帥,也由此漸漸被家族中人重視,開始重點培養,這算是跨出了第一步,先要在家門的同輩子弟中,拼殺出頭。

憑藉家世,袁紹十九歲上,就出任地方縣令,還幹得相當不錯,名聲相當的好。

隨後,袁紹以父母喪事為由,辭官回家,“隱居”了六年,上頭幾次委派官職,都被他推掉了。

奇怪吧,他不是一心要出人頭地麼,怎麼又要“隱居”呢?

這時二十出頭的袁紹,是在“憋大招”呢。

這時的東漢啥情況,正是“十常侍”時期,宦官掌控軍權,瘋狂剷除異己的時期。

年輕氣盛的袁紹,立下大志,要剷除“十常侍”,根絕宦官政治,他對外宣稱“隱居”,可卻沒一刻閒著,廣泛結交青年士子,同樣對宦官政治不滿的青年才俊,沒幾年的時間,就已隱然成了氣候。

這群青年才俊之中,就有後來的曹操,他跟袁紹的關係相當不一般,說是“三大鐵”一點不為過,也難怪,同樣的才具不凡,同樣的人格魅力超群,少年子弟惺惺相惜之餘,一起幹些荒唐事,毫不奇怪。

幾年的“隱居”生涯,袁紹的名氣越來越大,已然成為呼聲最高的青年才俊們的“領袖”。

名氣大到什麼程度,連“十常侍”都風聞了,特地把袁家長輩叫去,警告他要管好袁紹。

黃巾起義爆發後,袁紹投身東漢當時的外戚,掌握左右羽林衛的大將軍何進麾下。

"

《三國演義》中,袁紹這個人,幾乎完全成了曹老闆的刷經驗機器,我們能記得的,大概也就是他手下曇花一現的顏良,文丑,再就是官渡之戰,火燒烏巢後的狼狽逃竄。

而對袁紹這個人物的評價,青梅煮酒中,曹老闆這麼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大事惜身,小利忘命,非英雄也”。

《三國演義》中,袁紹那麼窩囊,他是怎樣名動天下,成一方諸侯的

曹操

曹老闆手下首席戰略參謀郭嘉,對袁紹的評價則是,“多端寡要,好謀無決”,就是糾纏於細節,不能抓住核心做決斷。

總之沒什麼好話,好像袁紹完全就是個“富二代”,倚仗著“四世三公”的家門混出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袁紹是個沒什麼卵用的窩囊廢,他又是怎麼名動天下,成為一方諸侯,給予曹老闆極大軍事壓力的呢,就只憑那個“四世三公”的名頭?

我們不妨來看看袁紹這個人的成長曆程,看看他究竟是不是世人眼中的那麼不堪。

袁紹出身名門,東漢朝“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所謂“三公”,是指漢朝時期的頂級官職“司空”,“司馬”,“司徒”。

老袁家在袁紹之前,四代人中,出了五位位列“三公”的人,其實袁紹自己也做到了“三公”,同樣有此顯赫家世的,當時還有“弘農楊氏”,這一門在《三國演義》中,最出名的就是那個楊修。

袁紹雖然出身名門,自己卻是個庶子身份,他的母親是個身份卑微的婢女,這就註定了袁紹雖然起點比普通人高的多,但要想出人頭地,就要付出比家世同輩更多的努力與艱辛。

袁紹的親父是官列“司空”的袁逢,不過他自小就被過繼給了早死無後的伯父袁成,庶子嘛,也由不得他和他生母的意願。

好在袁紹自小勤奮好學,胸懷大志,立誓要做出一番大事業。

十幾歲上,袁紹身子長開,又生的高大健壯,儀表不凡,就是“帥”嘛。

才能卓越,加上又高又帥,也由此漸漸被家族中人重視,開始重點培養,這算是跨出了第一步,先要在家門的同輩子弟中,拼殺出頭。

憑藉家世,袁紹十九歲上,就出任地方縣令,還幹得相當不錯,名聲相當的好。

隨後,袁紹以父母喪事為由,辭官回家,“隱居”了六年,上頭幾次委派官職,都被他推掉了。

奇怪吧,他不是一心要出人頭地麼,怎麼又要“隱居”呢?

這時二十出頭的袁紹,是在“憋大招”呢。

這時的東漢啥情況,正是“十常侍”時期,宦官掌控軍權,瘋狂剷除異己的時期。

年輕氣盛的袁紹,立下大志,要剷除“十常侍”,根絕宦官政治,他對外宣稱“隱居”,可卻沒一刻閒著,廣泛結交青年士子,同樣對宦官政治不滿的青年才俊,沒幾年的時間,就已隱然成了氣候。

這群青年才俊之中,就有後來的曹操,他跟袁紹的關係相當不一般,說是“三大鐵”一點不為過,也難怪,同樣的才具不凡,同樣的人格魅力超群,少年子弟惺惺相惜之餘,一起幹些荒唐事,毫不奇怪。

幾年的“隱居”生涯,袁紹的名氣越來越大,已然成為呼聲最高的青年才俊們的“領袖”。

名氣大到什麼程度,連“十常侍”都風聞了,特地把袁家長輩叫去,警告他要管好袁紹。

黃巾起義爆發後,袁紹投身東漢當時的外戚,掌握左右羽林衛的大將軍何進麾下。

《三國演義》中,袁紹那麼窩囊,他是怎樣名動天下,成一方諸侯的

袁紹

由於家世,也由於袁紹風聞天下的青年“領袖”的身份,他與大將軍何進的關係,非同一般,時常參與一些軍機密謀。

公元189年,由於皇位更迭,在皇位新立的選擇上,何進與“十常侍”的矛盾激化。

這段時期,是袁紹一力勸諫,推動猶豫不決的何進,強硬應對,也是袁紹,在事情陷入僵局時,鼓動何進下決心調集董卓等天下兵馬,勤王兵諫。

到了宦官們狗急跳牆,斬殺何進,又在兵圍宮城的情況下挾持新登位的皇帝和後來的漢獻帝,這時的陳留王外逃時,又是袁紹,領著羽林衛和他自己多年供養的“死士”們,謊稱奉詔,果斷圍捕,斬殺了“十常侍”。

其後,還是袁紹,殺伐果決,下令皇宮宮城四門封鎖,大軍入內搜捕,凡是宦官,無論老幼,斬盡殺絕。

一時之間,整個皇宮內城,屍橫遍野,連沒長鬍子的都被誤殺了,兩千多名宦官,被一掃而空。

各位看我說,可能不覺得什麼,可是隻要想一想,從東漢末年直到隋唐,四五百年時間,大家可有聽說過宦官為禍的事?

再進一步,東漢百餘年宦官掌政,就沒有人想過壓制他們?

實際是多少名臣能將,都栽倒了,袁紹能幹成,固然與時勢有關,卻又與他的個人能力,跟他的謀略,佈局,乃至跟他的殺伐果決,當機立斷是分不開的。

"

《三國演義》中,袁紹這個人,幾乎完全成了曹老闆的刷經驗機器,我們能記得的,大概也就是他手下曇花一現的顏良,文丑,再就是官渡之戰,火燒烏巢後的狼狽逃竄。

而對袁紹這個人物的評價,青梅煮酒中,曹老闆這麼說,“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大事惜身,小利忘命,非英雄也”。

《三國演義》中,袁紹那麼窩囊,他是怎樣名動天下,成一方諸侯的

曹操

曹老闆手下首席戰略參謀郭嘉,對袁紹的評價則是,“多端寡要,好謀無決”,就是糾纏於細節,不能抓住核心做決斷。

總之沒什麼好話,好像袁紹完全就是個“富二代”,倚仗著“四世三公”的家門混出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袁紹是個沒什麼卵用的窩囊廢,他又是怎麼名動天下,成為一方諸侯,給予曹老闆極大軍事壓力的呢,就只憑那個“四世三公”的名頭?

我們不妨來看看袁紹這個人的成長曆程,看看他究竟是不是世人眼中的那麼不堪。

袁紹出身名門,東漢朝“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

所謂“三公”,是指漢朝時期的頂級官職“司空”,“司馬”,“司徒”。

老袁家在袁紹之前,四代人中,出了五位位列“三公”的人,其實袁紹自己也做到了“三公”,同樣有此顯赫家世的,當時還有“弘農楊氏”,這一門在《三國演義》中,最出名的就是那個楊修。

袁紹雖然出身名門,自己卻是個庶子身份,他的母親是個身份卑微的婢女,這就註定了袁紹雖然起點比普通人高的多,但要想出人頭地,就要付出比家世同輩更多的努力與艱辛。

袁紹的親父是官列“司空”的袁逢,不過他自小就被過繼給了早死無後的伯父袁成,庶子嘛,也由不得他和他生母的意願。

好在袁紹自小勤奮好學,胸懷大志,立誓要做出一番大事業。

十幾歲上,袁紹身子長開,又生的高大健壯,儀表不凡,就是“帥”嘛。

才能卓越,加上又高又帥,也由此漸漸被家族中人重視,開始重點培養,這算是跨出了第一步,先要在家門的同輩子弟中,拼殺出頭。

憑藉家世,袁紹十九歲上,就出任地方縣令,還幹得相當不錯,名聲相當的好。

隨後,袁紹以父母喪事為由,辭官回家,“隱居”了六年,上頭幾次委派官職,都被他推掉了。

奇怪吧,他不是一心要出人頭地麼,怎麼又要“隱居”呢?

這時二十出頭的袁紹,是在“憋大招”呢。

這時的東漢啥情況,正是“十常侍”時期,宦官掌控軍權,瘋狂剷除異己的時期。

年輕氣盛的袁紹,立下大志,要剷除“十常侍”,根絕宦官政治,他對外宣稱“隱居”,可卻沒一刻閒著,廣泛結交青年士子,同樣對宦官政治不滿的青年才俊,沒幾年的時間,就已隱然成了氣候。

這群青年才俊之中,就有後來的曹操,他跟袁紹的關係相當不一般,說是“三大鐵”一點不為過,也難怪,同樣的才具不凡,同樣的人格魅力超群,少年子弟惺惺相惜之餘,一起幹些荒唐事,毫不奇怪。

幾年的“隱居”生涯,袁紹的名氣越來越大,已然成為呼聲最高的青年才俊們的“領袖”。

名氣大到什麼程度,連“十常侍”都風聞了,特地把袁家長輩叫去,警告他要管好袁紹。

黃巾起義爆發後,袁紹投身東漢當時的外戚,掌握左右羽林衛的大將軍何進麾下。

《三國演義》中,袁紹那麼窩囊,他是怎樣名動天下,成一方諸侯的

袁紹

由於家世,也由於袁紹風聞天下的青年“領袖”的身份,他與大將軍何進的關係,非同一般,時常參與一些軍機密謀。

公元189年,由於皇位更迭,在皇位新立的選擇上,何進與“十常侍”的矛盾激化。

這段時期,是袁紹一力勸諫,推動猶豫不決的何進,強硬應對,也是袁紹,在事情陷入僵局時,鼓動何進下決心調集董卓等天下兵馬,勤王兵諫。

到了宦官們狗急跳牆,斬殺何進,又在兵圍宮城的情況下挾持新登位的皇帝和後來的漢獻帝,這時的陳留王外逃時,又是袁紹,領著羽林衛和他自己多年供養的“死士”們,謊稱奉詔,果斷圍捕,斬殺了“十常侍”。

其後,還是袁紹,殺伐果決,下令皇宮宮城四門封鎖,大軍入內搜捕,凡是宦官,無論老幼,斬盡殺絕。

一時之間,整個皇宮內城,屍橫遍野,連沒長鬍子的都被誤殺了,兩千多名宦官,被一掃而空。

各位看我說,可能不覺得什麼,可是隻要想一想,從東漢末年直到隋唐,四五百年時間,大家可有聽說過宦官為禍的事?

再進一步,東漢百餘年宦官掌政,就沒有人想過壓制他們?

實際是多少名臣能將,都栽倒了,袁紹能幹成,固然與時勢有關,卻又與他的個人能力,跟他的謀略,佈局,乃至跟他的殺伐果決,當機立斷是分不開的。

《三國演義》中,袁紹那麼窩囊,他是怎樣名動天下,成一方諸侯的

董卓

之後董卓進京,亂政,朝堂上公然讓百官表態,那意思就是“誰支持,誰反對”!

百官默然,懾於董卓武力,沒有一個人敢吭聲,然而袁紹站了出來,“我反對”!

如果袁紹不吭聲,憑藉掃蕩宦官的大功,他是能夠安安穩穩的位列三公,實現人生夢想的,然而他還是站了出來。

董卓斜眼看著他,“本初欲試吾劍利否?”,袁紹,你是想試試我的劍能不能砍人麼?

高潮來了,袁紹如何回答,“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你董卓的劍能砍人,我袁紹的劍一樣能砍,要不試試?

對視片刻,袁紹轉身出了大殿,揚長而去,隨即馬不停蹄,立刻出京回鄉,組織兵馬起事。

董卓能忍下這口氣,實在是這時袁紹的威望太高,號召力太強,殺了他,立時就要與天下為敵,不划算。

看到袁紹的那句回答,各位啥想法,夠不夠熱血,夠不夠響亮,夠不夠決絕?我要是生在當時,作為一名士子,恐怕都忍不住要投奔袁紹袁本初而去了。

不戀權位,不畏強權,生死關頭,能為大義而置自身安危於不顧,還有家世加成,這樣的人,不值得投奔,還有誰值得投奔?

這樣的袁紹,是“多謀少決”?是“大事惜身,小利忘命”?

看這袁紹的成長史,太勵志了好不好,簡直就是青年楷模,典範。​

等等,這是我們所熟知的那個袁紹麼,怎麼好像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事實就是如此,《三國演義》中,把袁紹寫得那麼不堪,可是實際上呢,即便是官渡敗後,袁紹依然是曹操最大的敵人和威脅。

也就是袁紹死得早,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沒處理好,不然不說能怎樣,整個三國曆史要改寫,那是一定的,而曹操與袁紹之間,誰能勝出笑到最後,那可真說不準。

說了這麼多,各位看官,你們怎麼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