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愛梵高丨通過兩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油畫 梵高 愛因斯坦 藝術 美術 爾東飛影評 2019-01-23
至愛梵高丨通過兩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梵高寫給弟弟的第一封信:

To Theo van Gogh. The Hague, on or about Friday, 21 July 1882....在別人眼裡我是什麼樣的人。我是一個沒有身份的人,一個怪異的存在,一個不合群的人,一個在社會裡沒有地位,比最卑微者更卑微的存在。好吧。假設一切便是如此罷了。但通過我的畫作,我要人們看見我這樣一個卑微的肉體裡尚住著一個靈魂。這是我的願望。它不因憤恨而起,而是因為我愛著,無條件地愛;因為一種隱忍而非激情。也許我總是一團糟,但我的心裡仍存有平靜,純粹的和絃和樂音。在最破敗的室內,最汙穢的角落,我依舊看見藝術和繪畫。而我的思想朝著那方向而去,像無法遏制的衝動。時間流逝,更多的東西被忽視,我便越發清晰地看見了繪畫。藝術呼喚不竭的動力,不斷工作,永無停歇的洞見(觀察observation)。

真實地活著,要麼是在與生活不斷接觸中不斷忘卻,要麼是在任人冷眼嘲笑中孤僻獨行。

而且,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保持淡然與緘默。

至愛梵高丨通過兩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看完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離開電影院到公交站的時候,末班車已經離開了,所幸離住的地方也就2.6公里,便一路疾走加小跑跟著地圖上的路線回家。

冬天的風很大,也很刺骨,只是有一團火在心中燃燒著,連續抽了幾支煙加上寒冷刺骨的風吹著也始終無法讓內心平靜下來。

而停下來敲打著鍵盤的時候才發現梵高用生命告訴我的,是真實與忘卻,緘默與平靜。

如他活的時候那般平靜,如他死的時候那般緘默。

至愛梵高丨通過兩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我想,看完電影的人或者曾經瞭解過他的人會有這樣的感觸——梵高,一個為了藝術而與現實生活反抗,並且在藝術中不斷摸索、奮鬥,充滿了激情與鬥志的人,最後他還將生命獻給了藝術,留給世人警醒。

他的不屈不撓,值得每一個人去學習。

我想起曾經在某個上學期間,書上介紹那幾幅充滿朝氣的金黃色的向日葵,也曾這樣介紹過他。

但看完電影后,我不這麼認為了。

一個如此面對死亡的人,更多的我想不是反抗或者積極樂觀,而是淡然與平靜。

一個真實地活著的人,所謂的勇氣,所謂的不屈不撓,所謂的為藝術獻身,或許在他本人看來,並非如此。

寫到這裡,我想先說一下他和他弟弟之間的感情。

這些年來,通過不斷地看書與學習,以及生活中逐漸增加的經歷,我和我的弟弟之間也建立了很好的關係,看似親人,卻勝似朋友,現在是若即若離的感覺,所以,我想我可以在此說一下他們之間的感情。

至愛梵高丨通過兩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如信中所說,梵高的現實生活是卑微而悽苦的,幾份工作都被辭退,因為“瘋狂”,因為“孤僻”,因為“特立獨行”。

28歲的時候他選擇了為心中的藝術去奮鬥,其實也可以把“奮鬥”說成“充實生命”,或者,“消磨光陰”。

那時候的他似乎認為,生活中的他既然無處投奔,就不妨投奔自己的內心。

在我看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不僅僅因為他留下了那麼多偉大的作品,而是他開始真實面對自己,開始過真實的生活。但是,這一切得以延續的經濟來源,是他的弟弟。

無論在他八年的藝術生涯過程中還是在之前,他的弟弟都一直默默支持他,甚至,在他死了以後不到半年也跟著死去。

弟弟沒有哥哥那樣的天賦,但是哥哥真實生活的態度卻是他生活上、精神上的支柱。

我相信,他眼中的梵高不是現在的人們口中的天才,更不是當時現實中人們口中的瘋子,而是一個敢於真實生活的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

弟弟儘管患病,在經濟上生活上壓力也很大,但因為能在生命中有這樣一個哥哥,他覺得一切都無所謂。

可是當他他看到這樣一個人,這樣一個自己最懂的,唯一能懂的,真實的人,給予自己生活的力量的人卻被現實拋棄了,甚至離開他了,他能做的,只有崩潰和隨哥哥而去。

至愛梵高丨通過兩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假如真如電影中所說,梵高與醫生吵架時,醫生憤怒之下說弟弟提奧的壓力都是來源於他,梵高為了不拖累弟弟才選擇死亡的話,那對於之後發生的事我真的是感到萬分痛苦的。

因為真實活著地他並不知道,正因為自己能真實地活著,一直去用心畫畫,才使得弟弟對他一直不離不棄,一往無前地支持,而非拖累。

假如梵高在加歇醫生到來的時候明白了這些,我想他會接受治療選擇繼續活下去。

當然,他也會深感幸運,因為,在他37年的生命當中,相遇了這樣一個朋友,一個弟弟,一個知己。

另外,阿爾芒想尋求的真正的死因其實在梵高以及加歇醫生看來,都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梵高需要的是真實與平靜淡然。

至愛梵高丨通過兩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曾經在愛因斯坦傳記裡,我看到過關於一個想要投身研究但缺乏生活來源的人寄過一封求助信給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回絕了。

他告訴這位求助的年輕人,只有真正有能力解決衣食住行的人才有能力去做深入的研究,做研究的前提是懂得處理好自己的個人生活。

當時我萬分敬佩愛因斯坦,因為在他成名前也曾是個整天為了生計而努力工作的人。

只是到了今天,我真的想知道,愛因斯坦假如知道提奧.文森特為了哥哥這麼做的話,他會怎麼想。

當然,無論怎樣,愛因斯坦不是這位求助者的親人或者知己,僅從一封信也不可能完全知曉求助者是怎樣的一個人,所以對於他這樣的做法以及他說的話,我仍然十分認可,我也仍然萬分敬佩他。

只是因為梵高與提奧的故事,讓我有了這樣一個疑問。

說來自己還曾有過一個可笑的想法,因為以前好些瞬間都想去用一段時間來“寫書”,但是自己的經濟來源完全無著落,於是就想到以後有這樣的時刻是否可以去找個人“依賴”呢?比如弟弟,比如某個親人,比如某個朋友。

轉念想到的卻是他們都“不可靠”!

可是我為什麼沒想到趁現在努力攢些積蓄來為這樣的以後做準備呢?真的很可笑!

至愛梵高丨通過兩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說得有些遠了,回到梵高吧。

對於一個僅僅用了八年時間就從對畫畫懵懂到成為一個大藝術家,他讓加歇醫生驚訝,更讓無數人驚訝,敢於面對生活的窘迫且靠弟弟養活的現狀仍然能安心作畫的梵高更讓醫生佩服與崇拜,甚至,還有些許的嫉妒與恨。

我重申一遍,是些許的恨,因為在吵架的時候他把自己因為按照父母的要求,選擇當醫生而放棄作畫的夢想所產生的遺憾與“恨”暴露在他回擊梵高的話語中。

但這是因為憤怒,因為內心他是支持梵高而非真正地“恨”梵高的,何況梵高說他是個“偽藝術家”是事實。

他的確也活在虛偽之中——他年輕時夢想中畫家的生活才是真實,儘管在後來知道自己並不具備畫畫的天賦。

真實地生活,是敢於面對所有“虛偽”生活的人的冷眼相對;真實的生活,是敢於選擇自己內心僅有的,僅能想到,願意全身心付諸行動的生活方式。

真實的生活,是在無論多麼惡毒的評頭論足中,多麼貧困的衣食住行中,無論多麼單一乏味的光陰流逝中,仍能保持一份平靜與淡然。

真實的生活,是在無論面對多麼變化無常,多麼跌宕起伏的內心時,仍然能保持隱忍與緘默。

這是我理解的真實的生活,也是我從梵高的身上看到的真實的生活。

至愛梵高丨通過兩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在出門看電影之前,剛好看完了餘秋雨先生的《泥步修行》。我摘錄幾句書中的話在下面:

1、人類的生存底線,不會照顧我們的期盼;人類的生存期限,不會安慰我們的祈願。2、精神修行的完整程序——我們破惑,我們問道,我們營造,我們棲息,我們安頓。

梵高在作畫前的經歷以及加歇醫生的經歷不正好應對了第一句話,而梵高完整的一生,不正好應對了後一句話。

只是,他因為“誤解”自己拖累了弟弟,而選擇了死亡,死亡便成了他生命的安頓。

關於繁星的那副畫成為他對生命所有意義的理解與闡釋,死亡便是靈魂去向了星空,死亡便是生命被整個世界承載,死亡才是可以被所有的人,以及萬物融合與祝福。

只是我在想,假如提奧在死前沒有因為郵差的延誤看到了這封信的話,或許他不會精神崩潰,不會隨哥哥而去,他可以看到哥哥的生命也因為死亡,因為走向繁星而完整了。

他會為此高興與平靜,然後也開始像哥哥一樣真實地生活,真實地在世界上活著。

至愛梵高丨通過兩封信,看梵高的一生

To Theo van Gogh. Arles, Monday, 9 or Tuesday, 10 July 1888....正如我們坐火車去塔拉斯孔或魯昂,我們乘上死亡而到達星星之上。無法改變的事實是,活著的我們無法到星星上去,如同死了便趕不上火車一般。所以對我而言,霍亂、亂石、肺癆、癌症像是天國的運輸工具;亦如蒸汽船、小巴、火車是人世間的運輸工具。平靜的老死好似去天空遠足一般。這一刻我便要睡去,因為天色已晚。我祝你晚安和好運。握手。——你永遠的,文森特——摘自梵高給弟弟的最後一封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