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在校園門口,孩子的哭聲就不絕於耳,願意主動去幼兒園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會死死抱住父母的腿,不願意鬆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不少家長都會心軟,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她們的觀念裡,上幼兒園只是花錢請"保姆"照顧孩子,順帶著教一點知識,而這些東西,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最近網上也流行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十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幼兒園沒有去的必要。

其實為"孩子要不要去幼兒園"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鬧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院派"取得最終的勝利。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在校園門口,孩子的哭聲就不絕於耳,願意主動去幼兒園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會死死抱住父母的腿,不願意鬆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不少家長都會心軟,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她們的觀念裡,上幼兒園只是花錢請"保姆"照顧孩子,順帶著教一點知識,而這些東西,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最近網上也流行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十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幼兒園沒有去的必要。

其實為"孩子要不要去幼兒園"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鬧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院派"取得最終的勝利。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孩子有必要上幼兒園嗎

"就幼兒園教的那點東西,誰不會?在家也可以學,為什麼非得花那個錢?"

有這種疑問的家長不是少數,就連很多"學院派"也不否認這個觀點,他們同樣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學不到東西,效果跟家人自己教是一樣的,去幼兒園只是為了合群,畢竟大多數孩子都得上幼兒園,自己孩子不能搞特殊。

事實真的如此嗎?

1、幼兒園有競爭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個詞,"鯰魚效應":這是挪威人發明的,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挪威的漁民為了保證抓獲的沙丁魚存活,他們就在船艙裡放一條鯰魚,尤其鯰魚是肉食性魚類,沙丁魚見了非常的害怕,因此會瘋狂遊動,通過這個辦法,漁民確保沙丁魚不會因為窒息死亡。

後來這一效應被衍生應用到其它領域,泛指通過競爭打破安逸的環境,讓大家更加快速的進步。

不要說幼兒園,哪怕是小學的知識,其實都不復雜,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懂,指點孩子完全沒問題,可跟隨集體學習,有一點優勢是家人自己教育無法媲美的:競爭。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在校園門口,孩子的哭聲就不絕於耳,願意主動去幼兒園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會死死抱住父母的腿,不願意鬆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不少家長都會心軟,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她們的觀念裡,上幼兒園只是花錢請"保姆"照顧孩子,順帶著教一點知識,而這些東西,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最近網上也流行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十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幼兒園沒有去的必要。

其實為"孩子要不要去幼兒園"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鬧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院派"取得最終的勝利。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孩子有必要上幼兒園嗎

"就幼兒園教的那點東西,誰不會?在家也可以學,為什麼非得花那個錢?"

有這種疑問的家長不是少數,就連很多"學院派"也不否認這個觀點,他們同樣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學不到東西,效果跟家人自己教是一樣的,去幼兒園只是為了合群,畢竟大多數孩子都得上幼兒園,自己孩子不能搞特殊。

事實真的如此嗎?

1、幼兒園有競爭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個詞,"鯰魚效應":這是挪威人發明的,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挪威的漁民為了保證抓獲的沙丁魚存活,他們就在船艙裡放一條鯰魚,尤其鯰魚是肉食性魚類,沙丁魚見了非常的害怕,因此會瘋狂遊動,通過這個辦法,漁民確保沙丁魚不會因為窒息死亡。

後來這一效應被衍生應用到其它領域,泛指通過競爭打破安逸的環境,讓大家更加快速的進步。

不要說幼兒園,哪怕是小學的知識,其實都不復雜,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懂,指點孩子完全沒問題,可跟隨集體學習,有一點優勢是家人自己教育無法媲美的:競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因為"鯰魚效應",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時能感受其他孩子帶來的壓力,同類在一起會經常互相比較,這是本能,也許在孩子的眼裡沒有攀比這個詞,不過他們為了比別的孩子更好,還是會更努力地去表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可要是在家呢?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家長"嚼碎了",然後再"餵給"孩子,哪怕是這樣的,還得看孩子的心情,願意學習的時候多教一些,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就沒法教。

很明顯,一個是主動的、自發性努力,另一個是被動的、被迫學習,效率肯定不一樣,而這個問題是家裡人不可能解決的,總不可能找很多孩子一起到家裡上課吧?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在校園門口,孩子的哭聲就不絕於耳,願意主動去幼兒園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會死死抱住父母的腿,不願意鬆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不少家長都會心軟,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她們的觀念裡,上幼兒園只是花錢請"保姆"照顧孩子,順帶著教一點知識,而這些東西,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最近網上也流行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十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幼兒園沒有去的必要。

其實為"孩子要不要去幼兒園"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鬧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院派"取得最終的勝利。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孩子有必要上幼兒園嗎

"就幼兒園教的那點東西,誰不會?在家也可以學,為什麼非得花那個錢?"

有這種疑問的家長不是少數,就連很多"學院派"也不否認這個觀點,他們同樣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學不到東西,效果跟家人自己教是一樣的,去幼兒園只是為了合群,畢竟大多數孩子都得上幼兒園,自己孩子不能搞特殊。

事實真的如此嗎?

1、幼兒園有競爭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個詞,"鯰魚效應":這是挪威人發明的,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挪威的漁民為了保證抓獲的沙丁魚存活,他們就在船艙裡放一條鯰魚,尤其鯰魚是肉食性魚類,沙丁魚見了非常的害怕,因此會瘋狂遊動,通過這個辦法,漁民確保沙丁魚不會因為窒息死亡。

後來這一效應被衍生應用到其它領域,泛指通過競爭打破安逸的環境,讓大家更加快速的進步。

不要說幼兒園,哪怕是小學的知識,其實都不復雜,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懂,指點孩子完全沒問題,可跟隨集體學習,有一點優勢是家人自己教育無法媲美的:競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因為"鯰魚效應",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時能感受其他孩子帶來的壓力,同類在一起會經常互相比較,這是本能,也許在孩子的眼裡沒有攀比這個詞,不過他們為了比別的孩子更好,還是會更努力地去表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可要是在家呢?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家長"嚼碎了",然後再"餵給"孩子,哪怕是這樣的,還得看孩子的心情,願意學習的時候多教一些,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就沒法教。

很明顯,一個是主動的、自發性努力,另一個是被動的、被迫學習,效率肯定不一樣,而這個問題是家裡人不可能解決的,總不可能找很多孩子一起到家裡上課吧?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幼兒園有內容

正如之前所說,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範疇內,是沒有幼兒園教育這一項的,也就是說,國家也不覺得7歲之前的孩子能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家長不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並不違法(不讓上小學是違法的)。

可是,國家不管不代表就沒有必要,相對於在幼兒園學習到的那些文化知識,"適應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們都是一個人(或者雙胞胎)生活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很少出現同齡孩子,哪怕外出,也只是跟一兩個孩子在一起,而且大家都不認識,少有交集,哪怕想在一起玩,還得看對方父母性格、時間以及場合。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在校園門口,孩子的哭聲就不絕於耳,願意主動去幼兒園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會死死抱住父母的腿,不願意鬆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不少家長都會心軟,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她們的觀念裡,上幼兒園只是花錢請"保姆"照顧孩子,順帶著教一點知識,而這些東西,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最近網上也流行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十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幼兒園沒有去的必要。

其實為"孩子要不要去幼兒園"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鬧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院派"取得最終的勝利。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孩子有必要上幼兒園嗎

"就幼兒園教的那點東西,誰不會?在家也可以學,為什麼非得花那個錢?"

有這種疑問的家長不是少數,就連很多"學院派"也不否認這個觀點,他們同樣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學不到東西,效果跟家人自己教是一樣的,去幼兒園只是為了合群,畢竟大多數孩子都得上幼兒園,自己孩子不能搞特殊。

事實真的如此嗎?

1、幼兒園有競爭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個詞,"鯰魚效應":這是挪威人發明的,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挪威的漁民為了保證抓獲的沙丁魚存活,他們就在船艙裡放一條鯰魚,尤其鯰魚是肉食性魚類,沙丁魚見了非常的害怕,因此會瘋狂遊動,通過這個辦法,漁民確保沙丁魚不會因為窒息死亡。

後來這一效應被衍生應用到其它領域,泛指通過競爭打破安逸的環境,讓大家更加快速的進步。

不要說幼兒園,哪怕是小學的知識,其實都不復雜,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懂,指點孩子完全沒問題,可跟隨集體學習,有一點優勢是家人自己教育無法媲美的:競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因為"鯰魚效應",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時能感受其他孩子帶來的壓力,同類在一起會經常互相比較,這是本能,也許在孩子的眼裡沒有攀比這個詞,不過他們為了比別的孩子更好,還是會更努力地去表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可要是在家呢?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家長"嚼碎了",然後再"餵給"孩子,哪怕是這樣的,還得看孩子的心情,願意學習的時候多教一些,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就沒法教。

很明顯,一個是主動的、自發性努力,另一個是被動的、被迫學習,效率肯定不一樣,而這個問題是家裡人不可能解決的,總不可能找很多孩子一起到家裡上課吧?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幼兒園有內容

正如之前所說,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範疇內,是沒有幼兒園教育這一項的,也就是說,國家也不覺得7歲之前的孩子能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家長不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並不違法(不讓上小學是違法的)。

可是,國家不管不代表就沒有必要,相對於在幼兒園學習到的那些文化知識,"適應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們都是一個人(或者雙胞胎)生活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很少出現同齡孩子,哪怕外出,也只是跟一兩個孩子在一起,而且大家都不認識,少有交集,哪怕想在一起玩,還得看對方父母性格、時間以及場合。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上幼兒園之後,情況大不相同,幾十個孩子,每天都得在一個教室裡上課,玩得好的、脾氣差的、看不順眼的等等,他們也得面臨人際交往,要想在這個圈子裡生活好,情商很重要,而這一點可以用一輩子。

很多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在家調皮到讓人頭疼,可到了幼兒園就變得彬彬有禮,非常神奇,其實這同樣是"鯰魚效應"的結果。

孩子們"攀比"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文化成績,交友能力以及個人表現也少不了。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在校園門口,孩子的哭聲就不絕於耳,願意主動去幼兒園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會死死抱住父母的腿,不願意鬆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不少家長都會心軟,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她們的觀念裡,上幼兒園只是花錢請"保姆"照顧孩子,順帶著教一點知識,而這些東西,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最近網上也流行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十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幼兒園沒有去的必要。

其實為"孩子要不要去幼兒園"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鬧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院派"取得最終的勝利。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孩子有必要上幼兒園嗎

"就幼兒園教的那點東西,誰不會?在家也可以學,為什麼非得花那個錢?"

有這種疑問的家長不是少數,就連很多"學院派"也不否認這個觀點,他們同樣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學不到東西,效果跟家人自己教是一樣的,去幼兒園只是為了合群,畢竟大多數孩子都得上幼兒園,自己孩子不能搞特殊。

事實真的如此嗎?

1、幼兒園有競爭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個詞,"鯰魚效應":這是挪威人發明的,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挪威的漁民為了保證抓獲的沙丁魚存活,他們就在船艙裡放一條鯰魚,尤其鯰魚是肉食性魚類,沙丁魚見了非常的害怕,因此會瘋狂遊動,通過這個辦法,漁民確保沙丁魚不會因為窒息死亡。

後來這一效應被衍生應用到其它領域,泛指通過競爭打破安逸的環境,讓大家更加快速的進步。

不要說幼兒園,哪怕是小學的知識,其實都不復雜,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懂,指點孩子完全沒問題,可跟隨集體學習,有一點優勢是家人自己教育無法媲美的:競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因為"鯰魚效應",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時能感受其他孩子帶來的壓力,同類在一起會經常互相比較,這是本能,也許在孩子的眼裡沒有攀比這個詞,不過他們為了比別的孩子更好,還是會更努力地去表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可要是在家呢?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家長"嚼碎了",然後再"餵給"孩子,哪怕是這樣的,還得看孩子的心情,願意學習的時候多教一些,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就沒法教。

很明顯,一個是主動的、自發性努力,另一個是被動的、被迫學習,效率肯定不一樣,而這個問題是家裡人不可能解決的,總不可能找很多孩子一起到家裡上課吧?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幼兒園有內容

正如之前所說,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範疇內,是沒有幼兒園教育這一項的,也就是說,國家也不覺得7歲之前的孩子能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家長不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並不違法(不讓上小學是違法的)。

可是,國家不管不代表就沒有必要,相對於在幼兒園學習到的那些文化知識,"適應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們都是一個人(或者雙胞胎)生活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很少出現同齡孩子,哪怕外出,也只是跟一兩個孩子在一起,而且大家都不認識,少有交集,哪怕想在一起玩,還得看對方父母性格、時間以及場合。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上幼兒園之後,情況大不相同,幾十個孩子,每天都得在一個教室裡上課,玩得好的、脾氣差的、看不順眼的等等,他們也得面臨人際交往,要想在這個圈子裡生活好,情商很重要,而這一點可以用一輩子。

很多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在家調皮到讓人頭疼,可到了幼兒園就變得彬彬有禮,非常神奇,其實這同樣是"鯰魚效應"的結果。

孩子們"攀比"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文化成績,交友能力以及個人表現也少不了。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父母應該如何保證孩子在"鯰魚效應"中收益最大呢?

孩子去幼兒園是有必要的,那麼如何保證在競爭中,孩子得到更多的成長呢?"鯰魚效應"理論告訴我們,這幾點很重要。

1、打鐵還需自身硬

不管是充當"沙丁魚"也好,作為"鯰魚"也罷,想要不被別人佔便宜,本事過硬才是關鍵。孩子在家,處處受優待,我們很難看出來他們到底有多大本事,可一旦進入了集體,優勢與缺點將暴露無遺,在外面可沒有家裡的優待,在老師看來,好就是好,不行就是不行,家長也別覺得心疼,這是未來必須面對的狀況,要是連這一點心理承受能力都沒有,成才?那只是一個笑話。

培養孩子必須從小做起,不說"笨鳥先飛",現在越是"聰明的鳥",飛的越早,智商高還比常人更加用功,再不努力,真的就追不上了,一步慢意味著步步都慢。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在校園門口,孩子的哭聲就不絕於耳,願意主動去幼兒園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會死死抱住父母的腿,不願意鬆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不少家長都會心軟,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她們的觀念裡,上幼兒園只是花錢請"保姆"照顧孩子,順帶著教一點知識,而這些東西,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最近網上也流行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十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幼兒園沒有去的必要。

其實為"孩子要不要去幼兒園"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鬧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院派"取得最終的勝利。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孩子有必要上幼兒園嗎

"就幼兒園教的那點東西,誰不會?在家也可以學,為什麼非得花那個錢?"

有這種疑問的家長不是少數,就連很多"學院派"也不否認這個觀點,他們同樣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學不到東西,效果跟家人自己教是一樣的,去幼兒園只是為了合群,畢竟大多數孩子都得上幼兒園,自己孩子不能搞特殊。

事實真的如此嗎?

1、幼兒園有競爭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個詞,"鯰魚效應":這是挪威人發明的,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挪威的漁民為了保證抓獲的沙丁魚存活,他們就在船艙裡放一條鯰魚,尤其鯰魚是肉食性魚類,沙丁魚見了非常的害怕,因此會瘋狂遊動,通過這個辦法,漁民確保沙丁魚不會因為窒息死亡。

後來這一效應被衍生應用到其它領域,泛指通過競爭打破安逸的環境,讓大家更加快速的進步。

不要說幼兒園,哪怕是小學的知識,其實都不復雜,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懂,指點孩子完全沒問題,可跟隨集體學習,有一點優勢是家人自己教育無法媲美的:競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因為"鯰魚效應",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時能感受其他孩子帶來的壓力,同類在一起會經常互相比較,這是本能,也許在孩子的眼裡沒有攀比這個詞,不過他們為了比別的孩子更好,還是會更努力地去表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可要是在家呢?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家長"嚼碎了",然後再"餵給"孩子,哪怕是這樣的,還得看孩子的心情,願意學習的時候多教一些,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就沒法教。

很明顯,一個是主動的、自發性努力,另一個是被動的、被迫學習,效率肯定不一樣,而這個問題是家裡人不可能解決的,總不可能找很多孩子一起到家裡上課吧?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幼兒園有內容

正如之前所說,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範疇內,是沒有幼兒園教育這一項的,也就是說,國家也不覺得7歲之前的孩子能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家長不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並不違法(不讓上小學是違法的)。

可是,國家不管不代表就沒有必要,相對於在幼兒園學習到的那些文化知識,"適應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們都是一個人(或者雙胞胎)生活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很少出現同齡孩子,哪怕外出,也只是跟一兩個孩子在一起,而且大家都不認識,少有交集,哪怕想在一起玩,還得看對方父母性格、時間以及場合。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上幼兒園之後,情況大不相同,幾十個孩子,每天都得在一個教室裡上課,玩得好的、脾氣差的、看不順眼的等等,他們也得面臨人際交往,要想在這個圈子裡生活好,情商很重要,而這一點可以用一輩子。

很多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在家調皮到讓人頭疼,可到了幼兒園就變得彬彬有禮,非常神奇,其實這同樣是"鯰魚效應"的結果。

孩子們"攀比"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文化成績,交友能力以及個人表現也少不了。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父母應該如何保證孩子在"鯰魚效應"中收益最大呢?

孩子去幼兒園是有必要的,那麼如何保證在競爭中,孩子得到更多的成長呢?"鯰魚效應"理論告訴我們,這幾點很重要。

1、打鐵還需自身硬

不管是充當"沙丁魚"也好,作為"鯰魚"也罷,想要不被別人佔便宜,本事過硬才是關鍵。孩子在家,處處受優待,我們很難看出來他們到底有多大本事,可一旦進入了集體,優勢與缺點將暴露無遺,在外面可沒有家裡的優待,在老師看來,好就是好,不行就是不行,家長也別覺得心疼,這是未來必須面對的狀況,要是連這一點心理承受能力都沒有,成才?那只是一個笑話。

培養孩子必須從小做起,不說"笨鳥先飛",現在越是"聰明的鳥",飛的越早,智商高還比常人更加用功,再不努力,真的就追不上了,一步慢意味著步步都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合理引導失敗

心智不健全的典型表現就是:無法接受失敗。在孩子眼裡,失敗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們往往很難自己從中走出來,有時候還會因小失大。

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及時去引導孩子,失敗只是成功過程中的一次體驗,哪有順風順水的人生?一次失敗,只不過是為了下面更大的成功做鋪墊,它是無關緊要的東西,關鍵在於能從失敗中得到什麼。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失敗而發火,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追究責任也只會嚇到孩子,萬一將孩子嚇出個好歹,不還是家長吃苦受累麼,何苦呢?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在校園門口,孩子的哭聲就不絕於耳,願意主動去幼兒園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會死死抱住父母的腿,不願意鬆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不少家長都會心軟,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她們的觀念裡,上幼兒園只是花錢請"保姆"照顧孩子,順帶著教一點知識,而這些東西,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最近網上也流行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十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幼兒園沒有去的必要。

其實為"孩子要不要去幼兒園"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鬧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院派"取得最終的勝利。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孩子有必要上幼兒園嗎

"就幼兒園教的那點東西,誰不會?在家也可以學,為什麼非得花那個錢?"

有這種疑問的家長不是少數,就連很多"學院派"也不否認這個觀點,他們同樣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學不到東西,效果跟家人自己教是一樣的,去幼兒園只是為了合群,畢竟大多數孩子都得上幼兒園,自己孩子不能搞特殊。

事實真的如此嗎?

1、幼兒園有競爭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個詞,"鯰魚效應":這是挪威人發明的,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挪威的漁民為了保證抓獲的沙丁魚存活,他們就在船艙裡放一條鯰魚,尤其鯰魚是肉食性魚類,沙丁魚見了非常的害怕,因此會瘋狂遊動,通過這個辦法,漁民確保沙丁魚不會因為窒息死亡。

後來這一效應被衍生應用到其它領域,泛指通過競爭打破安逸的環境,讓大家更加快速的進步。

不要說幼兒園,哪怕是小學的知識,其實都不復雜,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懂,指點孩子完全沒問題,可跟隨集體學習,有一點優勢是家人自己教育無法媲美的:競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因為"鯰魚效應",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時能感受其他孩子帶來的壓力,同類在一起會經常互相比較,這是本能,也許在孩子的眼裡沒有攀比這個詞,不過他們為了比別的孩子更好,還是會更努力地去表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可要是在家呢?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家長"嚼碎了",然後再"餵給"孩子,哪怕是這樣的,還得看孩子的心情,願意學習的時候多教一些,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就沒法教。

很明顯,一個是主動的、自發性努力,另一個是被動的、被迫學習,效率肯定不一樣,而這個問題是家裡人不可能解決的,總不可能找很多孩子一起到家裡上課吧?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幼兒園有內容

正如之前所說,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範疇內,是沒有幼兒園教育這一項的,也就是說,國家也不覺得7歲之前的孩子能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家長不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並不違法(不讓上小學是違法的)。

可是,國家不管不代表就沒有必要,相對於在幼兒園學習到的那些文化知識,"適應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們都是一個人(或者雙胞胎)生活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很少出現同齡孩子,哪怕外出,也只是跟一兩個孩子在一起,而且大家都不認識,少有交集,哪怕想在一起玩,還得看對方父母性格、時間以及場合。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上幼兒園之後,情況大不相同,幾十個孩子,每天都得在一個教室裡上課,玩得好的、脾氣差的、看不順眼的等等,他們也得面臨人際交往,要想在這個圈子裡生活好,情商很重要,而這一點可以用一輩子。

很多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在家調皮到讓人頭疼,可到了幼兒園就變得彬彬有禮,非常神奇,其實這同樣是"鯰魚效應"的結果。

孩子們"攀比"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文化成績,交友能力以及個人表現也少不了。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父母應該如何保證孩子在"鯰魚效應"中收益最大呢?

孩子去幼兒園是有必要的,那麼如何保證在競爭中,孩子得到更多的成長呢?"鯰魚效應"理論告訴我們,這幾點很重要。

1、打鐵還需自身硬

不管是充當"沙丁魚"也好,作為"鯰魚"也罷,想要不被別人佔便宜,本事過硬才是關鍵。孩子在家,處處受優待,我們很難看出來他們到底有多大本事,可一旦進入了集體,優勢與缺點將暴露無遺,在外面可沒有家裡的優待,在老師看來,好就是好,不行就是不行,家長也別覺得心疼,這是未來必須面對的狀況,要是連這一點心理承受能力都沒有,成才?那只是一個笑話。

培養孩子必須從小做起,不說"笨鳥先飛",現在越是"聰明的鳥",飛的越早,智商高還比常人更加用功,再不努力,真的就追不上了,一步慢意味著步步都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合理引導失敗

心智不健全的典型表現就是:無法接受失敗。在孩子眼裡,失敗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們往往很難自己從中走出來,有時候還會因小失大。

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及時去引導孩子,失敗只是成功過程中的一次體驗,哪有順風順水的人生?一次失敗,只不過是為了下面更大的成功做鋪墊,它是無關緊要的東西,關鍵在於能從失敗中得到什麼。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失敗而發火,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追究責任也只會嚇到孩子,萬一將孩子嚇出個好歹,不還是家長吃苦受累麼,何苦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3、對孩子要狠心

正如文頭的那樣,老人不願意將孩子送去幼兒園,看似"二選一"的選擇題,影響深遠。試想,如果孩子沒有去幼兒園,一直在家待到小學開學,會是什麼樣子的結果?

從大班開始,幼兒園老師就開始讓孩子接觸小學的東西以及規矩,知識方面,家人還可以彌補,可是規矩呢?每節課多長時間,上課什麼紀律,在學校可以做什麼,這些東西大人都不清楚,或者說哪怕清楚也很難施行。

在幼兒園,孩子做得不對,老師可以訓斥,可在家,孩子根本不怕家長,沒有恐懼感,自然也養不成好的習慣。等真的上了一年級,差距將非常的明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肯定不會喜歡。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在校園門口,孩子的哭聲就不絕於耳,願意主動去幼兒園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會死死抱住父母的腿,不願意鬆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不少家長都會心軟,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她們的觀念裡,上幼兒園只是花錢請"保姆"照顧孩子,順帶著教一點知識,而這些東西,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最近網上也流行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十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幼兒園沒有去的必要。

其實為"孩子要不要去幼兒園"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鬧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院派"取得最終的勝利。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孩子有必要上幼兒園嗎

"就幼兒園教的那點東西,誰不會?在家也可以學,為什麼非得花那個錢?"

有這種疑問的家長不是少數,就連很多"學院派"也不否認這個觀點,他們同樣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學不到東西,效果跟家人自己教是一樣的,去幼兒園只是為了合群,畢竟大多數孩子都得上幼兒園,自己孩子不能搞特殊。

事實真的如此嗎?

1、幼兒園有競爭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個詞,"鯰魚效應":這是挪威人發明的,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挪威的漁民為了保證抓獲的沙丁魚存活,他們就在船艙裡放一條鯰魚,尤其鯰魚是肉食性魚類,沙丁魚見了非常的害怕,因此會瘋狂遊動,通過這個辦法,漁民確保沙丁魚不會因為窒息死亡。

後來這一效應被衍生應用到其它領域,泛指通過競爭打破安逸的環境,讓大家更加快速的進步。

不要說幼兒園,哪怕是小學的知識,其實都不復雜,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懂,指點孩子完全沒問題,可跟隨集體學習,有一點優勢是家人自己教育無法媲美的:競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因為"鯰魚效應",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時能感受其他孩子帶來的壓力,同類在一起會經常互相比較,這是本能,也許在孩子的眼裡沒有攀比這個詞,不過他們為了比別的孩子更好,還是會更努力地去表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可要是在家呢?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家長"嚼碎了",然後再"餵給"孩子,哪怕是這樣的,還得看孩子的心情,願意學習的時候多教一些,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就沒法教。

很明顯,一個是主動的、自發性努力,另一個是被動的、被迫學習,效率肯定不一樣,而這個問題是家裡人不可能解決的,總不可能找很多孩子一起到家裡上課吧?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幼兒園有內容

正如之前所說,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範疇內,是沒有幼兒園教育這一項的,也就是說,國家也不覺得7歲之前的孩子能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家長不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並不違法(不讓上小學是違法的)。

可是,國家不管不代表就沒有必要,相對於在幼兒園學習到的那些文化知識,"適應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們都是一個人(或者雙胞胎)生活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很少出現同齡孩子,哪怕外出,也只是跟一兩個孩子在一起,而且大家都不認識,少有交集,哪怕想在一起玩,還得看對方父母性格、時間以及場合。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上幼兒園之後,情況大不相同,幾十個孩子,每天都得在一個教室裡上課,玩得好的、脾氣差的、看不順眼的等等,他們也得面臨人際交往,要想在這個圈子裡生活好,情商很重要,而這一點可以用一輩子。

很多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在家調皮到讓人頭疼,可到了幼兒園就變得彬彬有禮,非常神奇,其實這同樣是"鯰魚效應"的結果。

孩子們"攀比"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文化成績,交友能力以及個人表現也少不了。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父母應該如何保證孩子在"鯰魚效應"中收益最大呢?

孩子去幼兒園是有必要的,那麼如何保證在競爭中,孩子得到更多的成長呢?"鯰魚效應"理論告訴我們,這幾點很重要。

1、打鐵還需自身硬

不管是充當"沙丁魚"也好,作為"鯰魚"也罷,想要不被別人佔便宜,本事過硬才是關鍵。孩子在家,處處受優待,我們很難看出來他們到底有多大本事,可一旦進入了集體,優勢與缺點將暴露無遺,在外面可沒有家裡的優待,在老師看來,好就是好,不行就是不行,家長也別覺得心疼,這是未來必須面對的狀況,要是連這一點心理承受能力都沒有,成才?那只是一個笑話。

培養孩子必須從小做起,不說"笨鳥先飛",現在越是"聰明的鳥",飛的越早,智商高還比常人更加用功,再不努力,真的就追不上了,一步慢意味著步步都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合理引導失敗

心智不健全的典型表現就是:無法接受失敗。在孩子眼裡,失敗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們往往很難自己從中走出來,有時候還會因小失大。

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及時去引導孩子,失敗只是成功過程中的一次體驗,哪有順風順水的人生?一次失敗,只不過是為了下面更大的成功做鋪墊,它是無關緊要的東西,關鍵在於能從失敗中得到什麼。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失敗而發火,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追究責任也只會嚇到孩子,萬一將孩子嚇出個好歹,不還是家長吃苦受累麼,何苦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3、對孩子要狠心

正如文頭的那樣,老人不願意將孩子送去幼兒園,看似"二選一"的選擇題,影響深遠。試想,如果孩子沒有去幼兒園,一直在家待到小學開學,會是什麼樣子的結果?

從大班開始,幼兒園老師就開始讓孩子接觸小學的東西以及規矩,知識方面,家人還可以彌補,可是規矩呢?每節課多長時間,上課什麼紀律,在學校可以做什麼,這些東西大人都不清楚,或者說哪怕清楚也很難施行。

在幼兒園,孩子做得不對,老師可以訓斥,可在家,孩子根本不怕家長,沒有恐懼感,自然也養不成好的習慣。等真的上了一年級,差距將非常的明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肯定不會喜歡。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4、家長的心態要擺正

▲不要隨便辱罵孩子

▲當孩子的行為正確時,不要吝嗇誇獎

▲已經發生的客觀現實,要學會接受,抱怨與怒火只能讓情況變得更糟

▲給孩子一定的尊嚴,有助於雙方溝通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支撐,而不是噩夢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在校園門口,孩子的哭聲就不絕於耳,願意主動去幼兒園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會死死抱住父母的腿,不願意鬆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不少家長都會心軟,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她們的觀念裡,上幼兒園只是花錢請"保姆"照顧孩子,順帶著教一點知識,而這些東西,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最近網上也流行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十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幼兒園沒有去的必要。

其實為"孩子要不要去幼兒園"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鬧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院派"取得最終的勝利。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孩子有必要上幼兒園嗎

"就幼兒園教的那點東西,誰不會?在家也可以學,為什麼非得花那個錢?"

有這種疑問的家長不是少數,就連很多"學院派"也不否認這個觀點,他們同樣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學不到東西,效果跟家人自己教是一樣的,去幼兒園只是為了合群,畢竟大多數孩子都得上幼兒園,自己孩子不能搞特殊。

事實真的如此嗎?

1、幼兒園有競爭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個詞,"鯰魚效應":這是挪威人發明的,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挪威的漁民為了保證抓獲的沙丁魚存活,他們就在船艙裡放一條鯰魚,尤其鯰魚是肉食性魚類,沙丁魚見了非常的害怕,因此會瘋狂遊動,通過這個辦法,漁民確保沙丁魚不會因為窒息死亡。

後來這一效應被衍生應用到其它領域,泛指通過競爭打破安逸的環境,讓大家更加快速的進步。

不要說幼兒園,哪怕是小學的知識,其實都不復雜,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懂,指點孩子完全沒問題,可跟隨集體學習,有一點優勢是家人自己教育無法媲美的:競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因為"鯰魚效應",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時能感受其他孩子帶來的壓力,同類在一起會經常互相比較,這是本能,也許在孩子的眼裡沒有攀比這個詞,不過他們為了比別的孩子更好,還是會更努力地去表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可要是在家呢?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家長"嚼碎了",然後再"餵給"孩子,哪怕是這樣的,還得看孩子的心情,願意學習的時候多教一些,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就沒法教。

很明顯,一個是主動的、自發性努力,另一個是被動的、被迫學習,效率肯定不一樣,而這個問題是家裡人不可能解決的,總不可能找很多孩子一起到家裡上課吧?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幼兒園有內容

正如之前所說,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範疇內,是沒有幼兒園教育這一項的,也就是說,國家也不覺得7歲之前的孩子能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家長不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並不違法(不讓上小學是違法的)。

可是,國家不管不代表就沒有必要,相對於在幼兒園學習到的那些文化知識,"適應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們都是一個人(或者雙胞胎)生活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很少出現同齡孩子,哪怕外出,也只是跟一兩個孩子在一起,而且大家都不認識,少有交集,哪怕想在一起玩,還得看對方父母性格、時間以及場合。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上幼兒園之後,情況大不相同,幾十個孩子,每天都得在一個教室裡上課,玩得好的、脾氣差的、看不順眼的等等,他們也得面臨人際交往,要想在這個圈子裡生活好,情商很重要,而這一點可以用一輩子。

很多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在家調皮到讓人頭疼,可到了幼兒園就變得彬彬有禮,非常神奇,其實這同樣是"鯰魚效應"的結果。

孩子們"攀比"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文化成績,交友能力以及個人表現也少不了。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父母應該如何保證孩子在"鯰魚效應"中收益最大呢?

孩子去幼兒園是有必要的,那麼如何保證在競爭中,孩子得到更多的成長呢?"鯰魚效應"理論告訴我們,這幾點很重要。

1、打鐵還需自身硬

不管是充當"沙丁魚"也好,作為"鯰魚"也罷,想要不被別人佔便宜,本事過硬才是關鍵。孩子在家,處處受優待,我們很難看出來他們到底有多大本事,可一旦進入了集體,優勢與缺點將暴露無遺,在外面可沒有家裡的優待,在老師看來,好就是好,不行就是不行,家長也別覺得心疼,這是未來必須面對的狀況,要是連這一點心理承受能力都沒有,成才?那只是一個笑話。

培養孩子必須從小做起,不說"笨鳥先飛",現在越是"聰明的鳥",飛的越早,智商高還比常人更加用功,再不努力,真的就追不上了,一步慢意味著步步都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合理引導失敗

心智不健全的典型表現就是:無法接受失敗。在孩子眼裡,失敗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們往往很難自己從中走出來,有時候還會因小失大。

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及時去引導孩子,失敗只是成功過程中的一次體驗,哪有順風順水的人生?一次失敗,只不過是為了下面更大的成功做鋪墊,它是無關緊要的東西,關鍵在於能從失敗中得到什麼。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失敗而發火,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追究責任也只會嚇到孩子,萬一將孩子嚇出個好歹,不還是家長吃苦受累麼,何苦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3、對孩子要狠心

正如文頭的那樣,老人不願意將孩子送去幼兒園,看似"二選一"的選擇題,影響深遠。試想,如果孩子沒有去幼兒園,一直在家待到小學開學,會是什麼樣子的結果?

從大班開始,幼兒園老師就開始讓孩子接觸小學的東西以及規矩,知識方面,家人還可以彌補,可是規矩呢?每節課多長時間,上課什麼紀律,在學校可以做什麼,這些東西大人都不清楚,或者說哪怕清楚也很難施行。

在幼兒園,孩子做得不對,老師可以訓斥,可在家,孩子根本不怕家長,沒有恐懼感,自然也養不成好的習慣。等真的上了一年級,差距將非常的明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肯定不會喜歡。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4、家長的心態要擺正

▲不要隨便辱罵孩子

▲當孩子的行為正確時,不要吝嗇誇獎

▲已經發生的客觀現實,要學會接受,抱怨與怒火只能讓情況變得更糟

▲給孩子一定的尊嚴,有助於雙方溝通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支撐,而不是噩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鯰魚效應"中,家長要注意這幾點

利用"鯰魚效應"幫助成長,是一種非常成熟辦法,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完美的,尤其是針對寶寶這個特殊群體,父母需要注意下面這些點。

1、弱者更吃虧

由於"鯰魚效應"的核心是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強者能把握住機會,肆意搶奪其他人的資源,他們會變得越來越強,而弱者的生活就不那麼理想了。

如果孩子屬於那種與世無爭或者比較懦弱、自卑的類型,父母強行逼迫孩子融入集體,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雞飛蛋打",甚至於出現孩子不敢去幼兒園的情況,如果遇到這類情況,父母一定要參與進去,弄清楚到底是什麼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如果放任不管,很有可能導致孩子患上心理疾病,情況嚴重的,一輩子無法擺脫陰影。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在校園門口,孩子的哭聲就不絕於耳,願意主動去幼兒園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會死死抱住父母的腿,不願意鬆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不少家長都會心軟,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她們的觀念裡,上幼兒園只是花錢請"保姆"照顧孩子,順帶著教一點知識,而這些東西,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最近網上也流行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十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幼兒園沒有去的必要。

其實為"孩子要不要去幼兒園"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鬧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院派"取得最終的勝利。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孩子有必要上幼兒園嗎

"就幼兒園教的那點東西,誰不會?在家也可以學,為什麼非得花那個錢?"

有這種疑問的家長不是少數,就連很多"學院派"也不否認這個觀點,他們同樣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學不到東西,效果跟家人自己教是一樣的,去幼兒園只是為了合群,畢竟大多數孩子都得上幼兒園,自己孩子不能搞特殊。

事實真的如此嗎?

1、幼兒園有競爭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個詞,"鯰魚效應":這是挪威人發明的,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挪威的漁民為了保證抓獲的沙丁魚存活,他們就在船艙裡放一條鯰魚,尤其鯰魚是肉食性魚類,沙丁魚見了非常的害怕,因此會瘋狂遊動,通過這個辦法,漁民確保沙丁魚不會因為窒息死亡。

後來這一效應被衍生應用到其它領域,泛指通過競爭打破安逸的環境,讓大家更加快速的進步。

不要說幼兒園,哪怕是小學的知識,其實都不復雜,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懂,指點孩子完全沒問題,可跟隨集體學習,有一點優勢是家人自己教育無法媲美的:競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因為"鯰魚效應",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時能感受其他孩子帶來的壓力,同類在一起會經常互相比較,這是本能,也許在孩子的眼裡沒有攀比這個詞,不過他們為了比別的孩子更好,還是會更努力地去表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可要是在家呢?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家長"嚼碎了",然後再"餵給"孩子,哪怕是這樣的,還得看孩子的心情,願意學習的時候多教一些,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就沒法教。

很明顯,一個是主動的、自發性努力,另一個是被動的、被迫學習,效率肯定不一樣,而這個問題是家裡人不可能解決的,總不可能找很多孩子一起到家裡上課吧?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幼兒園有內容

正如之前所說,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範疇內,是沒有幼兒園教育這一項的,也就是說,國家也不覺得7歲之前的孩子能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家長不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並不違法(不讓上小學是違法的)。

可是,國家不管不代表就沒有必要,相對於在幼兒園學習到的那些文化知識,"適應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們都是一個人(或者雙胞胎)生活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很少出現同齡孩子,哪怕外出,也只是跟一兩個孩子在一起,而且大家都不認識,少有交集,哪怕想在一起玩,還得看對方父母性格、時間以及場合。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上幼兒園之後,情況大不相同,幾十個孩子,每天都得在一個教室裡上課,玩得好的、脾氣差的、看不順眼的等等,他們也得面臨人際交往,要想在這個圈子裡生活好,情商很重要,而這一點可以用一輩子。

很多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在家調皮到讓人頭疼,可到了幼兒園就變得彬彬有禮,非常神奇,其實這同樣是"鯰魚效應"的結果。

孩子們"攀比"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文化成績,交友能力以及個人表現也少不了。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父母應該如何保證孩子在"鯰魚效應"中收益最大呢?

孩子去幼兒園是有必要的,那麼如何保證在競爭中,孩子得到更多的成長呢?"鯰魚效應"理論告訴我們,這幾點很重要。

1、打鐵還需自身硬

不管是充當"沙丁魚"也好,作為"鯰魚"也罷,想要不被別人佔便宜,本事過硬才是關鍵。孩子在家,處處受優待,我們很難看出來他們到底有多大本事,可一旦進入了集體,優勢與缺點將暴露無遺,在外面可沒有家裡的優待,在老師看來,好就是好,不行就是不行,家長也別覺得心疼,這是未來必須面對的狀況,要是連這一點心理承受能力都沒有,成才?那只是一個笑話。

培養孩子必須從小做起,不說"笨鳥先飛",現在越是"聰明的鳥",飛的越早,智商高還比常人更加用功,再不努力,真的就追不上了,一步慢意味著步步都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合理引導失敗

心智不健全的典型表現就是:無法接受失敗。在孩子眼裡,失敗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們往往很難自己從中走出來,有時候還會因小失大。

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及時去引導孩子,失敗只是成功過程中的一次體驗,哪有順風順水的人生?一次失敗,只不過是為了下面更大的成功做鋪墊,它是無關緊要的東西,關鍵在於能從失敗中得到什麼。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失敗而發火,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追究責任也只會嚇到孩子,萬一將孩子嚇出個好歹,不還是家長吃苦受累麼,何苦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3、對孩子要狠心

正如文頭的那樣,老人不願意將孩子送去幼兒園,看似"二選一"的選擇題,影響深遠。試想,如果孩子沒有去幼兒園,一直在家待到小學開學,會是什麼樣子的結果?

從大班開始,幼兒園老師就開始讓孩子接觸小學的東西以及規矩,知識方面,家人還可以彌補,可是規矩呢?每節課多長時間,上課什麼紀律,在學校可以做什麼,這些東西大人都不清楚,或者說哪怕清楚也很難施行。

在幼兒園,孩子做得不對,老師可以訓斥,可在家,孩子根本不怕家長,沒有恐懼感,自然也養不成好的習慣。等真的上了一年級,差距將非常的明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肯定不會喜歡。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4、家長的心態要擺正

▲不要隨便辱罵孩子

▲當孩子的行為正確時,不要吝嗇誇獎

▲已經發生的客觀現實,要學會接受,抱怨與怒火只能讓情況變得更糟

▲給孩子一定的尊嚴,有助於雙方溝通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支撐,而不是噩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鯰魚效應"中,家長要注意這幾點

利用"鯰魚效應"幫助成長,是一種非常成熟辦法,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完美的,尤其是針對寶寶這個特殊群體,父母需要注意下面這些點。

1、弱者更吃虧

由於"鯰魚效應"的核心是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強者能把握住機會,肆意搶奪其他人的資源,他們會變得越來越強,而弱者的生活就不那麼理想了。

如果孩子屬於那種與世無爭或者比較懦弱、自卑的類型,父母強行逼迫孩子融入集體,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雞飛蛋打",甚至於出現孩子不敢去幼兒園的情況,如果遇到這類情況,父母一定要參與進去,弄清楚到底是什麼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如果放任不管,很有可能導致孩子患上心理疾病,情況嚴重的,一輩子無法擺脫陰影。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特殊個體的教育

在"鯰魚效應"中,有一個群體非常特殊,那就是充當"鯰魚"的人,如果你的孩子性格比較強勢,那麼尤其需要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

平時在家,孩子性格再強勢,也就欺負一下父母,體格上的差距,讓孩子只能通過耍無賴或者哭鬧的形式逼迫父母就範,可上了幼兒園就不同了。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孩子,他總是喜歡欺負班級上的同學,推搡也就罷了,還會打人,老師將其父母喊到學校,希望能協調解決一下,讓大家都沒想到的是,其父母並不在意,反而很自豪:我家孩子比你家的厲害。

強勢的孩子如果得不到父母正確的教育,他們從欺負別人的過程中得到快感,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習慣,喜歡通過壓榨別人得到更多的好處,未來還會因此走上"歧路"。

"

前段時間跟朋友聚會,她問我一個問題,"孩子是不是一定要上幼兒園?"最近她家因為這個事情,鬧得天翻地覆,原因很簡單:寶寶不願意去幼兒園,剛巧奶奶是一位老教師,老人的意思是不要孩子去幼兒園,反正不屬於義務教育的範疇,老師教的東西,她都可以教,不會耽誤孩子學習。

可是朋友的想法是,幼兒園必須上,這個沒得商量,不能孩子不願意上就可以不上,別人家都能上,自己家為什麼就不能上?再說,婆婆雖然是老教師,可她又不是幼兒園老師,肯定比不上別人專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每年幼兒園開學季,在校園門口,孩子的哭聲就不絕於耳,願意主動去幼兒園的只是少數,大多數孩子會死死抱住父母的腿,不願意鬆開。見孩子委屈的樣子,不少家長都會心軟,尤其是一些老人,在她們的觀念裡,上幼兒園只是花錢請"保姆"照顧孩子,順帶著教一點知識,而這些東西,她們完全可以勝任。

最近網上也流行一篇文章,是講一個十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老師,告訴家長,幼兒園沒有去的必要。

其實為"孩子要不要去幼兒園"這個問題,許多家庭都鬧過,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學院派"取得最終的勝利。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孩子有必要上幼兒園嗎

"就幼兒園教的那點東西,誰不會?在家也可以學,為什麼非得花那個錢?"

有這種疑問的家長不是少數,就連很多"學院派"也不否認這個觀點,他們同樣覺得孩子在幼兒園學不到東西,效果跟家人自己教是一樣的,去幼兒園只是為了合群,畢竟大多數孩子都得上幼兒園,自己孩子不能搞特殊。

事實真的如此嗎?

1、幼兒園有競爭

在此,我們不得不提一個詞,"鯰魚效應":這是挪威人發明的,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挪威的漁民為了保證抓獲的沙丁魚存活,他們就在船艙裡放一條鯰魚,尤其鯰魚是肉食性魚類,沙丁魚見了非常的害怕,因此會瘋狂遊動,通過這個辦法,漁民確保沙丁魚不會因為窒息死亡。

後來這一效應被衍生應用到其它領域,泛指通過競爭打破安逸的環境,讓大家更加快速的進步。

不要說幼兒園,哪怕是小學的知識,其實都不復雜,很多高學歷的父母都懂,指點孩子完全沒問題,可跟隨集體學習,有一點優勢是家人自己教育無法媲美的:競爭。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因為"鯰魚效應",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時能感受其他孩子帶來的壓力,同類在一起會經常互相比較,這是本能,也許在孩子的眼裡沒有攀比這個詞,不過他們為了比別的孩子更好,還是會更努力地去表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可要是在家呢?

所有的東西都需要家長"嚼碎了",然後再"餵給"孩子,哪怕是這樣的,還得看孩子的心情,願意學習的時候多教一些,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就沒法教。

很明顯,一個是主動的、自發性努力,另一個是被動的、被迫學習,效率肯定不一樣,而這個問題是家裡人不可能解決的,總不可能找很多孩子一起到家裡上課吧?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幼兒園有內容

正如之前所說,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範疇內,是沒有幼兒園教育這一項的,也就是說,國家也不覺得7歲之前的孩子能在幼兒園學到什麼,家長不送孩子去上幼兒園,並不違法(不讓上小學是違法的)。

可是,國家不管不代表就沒有必要,相對於在幼兒園學習到的那些文化知識,"適應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

上幼兒園之前,孩子們都是一個人(或者雙胞胎)生活的,在他們的世界裡,很少出現同齡孩子,哪怕外出,也只是跟一兩個孩子在一起,而且大家都不認識,少有交集,哪怕想在一起玩,還得看對方父母性格、時間以及場合。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上幼兒園之後,情況大不相同,幾十個孩子,每天都得在一個教室裡上課,玩得好的、脾氣差的、看不順眼的等等,他們也得面臨人際交往,要想在這個圈子裡生活好,情商很重要,而這一點可以用一輩子。

很多家長反應,自己的孩子在家調皮到讓人頭疼,可到了幼兒園就變得彬彬有禮,非常神奇,其實這同樣是"鯰魚效應"的結果。

孩子們"攀比"的內容不僅僅侷限於文化成績,交友能力以及個人表現也少不了。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父母應該如何保證孩子在"鯰魚效應"中收益最大呢?

孩子去幼兒園是有必要的,那麼如何保證在競爭中,孩子得到更多的成長呢?"鯰魚效應"理論告訴我們,這幾點很重要。

1、打鐵還需自身硬

不管是充當"沙丁魚"也好,作為"鯰魚"也罷,想要不被別人佔便宜,本事過硬才是關鍵。孩子在家,處處受優待,我們很難看出來他們到底有多大本事,可一旦進入了集體,優勢與缺點將暴露無遺,在外面可沒有家裡的優待,在老師看來,好就是好,不行就是不行,家長也別覺得心疼,這是未來必須面對的狀況,要是連這一點心理承受能力都沒有,成才?那只是一個笑話。

培養孩子必須從小做起,不說"笨鳥先飛",現在越是"聰明的鳥",飛的越早,智商高還比常人更加用功,再不努力,真的就追不上了,一步慢意味著步步都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合理引導失敗

心智不健全的典型表現就是:無法接受失敗。在孩子眼裡,失敗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他們往往很難自己從中走出來,有時候還會因小失大。

這個時候,需要父母及時去引導孩子,失敗只是成功過程中的一次體驗,哪有順風順水的人生?一次失敗,只不過是為了下面更大的成功做鋪墊,它是無關緊要的東西,關鍵在於能從失敗中得到什麼。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的失敗而發火,發脾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追究責任也只會嚇到孩子,萬一將孩子嚇出個好歹,不還是家長吃苦受累麼,何苦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3、對孩子要狠心

正如文頭的那樣,老人不願意將孩子送去幼兒園,看似"二選一"的選擇題,影響深遠。試想,如果孩子沒有去幼兒園,一直在家待到小學開學,會是什麼樣子的結果?

從大班開始,幼兒園老師就開始讓孩子接觸小學的東西以及規矩,知識方面,家人還可以彌補,可是規矩呢?每節課多長時間,上課什麼紀律,在學校可以做什麼,這些東西大人都不清楚,或者說哪怕清楚也很難施行。

在幼兒園,孩子做得不對,老師可以訓斥,可在家,孩子根本不怕家長,沒有恐懼感,自然也養不成好的習慣。等真的上了一年級,差距將非常的明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肯定不會喜歡。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4、家長的心態要擺正

▲不要隨便辱罵孩子

▲當孩子的行為正確時,不要吝嗇誇獎

▲已經發生的客觀現實,要學會接受,抱怨與怒火只能讓情況變得更糟

▲給孩子一定的尊嚴,有助於雙方溝通交流

▲父母是孩子的支撐,而不是噩夢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鯰魚效應"中,家長要注意這幾點

利用"鯰魚效應"幫助成長,是一種非常成熟辦法,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完美的,尤其是針對寶寶這個特殊群體,父母需要注意下面這些點。

1、弱者更吃虧

由於"鯰魚效應"的核心是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強者能把握住機會,肆意搶奪其他人的資源,他們會變得越來越強,而弱者的生活就不那麼理想了。

如果孩子屬於那種與世無爭或者比較懦弱、自卑的類型,父母強行逼迫孩子融入集體,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雞飛蛋打",甚至於出現孩子不敢去幼兒園的情況,如果遇到這類情況,父母一定要參與進去,弄清楚到底是什麼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如果放任不管,很有可能導致孩子患上心理疾病,情況嚴重的,一輩子無法擺脫陰影。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2、特殊個體的教育

在"鯰魚效應"中,有一個群體非常特殊,那就是充當"鯰魚"的人,如果你的孩子性格比較強勢,那麼尤其需要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

平時在家,孩子性格再強勢,也就欺負一下父母,體格上的差距,讓孩子只能通過耍無賴或者哭鬧的形式逼迫父母就範,可上了幼兒園就不同了。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孩子,他總是喜歡欺負班級上的同學,推搡也就罷了,還會打人,老師將其父母喊到學校,希望能協調解決一下,讓大家都沒想到的是,其父母並不在意,反而很自豪:我家孩子比你家的厲害。

強勢的孩子如果得不到父母正確的教育,他們從欺負別人的過程中得到快感,久而久之,就會養成習慣,喜歡通過壓榨別人得到更多的好處,未來還會因此走上"歧路"。

孩子有必要去幼兒園嗎?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總之,"閉門造車"只會讓孩子脫離實際,將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這樣既能減輕家長的負擔,也能確保孩子的前進方向不出問題,"保護"只能讓孩子安逸一時,讓他們有競爭力才能安逸一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