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幼兒園 不完美媽媽 玩具 體育 發現佩奇 薄荷味的孩子 2019-09-01
"

幼兒園的入學年齡是3週歲,有些小小班或者早託入園年齡一般是2歲。所以2周左右的孩子是第一次脫離家人的照顧,進入獨立的社交生活。

早教老師對孩子們總是“又愛又恨”,因為他們天真可愛,又總有出乎意料的情況“豐富”著老師的一天。

一眨眼或者一轉身,就能把一箱玩具倒了,有的在桌上跳舞,有的開始跑步橫衝直撞……上一秒在擁抱的兩小隻,下一秒一方就被壓倒在地上……明明在牽手,暗地裡在捏人……一旦尺度把握不好,總有回家告狀,說自己被欺負了。

在幼兒園被欺負了,要不要欺負回去?

其實這我不太願意討論的一個話題。因為無論站在哪一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今天想要討論一下,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的背後會有哪些原因?

"

幼兒園的入學年齡是3週歲,有些小小班或者早託入園年齡一般是2歲。所以2周左右的孩子是第一次脫離家人的照顧,進入獨立的社交生活。

早教老師對孩子們總是“又愛又恨”,因為他們天真可愛,又總有出乎意料的情況“豐富”著老師的一天。

一眨眼或者一轉身,就能把一箱玩具倒了,有的在桌上跳舞,有的開始跑步橫衝直撞……上一秒在擁抱的兩小隻,下一秒一方就被壓倒在地上……明明在牽手,暗地裡在捏人……一旦尺度把握不好,總有回家告狀,說自己被欺負了。

在幼兒園被欺負了,要不要欺負回去?

其實這我不太願意討論的一個話題。因為無論站在哪一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今天想要討論一下,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的背後會有哪些原因?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一:運動能力的發展

2-3歲的寶貝處於快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他們身手越來越敏捷,能跑會跳不安於靜態的一切,一秒鐘沒有看到就會爬上爬下翻箱倒櫃。但他們的大腦和四肢還在磨合階段,學習如何相處如何高效地配合完成動作。比如跑步時眼睛看到物體,還來不及指揮雙腿停下就已經撞上去,再比如享受旋轉或跳躍的過程而忽視環境是否足夠安全。

一般家裡那麼多家長圍著一個孩子,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磕磕碰碰的狀態。幼兒園的集體的模式下,老師的關注度肯定沒有家裡那麼高,運動過程中難免會受傷。

"

幼兒園的入學年齡是3週歲,有些小小班或者早託入園年齡一般是2歲。所以2周左右的孩子是第一次脫離家人的照顧,進入獨立的社交生活。

早教老師對孩子們總是“又愛又恨”,因為他們天真可愛,又總有出乎意料的情況“豐富”著老師的一天。

一眨眼或者一轉身,就能把一箱玩具倒了,有的在桌上跳舞,有的開始跑步橫衝直撞……上一秒在擁抱的兩小隻,下一秒一方就被壓倒在地上……明明在牽手,暗地裡在捏人……一旦尺度把握不好,總有回家告狀,說自己被欺負了。

在幼兒園被欺負了,要不要欺負回去?

其實這我不太願意討論的一個話題。因為無論站在哪一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今天想要討論一下,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的背後會有哪些原因?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一:運動能力的發展

2-3歲的寶貝處於快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他們身手越來越敏捷,能跑會跳不安於靜態的一切,一秒鐘沒有看到就會爬上爬下翻箱倒櫃。但他們的大腦和四肢還在磨合階段,學習如何相處如何高效地配合完成動作。比如跑步時眼睛看到物體,還來不及指揮雙腿停下就已經撞上去,再比如享受旋轉或跳躍的過程而忽視環境是否足夠安全。

一般家裡那麼多家長圍著一個孩子,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磕磕碰碰的狀態。幼兒園的集體的模式下,老師的關注度肯定沒有家裡那麼高,運動過程中難免會受傷。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二:自我意識的萌芽

教育界有句經典的話“Trouble 2,Horrible 3.”,2歲左右的自我意識萌芽,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有自己的想法,開始有了佔有慾。“我的東西是我的,我喜歡的東西也是我的,我看到的東西都是我的。”

在家裡的玩具都是他的,但幼兒園的玩具卻要和小朋友分享,常見的情形“搶玩具”出現了。搶玩具是肢體上的“衝突”,推推拉拉很正常,偶爾手滑沒抓好,或者力氣處於弱勢的那一方,很容易失去玩具或者跌倒受傷。

"

幼兒園的入學年齡是3週歲,有些小小班或者早託入園年齡一般是2歲。所以2周左右的孩子是第一次脫離家人的照顧,進入獨立的社交生活。

早教老師對孩子們總是“又愛又恨”,因為他們天真可愛,又總有出乎意料的情況“豐富”著老師的一天。

一眨眼或者一轉身,就能把一箱玩具倒了,有的在桌上跳舞,有的開始跑步橫衝直撞……上一秒在擁抱的兩小隻,下一秒一方就被壓倒在地上……明明在牽手,暗地裡在捏人……一旦尺度把握不好,總有回家告狀,說自己被欺負了。

在幼兒園被欺負了,要不要欺負回去?

其實這我不太願意討論的一個話題。因為無論站在哪一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今天想要討論一下,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的背後會有哪些原因?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一:運動能力的發展

2-3歲的寶貝處於快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他們身手越來越敏捷,能跑會跳不安於靜態的一切,一秒鐘沒有看到就會爬上爬下翻箱倒櫃。但他們的大腦和四肢還在磨合階段,學習如何相處如何高效地配合完成動作。比如跑步時眼睛看到物體,還來不及指揮雙腿停下就已經撞上去,再比如享受旋轉或跳躍的過程而忽視環境是否足夠安全。

一般家裡那麼多家長圍著一個孩子,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磕磕碰碰的狀態。幼兒園的集體的模式下,老師的關注度肯定沒有家裡那麼高,運動過程中難免會受傷。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二:自我意識的萌芽

教育界有句經典的話“Trouble 2,Horrible 3.”,2歲左右的自我意識萌芽,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有自己的想法,開始有了佔有慾。“我的東西是我的,我喜歡的東西也是我的,我看到的東西都是我的。”

在家裡的玩具都是他的,但幼兒園的玩具卻要和小朋友分享,常見的情形“搶玩具”出現了。搶玩具是肢體上的“衝突”,推推拉拉很正常,偶爾手滑沒抓好,或者力氣處於弱勢的那一方,很容易失去玩具或者跌倒受傷。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三:競爭意識和抗挫心理

一提到“競爭意識”我們容易聯想到成人世界裡的各種競爭,或者學生時代學習上的競爭,兒童時期似乎沒有什麼可競爭。其實不然,兒童時期的競爭意識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競爭意識,或者說是競爭意識的萌芽階段。而競爭意識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表現。

“看看誰能自己獨立穿鞋子。”“要獎勵把玩具收拾好的小朋友。”“哥哥吃飯快還是妹妹吃得快?”“比一比哪個小組蓋的房子最高。”……(這裡所說的是正向的、積極的良性競爭。“一定要爭第一”之類的競爭對兒童的發展非常不好,應避免。)

無論家庭或者幼兒園,家長和老師都會用類似的話語引導孩子,這就是兒童時期的競爭。培養一定的“競爭意識”和良好的競爭是好事,它能促進孩子們的社交,收穫自信,擁有與別人區分開的、獨特的、私有的經驗,從而顯示出自己的獨立人格。但競爭一定會有成功和失敗。如何面對失敗討論的就是兒童的“抗挫心理”。

很多孩子在家裡很少聽到批評或者從沒被批評過,但得到的表揚卻是各種各樣。體驗過許多成功,卻很少感受過失敗。所以一旦在幼兒園中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遊戲中落後於其他小朋友,抗挫心理較弱的孩子就會排斥上學,家長就會擔心是否受了委屈。

"

幼兒園的入學年齡是3週歲,有些小小班或者早託入園年齡一般是2歲。所以2周左右的孩子是第一次脫離家人的照顧,進入獨立的社交生活。

早教老師對孩子們總是“又愛又恨”,因為他們天真可愛,又總有出乎意料的情況“豐富”著老師的一天。

一眨眼或者一轉身,就能把一箱玩具倒了,有的在桌上跳舞,有的開始跑步橫衝直撞……上一秒在擁抱的兩小隻,下一秒一方就被壓倒在地上……明明在牽手,暗地裡在捏人……一旦尺度把握不好,總有回家告狀,說自己被欺負了。

在幼兒園被欺負了,要不要欺負回去?

其實這我不太願意討論的一個話題。因為無論站在哪一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今天想要討論一下,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的背後會有哪些原因?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一:運動能力的發展

2-3歲的寶貝處於快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他們身手越來越敏捷,能跑會跳不安於靜態的一切,一秒鐘沒有看到就會爬上爬下翻箱倒櫃。但他們的大腦和四肢還在磨合階段,學習如何相處如何高效地配合完成動作。比如跑步時眼睛看到物體,還來不及指揮雙腿停下就已經撞上去,再比如享受旋轉或跳躍的過程而忽視環境是否足夠安全。

一般家裡那麼多家長圍著一個孩子,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磕磕碰碰的狀態。幼兒園的集體的模式下,老師的關注度肯定沒有家裡那麼高,運動過程中難免會受傷。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二:自我意識的萌芽

教育界有句經典的話“Trouble 2,Horrible 3.”,2歲左右的自我意識萌芽,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有自己的想法,開始有了佔有慾。“我的東西是我的,我喜歡的東西也是我的,我看到的東西都是我的。”

在家裡的玩具都是他的,但幼兒園的玩具卻要和小朋友分享,常見的情形“搶玩具”出現了。搶玩具是肢體上的“衝突”,推推拉拉很正常,偶爾手滑沒抓好,或者力氣處於弱勢的那一方,很容易失去玩具或者跌倒受傷。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三:競爭意識和抗挫心理

一提到“競爭意識”我們容易聯想到成人世界裡的各種競爭,或者學生時代學習上的競爭,兒童時期似乎沒有什麼可競爭。其實不然,兒童時期的競爭意識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競爭意識,或者說是競爭意識的萌芽階段。而競爭意識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表現。

“看看誰能自己獨立穿鞋子。”“要獎勵把玩具收拾好的小朋友。”“哥哥吃飯快還是妹妹吃得快?”“比一比哪個小組蓋的房子最高。”……(這裡所說的是正向的、積極的良性競爭。“一定要爭第一”之類的競爭對兒童的發展非常不好,應避免。)

無論家庭或者幼兒園,家長和老師都會用類似的話語引導孩子,這就是兒童時期的競爭。培養一定的“競爭意識”和良好的競爭是好事,它能促進孩子們的社交,收穫自信,擁有與別人區分開的、獨特的、私有的經驗,從而顯示出自己的獨立人格。但競爭一定會有成功和失敗。如何面對失敗討論的就是兒童的“抗挫心理”。

很多孩子在家裡很少聽到批評或者從沒被批評過,但得到的表揚卻是各種各樣。體驗過許多成功,卻很少感受過失敗。所以一旦在幼兒園中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遊戲中落後於其他小朋友,抗挫心理較弱的孩子就會排斥上學,家長就會擔心是否受了委屈。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四:表達能力的不足

我見過1周半就很會表達的孩子,也接手過快3歲還只會哼哼的娃。兩個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的表現有很明顯的不同。當然,表達不單單是語言表達,還可以是肢體表達,如拉著老師去指一指自己想要的東西。

回想孩子出生後的運動發展過程,基本是7坐8爬11站,1周半獨立行走,2周左右跑跳沒問題。但語言的發展比運動發展來得晚,1周半到2周才是簡單的詞組階段。而家長對孩子的“懂”讓他們的語言發展更慢。在集體生活中一旦需求不能得到及時的滿足,與其想半天不知道說什麼,還不如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得快,如咬人,打人,搶東西。

"

幼兒園的入學年齡是3週歲,有些小小班或者早託入園年齡一般是2歲。所以2周左右的孩子是第一次脫離家人的照顧,進入獨立的社交生活。

早教老師對孩子們總是“又愛又恨”,因為他們天真可愛,又總有出乎意料的情況“豐富”著老師的一天。

一眨眼或者一轉身,就能把一箱玩具倒了,有的在桌上跳舞,有的開始跑步橫衝直撞……上一秒在擁抱的兩小隻,下一秒一方就被壓倒在地上……明明在牽手,暗地裡在捏人……一旦尺度把握不好,總有回家告狀,說自己被欺負了。

在幼兒園被欺負了,要不要欺負回去?

其實這我不太願意討論的一個話題。因為無論站在哪一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今天想要討論一下,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的背後會有哪些原因?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一:運動能力的發展

2-3歲的寶貝處於快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他們身手越來越敏捷,能跑會跳不安於靜態的一切,一秒鐘沒有看到就會爬上爬下翻箱倒櫃。但他們的大腦和四肢還在磨合階段,學習如何相處如何高效地配合完成動作。比如跑步時眼睛看到物體,還來不及指揮雙腿停下就已經撞上去,再比如享受旋轉或跳躍的過程而忽視環境是否足夠安全。

一般家裡那麼多家長圍著一個孩子,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磕磕碰碰的狀態。幼兒園的集體的模式下,老師的關注度肯定沒有家裡那麼高,運動過程中難免會受傷。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二:自我意識的萌芽

教育界有句經典的話“Trouble 2,Horrible 3.”,2歲左右的自我意識萌芽,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有自己的想法,開始有了佔有慾。“我的東西是我的,我喜歡的東西也是我的,我看到的東西都是我的。”

在家裡的玩具都是他的,但幼兒園的玩具卻要和小朋友分享,常見的情形“搶玩具”出現了。搶玩具是肢體上的“衝突”,推推拉拉很正常,偶爾手滑沒抓好,或者力氣處於弱勢的那一方,很容易失去玩具或者跌倒受傷。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三:競爭意識和抗挫心理

一提到“競爭意識”我們容易聯想到成人世界裡的各種競爭,或者學生時代學習上的競爭,兒童時期似乎沒有什麼可競爭。其實不然,兒童時期的競爭意識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競爭意識,或者說是競爭意識的萌芽階段。而競爭意識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表現。

“看看誰能自己獨立穿鞋子。”“要獎勵把玩具收拾好的小朋友。”“哥哥吃飯快還是妹妹吃得快?”“比一比哪個小組蓋的房子最高。”……(這裡所說的是正向的、積極的良性競爭。“一定要爭第一”之類的競爭對兒童的發展非常不好,應避免。)

無論家庭或者幼兒園,家長和老師都會用類似的話語引導孩子,這就是兒童時期的競爭。培養一定的“競爭意識”和良好的競爭是好事,它能促進孩子們的社交,收穫自信,擁有與別人區分開的、獨特的、私有的經驗,從而顯示出自己的獨立人格。但競爭一定會有成功和失敗。如何面對失敗討論的就是兒童的“抗挫心理”。

很多孩子在家裡很少聽到批評或者從沒被批評過,但得到的表揚卻是各種各樣。體驗過許多成功,卻很少感受過失敗。所以一旦在幼兒園中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遊戲中落後於其他小朋友,抗挫心理較弱的孩子就會排斥上學,家長就會擔心是否受了委屈。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四:表達能力的不足

我見過1周半就很會表達的孩子,也接手過快3歲還只會哼哼的娃。兩個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的表現有很明顯的不同。當然,表達不單單是語言表達,還可以是肢體表達,如拉著老師去指一指自己想要的東西。

回想孩子出生後的運動發展過程,基本是7坐8爬11站,1周半獨立行走,2周左右跑跳沒問題。但語言的發展比運動發展來得晚,1周半到2周才是簡單的詞組階段。而家長對孩子的“懂”讓他們的語言發展更慢。在集體生活中一旦需求不能得到及時的滿足,與其想半天不知道說什麼,還不如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得快,如咬人,打人,搶東西。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五:社交模式的探索

社交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只能靠自己去體驗,總結經驗的一種能力。每個人的社交模式不同。現在的家庭條件好了,但孩子們的社交機會其實變少了。而在有限的社交生活中,大部分家長還會給他們做社交方面的幫助。遇到問題都是父母衝在前面擋著,帶孩子融入集體,幫他們分玩具免得爭吵,時刻看著他們避免受傷……無形中剝脫了孩子獨立進行社交的能力。一離開父母的庇護,就容易受到欺負。

於是在幼兒園想融入集體時,不懂怎麼跟小朋友說“可以一起玩嗎?”。還沒準備好分享時不懂用語言拒絕。委屈了大哭卻不懂如何尋求老師幫忙……

"

幼兒園的入學年齡是3週歲,有些小小班或者早託入園年齡一般是2歲。所以2周左右的孩子是第一次脫離家人的照顧,進入獨立的社交生活。

早教老師對孩子們總是“又愛又恨”,因為他們天真可愛,又總有出乎意料的情況“豐富”著老師的一天。

一眨眼或者一轉身,就能把一箱玩具倒了,有的在桌上跳舞,有的開始跑步橫衝直撞……上一秒在擁抱的兩小隻,下一秒一方就被壓倒在地上……明明在牽手,暗地裡在捏人……一旦尺度把握不好,總有回家告狀,說自己被欺負了。

在幼兒園被欺負了,要不要欺負回去?

其實這我不太願意討論的一個話題。因為無論站在哪一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今天想要討論一下,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的背後會有哪些原因?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一:運動能力的發展

2-3歲的寶貝處於快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他們身手越來越敏捷,能跑會跳不安於靜態的一切,一秒鐘沒有看到就會爬上爬下翻箱倒櫃。但他們的大腦和四肢還在磨合階段,學習如何相處如何高效地配合完成動作。比如跑步時眼睛看到物體,還來不及指揮雙腿停下就已經撞上去,再比如享受旋轉或跳躍的過程而忽視環境是否足夠安全。

一般家裡那麼多家長圍著一個孩子,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磕磕碰碰的狀態。幼兒園的集體的模式下,老師的關注度肯定沒有家裡那麼高,運動過程中難免會受傷。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二:自我意識的萌芽

教育界有句經典的話“Trouble 2,Horrible 3.”,2歲左右的自我意識萌芽,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再是父母的附屬品,有自己的想法,開始有了佔有慾。“我的東西是我的,我喜歡的東西也是我的,我看到的東西都是我的。”

在家裡的玩具都是他的,但幼兒園的玩具卻要和小朋友分享,常見的情形“搶玩具”出現了。搶玩具是肢體上的“衝突”,推推拉拉很正常,偶爾手滑沒抓好,或者力氣處於弱勢的那一方,很容易失去玩具或者跌倒受傷。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三:競爭意識和抗挫心理

一提到“競爭意識”我們容易聯想到成人世界裡的各種競爭,或者學生時代學習上的競爭,兒童時期似乎沒有什麼可競爭。其實不然,兒童時期的競爭意識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競爭意識,或者說是競爭意識的萌芽階段。而競爭意識的萌芽,正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表現。

“看看誰能自己獨立穿鞋子。”“要獎勵把玩具收拾好的小朋友。”“哥哥吃飯快還是妹妹吃得快?”“比一比哪個小組蓋的房子最高。”……(這裡所說的是正向的、積極的良性競爭。“一定要爭第一”之類的競爭對兒童的發展非常不好,應避免。)

無論家庭或者幼兒園,家長和老師都會用類似的話語引導孩子,這就是兒童時期的競爭。培養一定的“競爭意識”和良好的競爭是好事,它能促進孩子們的社交,收穫自信,擁有與別人區分開的、獨特的、私有的經驗,從而顯示出自己的獨立人格。但競爭一定會有成功和失敗。如何面對失敗討論的就是兒童的“抗挫心理”。

很多孩子在家裡很少聽到批評或者從沒被批評過,但得到的表揚卻是各種各樣。體驗過許多成功,卻很少感受過失敗。所以一旦在幼兒園中受到老師的批評,或者遊戲中落後於其他小朋友,抗挫心理較弱的孩子就會排斥上學,家長就會擔心是否受了委屈。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四:表達能力的不足

我見過1周半就很會表達的孩子,也接手過快3歲還只會哼哼的娃。兩個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的表現有很明顯的不同。當然,表達不單單是語言表達,還可以是肢體表達,如拉著老師去指一指自己想要的東西。

回想孩子出生後的運動發展過程,基本是7坐8爬11站,1周半獨立行走,2周左右跑跳沒問題。但語言的發展比運動發展來得晚,1周半到2周才是簡單的詞組階段。而家長對孩子的“懂”讓他們的語言發展更慢。在集體生活中一旦需求不能得到及時的滿足,與其想半天不知道說什麼,還不如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得快,如咬人,打人,搶東西。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原因五:社交模式的探索

社交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只能靠自己去體驗,總結經驗的一種能力。每個人的社交模式不同。現在的家庭條件好了,但孩子們的社交機會其實變少了。而在有限的社交生活中,大部分家長還會給他們做社交方面的幫助。遇到問題都是父母衝在前面擋著,帶孩子融入集體,幫他們分玩具免得爭吵,時刻看著他們避免受傷……無形中剝脫了孩子獨立進行社交的能力。一離開父母的庇護,就容易受到欺負。

於是在幼兒園想融入集體時,不懂怎麼跟小朋友說“可以一起玩嗎?”。還沒準備好分享時不懂用語言拒絕。委屈了大哭卻不懂如何尋求老師幫忙……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有無數種原因,但歸根結底不外乎以上五條。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在幼教近6年時間裡,幾乎沒見過沒事無緣無故欺負別人的孩子,當然不排斥極個別因本身生理髮展不足的例子。

當孩子反饋自己在幼兒園受欺負,或者覺得自己孩子受欺負時,先彆著急,從以上五點分析分析。下一跟大家一起分享,“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受欺負,要怎麼溝通處理?”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