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朝堂之上王掞為何如此大膽罵遍皇子百官?'

"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在臨死前對四阿哥胤禛說了一番話,其中對自己的一生做了一個極簡短也極精確的總結。

王掞說自己一輩子走了兩步棋,一步輸了一步贏了,所以是不輸不贏。他走輸的那一步棋,就是王掞在朝堂之上罵遍皇子百官,甚至是不惜指責康熙的“不教而誅”來力保太子贏礽的驚人之舉。而這步棋其實是王掞走的最坦蕩的一步棋。

"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在臨死前對四阿哥胤禛說了一番話,其中對自己的一生做了一個極簡短也極精確的總結。

王掞說自己一輩子走了兩步棋,一步輸了一步贏了,所以是不輸不贏。他走輸的那一步棋,就是王掞在朝堂之上罵遍皇子百官,甚至是不惜指責康熙的“不教而誅”來力保太子贏礽的驚人之舉。而這步棋其實是王掞走的最坦蕩的一步棋。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朝堂之上王掞為何如此大膽罵遍皇子百官?

因為,在面對胤礽太子“牆倒眾人推”的一個顯然有失公平的局面,王掞的挺身而出,是冷靜和理智的。也是基於對他所輔佐的太子的忠心,更是對康熙皇帝的忠心和忠於自己“太子老師”的責任心。

王掞此人,看起來似乎是書呆子氣十足,給人一種迂腐而昏聵的感覺,但是,如果細細的品味,電視劇當中的很多的情節和細節,都在提醒和告訴我們,“大智若愚”的模範版本應該就是王掞這個樣子。

王掞師傅在朝堂之上之所以敢於罵遍皇子百官,公開指責康熙,除了他有“東宮洗馬”的身份之外,還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基於對太子贏礽的情感,王掞師傅對他的傾心輔佐的太子的感情還是很深厚的。同時,在太子身邊的角度所感受到的眾多皇子的不懷好意甚至是下套使絆子的陰謀,對太子所處的險惡環境的不滿而為太子鳴不平。

在電視劇當中太子的師傅王掞對太子還是感情頗深的,長時間在太子身邊以及作為老師的身份,讓他對太子的行為和處境有著比較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對他的這個學生,王掞還是能想方設法的教育輔佐。

有一個細節,就是太子因為虧欠國庫欠款數額巨大,為了能夠還清國庫的欠款,太子在他的幾個心腹的攛掇下竟然打起了“賣官鬻爵”的主意,王掞很清楚,這絕非一個太子的做派,但是王掞的規勸似乎沒有什麼作用,無奈之下王掞拿出了自己的體己錢給了太子,希望這些並不多的銀子一方面能多少解決一些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醒太子胤礽,任何困難都可以有辦法解決,但是動歪心思是很危險的。

太子對王掞師傅的一片苦心很感動,但未必理解了,他對王掞說了一大堆掏心窩子的話,王掞同樣是不贊同,但是很感動。

"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在臨死前對四阿哥胤禛說了一番話,其中對自己的一生做了一個極簡短也極精確的總結。

王掞說自己一輩子走了兩步棋,一步輸了一步贏了,所以是不輸不贏。他走輸的那一步棋,就是王掞在朝堂之上罵遍皇子百官,甚至是不惜指責康熙的“不教而誅”來力保太子贏礽的驚人之舉。而這步棋其實是王掞走的最坦蕩的一步棋。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朝堂之上王掞為何如此大膽罵遍皇子百官?

因為,在面對胤礽太子“牆倒眾人推”的一個顯然有失公平的局面,王掞的挺身而出,是冷靜和理智的。也是基於對他所輔佐的太子的忠心,更是對康熙皇帝的忠心和忠於自己“太子老師”的責任心。

王掞此人,看起來似乎是書呆子氣十足,給人一種迂腐而昏聵的感覺,但是,如果細細的品味,電視劇當中的很多的情節和細節,都在提醒和告訴我們,“大智若愚”的模範版本應該就是王掞這個樣子。

王掞師傅在朝堂之上之所以敢於罵遍皇子百官,公開指責康熙,除了他有“東宮洗馬”的身份之外,還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基於對太子贏礽的情感,王掞師傅對他的傾心輔佐的太子的感情還是很深厚的。同時,在太子身邊的角度所感受到的眾多皇子的不懷好意甚至是下套使絆子的陰謀,對太子所處的險惡環境的不滿而為太子鳴不平。

在電視劇當中太子的師傅王掞對太子還是感情頗深的,長時間在太子身邊以及作為老師的身份,讓他對太子的行為和處境有著比較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對他的這個學生,王掞還是能想方設法的教育輔佐。

有一個細節,就是太子因為虧欠國庫欠款數額巨大,為了能夠還清國庫的欠款,太子在他的幾個心腹的攛掇下竟然打起了“賣官鬻爵”的主意,王掞很清楚,這絕非一個太子的做派,但是王掞的規勸似乎沒有什麼作用,無奈之下王掞拿出了自己的體己錢給了太子,希望這些並不多的銀子一方面能多少解決一些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醒太子胤礽,任何困難都可以有辦法解決,但是動歪心思是很危險的。

太子對王掞師傅的一片苦心很感動,但未必理解了,他對王掞說了一大堆掏心窩子的話,王掞同樣是不贊同,但是很感動。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朝堂之上王掞為何如此大膽罵遍皇子百官?

第二是對滿朝文武,尤其是上書房的幾位大臣對太子的匡正和輔佐不力,明哲保身甚至是見風使舵,冷眼旁觀的極端不滿。認為太子走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和上書房大臣對太子的“忠心”十分欠缺有著極大的關係。

第二,是出於對康熙皇上的忠心耿耿。同時也是在提醒皇上:養不教父之過,太子“德能缺失”,太子本人固然有問題,但是康熙作為父親,作為君主,也應該反思自己為太子的進步和成熟是不是真的“盡心盡力了”。

第三,就是王掞作為一個老謀深算大智若愚的“高人”,通過對皇子百官甚至是康熙皇帝的批評指責,緩解或者轉移自己作為“太子老師”的責任,其實是“自保之舉”,這一點被張廷玉敏銳的抓住 ,並以此為突破口找到了反擊的機會,給康熙找到了下臺的臺階。

王掞的這一番對皇子百官的痛斥,對康熙“不教而誅”的職責,尤其是“不教而誅”的指責,最初是讓康熙大為惱火,他甚至對王掞是動了“殺心”的,但是王掞在反駁張廷玉對自己用“文諫死”的方式搏名的指控時,很真誠的檢討了自己在教育太子胤礽方面的過失,並表示“棺材已經準備好,回去就自裁”。

王掞的話既是反駁張廷玉的指責,同時也是對康熙對他“你說朕是不教而誅,那麼你作為太子的老師,應該負什麼責任?”的詰問的回答:我有罪,我該死。

潛臺詞是,我有罪,我該死,那麼皇上您呢?

康熙立時氣短。同時也開始認真的對待王掞的“責問”,其實在這個時候,康熙已經基本上認同了王掞的看法,也開始對太子胤礽的處境表示同情。

但是,君子無戲言,更不要說是“君王”了。康熙不可能因為王掞的一番慷慨陳詞就改變他“廢黜太子”的決定,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微妙的場面:

一方面,用“把王掞攙回家去,交給他的兒子看管,一旦有三長兩短,就那他的兒子是問,凌遲處死!千刀萬剮!”——這都快成了老小孩耍賴了。

"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在臨死前對四阿哥胤禛說了一番話,其中對自己的一生做了一個極簡短也極精確的總結。

王掞說自己一輩子走了兩步棋,一步輸了一步贏了,所以是不輸不贏。他走輸的那一步棋,就是王掞在朝堂之上罵遍皇子百官,甚至是不惜指責康熙的“不教而誅”來力保太子贏礽的驚人之舉。而這步棋其實是王掞走的最坦蕩的一步棋。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朝堂之上王掞為何如此大膽罵遍皇子百官?

因為,在面對胤礽太子“牆倒眾人推”的一個顯然有失公平的局面,王掞的挺身而出,是冷靜和理智的。也是基於對他所輔佐的太子的忠心,更是對康熙皇帝的忠心和忠於自己“太子老師”的責任心。

王掞此人,看起來似乎是書呆子氣十足,給人一種迂腐而昏聵的感覺,但是,如果細細的品味,電視劇當中的很多的情節和細節,都在提醒和告訴我們,“大智若愚”的模範版本應該就是王掞這個樣子。

王掞師傅在朝堂之上之所以敢於罵遍皇子百官,公開指責康熙,除了他有“東宮洗馬”的身份之外,還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基於對太子贏礽的情感,王掞師傅對他的傾心輔佐的太子的感情還是很深厚的。同時,在太子身邊的角度所感受到的眾多皇子的不懷好意甚至是下套使絆子的陰謀,對太子所處的險惡環境的不滿而為太子鳴不平。

在電視劇當中太子的師傅王掞對太子還是感情頗深的,長時間在太子身邊以及作為老師的身份,讓他對太子的行為和處境有著比較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對他的這個學生,王掞還是能想方設法的教育輔佐。

有一個細節,就是太子因為虧欠國庫欠款數額巨大,為了能夠還清國庫的欠款,太子在他的幾個心腹的攛掇下竟然打起了“賣官鬻爵”的主意,王掞很清楚,這絕非一個太子的做派,但是王掞的規勸似乎沒有什麼作用,無奈之下王掞拿出了自己的體己錢給了太子,希望這些並不多的銀子一方面能多少解決一些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醒太子胤礽,任何困難都可以有辦法解決,但是動歪心思是很危險的。

太子對王掞師傅的一片苦心很感動,但未必理解了,他對王掞說了一大堆掏心窩子的話,王掞同樣是不贊同,但是很感動。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朝堂之上王掞為何如此大膽罵遍皇子百官?

第二是對滿朝文武,尤其是上書房的幾位大臣對太子的匡正和輔佐不力,明哲保身甚至是見風使舵,冷眼旁觀的極端不滿。認為太子走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和上書房大臣對太子的“忠心”十分欠缺有著極大的關係。

第二,是出於對康熙皇上的忠心耿耿。同時也是在提醒皇上:養不教父之過,太子“德能缺失”,太子本人固然有問題,但是康熙作為父親,作為君主,也應該反思自己為太子的進步和成熟是不是真的“盡心盡力了”。

第三,就是王掞作為一個老謀深算大智若愚的“高人”,通過對皇子百官甚至是康熙皇帝的批評指責,緩解或者轉移自己作為“太子老師”的責任,其實是“自保之舉”,這一點被張廷玉敏銳的抓住 ,並以此為突破口找到了反擊的機會,給康熙找到了下臺的臺階。

王掞的這一番對皇子百官的痛斥,對康熙“不教而誅”的職責,尤其是“不教而誅”的指責,最初是讓康熙大為惱火,他甚至對王掞是動了“殺心”的,但是王掞在反駁張廷玉對自己用“文諫死”的方式搏名的指控時,很真誠的檢討了自己在教育太子胤礽方面的過失,並表示“棺材已經準備好,回去就自裁”。

王掞的話既是反駁張廷玉的指責,同時也是對康熙對他“你說朕是不教而誅,那麼你作為太子的老師,應該負什麼責任?”的詰問的回答:我有罪,我該死。

潛臺詞是,我有罪,我該死,那麼皇上您呢?

康熙立時氣短。同時也開始認真的對待王掞的“責問”,其實在這個時候,康熙已經基本上認同了王掞的看法,也開始對太子胤礽的處境表示同情。

但是,君子無戲言,更不要說是“君王”了。康熙不可能因為王掞的一番慷慨陳詞就改變他“廢黜太子”的決定,所以我們就看到了一個微妙的場面:

一方面,用“把王掞攙回家去,交給他的兒子看管,一旦有三長兩短,就那他的兒子是問,凌遲處死!千刀萬剮!”——這都快成了老小孩耍賴了。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朝堂之上王掞為何如此大膽罵遍皇子百官?

而另一個方面,康熙宣佈了廢黜太子的決定,並宣佈公開推舉新太子。

康熙的本意,是以為經過了王掞的指責和自己的“默認”,讓諸皇子和百官有所自省和感觸,重新審視自己對太子胤礽的態度,能自覺的擁護太子復位,這樣一來,康熙的臉面保住了,也能讓太子復位。

但是康熙的如意算盤差一點被八阿哥胤禩聯合上書房大臣佟國維給攪和了。其實,從復立太子之前,康熙和太子贏礽以及王掞師傅的談話當中,康熙還是基本上肯定了王掞師傅的言行,同時用“季節交替”的寓意,告訴太子“彆著急,要有耐心”——朕這個冬天太長,有什麼辦法呢,你就得等啊!

但是另外一個人,一個局外人對太子胤礽看得更透,這個人就是四阿哥胤禛的師爺鄔思道,他非常堅定的認為,即使太子胤礽被複立,以太子的“德能秉性”,早晚還要被廢。

有了這個底氣之後,鄔思道給胤禛選擇了“舉薦廢太子胤礽復立”的立場,這個立場真可謂是一舉三得:康熙高興,太子高興,王掞更高興——四阿哥胤禛成了他的同盟軍。而八阿哥胤禩高不高興就不那麼重要了。

正是四阿哥胤禛的這個擁護廢太子胤礽復立的胸襟,讓王掞在太子二次被廢之後,感到廢太子胤礽復立無望,才改變初衷,擁護和暗中輔佐四阿哥胤禛繼承皇位。

他的這一步棋,走贏了,贏的根本就是保住了自己的名聲和自己的家族地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