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是誰走漏了風聲導致鄔思道決心要走?'

"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說它有意思是因為電視劇裡沒有答案,我們只能是根據細節去“猜想”。

康熙四十七年,刑部爆發了清朝入關之後最大的一個“舞弊案”。江夏鎮的首富,也是時任江南巡鹽道的八爺黨的骨幹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在江夏鎮飛揚跋扈,橫行霸道犯下了強姦殺人的死罪,任季安夥同小舅子劉八女買通刑部上下官員用佃戶張五哥替頂替季安受死。為了救自己的哥哥,張五哥的妹妹阿蘭輾轉找到了十三阿哥胤祥求救,這個案子由十三阿哥胤祥捅到了康熙那裡,康熙震怒,要求徹查。

由於這個案子太大,牽扯的人太多,康熙採納率佟國維的建議,準備選派一名皇子牽頭徹查此案,並表態:一插到底,絕不姑息!

在是否接刑部買賣人命的大案的審理這個差事的問題上,四阿哥胤禛和他的師爺鄔思道之間是有一番討論的,胤禛主觀上很想接下這個差事,並想借著這個案子好好的整肅一下吏治,當然也有想通過辦理這個差事找回在辦理“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當中“辦事不利,行事操切”的負面影響,簡單的講就是想通過這個差事找回點上次在康熙面前丟掉的面子。

"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說它有意思是因為電視劇裡沒有答案,我們只能是根據細節去“猜想”。

康熙四十七年,刑部爆發了清朝入關之後最大的一個“舞弊案”。江夏鎮的首富,也是時任江南巡鹽道的八爺黨的骨幹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在江夏鎮飛揚跋扈,橫行霸道犯下了強姦殺人的死罪,任季安夥同小舅子劉八女買通刑部上下官員用佃戶張五哥替頂替季安受死。為了救自己的哥哥,張五哥的妹妹阿蘭輾轉找到了十三阿哥胤祥求救,這個案子由十三阿哥胤祥捅到了康熙那裡,康熙震怒,要求徹查。

由於這個案子太大,牽扯的人太多,康熙採納率佟國維的建議,準備選派一名皇子牽頭徹查此案,並表態:一插到底,絕不姑息!

在是否接刑部買賣人命的大案的審理這個差事的問題上,四阿哥胤禛和他的師爺鄔思道之間是有一番討論的,胤禛主觀上很想接下這個差事,並想借著這個案子好好的整肅一下吏治,當然也有想通過辦理這個差事找回在辦理“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當中“辦事不利,行事操切”的負面影響,簡單的講就是想通過這個差事找回點上次在康熙面前丟掉的面子。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是誰走漏了風聲導致鄔思道決心要走?

但是,鄔思道對胤禛的想法卻很不以為然,他幾乎是“力勸”四阿哥胤禛,絕對不要插手刑部的這個大案。鄔思道的理由有兩點:

第一是這個案子水太深,並且幾乎可以肯定要牽扯到太子,因為刑部是歸太子胤礽管的。查這個案子就肯定會得罪太子,而四阿哥胤禛當時的實力和勢力都不具備與太子為敵的條件。

第二是康熙對這個案子的態度並不明確,因此這個案子的審理和辦理的尺度很難把握。一旦太子胤礽陷入此案,會令康熙無所適從---儘管康熙的態度是:一查到底,決不姑息。

鄔思道認為,說到底這是一件非常複雜也非常棘手的差事,搞不好會成為幾種勢力共同的靶子而萬劫不復,這幾種勢力包括太子,八爺黨,康熙,以及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們。而想要辦到各方面都滿意,幾乎就是不可能的。

鄔思道的分析和判斷應該說是很理智也很正確,但是四阿哥胤禛對此的態度卻是莫能兩可,鄔思道侃侃而談之後,胤禛並沒有表態,而是以“天太晚了,早點休息”為由走了。

鄔思道當時應該就是比較疑惑的,因為這是他為胤禛第二次出主意,上一次的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他力主胤禛主動承擔,當時他這個四爺也是和這一次一樣“不置可否”,當然,事實上胤禛還是採納了鄔思道的建議。

這一次的不冷不熱讓鄔思道摸不透這個“四爺”究竟是在想什麼,但心裡的疙瘩卻開始結下了。

其實,胤禛已經完全聽明白並非常認可鄔思道的分析和判斷,但是他有更加理想的處理手段,只不過他的這個手段是需要絕對保密,所以他不能給鄔思道把話說開。

鄔思道鬧著要離開四爺府,其實是已經知道了胤禛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在康熙面前表達了自己願意接受徹查刑部大案的差事,但同時,八阿哥胤禩也表示願意承擔這個差事,康熙當時並沒有表態,只是說:看看吧!看看派誰去……。

鄔思道抱怨的那句話“言不聽,計不從”,是對胤禛對自己不認可不信任的抱怨,其實也是想讓胤禛聽到他的這個抱怨,所以年秋月去找四阿哥胤禛,告訴鄔先生要走的時候,鄔思道沒有阻攔。

"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說它有意思是因為電視劇裡沒有答案,我們只能是根據細節去“猜想”。

康熙四十七年,刑部爆發了清朝入關之後最大的一個“舞弊案”。江夏鎮的首富,也是時任江南巡鹽道的八爺黨的骨幹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在江夏鎮飛揚跋扈,橫行霸道犯下了強姦殺人的死罪,任季安夥同小舅子劉八女買通刑部上下官員用佃戶張五哥替頂替季安受死。為了救自己的哥哥,張五哥的妹妹阿蘭輾轉找到了十三阿哥胤祥求救,這個案子由十三阿哥胤祥捅到了康熙那裡,康熙震怒,要求徹查。

由於這個案子太大,牽扯的人太多,康熙採納率佟國維的建議,準備選派一名皇子牽頭徹查此案,並表態:一插到底,絕不姑息!

在是否接刑部買賣人命的大案的審理這個差事的問題上,四阿哥胤禛和他的師爺鄔思道之間是有一番討論的,胤禛主觀上很想接下這個差事,並想借著這個案子好好的整肅一下吏治,當然也有想通過辦理這個差事找回在辦理“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當中“辦事不利,行事操切”的負面影響,簡單的講就是想通過這個差事找回點上次在康熙面前丟掉的面子。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是誰走漏了風聲導致鄔思道決心要走?

但是,鄔思道對胤禛的想法卻很不以為然,他幾乎是“力勸”四阿哥胤禛,絕對不要插手刑部的這個大案。鄔思道的理由有兩點:

第一是這個案子水太深,並且幾乎可以肯定要牽扯到太子,因為刑部是歸太子胤礽管的。查這個案子就肯定會得罪太子,而四阿哥胤禛當時的實力和勢力都不具備與太子為敵的條件。

第二是康熙對這個案子的態度並不明確,因此這個案子的審理和辦理的尺度很難把握。一旦太子胤礽陷入此案,會令康熙無所適從---儘管康熙的態度是:一查到底,決不姑息。

鄔思道認為,說到底這是一件非常複雜也非常棘手的差事,搞不好會成為幾種勢力共同的靶子而萬劫不復,這幾種勢力包括太子,八爺黨,康熙,以及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們。而想要辦到各方面都滿意,幾乎就是不可能的。

鄔思道的分析和判斷應該說是很理智也很正確,但是四阿哥胤禛對此的態度卻是莫能兩可,鄔思道侃侃而談之後,胤禛並沒有表態,而是以“天太晚了,早點休息”為由走了。

鄔思道當時應該就是比較疑惑的,因為這是他為胤禛第二次出主意,上一次的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他力主胤禛主動承擔,當時他這個四爺也是和這一次一樣“不置可否”,當然,事實上胤禛還是採納了鄔思道的建議。

這一次的不冷不熱讓鄔思道摸不透這個“四爺”究竟是在想什麼,但心裡的疙瘩卻開始結下了。

其實,胤禛已經完全聽明白並非常認可鄔思道的分析和判斷,但是他有更加理想的處理手段,只不過他的這個手段是需要絕對保密,所以他不能給鄔思道把話說開。

鄔思道鬧著要離開四爺府,其實是已經知道了胤禛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在康熙面前表達了自己願意接受徹查刑部大案的差事,但同時,八阿哥胤禩也表示願意承擔這個差事,康熙當時並沒有表態,只是說:看看吧!看看派誰去……。

鄔思道抱怨的那句話“言不聽,計不從”,是對胤禛對自己不認可不信任的抱怨,其實也是想讓胤禛聽到他的這個抱怨,所以年秋月去找四阿哥胤禛,告訴鄔先生要走的時候,鄔思道沒有阻攔。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是誰走漏了風聲導致鄔思道決心要走?

但是,當胤禛聽年秋月說鄔先生要走的時候,第一反應居然是:難道是誰走漏了風聲?胤禛的注意力之所以放在“究竟是誰把他在康熙面前的表態告訴鄔思道”這個問題上,是因為在鄔思道要走這件事上,胤禛是有把握讓鄔思道安心的,但是,他的府上,尤其是他的親信當中居然有人私下裡和鄔思道串通消息,這是胤禛非常在意的。因為,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鄔思道表示要離開,說到底不過是一種姿態,其實也是他和他的主子四爺胤禛之間的一種博弈和磨合的方式,他不可能真的走,也不可能走的了,但他必須要做出這個姿態,這個姿態的最終極的目標是測量自己在胤禛心中的分量和自己被信任的程度。

對於鄔思道表現出的這個姿態,胤禛很清楚的告訴年秋月:告訴鄔先生,再等一天,一天之後如果堅持要走,絕不強求。這是把“信任的選擇權”交給了鄔思道。對於這個建議,鄔思道其實沒有選擇。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究竟是誰“走漏了風聲”。

電視劇當中,除了胤禛自言自語一句“難道是有人走漏了風聲?”之外,並沒有在後來的情節發展過程進行交代,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分析一下。

首先,能有可能,有機會,有條件知道胤禛在康熙面前的應對內容的,除了他本人,就只是兩個人而已,第一個人就是和他“搶差事”的八阿哥胤禩,第二個就是他的皇阿瑪康熙。至於太監(比如李德全)就是知道了這件事,也不會刻意的找渠道把消息傳遞到宮外,因為沒什麼意義。

八阿哥胤禩是有可能把四阿哥胤禛的“積極主動的爭取差事”的態度傳播出去,但是他的傳播對象也就是九阿哥,十阿哥等這些八爺黨核心,以及佟國維這樣的“同盟”。而這些人和四阿哥胤禛的身邊的人能有交集的,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十三阿哥胤祥的確是和師爺鄔思道有交情的,他告訴鄔思道四阿哥胤禛的這個態度的可能性極大,並且在那個時間節點,十三阿哥胤祥和四阿哥胤禛之間因為“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鬧出的誤會和不愉快似乎也是剛剛消除,十三阿哥把胤禛對“刑部大案”的態度告訴鄔思道是非常非常有可能,這幾乎是唯一的可能。

十三阿哥胤祥把胤禛的表態告訴鄔思道,其實最合理的解釋,是想通過這件事表示對他的四哥的敬佩和讚賞,但鄔思道通過這件事得出的結論卻是“言不聽計不從”。

"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說它有意思是因為電視劇裡沒有答案,我們只能是根據細節去“猜想”。

康熙四十七年,刑部爆發了清朝入關之後最大的一個“舞弊案”。江夏鎮的首富,也是時任江南巡鹽道的八爺黨的骨幹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在江夏鎮飛揚跋扈,橫行霸道犯下了強姦殺人的死罪,任季安夥同小舅子劉八女買通刑部上下官員用佃戶張五哥替頂替季安受死。為了救自己的哥哥,張五哥的妹妹阿蘭輾轉找到了十三阿哥胤祥求救,這個案子由十三阿哥胤祥捅到了康熙那裡,康熙震怒,要求徹查。

由於這個案子太大,牽扯的人太多,康熙採納率佟國維的建議,準備選派一名皇子牽頭徹查此案,並表態:一插到底,絕不姑息!

在是否接刑部買賣人命的大案的審理這個差事的問題上,四阿哥胤禛和他的師爺鄔思道之間是有一番討論的,胤禛主觀上很想接下這個差事,並想借著這個案子好好的整肅一下吏治,當然也有想通過辦理這個差事找回在辦理“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當中“辦事不利,行事操切”的負面影響,簡單的講就是想通過這個差事找回點上次在康熙面前丟掉的面子。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是誰走漏了風聲導致鄔思道決心要走?

但是,鄔思道對胤禛的想法卻很不以為然,他幾乎是“力勸”四阿哥胤禛,絕對不要插手刑部的這個大案。鄔思道的理由有兩點:

第一是這個案子水太深,並且幾乎可以肯定要牽扯到太子,因為刑部是歸太子胤礽管的。查這個案子就肯定會得罪太子,而四阿哥胤禛當時的實力和勢力都不具備與太子為敵的條件。

第二是康熙對這個案子的態度並不明確,因此這個案子的審理和辦理的尺度很難把握。一旦太子胤礽陷入此案,會令康熙無所適從---儘管康熙的態度是:一查到底,決不姑息。

鄔思道認為,說到底這是一件非常複雜也非常棘手的差事,搞不好會成為幾種勢力共同的靶子而萬劫不復,這幾種勢力包括太子,八爺黨,康熙,以及朝廷上下的文武大臣們。而想要辦到各方面都滿意,幾乎就是不可能的。

鄔思道的分析和判斷應該說是很理智也很正確,但是四阿哥胤禛對此的態度卻是莫能兩可,鄔思道侃侃而談之後,胤禛並沒有表態,而是以“天太晚了,早點休息”為由走了。

鄔思道當時應該就是比較疑惑的,因為這是他為胤禛第二次出主意,上一次的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他力主胤禛主動承擔,當時他這個四爺也是和這一次一樣“不置可否”,當然,事實上胤禛還是採納了鄔思道的建議。

這一次的不冷不熱讓鄔思道摸不透這個“四爺”究竟是在想什麼,但心裡的疙瘩卻開始結下了。

其實,胤禛已經完全聽明白並非常認可鄔思道的分析和判斷,但是他有更加理想的處理手段,只不過他的這個手段是需要絕對保密,所以他不能給鄔思道把話說開。

鄔思道鬧著要離開四爺府,其實是已經知道了胤禛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在康熙面前表達了自己願意接受徹查刑部大案的差事,但同時,八阿哥胤禩也表示願意承擔這個差事,康熙當時並沒有表態,只是說:看看吧!看看派誰去……。

鄔思道抱怨的那句話“言不聽,計不從”,是對胤禛對自己不認可不信任的抱怨,其實也是想讓胤禛聽到他的這個抱怨,所以年秋月去找四阿哥胤禛,告訴鄔先生要走的時候,鄔思道沒有阻攔。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是誰走漏了風聲導致鄔思道決心要走?

但是,當胤禛聽年秋月說鄔先生要走的時候,第一反應居然是:難道是誰走漏了風聲?胤禛的注意力之所以放在“究竟是誰把他在康熙面前的表態告訴鄔思道”這個問題上,是因為在鄔思道要走這件事上,胤禛是有把握讓鄔思道安心的,但是,他的府上,尤其是他的親信當中居然有人私下裡和鄔思道串通消息,這是胤禛非常在意的。因為,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

鄔思道表示要離開,說到底不過是一種姿態,其實也是他和他的主子四爺胤禛之間的一種博弈和磨合的方式,他不可能真的走,也不可能走的了,但他必須要做出這個姿態,這個姿態的最終極的目標是測量自己在胤禛心中的分量和自己被信任的程度。

對於鄔思道表現出的這個姿態,胤禛很清楚的告訴年秋月:告訴鄔先生,再等一天,一天之後如果堅持要走,絕不強求。這是把“信任的選擇權”交給了鄔思道。對於這個建議,鄔思道其實沒有選擇。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究竟是誰“走漏了風聲”。

電視劇當中,除了胤禛自言自語一句“難道是有人走漏了風聲?”之外,並沒有在後來的情節發展過程進行交代,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分析一下。

首先,能有可能,有機會,有條件知道胤禛在康熙面前的應對內容的,除了他本人,就只是兩個人而已,第一個人就是和他“搶差事”的八阿哥胤禩,第二個就是他的皇阿瑪康熙。至於太監(比如李德全)就是知道了這件事,也不會刻意的找渠道把消息傳遞到宮外,因為沒什麼意義。

八阿哥胤禩是有可能把四阿哥胤禛的“積極主動的爭取差事”的態度傳播出去,但是他的傳播對象也就是九阿哥,十阿哥等這些八爺黨核心,以及佟國維這樣的“同盟”。而這些人和四阿哥胤禛的身邊的人能有交集的,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十三阿哥胤祥的確是和師爺鄔思道有交情的,他告訴鄔思道四阿哥胤禛的這個態度的可能性極大,並且在那個時間節點,十三阿哥胤祥和四阿哥胤禛之間因為“追比國庫欠款”的差事鬧出的誤會和不愉快似乎也是剛剛消除,十三阿哥把胤禛對“刑部大案”的態度告訴鄔思道是非常非常有可能,這幾乎是唯一的可能。

十三阿哥胤祥把胤禛的表態告訴鄔思道,其實最合理的解釋,是想通過這件事表示對他的四哥的敬佩和讚賞,但鄔思道通過這件事得出的結論卻是“言不聽計不從”。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是誰走漏了風聲導致鄔思道決心要走?

所以,胤禛在聽到鄔思道要走的消息之後,瞬間產生“有人走漏消息”的警惕和疑惑,但很快估計也就想明白了:這似乎沒什麼“祕密可言”。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告訴鄔思道這些,如果是十三阿哥胤祥的話,就非常正常,但是如果不是胤祥,而是胤禛的身邊的心腹,比如李衛,高福,高無庸,年秋月等“奴才”打探了消息告訴鄔思道的話,那問題就非常危險了。

事實上,這也就是胤禛瞬間的想法,因為鄔思道做出“要走”的姿態,並且是以“言不聽計不從”為由,那就說明在這個問題上,不可能是他的那些“奴才”們“走漏了風聲”,因為第一,奴才們知道的有限,第二,私下告訴鄔思道毫無意義。第三,如果是哪個奴才告訴了鄔思道,鄔思道選擇“高調辭職”,就真的不太與他的“足智多謀”甚至是“善於陰謀”的特長不相稱了。

也只有在聽了不知內情的,心胸坦蕩的十三阿哥胤祥對他四哥敢於擔當的讚揚之後,鄔思道表現出的的“辭職姿態”才是“最佳時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