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有關八王議政這一段,但是為何沒有看到老三允祉?

文/炒米視角

在《雍正王朝》中,“八王逼宮”胤祉(雍正即位後改為允祉,為了方便,下面統一叫胤祉)未出現,很顯然他已經意識到將會發生什麼事情,而故意躲到了一邊。其實不單單“八王逼宮”胤祉沒出現,此前在“奪嫡之爭”很多關鍵的節點上胤祉都故意避開。

《雍正王朝》中有關八王議政這一段,但是為何沒有看到老三允祉?

三阿哥胤祉實際上是一個聰明人,一個非常會“明哲保身”的角色。

但是在學會“明哲保身”之前,他同樣是一個有著“權謀心術”的角色。只不過他和其他皇子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是個讀書人,他有著和其他皇子不一樣的底線。

他因為奉命修書,身邊長期聚集著一批大儒和清流。以至於大家一直認為他就是一個書呆子。但是實際上他的權謀心術絕對不次於其他任何一個皇子,他懂得把握輿論和制定標準。

在前期奪嫡之爭中,胤祉曾經走的路線很大程度上和胤禛是一樣的。

《雍正王朝》中有關八王議政這一段,但是為何沒有看到老三允祉?

胤禛埋頭替康熙辦差,不問得失,寧坐孤臣,從而走入康熙的選嫡視野。胤祉其實也一樣。一個皇帝的功成名就本質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文治;一部分叫武功。康熙平三藩、收臺灣、剿準噶爾、打雅克薩;這些都是康熙的武功;而《康熙字典》、《律歷淵源》、《古今圖書集成》這些本質上代表著康熙的文治。而胤祉埋頭修書的目的也就一目瞭然了。就連康熙最後景陵的碑文也是胤祉題寫的。

但是胤祉因為一次衝動而早早出局,胤禔的被圈禁個胤礽的被廢,給他生動地上了一堂“奪嫡殘酷性”的課。此後便引以為戒,極少過問朝局,一心只圖自保。

那次著名的舉報皇長子胤禔魘鎮太子胤礽一事,由於馬後炮太明顯,時機不當,為康熙所厭惡。的確瓜田李下,無論胤祉是否出於奪嫡考慮,都因此而出局。

在未決出勝負的情況下,“奪嫡之爭”很多關鍵的節點上胤祉都故意避開。

《雍正王朝》中有關八王議政這一段,但是為何沒有看到老三允祉?

仔細盤點一下,你會發現只要胤禛和八王黨正面硬剛的場合下,胤祉便如空氣一般存在。他自然不會個胤禩一黨攪和到一起,更不會去幫助胤禛。他要麼“缺席”;要麼“圍觀”,完全看不到他作為一個兄長存在的意義。

第一次,當十四阿哥胤禵為胤禩“討說法”,和十三阿哥胤祥剛起來,氣得康熙拔刀要砍了胤禵。老八老九拽著胤禩不讓管,胤禛上去“赤手攔刀”。而此刻胤祉宛若空氣;

《雍正王朝》中有關八王議政這一段,但是為何沒有看到老三允祉?

第二次,當“奪嫡當夜”八王黨和胤禛胡攪蠻纏,說沒聽清傳位給誰?然後胤禟更是狡辯成傳位給十四阿哥胤禵。這裡連年幼的皇子都發聲了,然而胤祉再度失聲。

但是一旦態勢明朗之後,胤祉站隊的速度比誰都快。即便如此,他仍然和權力保持著距離。

《雍正王朝》中有關八王議政這一段,但是為何沒有看到老三允祉?

然而胤禛最終奪嫡成功之後,胤祉立馬站隊,下跪自稱臣弟,明明是哥哥,但是為了表示順從忠誠於雍正,卻以臣弟自居。避免了雍正的很多尷尬,因而獲得御前免跪的資格;

《雍正王朝》中有關八王議政這一段,但是為何沒有看到老三允祉?

恩科舞弊案時,李紱發現買賣試題之後,唯一能找的認也就是胤祉了,因為胤祉是李紱的唯一後臺。但是胤祉是萬萬不會攪入這趟渾水的,但是他卻推薦了李衛。足見胤祉看待問題的透徹性;

《雍正王朝》中有關八王議政這一段,但是為何沒有看到老三允祉?

雍正即位後,胤祉雖然也貴為親王,但是故意將自己的存在感搞的近乎於無。唯一一次激動地跑過去找雍正,也是為了救李紱。李紱是必須要救的,否則自己安身立命之本就要動搖了,救不下李紱,所有的文官集團將拋棄自己而去。

當然救李紱這個面子,雍正根本是不會留給胤祉的,他要留給弘曆。雍正也算是看透了胤祉。

《雍正王朝》中有關八王議政這一段,但是為何沒有看到老三允祉?

綜上可以看出,因此實際上對整個朝局的動向是非常清楚的。自從八阿哥胤禩上朝,不稱臣弟,而只稱臣的時候,三阿哥胤祉就聞到了風險的味道,而開始故意躲開朝局了。

“八王逼宮”本質上還是“奪嫡之爭”的延續,但更牽涉了下一代奪嫡之爭,這已經不只是他們這一代人的恩怨了。而這一次,雍正面臨著各方面反對的壓力,風險更大,所以胤祉是無法判斷出究竟誰贏誰輸的。所以跟上一次的奪嫡之夜一樣,先避開攪入再說。誰贏了,自己再出去站隊。

事後,雍正胖胤祉負責帶著弘時弘晝去抄胤禩的等人的家,用意也是如此。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雍正王朝》中有關八王議政這一段,但是為何沒有看到老三允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