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百問釋疑:雍正特赦李紱是和弘曆演的“紅白臉”嗎?'

"

電視劇《雍正王朝》總體上講了兩段故事,第一段故事就是前半段“九子奪嫡”的故事,而電視劇的後半段的核心說的是雍正在當皇上這十三年間的艱辛和困苦,以及雍正推行新政的決心和膽量。

電視劇當中通過幾個典型事件來表現雍正推行新政遇到的來自於各個方面的阻力,以及雍正的無奈何苦惱,在對待李紱的問題上,雍正幾乎是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和整個“士大夫集團”作鬥爭,當然,這個士大夫集團的代表,或者說急先鋒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清流們”。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集團一直是中國社會政治的主導力量,其中士大夫集團當中的“清流”,是任何一個朝代的皇權集團都感到無比頭疼的一種勢力,這種勢力最大的特點,也是最讓人頭疼的特點就是“滾刀肉(不完全是貶義)”。

"

電視劇《雍正王朝》總體上講了兩段故事,第一段故事就是前半段“九子奪嫡”的故事,而電視劇的後半段的核心說的是雍正在當皇上這十三年間的艱辛和困苦,以及雍正推行新政的決心和膽量。

電視劇當中通過幾個典型事件來表現雍正推行新政遇到的來自於各個方面的阻力,以及雍正的無奈何苦惱,在對待李紱的問題上,雍正幾乎是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和整個“士大夫集團”作鬥爭,當然,這個士大夫集團的代表,或者說急先鋒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清流們”。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集團一直是中國社會政治的主導力量,其中士大夫集團當中的“清流”,是任何一個朝代的皇權集團都感到無比頭疼的一種勢力,這種勢力最大的特點,也是最讓人頭疼的特點就是“滾刀肉(不完全是貶義)”。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雍正特赦李紱是和弘曆演的“紅白臉”嗎?

雍正遇到的清流們,就更加的“不要命”。他遇到的第一個“滾刀肉”就是孫嘉誠,這就是一位“不要命”也“不聽勸”的主兒。對於孫嘉誠來講,只要是他要乾的事,參的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除非誰能整死他。果然,孫嘉誠最終還是被他用性命彈劾的年羹堯給殺了,但是殺了孫嘉誠的年羹堯也就基本上活到了頭,因為年羹堯此舉得罪了整個的“清流集團”,而清流集團是真的不好惹的。

最終,雍正不得不屈服於清流的勢力殺了年羹堯,但是這個前提是年羹堯本人也的確該死。

在年羹堯的事情上,雍正見識了“清流”們的厲害,在他的眼裡這些和他作對“不要命”的清流們,似乎已經結成了“朋黨”——清流黨。

那麼作為“清流領袖”的李紱,究竟是為什麼會被雍正處死?而為什麼包括三王爺誠親王允祉以及雍正的四阿哥弘曆要為之求情呢?

這還真是雍正的“良苦用心”。對於“清流黨”,不到萬不得已不能殺,除了清流們多數是“清正廉潔”的清官廉吏之外,因為政見不同而殺人,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既“殺雞給猴看”,又“殺一儆百以儆效尤”。

其實,就李紱而言,和孫嘉誠相比這位“清流領袖”虛偽和浪得虛名的成分就要大的多,在朝廷當中攀附三王爺誠親王允祉以及糾集清流們結黨的跡象很明顯,電視劇當中李紱回京接任直隸總督的時候,到他的主子三王爺誠親王府拜見他的主子的時候,送的那塊“雞血石”應該是絕對的價值不菲,而李紱為了讓他的主子安心笑納,居然就說那是一個富紳給他的寫“墓誌銘”的潤筆費,其實話裡話外應該是李紱惦記上這塊雞血石之後的“巧取豪奪”。

"

電視劇《雍正王朝》總體上講了兩段故事,第一段故事就是前半段“九子奪嫡”的故事,而電視劇的後半段的核心說的是雍正在當皇上這十三年間的艱辛和困苦,以及雍正推行新政的決心和膽量。

電視劇當中通過幾個典型事件來表現雍正推行新政遇到的來自於各個方面的阻力,以及雍正的無奈何苦惱,在對待李紱的問題上,雍正幾乎是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和整個“士大夫集團”作鬥爭,當然,這個士大夫集團的代表,或者說急先鋒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清流們”。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集團一直是中國社會政治的主導力量,其中士大夫集團當中的“清流”,是任何一個朝代的皇權集團都感到無比頭疼的一種勢力,這種勢力最大的特點,也是最讓人頭疼的特點就是“滾刀肉(不完全是貶義)”。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雍正特赦李紱是和弘曆演的“紅白臉”嗎?

雍正遇到的清流們,就更加的“不要命”。他遇到的第一個“滾刀肉”就是孫嘉誠,這就是一位“不要命”也“不聽勸”的主兒。對於孫嘉誠來講,只要是他要乾的事,參的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除非誰能整死他。果然,孫嘉誠最終還是被他用性命彈劾的年羹堯給殺了,但是殺了孫嘉誠的年羹堯也就基本上活到了頭,因為年羹堯此舉得罪了整個的“清流集團”,而清流集團是真的不好惹的。

最終,雍正不得不屈服於清流的勢力殺了年羹堯,但是這個前提是年羹堯本人也的確該死。

在年羹堯的事情上,雍正見識了“清流”們的厲害,在他的眼裡這些和他作對“不要命”的清流們,似乎已經結成了“朋黨”——清流黨。

那麼作為“清流領袖”的李紱,究竟是為什麼會被雍正處死?而為什麼包括三王爺誠親王允祉以及雍正的四阿哥弘曆要為之求情呢?

這還真是雍正的“良苦用心”。對於“清流黨”,不到萬不得已不能殺,除了清流們多數是“清正廉潔”的清官廉吏之外,因為政見不同而殺人,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既“殺雞給猴看”,又“殺一儆百以儆效尤”。

其實,就李紱而言,和孫嘉誠相比這位“清流領袖”虛偽和浪得虛名的成分就要大的多,在朝廷當中攀附三王爺誠親王允祉以及糾集清流們結黨的跡象很明顯,電視劇當中李紱回京接任直隸總督的時候,到他的主子三王爺誠親王府拜見他的主子的時候,送的那塊“雞血石”應該是絕對的價值不菲,而李紱為了讓他的主子安心笑納,居然就說那是一個富紳給他的寫“墓誌銘”的潤筆費,其實話裡話外應該是李紱惦記上這塊雞血石之後的“巧取豪奪”。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雍正特赦李紱是和弘曆演的“紅白臉”嗎?

雍正深知讀書人(清流)的厲害,他對四阿哥弘曆說:你要記住,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得罪讀書人。但雍正自己卻明白,如果自己不冒著徹底得罪讀書人的風險,自己的新政是無法推行的,李紱和田文鏡之間的矛盾衝突,其背後的實質,就是因為推行新政而產生的雍正和“讀書人”之間的矛盾。

雍正很清楚,這個人他是非得罪不可,所以他把對讀書人的安撫的人情留給他的繼承人弘曆,同時嚴重的警告清流黨和他們的真正的後臺誠親王允祉——你要是再管不住你的這些個“讀書人的代表”,那就別怪我沒提醒你,如果“清流們”再阻礙新政的推行,涉及的就有可能是你這個總後臺。

所以,李紱的“午時三刻開刀問斬”更像是一出雍正和弘曆排練好的戲,這從雍正早就已經擬好了赦免李紱的聖旨,直到最後關頭拿出來交給弘曆去解救李紱這個情節當中應該看的非常清楚。雍正這麼做其目的有三點:

第一,殺了謝濟世和陸生楠,給那些結黨反對新政的“讀書人”一個打擊和警告——結黨者必須嚴懲!這兩位必須死,無論是弘曆還是允祉都不可能救命於“刀下留人”。

第二,逼三王爺誠親王允祉自降身份求情,目的是讓這位在幕後的“精神領袖”走到前臺,相當於把他的三哥和清流黨捆綁起來,今後在發生問題,就肯定要拿三王爺誠親王允祉開刀。

第三,通過自己唱白臉而弘曆唱紅臉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手段,根本的目的還是給清流們一種“震懾”:這樣的事,不會每次都有機會——所謂天意莫非天威。

"

電視劇《雍正王朝》總體上講了兩段故事,第一段故事就是前半段“九子奪嫡”的故事,而電視劇的後半段的核心說的是雍正在當皇上這十三年間的艱辛和困苦,以及雍正推行新政的決心和膽量。

電視劇當中通過幾個典型事件來表現雍正推行新政遇到的來自於各個方面的阻力,以及雍正的無奈何苦惱,在對待李紱的問題上,雍正幾乎是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和整個“士大夫集團”作鬥爭,當然,這個士大夫集團的代表,或者說急先鋒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清流們”。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中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集團一直是中國社會政治的主導力量,其中士大夫集團當中的“清流”,是任何一個朝代的皇權集團都感到無比頭疼的一種勢力,這種勢力最大的特點,也是最讓人頭疼的特點就是“滾刀肉(不完全是貶義)”。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雍正特赦李紱是和弘曆演的“紅白臉”嗎?

雍正遇到的清流們,就更加的“不要命”。他遇到的第一個“滾刀肉”就是孫嘉誠,這就是一位“不要命”也“不聽勸”的主兒。對於孫嘉誠來講,只要是他要乾的事,參的人,不達目的絕不罷休。除非誰能整死他。果然,孫嘉誠最終還是被他用性命彈劾的年羹堯給殺了,但是殺了孫嘉誠的年羹堯也就基本上活到了頭,因為年羹堯此舉得罪了整個的“清流集團”,而清流集團是真的不好惹的。

最終,雍正不得不屈服於清流的勢力殺了年羹堯,但是這個前提是年羹堯本人也的確該死。

在年羹堯的事情上,雍正見識了“清流”們的厲害,在他的眼裡這些和他作對“不要命”的清流們,似乎已經結成了“朋黨”——清流黨。

那麼作為“清流領袖”的李紱,究竟是為什麼會被雍正處死?而為什麼包括三王爺誠親王允祉以及雍正的四阿哥弘曆要為之求情呢?

這還真是雍正的“良苦用心”。對於“清流黨”,不到萬不得已不能殺,除了清流們多數是“清正廉潔”的清官廉吏之外,因為政見不同而殺人,的確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既“殺雞給猴看”,又“殺一儆百以儆效尤”。

其實,就李紱而言,和孫嘉誠相比這位“清流領袖”虛偽和浪得虛名的成分就要大的多,在朝廷當中攀附三王爺誠親王允祉以及糾集清流們結黨的跡象很明顯,電視劇當中李紱回京接任直隸總督的時候,到他的主子三王爺誠親王府拜見他的主子的時候,送的那塊“雞血石”應該是絕對的價值不菲,而李紱為了讓他的主子安心笑納,居然就說那是一個富紳給他的寫“墓誌銘”的潤筆費,其實話裡話外應該是李紱惦記上這塊雞血石之後的“巧取豪奪”。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雍正特赦李紱是和弘曆演的“紅白臉”嗎?

雍正深知讀書人(清流)的厲害,他對四阿哥弘曆說:你要記住,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得罪讀書人。但雍正自己卻明白,如果自己不冒著徹底得罪讀書人的風險,自己的新政是無法推行的,李紱和田文鏡之間的矛盾衝突,其背後的實質,就是因為推行新政而產生的雍正和“讀書人”之間的矛盾。

雍正很清楚,這個人他是非得罪不可,所以他把對讀書人的安撫的人情留給他的繼承人弘曆,同時嚴重的警告清流黨和他們的真正的後臺誠親王允祉——你要是再管不住你的這些個“讀書人的代表”,那就別怪我沒提醒你,如果“清流們”再阻礙新政的推行,涉及的就有可能是你這個總後臺。

所以,李紱的“午時三刻開刀問斬”更像是一出雍正和弘曆排練好的戲,這從雍正早就已經擬好了赦免李紱的聖旨,直到最後關頭拿出來交給弘曆去解救李紱這個情節當中應該看的非常清楚。雍正這麼做其目的有三點:

第一,殺了謝濟世和陸生楠,給那些結黨反對新政的“讀書人”一個打擊和警告——結黨者必須嚴懲!這兩位必須死,無論是弘曆還是允祉都不可能救命於“刀下留人”。

第二,逼三王爺誠親王允祉自降身份求情,目的是讓這位在幕後的“精神領袖”走到前臺,相當於把他的三哥和清流黨捆綁起來,今後在發生問題,就肯定要拿三王爺誠親王允祉開刀。

第三,通過自己唱白臉而弘曆唱紅臉這種“胡蘿蔔加大棒”的手段,根本的目的還是給清流們一種“震懾”:這樣的事,不會每次都有機會——所謂天意莫非天威。

《雍正王朝》百問釋疑:雍正特赦李紱是和弘曆演的“紅白臉”嗎?

這樣的處理手段是雍正權衡了利弊關係之後的選擇——既然自己已經得罪了太多的人,也就不多“清流”這一夥,把所有的當好人的機會留給自己的兒子,也是自己的繼承人弘曆,既是給了那些清流們一些希望:到弘曆當政的時候“讀書人”也許會好過些。同時也給弘曆一個信息——要相當重視讀書人,這是一夥可以隨時叫板的“不安定分子”,可以利用,但不可交往。

事情的發展果然如此,在弘曆執政的乾隆朝,對讀書人的“治理”和打壓就是乾隆的最大“功績”——通過樹立和珅這個典型,倡導並讓“奴性”慢慢滲入讀書人的骨髓。乾隆朝開始就再也看不到一個像李紱或孫嘉誠那樣的“不要命”的清流(好像乾隆初期有個錢豐)。

而極其“殘酷”的以文字獄為標誌的對讀書人“誅心”式的打擊,讓讀書人除了“皇上聖明”就再無“臣有話要說”的膽氣了。(《宰相劉羅鍋》裡面的劉墉這個形象更像是文人自己的意淫)

所以,雍正在處理李紱的問題上和弘曆配合上演的這出“陰陽劇”,看似是雍正在向“清流黨”妥協,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清流們就再無自己的“風骨”,除了“窩裡鬥”之外,幾乎就是毫無用處了。

而以八王爺允禩為首的八爺黨居然就因為“李紱事件”表面上看到的雍正的妥協便認為雍正“人心盡失”,然後便開始了八王議政的“逼宮”,而由於對“清流黨”的骨氣的判斷失誤,在朝堂之上允禩的侃侃而談和咄咄逼人以及對新政的抨擊,居然沒有得到一個同樣對雍正的新政有強烈不滿的清流的支持。

李紱事件之後,可以不客氣的講,“清流”在大清朝就算徹底消失了,文人們都開始爭相去做奴才了。

歷史上就是如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