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人看廣德、宜興:郭沫若為何把浙江的一個村寫進《到宜興去》'

""長興人看廣德、宜興:郭沫若為何把浙江的一個村寫進《到宜興去》

浙江長興縣岕裡地處浙北山區,與江蘇宜興交界,懸腳嶺為分水線。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岕里人就成了“宜興人”。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岕里人去長興城裡辦事,一開口就會有人說,你們是宜興來的吧?類似的方言“吾哈、店格”(注:意為“我們、什麼”)真真切切地與宜興人聯繫在了一起。小時候我經常坐在弄堂口玩耍,總能聽到“揩面、揩面”(洗臉)、“七殺、七殺”(吃啊)的叫喊聲,這是奶奶為孩子們洗臉吃飯忙著、追趕著。整個弄堂裡充滿著濃濃的宜興鄉音。

自古以來岕里人的經濟生活交往都與宜興息息相關,他們把山貨肩挑背馱到宜興湖㳇丁山集市交換,帶回生活必需品,久而久之宜興人的生活日常、俚語鄉音、文化習俗深切地影響了岕裡各個山村,同時也塑造了岕里人的性格。

岕裡山青水秀,物阜民豐,吸引了許多宜興籍姑娘婚嫁到岕裡,加深了兩者的血緣關聯。以長興尚儒村為例,現在60歲以上的男性中90%的人娶的都是宜興人。由於聯姻關係,岕里人與宜興有了更為深入廣泛的相互學習機會,從語言到觀念,從思維方式到行為習慣。岕里人知道周培源、徐悲鴻、蔣南翔是宜興人,顧景舟紫砂工藝大師家喻戶曉,岕裡還流傳著“周處斬蛟龍"的宜興民間故事。

宜興是院士教授之鄉,名人學者輩出,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受其濡染,長興煤山人很早就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各村很早就開辦了私塾學堂。這中間還有一個小典故:民國13年,齊盧戰役爆發,郭沫若剛從日本回國到上海,看到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慘象,便到江蘇宜興與浙江長興邊界作戰事調查,當年處在宜興與長興交界的懸腳嶺上達村正是齊盧戰役的主戰場之一。郭沫若從上海乘火車到無錫,然後改乘船從水路至宜興湖㳇,又步行十八里山路來到上達村。

當晚,郭沫若留住在村中有名的紳士王家翰家中。王家翰青年時在浙江二十六軍軍官團,曾任職於浙江定海縣公安局督察員,江蘇沛縣第六分局駐所所長。郭沫若瞭解到在這樣偏僻荒蠻的小山村裡,竟有這樣優秀的人才,真是難得。兩人很是投緣,促膝長談到深夜才就宿。第二天清晨郭沫若還沒起床,山村的小學校就傳出了朗朗的讀書聲,原來山村裡的學生己經在上早課了。早餐後,郭沫若獨自邁步在山村之中,路上偶遇的村民個個彬彬有禮,與之交談又溫文爾雅。郭沫若深為感觸,他向村裡的賢達提議,把原來“上達村”更名為“尚儒村”,一是表示讚揚該山村文化涵養之高,二是表達自己信奉儒學,祟尚儒家思想。

村民們對郭沫若的提議,既感榮幸,又覺得意義深刻富有內涵。經全體村民表決,上達村正式更名為“尚儒村”。直到後來,郭沫若在自己所寫《到宜興去》的回憶錄中還提到了“懸腳嶺下尚儒村”。他還專門著有《尚儒村》一文,被錄在《郭沫若全集》。

岕里人的生活習慣也有宜興人的味道,炒菜忌辣偏甜,於是岕裡就有了自己獨到的具有宜興風味的“紅燒肉”、熱菜湯,岕裡餅子、岕裡糰子。貴客初次上門,首先端上一碗熱騰騰的“荷包蛋”,然後泡上一杯紅茶,提上一支菸,招待客人熱情有佳。人們都說岕里人麻利、聰明,其實很大程度是受宜興的影響,吸取傳承了宜興的民風民俗。

如果說宜興促進了長興煤山的發展,那麼,比鄰煤山的安徽廣德則更多地受到了煤山的影響。在煤山人眼中,廣德人著實有點兒“懶”,早上睡到八九點起,下午三四點就幹完活兒回家了,還喜歡搓搓麻將,不比煤山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廣德的女孩兒那時大都喜歡嫁給勤勞肯幹的煤山人,也因此兩邊通婚的現象非常普遍。受煤山影響,廣德的這種“懶”也逐步改變過來。近年來,廣德所在的宣城市還提出了學習長興。

廣德對長興煤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飲食文化。廣德人講究吃,對鍋子情有獨鍾,可以說一年四季都吃鍋子,什麼菜都可以燉,而且在用料、烹調技法、調味方法上都頗有地域特色,且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廣德火鍋在煤山受到了追捧。一溜淺淺的小鍋,堆滿了如小山一般的肉塊和輔菜,幾塊炭火燒的火旺、香氣繚繞。煤山人“拿來主義”後,覺得這種做法既有風味,又節約成本。

如今長興岕里人有了自己的名聲,走在長興城裡,不再有人問你們是宜興人吧,而是問你們是岕里人吧。岕里人粗獷的嗓音融入了長興城裡城外,岕里人不再是住在小山村裡的山民,他們已經走出山村、走向城市。而長興煤山,與宜興、廣德水乳交融,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欄目主編:孔令君 文字編輯:陳抒怡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邵競

題圖說明:浙江省長興縣小浦鎮八都岕,延綿12.5公里長的銀杏林成為特色風景線,吸引了各地遊客慕名前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