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宜信為例,借新還舊就一定是詐騙嗎?'

"
"
以宜信為例,借新還舊就一定是詐騙嗎?

最近某企業家質疑宜信,認為宜信倒下只是時間問題,成交額200億,但年支出就要60億,30%的利潤已經沒了,如果加上壞賬,根本維持不了多久,現在只是靠借新還舊撐著。這個企業家提到了”借新還舊”,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以宜人貸為例,哪些借新還舊的行為屬於良性的?】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宜信的情況,旗下有個宜人貸平臺,是紐交所上市公司,2019年第一季度,宜人貸促成借款總額達109.35億人民幣,較去年同期下滑47%。實現淨收入19.8億人民幣,同比下滑47%,實現淨利潤3.691億元,相較去年同期下滑31%。

可以分析出,在雷潮環境下,淨收入下滑47%的前提下,利潤只下滑31%,這說明相對於整個行業情況,宜信的經營還算良性。所以那位企業家可能有點斷章取義,根據這些情況加上以前子虛烏有的“8億壞賬”來推測宜信不能投是不可取的。

那宜信有沒有借新還舊呢?我們認為所有p2p都有借新還舊現象,比如計劃類理財產品,36個月期限,投資人的錢只融12個月,說白了第一批的人想要退出,那就需要後面的人來接盤,這也是典型的借新還舊。

【龐氏騙局的核心屬性是什麼?】

上面我們提到很多p2p平臺都有借新還舊現象,但大部分都是良性的,因為它所產生的利潤覆蓋掉資金成本,宜人貸也是這樣。

而惡性借新還舊就不一樣了,純粹個人揮霍,沒有真正的項目,沒有利潤,覆蓋不了資金成本,遲早有一天玩不下去,這種方式即所謂的龐氏騙局。

【判斷資金去向才是根本】

那怎麼判斷一個平臺是良性還是惡性借新還舊呢?答案是資金流向。

真實的平臺都會公開資金去向,而且看上去比較合理;龐氏騙局當然不會說自己把錢揮霍了,也會說個資金去向,但仔細推敲下來,往往不合理。

比如著名龐氏詐騙者麥道夫,說把資金拿去炒股買基金了,收益很高,遠遠超過其他同行收益,這就完全不合理了。

團貸網也一樣,號稱頭部平臺中最良心平臺,年化收益15%左右,也是超過同行,收益覆蓋不了成本,只能拿接盤者的錢給前面的投資者了。

所以,借新還舊不一定是龐氏騙局,不一定就是壞的,關鍵在於資金流向是否良性可持續。

好了,今天就聊到這裡,對我們的話題感興趣的歡迎與我們溝通,有質疑的也歡迎提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