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伊通河 岸邊的長春舊事

伊通河 長春 俄羅斯 農民 長春房產資訊 2019-05-23
百年前伊通河 岸邊的長春舊事

百年前,伊通河沿岸是怎樣的情景?據志書記載,伊通河“沙底無魚”,河中“衝淤沙灘”甚多,車輛在枯水期甚至可以涉水而過。但在春夏汛期,由於長春城東河道呈多個“之”字形,河床又高,導致春夏時節,河水經常氾濫,尤其是天降暴雨,河水可蔓延兩岸數公里,因此,近河地帶很少有人居住。這裡形成了很多柳林,其中,有些是農民的私產,成為他們養家餬口的來源。在清末,就曾有農民到道臺衙門控告說,自己在伊通河邊種的樹林被寬城子車站附屬地的俄國士兵砍伐,要求西南路道照會俄國領事,要求賠償。除了柳樹,河套之中還會被種上莊稼,正常年份都有收成。此外,河兩岸還是長春人的墓地。從地圖資料中可以看到,大量墳墓分佈於此。由於這裡離城較遠,荒無人煙,也成為犯罪者出沒的區域,行人在此被劫被殺的消息時常見諸報端,其中甚至還有日本人。

由於商埠和日本“滿鐵附屬地”的設立,清末和民國時期的長春是城市大開發、大建設時代,為城建提供磚瓦的窯廠多在伊通河西北岸一帶,特別是今天的東大橋附近,如趙家窯、萬勝窯等,都很有名。人們選擇在這裡設立磚窯,一是取土方便,二是用水方便。但一遇特大洪災,磚窯就會被淹,磚窯所有者損失慘重。

清末和民國時期,每到炎熱的夏季,伊通河還是長春人的避暑勝地,經常有人在此洗澡,當時,南關大橋(今長春大橋)和東大橋附近是人們野浴的兩個主要地點。

在這裡,“無數頑童泅水沐浴,相習成風”,但有人被“淹斃”的消息也經常見諸新聞。而伊通河最吸引長春人的,當屬每年陰曆七月十五的盂蘭會。這一天,為了“施食濟孤,超度亡魂”,長春商紳各界會“延僧道,支臺誦經,焚冥鏹”。人們最感興趣的要數晚上的放河燈活動。太陽一下山,伊通河畔的遊人三五成群,晚上8點後,河岸兩邊人流湧動。等過了晚上10點,在人們的翹首盼望之中,“紅白河燈,隨波盪漾,若隱若現,自上流而來”,人聲鼎沸的熱鬧場景,使得人們幾乎忘記當時是“超度亡魂”的盂蘭會了。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