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家李鎮西談:最不能原諒的教育失誤是什麼?

藝術 新聞 文章 蘇霍姆林斯基 工作這一年 豫西文化教育 2019-04-04
教育專家李鎮西談:最不能原諒的教育失誤是什麼?


人們常說“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其實,教育又何嘗不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如果我們把教育當作藝術來追求的話。也許有人會不同意我這個說法:“電影一旦拍攝完畢,就很難再修改了。而教育中如果出現了失誤,則完全可以在以後持續不斷的教育實踐中加以改進啊!”這話當然不是沒有一點道理,因為我們的確可以在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中改進我們的教育。但這是站在教師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如果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就會明白,每一個學生只享有一次中學時代的教育,而我們教育的失誤給某個或某屆學生帶來的不良後果,將是很難彌補的。如果這種失誤是對學生心靈的傷害,那麼,這種傷害很可能將伴隨學生的一生。


教育專家李鎮西談:最不能原諒的教育失誤是什麼?



從教以後,由於脾氣不好及其他原因,我的教育不止一次出現失誤。其中,最不能原諒也最讓人痛心的失誤,便是對學生心靈的傷害。

不知我這個觀點對不對——

我認為,對任何一個教育者來說,其教育失誤是難以避免的,也是可以原諒的:經驗不足啊,工作粗心啊,方法簡單啊,褒貶失當啊,等等。但是,最不能原諒的教育失誤,便是對學生心靈的傷害。


教育專家李鎮西談:最不能原諒的教育失誤是什麼?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時認為,自我教育的前提是自我尊重。他這樣諄諄告誡年輕的教育者:自我尊重取決於什麼?怎麼培養?年輕的朋友,請記住,這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得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因為在要摘掉這朵花時,不可抖掉那閃耀著小太陽的透明露珠。要培養自尊心,只能用溫柔細緻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能容許採用粗魯的、“強有力的”、“憑意志的”手段的。

我曾多次在失誤之後,這樣原諒自己也這樣對學生解釋:“我是真誠地愛你們,我是一片好心啊!”但是,現在我意識到,不管我們平時對學生有著如何深厚的感情儲備,不管我們過去在學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們以前對學生進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們深深地傷害了他們的心靈——也許是一下推搡,也許是一句辱罵,甚至也許只是一個鄙視的眼神——那麼,這一切都煙消雲散了!


教育專家李鎮西談:最不能原諒的教育失誤是什麼?



根據我的教訓,教育者要儘量避免在這四個方面對學生心靈造成傷害:打學生,用語言傷學生的自尊心,冤枉學生,在學生面前表現出對他的絕望。

剛參加工作那一年,我曾先後三次打學生,而且每次我都有“充足的理由”:我是因為愛我的學生,而打欺負他們的高年級學生。但我這種狹隘自私的愛,並沒有讓我的學生感激我,相反他們認為我“有失身份”;而被我“教訓”的高年級學生則不但長期仇視我,而且對“人民教師”的形象也產生了懷疑。這一點我至今想起來仍感到深深的內疚。


教育專家李鎮西談:最不能原諒的教育失誤是什麼?



我批評學生時,有時不注意措辭,激憤之時往往說話刻薄。從教育手段來講,可以說教育的藝術就是語言的藝術,但我的語言常常成為刺向學生心靈的刀子!

每當我自以為“雄辯”、自以為“尖銳”、自以為“辛辣”的時候,學生的面部表情滿不在乎而心靈卻在哭泣。更有甚者,有的學生可能已習慣於我的嘲諷而無動於衷了,所謂“哀莫大於心死”——這更是教育的悲哀!

由於武斷或主觀偏見,我不止一次冤枉我的學生。說起來,好像冤枉學生也是難免的,而且往往是偶然的,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一下,我就會發現,我冤枉的學生往往是那些“後進學生”:科任老師向我反映課堂紀律不好,我首先想到的是某個“搗蛋分子”;教室的玻璃被打碎了,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調皮大王”;班上的東西丟失了,我首先想到的也是某個有“前科”的學生……不能說,我的這些想法沒有一點道理,但有如此的思維定式,冤枉一些“後進學生”就是必然的了。結果,被冤枉的學生在痛苦之餘,還會在思想上、感情上與我對立起來,讓我所有的“苦口婆心”都白搭!


教育專家李鎮西談:最不能原諒的教育失誤是什麼?



教育成功的訣竅之一,就是永遠不讓學生對自己感到絕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憤中說出讓學生感到絕望的話:“我永遠不會相信你了!”“看來你是教不好的了!”“這是最後一次原諒你了!下次再犯,你就別來上學了!”“我沒有你這個學生!”……當學生本來非常尊敬老師並認為老師是在真誠地幫助他的時候,這些話無疑會擊碎他內心深處想做好學生的美好願望。一個學生真正的墮落,有時候恰恰是從我們教育者的“絕情”開始的。

因此,我用我的教育失誤真誠地告誡我的同行:

永遠不要對學生揚起你的拳頭。

永遠不要用刻薄的語言對你的學生說話。

寧可讓學生欺騙你十次,也不要冤枉學生一次。

無論你在教育中遇到了多麼大的困難,都千萬不要對學生說:“你是不可救藥的!”


本文選自《河南教育》雜誌2019年第3期,

轉自:河南教育基教版

我們致力於傳播文化教育理念,推廣教學經驗,報道校園新聞,傳遞正能量,請朋友們關注“豫西文化教育”頭條號,本頭條號發表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聯繫,將及時處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