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

時至今日,說起華語女性言情小說,還是不能不提起亦舒。

長居溫哥華,偶有新作問世的亦舒活似世外高人,一部熱播熱議的《我的前半生》 卻又將她拉回公眾視野。公眾驚歎,亦舒已從流行文化蛻變為某種意義上的經典/模型。

"

時至今日,說起華語女性言情小說,還是不能不提起亦舒。

長居溫哥華,偶有新作問世的亦舒活似世外高人,一部熱播熱議的《我的前半生》 卻又將她拉回公眾視野。公眾驚歎,亦舒已從流行文化蛻變為某種意義上的經典/模型。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那麼,亦舒小說幾十年不衰的祕訣是什麼?研習君看到一篇亦舒專訪,文中談及金庸等人教授她寫作的軼事以及自身構思寫作的習慣,多有妙趣靈感,與君共享。

"

時至今日,說起華語女性言情小說,還是不能不提起亦舒。

長居溫哥華,偶有新作問世的亦舒活似世外高人,一部熱播熱議的《我的前半生》 卻又將她拉回公眾視野。公眾驚歎,亦舒已從流行文化蛻變為某種意義上的經典/模型。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那麼,亦舒小說幾十年不衰的祕訣是什麼?研習君看到一篇亦舒專訪,文中談及金庸等人教授她寫作的軼事以及自身構思寫作的習慣,多有妙趣靈感,與君共享。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1.金庸點撥:儘量寫得淺白

提及寫作技巧,亦舒如是說:“寫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改十次也要改得它最淺白最易懂。當年金庸是這樣教我們的。”

1964年,亦舒中學畢業,投身《明報》做記者。早在念中學的時候,她已開始爬格子。

她究竟怎樣踏出寫作之路?

亦舒說,49年後,在大陸的三哥因政治成分問題,不能升入大學,遷居香港。二哥倪匡告訴他,有本雜誌徵稿,他如果撰寫鐵幕學生日記,稿費不錯。三哥雖然在大陸受了挫折,但他不想賺這樣的稿費。

亦舒卻說:“我得,俾我寫。”十五歲的她,開始寫香港的女學生日記,倪匡後來拿了去《西點》雜誌發表。

亦舒的爬格子起點,可算得盡天時地利人和,教她寫作竅門的,何止金庸?倪匡、張徹、宋淇,都曾過招給她。

清楚記得,1965年,宋淇對她說,可以由4個人述說1個故事的呢。很多年後,1977年,亦舒已從英國大學畢業回來,正構思她那迷倒不少讀者的《玫瑰的故事》,宋淇的說話陡然閃現。《玫瑰的故事》,遂由玫瑰身邊或近或遠的4個男人,分4階段以第一身去述說。

老師們真是一時俊彥,她又懂得珍惜。“他們肯講,我肯吸收。”

亦舒起初有過一段寫來寫去都是寫自己的時光。金庸對她說:“亦舒,你只曉得寫你自己。”她不服氣,開始學習寫劇情。

她總結創作經驗:“全真,不好看;全假,行不通。一個好的故事,包含了想象力和個人生活體驗,在虛構和紀實中找到美妙的平衡。”

“只是寫自己,題材會寫到盡頭。”

"

時至今日,說起華語女性言情小說,還是不能不提起亦舒。

長居溫哥華,偶有新作問世的亦舒活似世外高人,一部熱播熱議的《我的前半生》 卻又將她拉回公眾視野。公眾驚歎,亦舒已從流行文化蛻變為某種意義上的經典/模型。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那麼,亦舒小說幾十年不衰的祕訣是什麼?研習君看到一篇亦舒專訪,文中談及金庸等人教授她寫作的軼事以及自身構思寫作的習慣,多有妙趣靈感,與君共享。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1.金庸點撥:儘量寫得淺白

提及寫作技巧,亦舒如是說:“寫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改十次也要改得它最淺白最易懂。當年金庸是這樣教我們的。”

1964年,亦舒中學畢業,投身《明報》做記者。早在念中學的時候,她已開始爬格子。

她究竟怎樣踏出寫作之路?

亦舒說,49年後,在大陸的三哥因政治成分問題,不能升入大學,遷居香港。二哥倪匡告訴他,有本雜誌徵稿,他如果撰寫鐵幕學生日記,稿費不錯。三哥雖然在大陸受了挫折,但他不想賺這樣的稿費。

亦舒卻說:“我得,俾我寫。”十五歲的她,開始寫香港的女學生日記,倪匡後來拿了去《西點》雜誌發表。

亦舒的爬格子起點,可算得盡天時地利人和,教她寫作竅門的,何止金庸?倪匡、張徹、宋淇,都曾過招給她。

清楚記得,1965年,宋淇對她說,可以由4個人述說1個故事的呢。很多年後,1977年,亦舒已從英國大學畢業回來,正構思她那迷倒不少讀者的《玫瑰的故事》,宋淇的說話陡然閃現。《玫瑰的故事》,遂由玫瑰身邊或近或遠的4個男人,分4階段以第一身去述說。

老師們真是一時俊彥,她又懂得珍惜。“他們肯講,我肯吸收。”

亦舒起初有過一段寫來寫去都是寫自己的時光。金庸對她說:“亦舒,你只曉得寫你自己。”她不服氣,開始學習寫劇情。

她總結創作經驗:“全真,不好看;全假,行不通。一個好的故事,包含了想象力和個人生活體驗,在虛構和紀實中找到美妙的平衡。”

“只是寫自己,題材會寫到盡頭。”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2.題材長寫長有 勤寫就有

她在報刊發表後的小說和散文,結集出版,至今已230本。

題材長寫長有,彷佛無腦袋瘀塞之危機。

箇中艱辛,誰知道呢?

自60年代至今,她每天微明即起,伏案寫二三千字。管他秋去冬來春風又綠江南岸,蠶食稿紙不間斷。

3.編輯良伴 自律自得

實在是編輯的好夥伴,從不遲交從不脫稿。從不胡亂添亂。她閒閒地說:“不脫稿是應該的,不該討賞。”恆常敬業樂業,全力以赴。

問她寫哪一本書寫得最辛苦?

“都好辛苦。”不過,有時候也會說:“不辛苦。你喜歡寫,編輯肯登,讀者愛看,又支稿費,還敢說辛苦嗎?”

4.問她“怎樣醞釀作品?”

她答“唔使跑道,系直升機。”答案多趣怪。

按研習君的理解,應該是直接設想,大膽促發想象力——怪不得她的女主多經歷過跌宕起伏的世事變幻,空間跨度從香港歐洲到太平洋海島,時間跨越大半個人生。這與師太格局很大的世情愛情風格很契合。

先想好人物性格,還是先有故事?

亦舒說:“呀,我也問過金庸這問題——我往往只有一個大綱。”

大綱是長是短?

“只有一張紙。”

寫長篇時,也有過脫韁野馬跑遠了,要想辦法勒回頭的經驗。寫短篇,她當休息。

她又說,寫完稿便做家庭主婦,買菜清潔煮飯督促女兒功課,其中最擔心女兒不肯上學。

堅稱做主婦辛苦多了,寫稿是她的鬆弛大法。

"

時至今日,說起華語女性言情小說,還是不能不提起亦舒。

長居溫哥華,偶有新作問世的亦舒活似世外高人,一部熱播熱議的《我的前半生》 卻又將她拉回公眾視野。公眾驚歎,亦舒已從流行文化蛻變為某種意義上的經典/模型。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那麼,亦舒小說幾十年不衰的祕訣是什麼?研習君看到一篇亦舒專訪,文中談及金庸等人教授她寫作的軼事以及自身構思寫作的習慣,多有妙趣靈感,與君共享。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1.金庸點撥:儘量寫得淺白

提及寫作技巧,亦舒如是說:“寫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改十次也要改得它最淺白最易懂。當年金庸是這樣教我們的。”

1964年,亦舒中學畢業,投身《明報》做記者。早在念中學的時候,她已開始爬格子。

她究竟怎樣踏出寫作之路?

亦舒說,49年後,在大陸的三哥因政治成分問題,不能升入大學,遷居香港。二哥倪匡告訴他,有本雜誌徵稿,他如果撰寫鐵幕學生日記,稿費不錯。三哥雖然在大陸受了挫折,但他不想賺這樣的稿費。

亦舒卻說:“我得,俾我寫。”十五歲的她,開始寫香港的女學生日記,倪匡後來拿了去《西點》雜誌發表。

亦舒的爬格子起點,可算得盡天時地利人和,教她寫作竅門的,何止金庸?倪匡、張徹、宋淇,都曾過招給她。

清楚記得,1965年,宋淇對她說,可以由4個人述說1個故事的呢。很多年後,1977年,亦舒已從英國大學畢業回來,正構思她那迷倒不少讀者的《玫瑰的故事》,宋淇的說話陡然閃現。《玫瑰的故事》,遂由玫瑰身邊或近或遠的4個男人,分4階段以第一身去述說。

老師們真是一時俊彥,她又懂得珍惜。“他們肯講,我肯吸收。”

亦舒起初有過一段寫來寫去都是寫自己的時光。金庸對她說:“亦舒,你只曉得寫你自己。”她不服氣,開始學習寫劇情。

她總結創作經驗:“全真,不好看;全假,行不通。一個好的故事,包含了想象力和個人生活體驗,在虛構和紀實中找到美妙的平衡。”

“只是寫自己,題材會寫到盡頭。”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2.題材長寫長有 勤寫就有

她在報刊發表後的小說和散文,結集出版,至今已230本。

題材長寫長有,彷佛無腦袋瘀塞之危機。

箇中艱辛,誰知道呢?

自60年代至今,她每天微明即起,伏案寫二三千字。管他秋去冬來春風又綠江南岸,蠶食稿紙不間斷。

3.編輯良伴 自律自得

實在是編輯的好夥伴,從不遲交從不脫稿。從不胡亂添亂。她閒閒地說:“不脫稿是應該的,不該討賞。”恆常敬業樂業,全力以赴。

問她寫哪一本書寫得最辛苦?

“都好辛苦。”不過,有時候也會說:“不辛苦。你喜歡寫,編輯肯登,讀者愛看,又支稿費,還敢說辛苦嗎?”

4.問她“怎樣醞釀作品?”

她答“唔使跑道,系直升機。”答案多趣怪。

按研習君的理解,應該是直接設想,大膽促發想象力——怪不得她的女主多經歷過跌宕起伏的世事變幻,空間跨度從香港歐洲到太平洋海島,時間跨越大半個人生。這與師太格局很大的世情愛情風格很契合。

先想好人物性格,還是先有故事?

亦舒說:“呀,我也問過金庸這問題——我往往只有一個大綱。”

大綱是長是短?

“只有一張紙。”

寫長篇時,也有過脫韁野馬跑遠了,要想辦法勒回頭的經驗。寫短篇,她當休息。

她又說,寫完稿便做家庭主婦,買菜清潔煮飯督促女兒功課,其中最擔心女兒不肯上學。

堅稱做主婦辛苦多了,寫稿是她的鬆弛大法。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5.子君們的安身之道

她且努力儲蓄,希望有一日可以為自己贖身,退休消閒去。——《沒有季節的都會》

早期小說《玫瑰的故事》裡的黃玫瑰,不必上班,但錦衣玉食顛倒眾生。

亦舒後來的故事,絕大部分女主角卻為生活奔波,吃盡上班族的苦頭。

她強烈地傳遞出一個信息,現代婦女,必須有工作有事業,經濟獨立,才是安身之道。

只有這一份工作,從不辜負她,一分努力,一分耕耘,一份收穫,林宇詩可說是中學老師的正面教材。她隨時願意站出來向小朋友證明勤有功,戲無益。——《他人的夢》

今日新女性,除了經濟獨立外,往往有能力肯擔當。亦舒引述一位史丹衛女士的說話:“我們已變成昔日我們想嫁的男人了。”

以前是有男人的,他們現在哪裡去了?——《沒有季節的都會》

如此的進化變身,可堪咀嚼。

縱使無後顧柴米之憂,亦舒還嚷著:“沒勇氣唔做工,好鐘意有收人。”

外頭槍林彈雨。“勇敢的人哭過繼續做,不勇敢的人哭過不做。”她說。

經過多少不為人知的危機,未曾呻出來的艱難,她的意旨與妖魔鬼怪一般堅強,她的國度也同樣寬闊,沒有人可以控制她。——《迷迭香》

"

時至今日,說起華語女性言情小說,還是不能不提起亦舒。

長居溫哥華,偶有新作問世的亦舒活似世外高人,一部熱播熱議的《我的前半生》 卻又將她拉回公眾視野。公眾驚歎,亦舒已從流行文化蛻變為某種意義上的經典/模型。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那麼,亦舒小說幾十年不衰的祕訣是什麼?研習君看到一篇亦舒專訪,文中談及金庸等人教授她寫作的軼事以及自身構思寫作的習慣,多有妙趣靈感,與君共享。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1.金庸點撥:儘量寫得淺白

提及寫作技巧,亦舒如是說:“寫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改十次也要改得它最淺白最易懂。當年金庸是這樣教我們的。”

1964年,亦舒中學畢業,投身《明報》做記者。早在念中學的時候,她已開始爬格子。

她究竟怎樣踏出寫作之路?

亦舒說,49年後,在大陸的三哥因政治成分問題,不能升入大學,遷居香港。二哥倪匡告訴他,有本雜誌徵稿,他如果撰寫鐵幕學生日記,稿費不錯。三哥雖然在大陸受了挫折,但他不想賺這樣的稿費。

亦舒卻說:“我得,俾我寫。”十五歲的她,開始寫香港的女學生日記,倪匡後來拿了去《西點》雜誌發表。

亦舒的爬格子起點,可算得盡天時地利人和,教她寫作竅門的,何止金庸?倪匡、張徹、宋淇,都曾過招給她。

清楚記得,1965年,宋淇對她說,可以由4個人述說1個故事的呢。很多年後,1977年,亦舒已從英國大學畢業回來,正構思她那迷倒不少讀者的《玫瑰的故事》,宋淇的說話陡然閃現。《玫瑰的故事》,遂由玫瑰身邊或近或遠的4個男人,分4階段以第一身去述說。

老師們真是一時俊彥,她又懂得珍惜。“他們肯講,我肯吸收。”

亦舒起初有過一段寫來寫去都是寫自己的時光。金庸對她說:“亦舒,你只曉得寫你自己。”她不服氣,開始學習寫劇情。

她總結創作經驗:“全真,不好看;全假,行不通。一個好的故事,包含了想象力和個人生活體驗,在虛構和紀實中找到美妙的平衡。”

“只是寫自己,題材會寫到盡頭。”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2.題材長寫長有 勤寫就有

她在報刊發表後的小說和散文,結集出版,至今已230本。

題材長寫長有,彷佛無腦袋瘀塞之危機。

箇中艱辛,誰知道呢?

自60年代至今,她每天微明即起,伏案寫二三千字。管他秋去冬來春風又綠江南岸,蠶食稿紙不間斷。

3.編輯良伴 自律自得

實在是編輯的好夥伴,從不遲交從不脫稿。從不胡亂添亂。她閒閒地說:“不脫稿是應該的,不該討賞。”恆常敬業樂業,全力以赴。

問她寫哪一本書寫得最辛苦?

“都好辛苦。”不過,有時候也會說:“不辛苦。你喜歡寫,編輯肯登,讀者愛看,又支稿費,還敢說辛苦嗎?”

4.問她“怎樣醞釀作品?”

她答“唔使跑道,系直升機。”答案多趣怪。

按研習君的理解,應該是直接設想,大膽促發想象力——怪不得她的女主多經歷過跌宕起伏的世事變幻,空間跨度從香港歐洲到太平洋海島,時間跨越大半個人生。這與師太格局很大的世情愛情風格很契合。

先想好人物性格,還是先有故事?

亦舒說:“呀,我也問過金庸這問題——我往往只有一個大綱。”

大綱是長是短?

“只有一張紙。”

寫長篇時,也有過脫韁野馬跑遠了,要想辦法勒回頭的經驗。寫短篇,她當休息。

她又說,寫完稿便做家庭主婦,買菜清潔煮飯督促女兒功課,其中最擔心女兒不肯上學。

堅稱做主婦辛苦多了,寫稿是她的鬆弛大法。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5.子君們的安身之道

她且努力儲蓄,希望有一日可以為自己贖身,退休消閒去。——《沒有季節的都會》

早期小說《玫瑰的故事》裡的黃玫瑰,不必上班,但錦衣玉食顛倒眾生。

亦舒後來的故事,絕大部分女主角卻為生活奔波,吃盡上班族的苦頭。

她強烈地傳遞出一個信息,現代婦女,必須有工作有事業,經濟獨立,才是安身之道。

只有這一份工作,從不辜負她,一分努力,一分耕耘,一份收穫,林宇詩可說是中學老師的正面教材。她隨時願意站出來向小朋友證明勤有功,戲無益。——《他人的夢》

今日新女性,除了經濟獨立外,往往有能力肯擔當。亦舒引述一位史丹衛女士的說話:“我們已變成昔日我們想嫁的男人了。”

以前是有男人的,他們現在哪裡去了?——《沒有季節的都會》

如此的進化變身,可堪咀嚼。

縱使無後顧柴米之憂,亦舒還嚷著:“沒勇氣唔做工,好鐘意有收人。”

外頭槍林彈雨。“勇敢的人哭過繼續做,不勇敢的人哭過不做。”她說。

經過多少不為人知的危機,未曾呻出來的艱難,她的意旨與妖魔鬼怪一般堅強,她的國度也同樣寬闊,沒有人可以控制她。——《迷迭香》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曾經,踏入中年之初,亦舒也有過擲筆隱退的念頭。移民後,生活轉變,有所觸發,卻孜孜不倦。

此刻,她打算寫到生命終結,如花生漫畫的作者一樣,永不言退。除非她的讀者不再愛她的作品。

這倒是和她小說裡女主們的職業選擇一脈相承。不論是真心喜歡本職工作的名記者朱禮子、婚姻輔導師吳乃娟,還是抱怨工作辛苦卻咬牙打拼的唐晶們,未曾有人甘願放棄工作,並將其視為至寶。

就像《我的前半生》裡唐晶的金句:“對我來說,丈夫就是鑽石表——我現在什麼都有,衣食住行自給自足。要嫁的話,自然嫁個理想的男人,斷斷不可濫竽充數,最要緊戴得出。”這種底氣,是工作賦予她們的,與婚否無關。

6.“媽媽”是至美至愛的稱呼

硬朗如亦舒,也自有人磨。就像所有家庭中備受寵愛的小人兒,功課全A的露薏思常把在外威風八面的亦舒指揮得團團轉。

氣急了,奴隸也要反抗。亦舒在風雨飄搖間,可憐地亮出未必管用的定海神針:“媽媽是著名作家來的!”

亦舒引述吳靄儀的說話:“到了我們這樣的年紀,除了真正想得到的東西,其它的一切,都得到了。何況,以我這般的資質,卻得到了那麼多,如果還說有遺憾,是多麼不禮貌的事。”

"

時至今日,說起華語女性言情小說,還是不能不提起亦舒。

長居溫哥華,偶有新作問世的亦舒活似世外高人,一部熱播熱議的《我的前半生》 卻又將她拉回公眾視野。公眾驚歎,亦舒已從流行文化蛻變為某種意義上的經典/模型。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那麼,亦舒小說幾十年不衰的祕訣是什麼?研習君看到一篇亦舒專訪,文中談及金庸等人教授她寫作的軼事以及自身構思寫作的習慣,多有妙趣靈感,與君共享。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1.金庸點撥:儘量寫得淺白

提及寫作技巧,亦舒如是說:“寫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改十次也要改得它最淺白最易懂。當年金庸是這樣教我們的。”

1964年,亦舒中學畢業,投身《明報》做記者。早在念中學的時候,她已開始爬格子。

她究竟怎樣踏出寫作之路?

亦舒說,49年後,在大陸的三哥因政治成分問題,不能升入大學,遷居香港。二哥倪匡告訴他,有本雜誌徵稿,他如果撰寫鐵幕學生日記,稿費不錯。三哥雖然在大陸受了挫折,但他不想賺這樣的稿費。

亦舒卻說:“我得,俾我寫。”十五歲的她,開始寫香港的女學生日記,倪匡後來拿了去《西點》雜誌發表。

亦舒的爬格子起點,可算得盡天時地利人和,教她寫作竅門的,何止金庸?倪匡、張徹、宋淇,都曾過招給她。

清楚記得,1965年,宋淇對她說,可以由4個人述說1個故事的呢。很多年後,1977年,亦舒已從英國大學畢業回來,正構思她那迷倒不少讀者的《玫瑰的故事》,宋淇的說話陡然閃現。《玫瑰的故事》,遂由玫瑰身邊或近或遠的4個男人,分4階段以第一身去述說。

老師們真是一時俊彥,她又懂得珍惜。“他們肯講,我肯吸收。”

亦舒起初有過一段寫來寫去都是寫自己的時光。金庸對她說:“亦舒,你只曉得寫你自己。”她不服氣,開始學習寫劇情。

她總結創作經驗:“全真,不好看;全假,行不通。一個好的故事,包含了想象力和個人生活體驗,在虛構和紀實中找到美妙的平衡。”

“只是寫自己,題材會寫到盡頭。”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2.題材長寫長有 勤寫就有

她在報刊發表後的小說和散文,結集出版,至今已230本。

題材長寫長有,彷佛無腦袋瘀塞之危機。

箇中艱辛,誰知道呢?

自60年代至今,她每天微明即起,伏案寫二三千字。管他秋去冬來春風又綠江南岸,蠶食稿紙不間斷。

3.編輯良伴 自律自得

實在是編輯的好夥伴,從不遲交從不脫稿。從不胡亂添亂。她閒閒地說:“不脫稿是應該的,不該討賞。”恆常敬業樂業,全力以赴。

問她寫哪一本書寫得最辛苦?

“都好辛苦。”不過,有時候也會說:“不辛苦。你喜歡寫,編輯肯登,讀者愛看,又支稿費,還敢說辛苦嗎?”

4.問她“怎樣醞釀作品?”

她答“唔使跑道,系直升機。”答案多趣怪。

按研習君的理解,應該是直接設想,大膽促發想象力——怪不得她的女主多經歷過跌宕起伏的世事變幻,空間跨度從香港歐洲到太平洋海島,時間跨越大半個人生。這與師太格局很大的世情愛情風格很契合。

先想好人物性格,還是先有故事?

亦舒說:“呀,我也問過金庸這問題——我往往只有一個大綱。”

大綱是長是短?

“只有一張紙。”

寫長篇時,也有過脫韁野馬跑遠了,要想辦法勒回頭的經驗。寫短篇,她當休息。

她又說,寫完稿便做家庭主婦,買菜清潔煮飯督促女兒功課,其中最擔心女兒不肯上學。

堅稱做主婦辛苦多了,寫稿是她的鬆弛大法。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5.子君們的安身之道

她且努力儲蓄,希望有一日可以為自己贖身,退休消閒去。——《沒有季節的都會》

早期小說《玫瑰的故事》裡的黃玫瑰,不必上班,但錦衣玉食顛倒眾生。

亦舒後來的故事,絕大部分女主角卻為生活奔波,吃盡上班族的苦頭。

她強烈地傳遞出一個信息,現代婦女,必須有工作有事業,經濟獨立,才是安身之道。

只有這一份工作,從不辜負她,一分努力,一分耕耘,一份收穫,林宇詩可說是中學老師的正面教材。她隨時願意站出來向小朋友證明勤有功,戲無益。——《他人的夢》

今日新女性,除了經濟獨立外,往往有能力肯擔當。亦舒引述一位史丹衛女士的說話:“我們已變成昔日我們想嫁的男人了。”

以前是有男人的,他們現在哪裡去了?——《沒有季節的都會》

如此的進化變身,可堪咀嚼。

縱使無後顧柴米之憂,亦舒還嚷著:“沒勇氣唔做工,好鐘意有收人。”

外頭槍林彈雨。“勇敢的人哭過繼續做,不勇敢的人哭過不做。”她說。

經過多少不為人知的危機,未曾呻出來的艱難,她的意旨與妖魔鬼怪一般堅強,她的國度也同樣寬闊,沒有人可以控制她。——《迷迭香》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曾經,踏入中年之初,亦舒也有過擲筆隱退的念頭。移民後,生活轉變,有所觸發,卻孜孜不倦。

此刻,她打算寫到生命終結,如花生漫畫的作者一樣,永不言退。除非她的讀者不再愛她的作品。

這倒是和她小說裡女主們的職業選擇一脈相承。不論是真心喜歡本職工作的名記者朱禮子、婚姻輔導師吳乃娟,還是抱怨工作辛苦卻咬牙打拼的唐晶們,未曾有人甘願放棄工作,並將其視為至寶。

就像《我的前半生》裡唐晶的金句:“對我來說,丈夫就是鑽石表——我現在什麼都有,衣食住行自給自足。要嫁的話,自然嫁個理想的男人,斷斷不可濫竽充數,最要緊戴得出。”這種底氣,是工作賦予她們的,與婚否無關。

6.“媽媽”是至美至愛的稱呼

硬朗如亦舒,也自有人磨。就像所有家庭中備受寵愛的小人兒,功課全A的露薏思常把在外威風八面的亦舒指揮得團團轉。

氣急了,奴隸也要反抗。亦舒在風雨飄搖間,可憐地亮出未必管用的定海神針:“媽媽是著名作家來的!”

亦舒引述吳靄儀的說話:“到了我們這樣的年紀,除了真正想得到的東西,其它的一切,都得到了。何況,以我這般的資質,卻得到了那麼多,如果還說有遺憾,是多麼不禮貌的事。”

金庸曾這樣教亦舒:“文章應該儘量寫得淺白一點。”

7.如何自評,寫給誰看?

亦舒對自己的作品,如何評價?

“尚好,欠佳,甚差。”她說,碰上孩子考試,老人生病,便寫得差一點。

我的畫不是藝術,但誰的是?香港有藝術家嗎?我不認為。只要我在作畫時得享受,我的願望已經達到,我一向不是奢求的人。——《模特兒》

她辛勤創作,寫給誰看?

她有點激動地說:“我寫給一群有職業有家庭的女讀者看,年齡不限,十八至八十歲都可以,我希望我的小說講出她們心中的說話,我希望她們從日常困頓勞瑣的折磨中,鬆一口氣,也從我的小說得到共鳴,得到一些安慰。”

點擊屏幕右上【關注】按鈕,讓你的寫作不再迷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