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藝術 雕塑 陶瓷 乾隆 中國刻瓷藝術網 2017-05-17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丁邦海,1961年出生于山東淄博。原中學美術教師,辭職後專職從事刻瓷藝術研究與創作。期間,得到著名陶瓷藝術家朱一圭先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刻瓷藝術家張明文先生的指點,更是得到中央美術學院原副院長侯一民教授的精心指導。後拜清末農工學堂刻瓷科首屆學員、刻瓷藝術大師陳智光之子,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刻瓷”傳承人陳永昌先生為師。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高級會員,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刻瓷文化研究會會員,山東省陶瓷藝術大師,山東省工藝美術名人,山東省首席技師。

1996年,刻瓷作品《毛澤東肖像》(直徑1000mm)被北京毛主席紀念堂收藏;1997年,中國文聯組聯部和淄博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為丁邦海、黃玉雙夫婦主辦了刻瓷藝術展,參展作品《江澤民肖像》(直徑1000mm)被中共中央辦公廳收藏。原中國文聯黨組書記高佔祥參觀後欣然題詞“華夏一絕”。中央電視臺曾以《盤中圓夢》為題拍攝了專題片。

近年來,多件作品被作為國禮贈送國外元首和友人。在省級以上的展覽或大賽中,主要獲獎作品有:2008年8月,作品《侯一民肖像》榮獲第四屆全國刻瓷藝術作品大賽金獎;同年10月,作品《日月觀音》榮獲2008“天工藝苑·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 2010年8月,作品《大師風采》榮獲2010“神龍杯”山東省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2011年9月,作品《愛因斯坦抱手側面像》獲2011首屆“東方明珠杯”全國工藝美術傳承與創新優秀作品金獎;2012年6月,作品《大足之魂》在中國(青島)工藝美術博覽會上獲2012年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 同年11月,作品《敦煌神韻》系列刻瓷瓶獲“華光杯”全國工藝美術大賽金獎。

被譽為“中國肖像刻瓷第一人”,特別是釉雕肖像、佛像堪稱一絕;線刻工藝運用“密線體”構成形式創作的仕女人物作品,具有較強的現代形式美感;山水題材的作品則以點刻、線刻和麵刻工藝結合雕刻,以西畫中光影造型因素強化山石的質感和體塊感,表現出光感的豐富變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刻瓷藝術語言和風格。撰寫的《刻瓷藝術的工藝分類》等十幾篇刻瓷藝術研究論文分別在國家級專業刊物上發表,在釉雕工藝創新上填補了刻瓷理論的空白。

前 言

瓷器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瓷器製作在中國連綿幾千年,創造了燦爛的瓷文化,影響和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刻瓷是豐富多彩瓷文化當中一門獨具特色的藝術。她誕生於中國封建王朝最鼎盛之一的清乾隆時期,並且最早出現在宮廷,出身不可謂不尊貴。但隨著封建王朝的滅亡,時代的變遷、災荒、戰亂等諸多因素,刻瓷藝術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慶幸的是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這一藝術又得以復興,目前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發展。

編者出生於被稱為北方瓷都之一也是刻瓷藝術復興之地的山東省淄博市,成長在充滿濃郁瓷文化氛圍中,從小就對身邊的各類瓷器非常喜愛。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是對瓷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三十年前開始繪製瓷板壁畫,最後全身心投入到刻瓷藝術,經過幾年的不斷努力,收穫頗豐。1996年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03週年,北京毛主席紀念堂正式收藏編者創作的一件大型刻瓷作品《毛澤東肖像》。山東淄博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進京參加了收藏儀式。1997年為紀念香港迴歸,淄博市委,市政府和中國文聯組聯部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為編者夫婦舉辦了刻瓷藝術展,引起了轟動。中央級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央視還為編者拍攝製作了《盤中圓夢》專題片。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藝術的倡導、扶持和重視,刻瓷藝術更是得到空前繁榮。編者參加過許多大型展覽,獲得大獎越來越多。隨著知名度的提高,時常有前來拜師學藝者,全國各地諮詢刻瓷藝術創作工藝技法的更是接連不斷。於是編者幾年前就產生了編著這本書的想法。刻瓷藝術雖然誕生於宮廷,統治集團也曾經較為重視,其發展也有過輝煌,特別是當代和諧社會,更是健康、快速地發展著,但縱觀刻瓷藝術的研究,特別是工藝技法的系統規範、整理介紹卻非常滯後,與創作實踐脫節,不相適宜。使得人們對這門藝術不能清晰地瞭解,甚至刻瓷藝術從業者自己對此也存有模糊的認識,影響了刻瓷藝術的傳播與發展。全面、詳盡地介紹刻瓷藝術的專著少之又少,偶爾見到的文章多為刻瓷藝人的創作談、創作體會等。這使得編者幾年前想編著這本書的想法更加強烈,決定編著一本刻瓷藝術方面的書,對刻瓷藝術的起源和發展進行全面詳盡地闡述,系統分類介紹刻瓷藝術創作的各種工藝和技法。

三年前,編者便開始著手準備,在繁忙的刻瓷創作之餘,對自己多年的刻瓷藝術實踐和經驗進行總結。期間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幾乎沒有參考資料,即便是行內通用的一些工藝技法術語,由於地域方言的原因,也不適合用在書面語中。因其不能準確表達意思和內涵,容易造成歧意。後來通過走訪請教老一輩刻瓷藝術家,也利用參展的機會與全國其它地區的刻瓷藝術家廣泛交流,對諸多問題進行了反覆論證。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總結積累了近十萬字有關刻瓷藝術的資料,2011年年底動筆編著這本書。經過幾個月的辛勞,編寫成了初稿。在徵求了多位刻瓷名家,陶瓷名家以及美術家的意見後,又經過十多次修改,終於定稿成為現在這本書。

本書從創意之初就沒想寫成權威的刻瓷藝術專著,只是把本人多年的刻瓷藝術創作實踐以及其他刻瓷家的經驗進行了歸納、整理後寫了出來。目的只是使更多的人瞭解刻瓷這門宮廷藝術,同時給初學刻瓷藝術的新人以專業上的幫助,真心實意,僅此而已。

由於時間緊迫,又是在繁忙的刻瓷創作時間之餘倉促成書,加上編者的理論水平有限,難免會遺漏一些重要的東西。特別是編者本人的資歷、專業水準,編著這本書難免有一家之言之嫌。真切期待有更多的刻瓷藝術專著出現,以促進刻瓷藝術更加蓬勃發展。本書權當拋磚引玉吧。

第一章 刻瓷藝術的起源及發展

所謂刻瓷,就是使用天然金剛石、人造金剛石、合金等硬質材料製作的刀具,以刀代筆在瓷器釉面上雕刻山水、花鳥、魚蟲、動物、仕女人物、肖像及書法等各類題材的作品,並根據不同釉色和不同工藝敷色或不敷色而顯形的一種藝術。

一、刻瓷藝術的起源

關於刻瓷藝術的起源,多年來業內人士持有多種觀點,其中主要的觀點為兩種。一種觀點認為秦漢時便有剝鑿瓷釉的藝術,稱為“剝玉”。伴隨著制瓷業的發展,大量精美優質的瓷器問世。大約從魏晉開始,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賞瓷器之餘,很想把詠詩題文的墨跡留存於其上,以便永久保存。當時的制瓷藝人便在施釉前的胎坯上,用直刀單線刻出詩文書畫的輪廓,然後施釉燒成後留存,形成了所謂最初的刻瓷。宋代官窯瓷器大多就是在胎坯上刻出花紋後施釉燒成的典型代表。實際上,胎坯上的刻畫與釉面上雕刻有著本質的區別,且不說雕刻使用的工具、工藝技巧以及藝術家的素質不盡相同,而胎坯和釉面的質地強度硬度就相差甚遠。宋代定窯瓷器雕刻的典型特徵稱為貼花、浮雕、劃花和刻花;磁州窯的劃花、剔花;龍泉青瓷的雕刻稱為“跳刀”等都是施釉前的一種裝飾。山西平定的刻花瓷雖是施釉後雕刻的,但其是燒製前的雕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刻瓷。第二種觀點認為刻瓷藝術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宮廷。著名陶瓷鑑定專家耿寶昌在其所著的《明清瓷器鑑定》一書中指出,“刻瓷工藝最早見於乾隆時期,光緒及民國時期較為流行”。“常見器物有缸、盆、溫器、滷壺、茶壺等”。清代“康乾盛世”期間,三朝統治者深諳漢文化,對陶瓷更是情有獨鍾。特別是乾隆帝,非常欣賞宋、明兩代的優美瓷器,凡過目喜之瓷器,多即興提筆賦詩讚頌之,並直接書題於瓷器之上。為將皇帝的墨跡永世保留,宮內的能工巧匠用硬質工具將其雕刻,並敷著墨色,墨色浸入瓷胎之內,經久不變。從此開始,在瓷器上雕刻御製詩詞的藝術加工出現了,也就是刻瓷藝術出現了。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宋代和明代的瓷器,有很多是清朝帝王在瓷器背面附加親筆詩詞,由藝人加以雕刻。這時的刻瓷只作為偶爾進行的藝術加工。但在雕刻技巧上能較真實地表現出書法藝術。有一件乾隆年間的刻瓷作品,是宋代汝窯產品“洗”。上刻有跋文和“乾隆甲午春御題”及“雙龍乾卦”圓章(圖1-1,圖1-2)。這是目前見到的年代最早的一件刻瓷藝術作品,經專家根據多種資料考證可以認定刻瓷藝術真正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並且起源於宮廷。這一觀點越來越得到刻瓷理論研究者及業內人士的認可。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1、故宮展品,筆洗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2、故宮展品,筆洗底部

初期刻瓷使用的工具大多是高碳鋼錐型尖刀,以線刻為主,藝術表現力顯得單調、平實。到乾隆後期,因為經濟的昌盛和統治者御用文化生活的需要,清廷特意在皇宮內專門設置了“造辦處”,聚集了各地能工巧匠進行藝術創作,以專門製造宮廷使用的工藝品。由於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推舉,瓷器雕刻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雕刻的瓷器已開始擴大到瓷板、花瓶、文具等。其圖案紋樣已不再是以刻字再加上幾道簡單的線條為限,而是已發展到雕刻山水、花鳥、草蟲等作品,且栩栩如生,山水和花草經過精雕細刻也能散發出大自然的氣息。從一定意義上說,到了這一時期,刻瓷才真正發展成為一門新的、獨立的藝術。

二、刻瓷藝術的發展

刻瓷藝術自乾隆時期出現一直到清末始終發展著,提高著。北京故宮博物院還藏有一塊刻瓷板,是清道光時期的刻瓷作品。雕刻的山水風景,線條較之乾隆時期的作品更細膩些、生動些。雖然說這一時期的刻瓷藝術仍然很不成熟,可是較之前有了很大進步。

清晚期,刻瓷藝術得到較好發展,雕刻的瓷器品種逐漸增多。光緒28年(1902年)順天府尹陳壁在北京承辦工藝學堂,又稱農工學堂,是一種半工半讀性質的學校。開設各種工藝課程,刻瓷即為其中的一科,從上海聘請來的刻瓷名家華約三為教師,學生20多人,傳授的刻瓷技藝只有雕刻單線和雙鉤來表現畫面。其中朱友麟、陳智光為首屆學員。清末學堂解散,學生們各為生活奔波,學刻瓷技藝的20餘人都先後改行轉業,最後在北京從事刻瓷創作的只有朱友麟和陳智光兩人。

民國初年,刻瓷藝術的工藝技法得到明顯提高,朱友麟、陳智光二位大師把在農工學堂所學到的南方刻瓷使用的鑽石刀和北方刻瓷使用的鋼刀進行了綜合利用。使得所刻線條變化無窮,過去那種單調、乏味、影子式的畫面開始改變了。後陳智光去了上海,在北京刻瓷界只剩下朱友麟一人。在戰亂的年代這位藝人也為生活所迫,有時不得不改刻些水晶或玉石等。朱友麟作品曾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展示,獲得銀質獎。大約在抗日戰爭前,朱友麟大師通過刻苦鑽研,進一步創新發展了刻瓷藝術的工藝技法,從雕刻工筆風格走上了雕刻寫意風格的道路。並曾與國畫大師齊白石、吳作人、張大千等合作,由畫家在瓷器釉面上落稿,朱友麟雕刻,創作出了刻瓷稀世珍品。陳智光1944年到上海以象牙平刻為主帶徒傳藝,並將刻瓷藝術傳入上海。解放後在北京專職從事刻瓷藝術。陳智光大師的作品有著自己的特點,創作時自畫自刻,雕刻的線條流暢,感情豐富,姿態豪邁,別有風趣。(圖1-3至圖1-8)。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3,朱友麟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4,朱友麟刻瓷作品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5,朱友麟刻瓷作品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6,陳智光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7 陳智光刻瓷作品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8 陳智光刻瓷作品

清末民初,江西景德鎮的黎瑛、黎勉亭父子擅長刻瓷。民國4年(1915年)受袁世凱之命,黎勉亭到北京為英王喬治刻像。其在一件大型瓷器上雕刻出英王喬治肖像,據說是“神形逼肖,毫髮皆似”,作為國禮送往倫敦,轟動了英吉利。

民國前期,由於朱友麟、陳智光二位大師的創作影響,刻瓷藝術依然以北京地區為主,並在中原地區流傳甚廣。儘管技術水準參差不齊,但很多民間藝人都掌握著這套瓷上雕刻的本領。民國後期因為戰亂,刻瓷藝人生活無法保障,紛紛轉行另謀生路,使刻瓷這門誕生於皇宮裡的藝術,雖然“出身高貴”,也逐漸凋零。(圖1-9至圖1-14)。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9,刻瓷帽筒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10 刻瓷帽筒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11,刻瓷大罐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12,刻瓷盤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13,刻瓷粥罐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14,刻瓷壺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15,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成員合影,從左至右前排陳智光、朱友麟,後排陳永昌、李清宇、駱銘振

新中國成立以後二十多年間,刻瓷藝術已幾乎被人們遺忘,但在刻瓷藝術的誕生地北京,政府還較為重視,曾在社會上挖掘民間藝人。1956年,有關部門把朱友麟、陳智光請到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聘為研究員,同時授予“老藝人”稱號,並在1957年為他們配備了年輕學員(圖1-15,圖1-16)。隨著陳智光、朱友麟先後於1962年和1964年離世,大師級刻瓷藝術家在中國已無從查找了。除北京外,其它地區如上海、南京、景德鎮、揚州、蘇州、青島等地還有零星的刻瓷藝人從事這種技藝,有的只為養家餬口。即使在專業工藝美術單位工作創作過刻瓷作品,也多為業餘愛好,並非專業從事刻瓷藝術。上世紀60年代前後,民間偶見有挑擔子走街串巷的工匠,從事在碗內或碗底雕刻姓氏的手藝,雖也是一種刻瓷,只是十分簡單粗糙,不能算是一種藝術。

丁邦海編著的《中國刻瓷藝術》(一)

圖1-16,1957年,《北京日報》刊登照片,陳永昌隨父學藝,子承父業

20世紀70年代初,刻瓷藝術在山東淄博得以復興。山東淄博為魯中重地,齊國故都,8000年前就創造了陶文化,陶器的生產可追溯到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瓷器的生產不晚於隋唐時代。明清以來淄博地區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陶瓷產地。1972年,淄博著名陶瓷藝術家朱一圭先生在區領導的支持下,成立了博山區工藝美術廠,開發生產魯硯。期間受金石名家、魯硯大師石可先生的指點,使用刻硯刀具在瓷器釉面上雕刻形象,然後敷色顯形。從此,淄博出現了刻瓷藝術。

同時期,山東淄博瓷廠將刻瓷藝術列入了國家禮品項目。張明文先生為完成定製的外交禮品任務,受派與同事去青島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觀學習,向石可、鄭惠民先生學習刻瓷。回單位後帶領5位美校畢業學生成立了刻瓷組,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對淄博刻瓷藝術的創作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30多年來,張明文先生對刻瓷藝術工藝和技法進行了大膽創新突破。不僅培養了一批刻瓷藝術人才,同時創作了大量的刻瓷藝術作品,並在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展覽或現場表演。1989年10月,受輕工部委託,張先生編寫了《全國陶瓷行業刻瓷工技術等級標準》。由於其成就卓著,2006年12月被評為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馬林先生擅長雕刻人物肖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其肖像刻瓷藝術代表當時最高水平。1979年在北京參展時,曾被鄧穎超同志邀請到家裡,委託其為周總理刻制肖像。自1978年肖像刻瓷作品選為國家禮品以來,馬林先生有多件肖像刻瓷精品由國家領導人贈送給多個國家的首腦、政要。其中美、英、法等國總統、首相來信致謝。

李梓源先生的刻瓷作品參加過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展覽,1982年獲得德國慕尼黑第34屆手工藝國際博覽會金質獎章和最佳成就者稱號。這是建國以來我國陶瓷工藝品在國際上獲得的第一枚金牌和第一個被授予最佳成就者稱號的陶瓷藝術家。

在山東淄博刻瓷藝術界,除上述幾位大師外,還湧現出一批在全國刻瓷藝術乃至工藝美術界較有影響的刻瓷藝術家。包括尹幹、閻先公、羅曉東、董善習、李世典、呂泉、孫兆寶、信德勝、王一君等。他們都身懷刻瓷絕技,作品風格各異,在全國性刻瓷藝術大賽及工藝美術創作評比中屢獲大獎。2000年,董善習先生編著出版的《刻瓷藝術》一書,介紹了刻瓷藝術基本工藝和技法,為刻瓷藝術的普及和推廣作出了貢獻。

山東淄博刻瓷藝術的興旺發展與其它藝術一樣,離不開黨委、政府的鼓勵和扶持。當地黨委、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工藝美術協會、陶瓷協會等都對發展刻瓷藝術非常重視。成立了專門研究機構和專業協會,組織刻瓷藝術家走出去參加各種展會進行藝術交流。並且每兩年在山東淄博舉辦一次全國刻瓷藝術大賽,現已舉辦了五屆。大大促進了淄博和全國刻瓷藝術的蓬勃發展。1996年12月,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03週年,北京毛主席紀念堂正式收藏一件淄博刻瓷藝術家大型刻瓷作品《毛澤東肖像》(直徑1000mm),淄博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自前往參加收藏儀式。1997年6月,中共淄博市委、市政府與中國文聯組聯部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了題為“中國青年藝術家丁邦海、黃玉雙刻瓷藝術展”。這是刻瓷藝術歷史上第一次在北京舉辦的以刻瓷藝術為主題的展覽,引起強烈反響。展覽的大型刻瓷作品《江澤民肖像》(直徑1000mm)被中共中央辦公廳收藏。時任中國文聯黨組書記的高佔祥同志參觀展覽後欣然題詞“華夏一絕”。此次展覽對推動刻瓷藝術的發展意義非常深遠。目前山東省淄博市有40位以上刻瓷藝人獲得省級和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榮譽稱號,在全國絕無僅有。山東淄博的刻瓷藝術,無論是刻瓷的工藝技法還是創作題材以及刻瓷工具和瓷器型的運用,較之傳統刻瓷藝術都有了重大突破和發展,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較高水平。

在山東淄博刻瓷藝術快速發展的同時,全國其它地區的刻瓷藝術也有了令人欣喜的發展,包括陶瓷產區和非陶瓷產區。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刻瓷”傳承人陳永昌先生,系清末農工學堂刻瓷科首屆學員陳智光之子,得其父真傳,自制刻瓷工具,作品別具風格。特別是在壁厚只有0.3mm、局部0.1mm的瓷器上雕刻的作品,是目前見到的最薄胎的刻瓷藝術品。

北京市的茅子芳先生, 1984年開始在傳統刻瓷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嘗試在深色釉面上運用釉雕工藝,以寫實的手法刻制人物肖像作品,屬於較早掌握釉雕工藝的刻瓷藝術家。

除北京以外,刻瓷藝術在江蘇揚州也具有較大的影響。揚州刻瓷藝術出現於清朝末年,鼎盛時期的代表人物是江雨三、朱少甫兩位大師。他們對江蘇刻瓷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江雨三大師作品金石味特濃,風格粗狂、黑白分明、大刀闊斧、淋漓盡致、極盡韻味,有大家風範。江大師擅長在掛屏、花瓶、大碗、成套的盤、碟、湯匙等瓷器上雕刻鳥獸、花草、人物等。有寫意的,有兼工代寫的,無不神情畢現。朱少甫大師擅長花鳥、仕女,風格清麗飄逸,與江雨三大師風格有明顯區別。他多以手執刻線刀雕刻,以線條為主,刀法細膩,線條簡練、挺拔、俊逸,且遊絲線條運用得嫻熟自如。

江蘇揚州市工藝美術大師楊達生先生出身刻瓷世家,江雨三大師是其曾外祖父。祖父和父親也掌握刻瓷技藝,受家庭影響,楊達生先生自幼就喜歡在瓷器上刀刻玩耍,20歲時已基本掌握在厚瓷上刻字的藝術。1985年左右楊達生先生成功刻出薄胎瓷瓶,2006年至2009年,用三年的時間刻出了一件“傳世碗”。碗直徑360mm,壁厚0.8mm,碗中刻字深0.2mm。也是目前所知的在較薄胎的瓷器上創作的刻瓷藝術品之一。

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淮安市傳統刻瓷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季雲華先生為江蘇揚州刻瓷的傳承者。季先生早年跟隨伯父建喜公學習祖傳的刻瓷藝術,心追手摹,寒暑無間,終得其訣竅。在繼承傳統刻瓷藝術工藝技法的基礎上,創新突破,形成了個人的風格。季先生也是目前國內刻瓷界為數不多的,以釉雕工藝創作取得較高成就的刻瓷藝術家。季先生還對刻瓷藝術潛心研究,先後兩次在《中國工藝美術》雜誌上發表有關刻瓷藝術創作的論文。

江蘇蘇州刻瓷藝術家陸震宇先生的刻瓷作品獨具一格。滲入了蘇州地方元素,題材上較多反映諸如蘇州的古典園林,紫砂壺、明清傢俱、太湖賞石等。作品色彩上追求淡雅素靜的吳門畫派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姑蘇藝苑新葩”。

廣東潮州市邱培祥先生為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著名刻瓷藝術家。多年來在繼承傳統刻瓷工藝技法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和創新,創作的刻瓷作品風格多樣,題材豐富。作品追求明快、華麗,色彩對比強烈,讓人賞心悅目,極具觀賞價值。特別是在“中國紅”紅釉瓷板和瓷瓶上創作的刻瓷作品獨具特色。在全國性的展覽評比中,邱先生的刻瓷藝術作品獲得過幾十個大獎。

天津市緊鄰北京,是我國傳統文化較為濃郁的地區之一。刻瓷藝術在天津已成為非常有影響的工藝美術門類,在當代湧現出一批較有影響的刻瓷藝術家。 80歲高齡的華非老人,是天津著名的篆刻家、書法家、畫家、陶瓷藝術家、文物收藏家、鑑賞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刻瓷藝術家。華老拜過的老師及交往的業內人士都是中國頂尖級的文化大師,因此,其作品有較高的品位。華老對刻瓷藝術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培養了一批造詣很深的刻瓷藝術人才。

除華非老人外,天津近年湧現出的優秀刻瓷藝術家還有吳龍元 、馬魏華、孟昭麗、吳沛霖、陳起平等。吳龍元先生1962年開始研究刻瓷藝術。他改革的“陶瓷刻刀”被國家授予實用新型專利;2002年“瓷、石速雕工藝”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

馬魏華先生是天津市知名書法家。由中國郵政出品的《漢字的衍化與發展——刻瓷藝術郵票集》已經問世,這是世界首部以“漢字衍化與發展”為主題的刻瓷藝術個性化郵票集。郵票集內展示的158幅書法刻瓷藝術品是馬先生歷時12年創作完成的。郵票集共三冊,包含158枚個性化郵票,集中了篆、隸、草、行、楷五種漢字形式,包括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漢印、古隸等。

孟昭麗女士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師承全國著名書畫篆刻家孫其峰先生,在書法,繪畫,篆刻,瓷刻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2000年出版發行了《瓷刻藝術》一書,介紹了刻瓷藝術的發展與基礎技法,為在天津普及刻瓷藝術產生了影響。

吳沛霖先生,現為天津市老年大學刻瓷專業教員。吳先生從原崗位退休後選擇普及刻瓷藝術作為老有所為、服務社會的工作方向。在自己堅持刻瓷創作的同時,2005年把刻瓷藝術引進老年大學和市民學校的課堂。老年人學刻瓷已經成為天津市的一道風景。吳先生撰寫的《教您學刻瓷》一書,成為老年大學刻瓷專業的教材。2010年,他編制了一套視頻教學演示文稿,可視性強,深受老年朋友們的歡迎。吳先生還在老年網站開闢了“瓷刻藝術沙龍”版塊,使老年人不出家門就能與外界進行刻瓷藝術交流。吳先生的教學還被列入天津市遠程教育計劃,今後可以讓喜歡刻瓷藝術的人們在社區、在家裡就能系統地學到刻瓷藝術專業知識。2011年,吳先生刻瓷作品《甲骨文》獲得“華光杯”第五屆全國刻瓷藝術作品大賽銀獎,2012年,《聽蟬》獲得“國華杯”第三十八屆山東省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大賽金獎。

陳起平先生是美術專業的科班生,中學美術教師。上世紀八十年代,陳先生接觸刻瓷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是天津市刻瓷界卓有成就的求索者之一。他在承襲傳統刻瓷的基礎上廣泛吸取當代大家經驗,作品形成鮮明的風格,成為天津市刻瓷藝術界的佼佼者。是天津市以刻瓷藝術為主項被評出的第一位工藝美術大師。

河北省陶瓷藝術大師,唐山市工藝美術大師劉小剛先生,早年跟父親學習刻瓷藝術。以釉雕工藝雕刻山水和風景,其作品獨具一格,曾多次參加全國刻瓷藝術大賽並獲獎,是目前河北省刻瓷藝術界的優秀代表。

陝西省西安市的劉五四先生初學刻瓷時,既無師承,又不諳門徑,憑著對刻瓷藝術執著的追求,不斷探索,終於成為一名刻瓷新秀。劉先生生長在古都西安。典雅古拙的西周金文,神采飛揚的四神瓦當,純樸清新的畫像磚石,都是他取之不盡的藝術源泉。無論是石雕獅盤、秦俑頭像,還是車馬出行圖,都是他創作的題材。其作品《齊白石大師肖像及篆刻》獲得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銅獎。

目前,除山東淄博為最大的刻瓷藝術創作基地外,全國其它地區從事刻瓷藝術創作的藝術家越來越多。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唐山市、山東省的青島、濟南,黑龍江省、江蘇省的淮安、蘇州、揚州,江西省的景德鎮,河南省、廣東省、陝西省和山西省等地。近年,在每屆全國刻瓷藝術大賽及工藝美術作品大賽上,都有山東淄博以外的刻瓷藝術作品獲獎。特別是山東淄博職業學院、淄博市老年大學、天津老年大學等院校專門設有刻瓷藝術專業班,由專職老師教授刻瓷藝術。刻瓷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被越來越多的人們喜愛、青睞。其在中國工藝美術界的影響越來越大,正形成以山東淄博為中心輻射全國的局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