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已經有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這裡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鮮為人知的是,在清朝時期,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遲緩甚至停滯不前的情況,它是由滿清推出的一件政策造成的,這就是鮮為人知的“柳條邊”禁關政策。

柳條邊,顧名思義就是一道邊牆,深挖壕溝,然後沿壕溝邊插植柳樹,形成長長的邊牆,所以又叫條子邊或者叫盛京邊牆、柳城。

"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已經有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這裡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鮮為人知的是,在清朝時期,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遲緩甚至停滯不前的情況,它是由滿清推出的一件政策造成的,這就是鮮為人知的“柳條邊”禁關政策。

柳條邊,顧名思義就是一道邊牆,深挖壕溝,然後沿壕溝邊插植柳樹,形成長長的邊牆,所以又叫條子邊或者叫盛京邊牆、柳城。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陪都盛京瀋陽

"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已經有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這裡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鮮為人知的是,在清朝時期,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遲緩甚至停滯不前的情況,它是由滿清推出的一件政策造成的,這就是鮮為人知的“柳條邊”禁關政策。

柳條邊,顧名思義就是一道邊牆,深挖壕溝,然後沿壕溝邊插植柳樹,形成長長的邊牆,所以又叫條子邊或者叫盛京邊牆、柳城。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陪都盛京瀋陽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保護“龍興之地”建造“柳條邊”

東北地區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強大的建州女真起源於此,公元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這裡稱帝建國,史稱後金,然後大舉進攻明朝,攻破山海關後,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建立清朝之後,滿清統治者將北京設為他們的統治中心。

東北是他們發跡起家之地,被滿族視為“龍興之地”,將盛京設為陪都,為了加強對東北的進一步管理,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以及黑龍江將軍,但對東北的管理,和行政方式有別於中原內地,特別是在公元1638年,皇太極開始下令嚴禁在東北龍興之地進行開荒種植,將大片耕地封禁起來,圍而不墾,這就是著名的“禁關令”。

通過“柳條邊”劃定範圍,嚴禁人們進入。

清朝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的最終目是限制中原內的漢人(包括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貧苦農民)和朝鮮人、蒙古人進入邊內採摘名貴藥材人蔘和東珠,打獵以及墾荒種地。你要是進入禁地,必須有專門的地方政府開具的票才能出入。

"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已經有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這裡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鮮為人知的是,在清朝時期,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遲緩甚至停滯不前的情況,它是由滿清推出的一件政策造成的,這就是鮮為人知的“柳條邊”禁關政策。

柳條邊,顧名思義就是一道邊牆,深挖壕溝,然後沿壕溝邊插植柳樹,形成長長的邊牆,所以又叫條子邊或者叫盛京邊牆、柳城。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陪都盛京瀋陽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保護“龍興之地”建造“柳條邊”

東北地區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強大的建州女真起源於此,公元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這裡稱帝建國,史稱後金,然後大舉進攻明朝,攻破山海關後,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建立清朝之後,滿清統治者將北京設為他們的統治中心。

東北是他們發跡起家之地,被滿族視為“龍興之地”,將盛京設為陪都,為了加強對東北的進一步管理,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以及黑龍江將軍,但對東北的管理,和行政方式有別於中原內地,特別是在公元1638年,皇太極開始下令嚴禁在東北龍興之地進行開荒種植,將大片耕地封禁起來,圍而不墾,這就是著名的“禁關令”。

通過“柳條邊”劃定範圍,嚴禁人們進入。

清朝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的最終目是限制中原內的漢人(包括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貧苦農民)和朝鮮人、蒙古人進入邊內採摘名貴藥材人蔘和東珠,打獵以及墾荒種地。你要是進入禁地,必須有專門的地方政府開具的票才能出入。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柳條邊的範圍

柳條邊是由土堤,柳樹和壕溝組成。總體寬高度約一米,總長度約1300公里,成“人”字形結構橫亙在遼闊的東北平原上,先挖寬八尺,底寬五尺,深八尺的到梯形壕溝,挖出的土統一放在壕溝內側,土堤與壕溝並行,土堤上每隔五尺插三棵柳條,柳條之間再用繩子進行連接,稱之為“插柳結繩”。整個東北地區的柳條邊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交匯點位於今天的遼寧省開原縣的威遠堡鎮,然後分三條放射狀向北到黑龍江邊,向西南至山海關和向東南延伸渤海。

柳條邊在遼闊的東北平原上,是不起眼的,顯示得微乎其微,他並不像萬里長城那樣有非常重大的軍事意義,因為他沒有非常險峻的防禦工程體系,沒有堅固的城牆,只有窄窄的小溝,而它的能起到的作用,是一條禁區的界線,也成了東北地區的相互連接的一條交通通道,設置的門只是一個稽查的小關卡。

"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已經有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這裡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鮮為人知的是,在清朝時期,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遲緩甚至停滯不前的情況,它是由滿清推出的一件政策造成的,這就是鮮為人知的“柳條邊”禁關政策。

柳條邊,顧名思義就是一道邊牆,深挖壕溝,然後沿壕溝邊插植柳樹,形成長長的邊牆,所以又叫條子邊或者叫盛京邊牆、柳城。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陪都盛京瀋陽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保護“龍興之地”建造“柳條邊”

東北地區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強大的建州女真起源於此,公元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這裡稱帝建國,史稱後金,然後大舉進攻明朝,攻破山海關後,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建立清朝之後,滿清統治者將北京設為他們的統治中心。

東北是他們發跡起家之地,被滿族視為“龍興之地”,將盛京設為陪都,為了加強對東北的進一步管理,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以及黑龍江將軍,但對東北的管理,和行政方式有別於中原內地,特別是在公元1638年,皇太極開始下令嚴禁在東北龍興之地進行開荒種植,將大片耕地封禁起來,圍而不墾,這就是著名的“禁關令”。

通過“柳條邊”劃定範圍,嚴禁人們進入。

清朝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的最終目是限制中原內的漢人(包括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貧苦農民)和朝鮮人、蒙古人進入邊內採摘名貴藥材人蔘和東珠,打獵以及墾荒種地。你要是進入禁地,必須有專門的地方政府開具的票才能出入。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柳條邊的範圍

柳條邊是由土堤,柳樹和壕溝組成。總體寬高度約一米,總長度約1300公里,成“人”字形結構橫亙在遼闊的東北平原上,先挖寬八尺,底寬五尺,深八尺的到梯形壕溝,挖出的土統一放在壕溝內側,土堤與壕溝並行,土堤上每隔五尺插三棵柳條,柳條之間再用繩子進行連接,稱之為“插柳結繩”。整個東北地區的柳條邊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交匯點位於今天的遼寧省開原縣的威遠堡鎮,然後分三條放射狀向北到黑龍江邊,向西南至山海關和向東南延伸渤海。

柳條邊在遼闊的東北平原上,是不起眼的,顯示得微乎其微,他並不像萬里長城那樣有非常重大的軍事意義,因為他沒有非常險峻的防禦工程體系,沒有堅固的城牆,只有窄窄的小溝,而它的能起到的作用,是一條禁區的界線,也成了東北地區的相互連接的一條交通通道,設置的門只是一個稽查的小關卡。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清代柳條邊十六邊門分佈表(由東至西)

流犯成了柳條邊的建設者

建設柳條邊的人肯定不是八旗子弟,滿清貴族,恰恰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當然,流徒和罪犯成了最佳人選,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奉天府尹張尚賢奏稱:"近有流徙人犯修造工程贖罪之例,有力者已認工程。"說的就是修建柳條邊的工程。

在清朝初期,有很多不甘心亡國的明末反清鬥士,在被捕之後和刑徒們一起往往被遣發到盛京(瀋陽),在今天的開元縣附近有個叫尚陽堡的地方,就是清朝初年流犯的聚集地,在這裡接受勞動改造,康熙初年據史料記載,這裡的流犯大約有3500餘人,如果把流犯的家屬包含在內,有將近6000人。

"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已經有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這裡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鮮為人知的是,在清朝時期,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遲緩甚至停滯不前的情況,它是由滿清推出的一件政策造成的,這就是鮮為人知的“柳條邊”禁關政策。

柳條邊,顧名思義就是一道邊牆,深挖壕溝,然後沿壕溝邊插植柳樹,形成長長的邊牆,所以又叫條子邊或者叫盛京邊牆、柳城。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陪都盛京瀋陽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保護“龍興之地”建造“柳條邊”

東北地區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強大的建州女真起源於此,公元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這裡稱帝建國,史稱後金,然後大舉進攻明朝,攻破山海關後,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建立清朝之後,滿清統治者將北京設為他們的統治中心。

東北是他們發跡起家之地,被滿族視為“龍興之地”,將盛京設為陪都,為了加強對東北的進一步管理,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以及黑龍江將軍,但對東北的管理,和行政方式有別於中原內地,特別是在公元1638年,皇太極開始下令嚴禁在東北龍興之地進行開荒種植,將大片耕地封禁起來,圍而不墾,這就是著名的“禁關令”。

通過“柳條邊”劃定範圍,嚴禁人們進入。

清朝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的最終目是限制中原內的漢人(包括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貧苦農民)和朝鮮人、蒙古人進入邊內採摘名貴藥材人蔘和東珠,打獵以及墾荒種地。你要是進入禁地,必須有專門的地方政府開具的票才能出入。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柳條邊的範圍

柳條邊是由土堤,柳樹和壕溝組成。總體寬高度約一米,總長度約1300公里,成“人”字形結構橫亙在遼闊的東北平原上,先挖寬八尺,底寬五尺,深八尺的到梯形壕溝,挖出的土統一放在壕溝內側,土堤與壕溝並行,土堤上每隔五尺插三棵柳條,柳條之間再用繩子進行連接,稱之為“插柳結繩”。整個東北地區的柳條邊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交匯點位於今天的遼寧省開原縣的威遠堡鎮,然後分三條放射狀向北到黑龍江邊,向西南至山海關和向東南延伸渤海。

柳條邊在遼闊的東北平原上,是不起眼的,顯示得微乎其微,他並不像萬里長城那樣有非常重大的軍事意義,因為他沒有非常險峻的防禦工程體系,沒有堅固的城牆,只有窄窄的小溝,而它的能起到的作用,是一條禁區的界線,也成了東北地區的相互連接的一條交通通道,設置的門只是一個稽查的小關卡。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清代柳條邊十六邊門分佈表(由東至西)

流犯成了柳條邊的建設者

建設柳條邊的人肯定不是八旗子弟,滿清貴族,恰恰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當然,流徒和罪犯成了最佳人選,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奉天府尹張尚賢奏稱:"近有流徙人犯修造工程贖罪之例,有力者已認工程。"說的就是修建柳條邊的工程。

在清朝初期,有很多不甘心亡國的明末反清鬥士,在被捕之後和刑徒們一起往往被遣發到盛京(瀋陽),在今天的開元縣附近有個叫尚陽堡的地方,就是清朝初年流犯的聚集地,在這裡接受勞動改造,康熙初年據史料記載,這裡的流犯大約有3500餘人,如果把流犯的家屬包含在內,有將近6000人。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乾隆皇帝

清朝政府對東北政策變化

清朝政府對東北實行,柳條邊政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別政策,從清朝的建立到滅亡,對東北的政策基本上是封禁的,“闖關東”一詞的出現,可見當時環境的惡劣。

但這中間也是有所變化的,對東北地區封禁最嚴厲的是乾隆年間,乾隆為了徹底的對東北地區實行禁封,他甚至下令停止往東北地區發遣罪犯,更甚至對一些辦事不力的官員進行嚴懲,乾隆11年和乾隆41年,清政府嚴重處理了奉天的府尹和盛京的將軍,原因就是阻止進入邊內的流民不力。

"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已經有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這裡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鮮為人知的是,在清朝時期,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遲緩甚至停滯不前的情況,它是由滿清推出的一件政策造成的,這就是鮮為人知的“柳條邊”禁關政策。

柳條邊,顧名思義就是一道邊牆,深挖壕溝,然後沿壕溝邊插植柳樹,形成長長的邊牆,所以又叫條子邊或者叫盛京邊牆、柳城。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陪都盛京瀋陽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保護“龍興之地”建造“柳條邊”

東北地區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強大的建州女真起源於此,公元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這裡稱帝建國,史稱後金,然後大舉進攻明朝,攻破山海關後,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建立清朝之後,滿清統治者將北京設為他們的統治中心。

東北是他們發跡起家之地,被滿族視為“龍興之地”,將盛京設為陪都,為了加強對東北的進一步管理,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以及黑龍江將軍,但對東北的管理,和行政方式有別於中原內地,特別是在公元1638年,皇太極開始下令嚴禁在東北龍興之地進行開荒種植,將大片耕地封禁起來,圍而不墾,這就是著名的“禁關令”。

通過“柳條邊”劃定範圍,嚴禁人們進入。

清朝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的最終目是限制中原內的漢人(包括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貧苦農民)和朝鮮人、蒙古人進入邊內採摘名貴藥材人蔘和東珠,打獵以及墾荒種地。你要是進入禁地,必須有專門的地方政府開具的票才能出入。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柳條邊的範圍

柳條邊是由土堤,柳樹和壕溝組成。總體寬高度約一米,總長度約1300公里,成“人”字形結構橫亙在遼闊的東北平原上,先挖寬八尺,底寬五尺,深八尺的到梯形壕溝,挖出的土統一放在壕溝內側,土堤與壕溝並行,土堤上每隔五尺插三棵柳條,柳條之間再用繩子進行連接,稱之為“插柳結繩”。整個東北地區的柳條邊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交匯點位於今天的遼寧省開原縣的威遠堡鎮,然後分三條放射狀向北到黑龍江邊,向西南至山海關和向東南延伸渤海。

柳條邊在遼闊的東北平原上,是不起眼的,顯示得微乎其微,他並不像萬里長城那樣有非常重大的軍事意義,因為他沒有非常險峻的防禦工程體系,沒有堅固的城牆,只有窄窄的小溝,而它的能起到的作用,是一條禁區的界線,也成了東北地區的相互連接的一條交通通道,設置的門只是一個稽查的小關卡。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清代柳條邊十六邊門分佈表(由東至西)

流犯成了柳條邊的建設者

建設柳條邊的人肯定不是八旗子弟,滿清貴族,恰恰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當然,流徒和罪犯成了最佳人選,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奉天府尹張尚賢奏稱:"近有流徙人犯修造工程贖罪之例,有力者已認工程。"說的就是修建柳條邊的工程。

在清朝初期,有很多不甘心亡國的明末反清鬥士,在被捕之後和刑徒們一起往往被遣發到盛京(瀋陽),在今天的開元縣附近有個叫尚陽堡的地方,就是清朝初年流犯的聚集地,在這裡接受勞動改造,康熙初年據史料記載,這裡的流犯大約有3500餘人,如果把流犯的家屬包含在內,有將近6000人。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乾隆皇帝

清朝政府對東北政策變化

清朝政府對東北實行,柳條邊政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別政策,從清朝的建立到滅亡,對東北的政策基本上是封禁的,“闖關東”一詞的出現,可見當時環境的惡劣。

但這中間也是有所變化的,對東北地區封禁最嚴厲的是乾隆年間,乾隆為了徹底的對東北地區實行禁封,他甚至下令停止往東北地區發遣罪犯,更甚至對一些辦事不力的官員進行嚴懲,乾隆11年和乾隆41年,清政府嚴重處理了奉天的府尹和盛京的將軍,原因就是阻止進入邊內的流民不力。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柳條邊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滿清政府的這種政策顯然是影響東北經濟發展的,影響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大團結,也導致東北地區人口流失嚴重。

明末時期東北地區的軍民約300萬人口,實行禁邊後,人口寥寥無幾。人口的銳減直接導致邊疆的不穩定性,他給朝鮮人、日本人和北方的俄國人有了可乘之機,俄國開始不斷的蠶食中國的領土,因為人口的減少,被沙俄侵佔的東北廣大土地很多年之後,清朝政府竟然還一無所知。

"

東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已經有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這裡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鮮為人知的是,在清朝時期,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出現了遲緩甚至停滯不前的情況,它是由滿清推出的一件政策造成的,這就是鮮為人知的“柳條邊”禁關政策。

柳條邊,顧名思義就是一道邊牆,深挖壕溝,然後沿壕溝邊插植柳樹,形成長長的邊牆,所以又叫條子邊或者叫盛京邊牆、柳城。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陪都盛京瀋陽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保護“龍興之地”建造“柳條邊”

東北地區是滿清的“龍興之地”,強大的建州女真起源於此,公元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在這裡稱帝建國,史稱後金,然後大舉進攻明朝,攻破山海關後,入主中原,統一全國,建立清朝之後,滿清統治者將北京設為他們的統治中心。

東北是他們發跡起家之地,被滿族視為“龍興之地”,將盛京設為陪都,為了加強對東北的進一步管理,設置了盛京將軍,寧古塔(吉林),以及黑龍江將軍,但對東北的管理,和行政方式有別於中原內地,特別是在公元1638年,皇太極開始下令嚴禁在東北龍興之地進行開荒種植,將大片耕地封禁起來,圍而不墾,這就是著名的“禁關令”。

通過“柳條邊”劃定範圍,嚴禁人們進入。

清朝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的最終目是限制中原內的漢人(包括山東、河北、河南、山西等省貧苦農民)和朝鮮人、蒙古人進入邊內採摘名貴藥材人蔘和東珠,打獵以及墾荒種地。你要是進入禁地,必須有專門的地方政府開具的票才能出入。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柳條邊的範圍

柳條邊是由土堤,柳樹和壕溝組成。總體寬高度約一米,總長度約1300公里,成“人”字形結構橫亙在遼闊的東北平原上,先挖寬八尺,底寬五尺,深八尺的到梯形壕溝,挖出的土統一放在壕溝內側,土堤與壕溝並行,土堤上每隔五尺插三棵柳條,柳條之間再用繩子進行連接,稱之為“插柳結繩”。整個東北地區的柳條邊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交匯點位於今天的遼寧省開原縣的威遠堡鎮,然後分三條放射狀向北到黑龍江邊,向西南至山海關和向東南延伸渤海。

柳條邊在遼闊的東北平原上,是不起眼的,顯示得微乎其微,他並不像萬里長城那樣有非常重大的軍事意義,因為他沒有非常險峻的防禦工程體系,沒有堅固的城牆,只有窄窄的小溝,而它的能起到的作用,是一條禁區的界線,也成了東北地區的相互連接的一條交通通道,設置的門只是一個稽查的小關卡。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清代柳條邊十六邊門分佈表(由東至西)

流犯成了柳條邊的建設者

建設柳條邊的人肯定不是八旗子弟,滿清貴族,恰恰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當然,流徒和罪犯成了最佳人選,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奉天府尹張尚賢奏稱:"近有流徙人犯修造工程贖罪之例,有力者已認工程。"說的就是修建柳條邊的工程。

在清朝初期,有很多不甘心亡國的明末反清鬥士,在被捕之後和刑徒們一起往往被遣發到盛京(瀋陽),在今天的開元縣附近有個叫尚陽堡的地方,就是清朝初年流犯的聚集地,在這裡接受勞動改造,康熙初年據史料記載,這裡的流犯大約有3500餘人,如果把流犯的家屬包含在內,有將近6000人。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乾隆皇帝

清朝政府對東北政策變化

清朝政府對東北實行,柳條邊政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別政策,從清朝的建立到滅亡,對東北的政策基本上是封禁的,“闖關東”一詞的出現,可見當時環境的惡劣。

但這中間也是有所變化的,對東北地區封禁最嚴厲的是乾隆年間,乾隆為了徹底的對東北地區實行禁封,他甚至下令停止往東北地區發遣罪犯,更甚至對一些辦事不力的官員進行嚴懲,乾隆11年和乾隆41年,清政府嚴重處理了奉天的府尹和盛京的將軍,原因就是阻止進入邊內的流民不力。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柳條邊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

滿清政府的這種政策顯然是影響東北經濟發展的,影響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大團結,也導致東北地區人口流失嚴重。

明末時期東北地區的軍民約300萬人口,實行禁邊後,人口寥寥無幾。人口的銳減直接導致邊疆的不穩定性,他給朝鮮人、日本人和北方的俄國人有了可乘之機,俄國開始不斷的蠶食中國的領土,因為人口的減少,被沙俄侵佔的東北廣大土地很多年之後,清朝政府竟然還一無所知。

滿清在東北的一個政策,導致人口銳減,沙俄侵佔中國領土有機會了

黑龍江軍民擊沉沙俄艦船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