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藝術市場正在“迎合”著千禧一代的口味


在中國,藝術市場正在“迎合”著千禧一代的口味

千禧一代(Millennials)這個詞來源於美國文化,又名為Y世代(Generation Y),特指1982年 - 2000年出生的群體。去年8月,美國信託公司(U.S. Trust)對高淨值藏家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千禧一代的藝術品藏家正逐步影響著美國藝術市場。而在中國,藝術市場也在“迎合”著千禧一代的口味:無論從虛擬的網絡世界,還是線下畫廊藝博會的推陳出新,都在熱情擁抱著這個世代。

拍賣行

根據Artsy發表的《千禧一代藏家將重洗藝術市場的遊戲規則?》,千禧一代和科技感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繫。千禧一代藏家更喜歡並且善於利用科學技術在網上發現和購買藝術品,並且他們認為網絡也為藝術收藏提供了便利性。而相關報道也不在少數,比如adweek網站發佈的文章Influencing the Art Market: Milliennial collectors, Social Media and Ecommerce(《影響著藝術市場:千禧一代收藏家,社交媒體和電商》)提到由於千禧一代藏家在社交媒體的時代中成長,更注重視覺上的和生活方式型的消費體驗。因此,通過策劃主題型的拍賣專場,把潮流藝術帶入拍賣行,進而再利用傳媒和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吸引更多千禧一代藏家,成為中國藝術市場一件值得關注的事。

在中國,藝術市場正在“迎合”著千禧一代的口味

▲2019年4月1日香港蘇富比“NIGOLDENEYE® Vol. 1”拍賣專場

例如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部主管寺瀬由紀曾經策劃的與日本潮流教父,DJ和唱片製作人NIGO合作的私人藏品拍賣,還有與韓國明星T.O.P合作的專場“#TTOP”都引起社交媒體的大肆報道,也讓蘇富比這個名字獲得不少年輕人的青睞。

在中國,藝術市場正在“迎合”著千禧一代的口味

▲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部主管寺瀬由紀

而今年4月1日,NIGO再一次與蘇富比合作舉辦私人收藏專場“NIGOLDENEYE® Vol. 1”,吸引了眾多千禧一代藏家參與。在這場拍賣會中,估值本為600萬至800萬港元的《THE KAWS ALBUM》畫作以1.159億港元成交,引發了一系列關於千禧一代藏家影響力的話題,社交網絡也掀起一陣熱議。藝術家本人在自己的Instagram上發表不可置信的迴應:What a strange morning… Do I think my work should sell for this much? - No ; Did I arrive at my studio this morning the same time I always do? - Yes ; Will I do the same tomorrow ? Yes ; Have a good day!(多麼奇怪的早晨… 我認為我的作品應該賣這麼貴嗎?-不;我今天還是像往常一樣到我的工作室嗎?是的;明天我還會這麼做嗎?對。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在中國,藝術市場正在“迎合”著千禧一代的口味

▲KAWS在Instagram的迴應

TIPS

在中國拍賣領域,除了探討由寺瀬由紀精心策劃的專題拍賣等,我們同時也需要把目光轉向北美拍賣市場,從中獲得一些讓年輕藏家走進當代拍賣行的新靈感。美國雜誌《安邸》編輯Carly Olson就在Yahoo官網上發表過以美國費裡曼拍賣行為例,北美拍賣行近年如何運用一些新戰略吸引更多年輕藏家的言論:

  • 年輕的、新興的藝術設計和收藏家或許不會花錢來收藏一副達芬奇的鉅作《救世主》,但會願意去收藏一些可以用來裝飾自己房子的藝術作品。而且隨著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和令人感到太過嚴肅的拍賣過程,一大批精通設計和藝術的潛在年輕買家都躲在電子屏幕的後面。所以,拍賣行可為年輕的,新的人群提供特定的銷售時刻,同時專注於用有趣輕鬆的拍賣體驗感來吸引年輕藏家。1. 例如像美國費裡曼拍賣行曾成功實施的戰略一樣,選擇一個週五的晚上把拍賣行像畫廊一樣向公眾開放,派放寫有拍賣流程的小冊子,並向公眾拍賣大部分單價低於1000美元的藏品,用於吸引剛開始收藏或者想要用藏品做家居裝飾的年輕人。2. 佳士得(美國)也曾經與其他藝術機構合作,在工作日的晚上於倫敦的一個拍賣分部舉行休閒的“after work hours” (下班後)雞尾酒會,也向所有的公眾開放,拍賣奧黛麗赫本系列藏品。
  • 蘇富比(美國)則使用數字化營銷戰略來吸引年輕藏家,通過在拍賣行安裝電視軟件(TV app)打造VR體驗感來展示藏品,吸引千禧一代:當藏家帶上耳機便可以擁有新維度的藝術作品體驗。

藝博會

與拍賣行的潮流玩法不同的是,在中國藝術市場,一些藝博會選擇用更親民的方式來吸引千禧一代的藏家。從今年藝術北京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到,觀展人數達到12萬人次,最⾼單價成交額500萬人民幣,現場購買3件以上作品的買家⽐例增長15%,並且3-5萬元的售價最受歡迎。

在中國,藝術市場正在“迎合”著千禧一代的口味

▲2019藝術北京大數據統計

藝術北京官方表示,這些數據不僅表明大眾擁有更強烈的藝術消費觀念,而且由於藝術北京今年致力於收藏方向的多元化和藏家隊伍的年輕化,重點推出“90後影像藝術提名展”主題展覽和“版畫的魅力”專題展等,為博覽會吸引了不少千禧一代藏家。當代藝術畫廊參展數量減少、增加多層級藝術品收藏和消費,關注“千禧⼀代“的購買⼒等等⾏為都在顯現2019年藝術北京正在慢慢解鎖一個新的玩法:“本⼟化”才能讓藝博會獲得更多年輕藏家。

在中國,藝術市場正在“迎合”著千禧一代的口味

▲2019藝術北京“版畫的魅力“專題展

值得一提的是,千禧一代藏家在今年的香港巴塞爾(Art Basel)成為一個活躍話題。眾多媒體報導重點都指向亞洲年輕藏家對香港巴塞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不僅有更多的年輕藏家參與到今年的博覽會中,同時這群藏家都來自於亞洲各個地方。其中比較明顯的原因是千禧一代藏家更願意去購買價位較低的藝術品,而香港巴塞爾滿足了這一世代人的心理價位需求。比如第一財經報導,世界畫廊出售的臺灣藝術家吳季璁的作品標價6000美元,受到35歲以下藏家的喜愛。

在中國,藝術市場正在“迎合”著千禧一代的口味

▲2019香港巴塞爾現場

TIPS

當中國的各大藝博會熱情迎接千禧一代藏家的時候,是否也應該為中國的新興畫廊和青年藝術家留有一席之地?自由撰稿人Y-Jean Mun-Delsalle在她的文章The Art Fair Boom Is Forever Changing the Way the Art Market Does Business (《藝博會的熱潮正在永遠改變藝術市場的經營模式》) 中指出,⼤量新藝博會的出現也會對⼀些新畫廊和新藝術家造成⼀定程度上不好的影響:因為基本上所有的藝博會都會選擇較為知名的畫廊來互相成就,但是這⼀現象會給⼀些不知名的新的畫廊施加壓力。所以作為具有服務性質的活動,除了把目光放在千禧一代藏家身上,是否能考慮到新興畫廊和青年藝術家的存在也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畫廊

2018年,雅昌在報導上海本地畫廊策略時,提到了華府藝術空間藝術總監吳放,藝術門畫廊上海空間首席運營官張勇和獅語畫廊總經理席語對本地畫廊經營策略的探討,他們都認為經營好畫廊需要去迎合市場,探索年輕人對藝術的喜好。所以通過與新銳藝術家合作,是畫廊吸引80、90後藏家的一個經營方式。去年,許多中國的畫廊推出了8090後新銳藝術家的展覽,如BANK畫廊孫一鈿個展,香格納畫廊(上海)茅昊楠個展和劉毅個展。

今年,雖然上半年剛過去,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國內眾多畫廊依舊對新銳藝術家保持持續的熱情,推出了不少個展和群展,吸引千禧一代的年輕藏家。其中有阿拉里奧畫廊(上海)推出的鄭煥個展和權河允個展,德玉堂畫廊推出的祁磊個展,馬凌畫廊推出的賴志勝、關尚智和胡向前群展,沒頂畫廊推出的沈莘個展,還有亞洲當代藝術空間的鄭文昕個展等等。通過這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中國畫廊試圖用一種更為沉靜的方式來與年輕藏家們對話。

在中國,藝術市場正在“迎合”著千禧一代的口味

▲2019阿拉里奧畫廊(上海)鄭煥個展

TIPS

根據Medium網站對千禧一代和畫廊之間的關係探討,需要注意的是,敘事性(story-telling)的感覺是92%的千禧一代藏家非常追求的一件事:投資是首要,但在購買藝術品時能有一番有趣的或比較有意義的體驗也很重要。而這樣豐富的體驗依舊是社交媒體能帶來的。或許,畫廊經營者們應該在你們的地盤見一見未來的年輕藏家客戶們,和他們聊一聊,從中發掘如何運用社交媒體來給他們製造體驗感的方法。畢竟,社交媒體的用處不僅僅是打廣告。

總的來說,不管是拍賣行、藝博會還是畫廊,吸引千禧一代確實是迎合藝術市場的一種營銷方式。但同時,在這個市場,我們或許也要明白一件事:接納和吸引千禧一代也是這些空間能成為一個好的藝術交流中心的基本素養之一。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藝術市場通訊》,版權歸Arts & Collections Co. 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轉載合作請聯繫編輯(微信:ccy-130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