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藝術 手工藝 攝影 文化 柴埠溪奇石根藝 柴埠溪奇石根藝 2017-07-31

現在無論是奇石市場,還是全國各展銷會上,一方面, 奇石交易都呈現萎縮現象;而另一方面又不惜血本配豪華底座:本來五千元可賣出的奇石,感覺不請“專家策劃”、不請“大師”用高檔材質、配豪華底座,就顯得這奇石沒有檔次,於是 配了豪華底座,奇石更有“檔次”了,導致成本越來越貴,低於一萬不能賣; 可誰知市場不認可,奇石還是不好出手。尤其是一些“專家”在網絡上高談:“人靠衣裝、佛靠金裝。”“不上座,再好的奇石也只是素材。”“底座就是奇石的伯樂。”“底座,從配角到整體的藝術之變革。”"底座是使觀賞石走向藝術品的橋樑 。"“底座改變了觀賞石的命運。”“觀賞石為何搭配精緻的底座就能大幅增值?”“底座的重要功能就是補缺藏拙襯題。”等等言論,使廣大石友陷入迷惑之中。其本意就一句話:“包裝。”毋庸置疑,賞石藝術有別於其他一切人類藝術,人們追求的是自然美,這也就是賞石藝術的生命力所在,初心所在,永不能忘!

記得一位石友說過:“賞石界不缺石頭,缺的是文化 。”感觸很深。我們先來看看上述的觀點:“ 佛靠金裝、人靠衣裝。”這句話並非佛家語言,這句話只是世間的比喻,比喻什麼東西都要靠裝飾,靠包裝。《醒世恆言》卷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常言道:『佛是金裝,人是衣裝,世人眼孔淺的多,只有皮相,沒有骨相。』」這句話出的是諷刺,而不是真理!那為什麼觀音不鍍金呢!事實是佛本無相,只是人們凡夫執著於外像;鍍金,一是信佛者為了樹立佛至高無上的地位,若穿得破爛,自然被人瞧不起;二是信佛者為了佛光輝渡化自己、渡化眾生。這句常語能適用於奇石嗎?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1)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2)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3)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4)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5)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6)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7)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8)

這圖1---圖8到底誰是主角啊?“底座就是奇石的伯樂。”“底座,從配角到整體的藝術之變革。”這樣的變革符合賞石藝術的初心嗎?給人的感覺,就是木雕技藝不錯!

“不上座,再好的奇石也只是素材。”就用下面的圖說話吧: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9)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10)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11)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12)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13)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14)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15)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16)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17)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18)

以上這些圖9---圖18的無底座的奇石,有誰會在意他是否有無底座?按照有些“專家”與“大師”的策劃:圖9是不是要配一個鳥窩才是?圖10更要配上身姿與四肢才對?圖11要配一帝王椅?圖12要配一顆大樹......"底座是使觀賞石走向藝術品的橋樑 。"“底座改變了觀賞石的命運。”按照這種思想,這組奇石不配底座,永遠也無法成為賞石藝術品?不被人看好的命運也得不到改變?哪組奇石更受人們喜愛,使觀賞者產生深遠的聯想,答案不言而喻。

賞石藝術已經被國務院批准列為非物質文化傳統美術類。中國傳統藝術自古以來就崇尚自然美,並以自然為師。奇石藝術美的價值,就在於最大限度地、真實地表現自然美。羅丹說過“自然的美,美在自然。”盡其自然,永勿嬌糅造作!奇石之所以謂之藝術,而非純粹的工藝品,除了它在創作上的“天人合一”的獨特性及形式意味----自然美,還有它的藝術美----通過題材選擇、主題構思及作品命名等藝術表現手法,向觀眾傳達思想內容。所以,我們在審視客觀物象時,要善於抓住主要特徵,拋開次要之點,不要一味追求精確、清晰、像什麼,不僅事實上難以做到,面且還會使人感到虛假、不自然。這正如明代詩人王士禎在《帶經堂詩話》中所言:“古人詩畫,只取興會神到,若刻舟緣木求之,失真旨矣。”“打動我們的,並非山野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東西,而是人類想象力賦予它們的壯觀。令我讚賞的是人類如何輕易地與如何偉大的改變了自然。”(高爾基)因為我們在探索中已經懂得,任何事物的發現,只能標誌你創作的開始,怎樣達意,使作品有深度和力度,使人產生更廣泛、更深遠的聯想,這才是藝術創作的目的。我想奇石藝術也不可能例外。奇石取自千山萬水,可遇不可求,尋尋覓覓而得,來自千載一時。它不僅有千古歲月不朽之自然風貌,而且有舉世無雙之自然形態。怎樣評價、如何理解就因人而異。不同的審美主體(欣賞者)由於其審美情趣、生活閱歷、文化素質、藝術修養、倫理觀念等諸方面的不同,就會帶著特定的興趣、情感與愛好去進行欣賞與品評從而產生不同的審美結論。

譬如,同一塊具備作者個人感情色彩的奇石,欣賞者若理解了作者的意圖,或曾有過類似的經歷與體驗,就會產生共鳴,並對之大加讚賞。反之,如經歷不同,愛好各異,不能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認識作品,就會不以為然,認為平淡無奇。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雖然奇石的自然形態、質地、色彩和紋理,天成的畫面圖案或立體形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客觀存在的。但是,只要我們從奇石的外在屬性——質、形、色、勢與內在屬性——奇、巧、美、意兩方面去衡量,做到心中有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不僅能正確品評奇石之優劣高下,而且還能品出石頭的玄妙與真諦,從而感覺到生命與自然的交流,領略到大自然的輝煌與神奇。並非要用豪華底座來對奇石進行包裝,相反還限制、影響了觀者的聯想力。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19)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20)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21)

這圖19---圖21的底座就束縛了奇石的自由。給奇石安上底座,猶如給人套上枷鎖,其呼吸、行動、睡眠都不得自由,這令人想到龔自珍筆下的《病梅館記》。石頭一如人,它有時需要正襟危坐、西裝革履,但更多的時候需要自由的坐臥、呼吸、行走,有時甚至需要赤身裸體的自由。失去自由的人與石,是無從談論它的生命與美麗的。”

“底座的重要功能就是補缺藏拙。”殊不知,殘缺本身就是一種美。奇石欣賞的是天然,本就不可能十全十美。按照這種說法,那維納斯也該補補雙手才對!”並不是奇石都得配底座,天然美要沾到俗氣就正害了你手中的石頭。一塊奇石之所以與眾不同,就在於它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神祕性,一旦將之固定於底座,那它的美無疑被簡化甚至割裂和損害了。”

老子有句名言叫作“大巧若拙”,意思是“最靈巧的好似笨拙。”在老子看來,真正的巧並不在違背自然規律去賣弄自己的小聰明 而在順應自然規律。真正靈巧優美的東西是不事雕飾,而是自然天成,巧奪天工,甚至是鬼斧神工的。莊子也認為:美存在於大自然之中,美與真具有一致性,美離不開真,沒有真就沒有美,美是規律與自然的統一。他竭力推崇以天然取勝的美學思想。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寫道“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表明一切現實的美,無論是日月、山用、草木、鳥獸所體現的自然之美,還是詩賦文章的藝術之美,都是自然之道的體現,是自然客體的存在,不是某種超自然的精神力量的“外飾"。很顯然,配座不能反為其主。

由於奇石取之天然,好的角度與最佳觀賞面大都立不穩,為此就需用木座或其他材質做座,按其最佳角度將之託起來。以往常用的有平板、有隨形、有樹樁,有回紋、有雕花、有水盤等,只要不粗製濫造,主次顛倒,工藝精細就好。如下面這組: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22)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23)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24)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25)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27)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28)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29)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30)

奇石確需配座,也要回歸本位

(圖31)

圖22---圖31的配座,可謂是符合“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的美學思想,充分體現出了“以石為本”的藝術宗旨,迴歸賞石藝術本位。試想,現在有那種藝術作品是靠“外飾"贏得人們的讚賞的?書畫、攝影要不都用個金框?玉雕、石雕、木雕、根雕等是靠豪華底座取勝的?

總之,無論你怎樣地主觀設計、請“大師”策劃,一切的一切,要突出奇石主體迴歸本位,過了便是畫蛇添足。奇石是天然的藝術品,座為人造藝術品。我們的目的是賞石,而不是欣賞木雕技藝,千萬不要喧賓奪主。 奇石藝術是自然與人心靈最完美的融合而形成的觀賞藝術。人們足不出戶,對石靜思,在尺寸間就能領略山川之神韻,自然萬物之神奇,無不令人馳目騁懷,將觀眾帶入一個超凡脫俗的飄然境界, 備受世人親睞,因而我們不能在前行的路上忘了初心!

上述個人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