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翻九渣”?翻拍劇為何頻陷口碑危機'

"
"
“十翻九渣”?翻拍劇為何頻陷口碑危機

經典的影視作品總是具有雋永的生命力,將這些經典重新搬上熒屏,成為不少創作者的選擇。近來,就有不少翻拍劇登陸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在引發一波波“回憶殺”的同時,也引起不少爭議。

從經典老劇到青春記憶,近年來,各類翻拍劇層出不窮。比如,有統計顯示,《神鵰俠侶》已經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龍記》被翻拍了9次,包青天題材被翻拍了16次;而一些愛情、都市、勵志類的當代劇,也“不是已經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當然,翻拍劇中不乏超越前作的精品,但也有不少泯然眾人,甚至遭遇口碑危機。尤其是隨著翻拍的頻率、數量不斷提升,問題也更加凸顯。比如,近來播出的一些翻拍劇裡,妲己和楊戩談起了戀愛,白蛇變成了傻白甜,演員妝容臉型清一色“網紅範兒”……顛覆改編、雷人劇情,讓不少觀眾對翻拍劇的期待大打折扣甚至產生牴觸情緒,有了“十翻九渣”的說法。

當然,翻拍本身並無不可。經典有值得被不斷回望的價值,我們的文化名著、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武俠江湖中也有值得被不斷挖掘的資源。但好的翻拍應該是“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創作者應隨著時代生活進行新的創造,賦予作品以新的時代內涵,讓經典作品、經典題材不會隨著時間逝去,而是不斷與當下進行對話,與一代一代的受眾產生新的心靈碰撞、情感共鳴。從這個角度來說,翻拍本身是重現經典甚至再造經典的過程。

如今,翻拍劇頻遭質疑,這不是翻拍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在翻拍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良創作傾向。比如,有的翻拍劇只顧熱度和流量,對錶演製作不甚上心,導致作品粗製濫造、表演浮誇尷尬;有的為了搏人眼球,一味搜奇獵豔、魔幻改編、牽強附會;有的為了創新而創新,加入不符合故事設定、不符合邏輯常識的內容;有的海外取材,卻拿來就用、機械地複製粘貼,導致嚴重的“水土不服”……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這樣的模式,不僅影響著作品質量的提升,而且容易誤導創作風向,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其實,翻拍是一件難事,那些具有翻拍價值的作品,要麼具有過硬的作品質量,要麼擁有廣泛的觀眾基礎。原作珠玉在前,本就樹起了較高的標準,再加上觀眾的“回憶濾鏡”,想要出新出彩殊為不易,對於翻拍來說,其實需要更多的匠心與付出。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翻拍又是一件容易的事。故事已經有了,不用從頭開始創作劇本,觀眾基礎也有了,甚至自帶話題和熱度,這樣一來,就大大降低了創作和宣發成本。如果創作者沒有志存高遠的追求,只想著儘快把作品變現,那翻拍就成了一個性價比高、而且低風險的選擇,而這也正是目前市場上翻拍劇扎堆出現的重要原因。

翻拍同樣是藝術的再創作,創作人員不能在亦步亦趨的模仿中束縛了自己,更不能在市場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如果一味追逐熱點、迎合市場、消費情懷,將手中的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將文藝創作的付出用劃不划算來衡量,從而放棄對作品質量、價值的堅守,那麼不僅透支觀眾的信任,也會對經典作品造成傷害,對社會精神生活造成傷害。文藝創作是一件需要用心、用情、用功的事,容不得“偷懶”“省事”。今天我們所讚賞的那些影視作品,無論是翻拍,還是新創,無不是創作者傾注心血、反覆打磨的成果。如果為一時之利而動搖,為一時之譽而急躁,又怎麼可能產生精品力作?對經典多一些敬畏,對觀眾多一些誠意,對作品多一些感情,才是創作應有的態度。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所謂“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扎堆翻拍、沒有創造性的翻拍,其實質是文藝創新能力的不足。如今一些翻拍劇被吐槽,其實也是對創作者原創能力的一種提醒。文藝創作是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今天,各種拍攝、製作技術不斷進步,不能技術跑在了前面,而我們的觀念、創意、胸懷還原地踏步。不斷增強閱讀生活的能力,不斷增強文藝原創的能力,才能發現源源不斷的素材,也才能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

責編:翟巧紅 | 編輯:喬樑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ID:rmrbpl,作者:張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