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歷史劇《成吉思汗》,經典之作為何難以超越?'

""回望歷史劇《成吉思汗》,經典之作為何難以超越?

文/黃西蒙

2004年,大型史詩級電視劇《成吉思汗》登上電視熒幕,一度引起不小的觀影熱潮。已經十五年過去了,國內外再也沒有出現一部成吉思汗題材的影視劇能與之比肩,即便放在歷史劇的浩瀚長河裡,這部劇也堪稱經典,對今天的的歷史劇創作有很大啟發。回顧這部經典歷史劇,其中不少細節仍有值得品評之處。

從篇幅上看,《成吉思汗》一共30集,內容包含成吉思汗征伐四方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段從鐵木真少年時代講起,到他統一蒙古各部,其中濃墨重彩的是與另一個草原勇士扎木合的爭鬥。第二段主要內容是成吉思汗與金朝的戰爭,野狐嶺之戰是全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也是成吉思汗命運最大的轉折點。經過此站,蒙古不再是金朝奴役的對象,也讓成吉思汗後來的四處征伐成為可能。前兩段內容,在成吉思汗題材的影視劇中多有呈現,但第三段蒙古西征的內容,則非常罕見。

歷史上,成吉思汗除了與金朝的戰爭,最重要的軍事活動就是西征,也被稱為蒙古第一次西征。這一場耗時多年的戰爭,主要征戰對象是位於中亞地區的大國花剌子模,同時還滅掉了處於衰退時期的西遼。電視劇《成吉思汗》用了七八集的內容集中呈現了這段歷史,場面宏大、演員眾多,高規格還原中亞城市的精緻瑰麗,蒙古騎兵縱馬馳騁的鏡頭多次出現,算得上是少有的大製作。在歷史上,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是非常殘酷的滅國戰,戰爭景象十分慘烈。對此,電視劇並沒有作出太多美化,還算是儘量還原了歷史真實,對戰爭的慘狀與野蠻做了白描式的呈現,也讓蒙古征戰的複雜維度得以呈現。

"回望歷史劇《成吉思汗》,經典之作為何難以超越?

文/黃西蒙

2004年,大型史詩級電視劇《成吉思汗》登上電視熒幕,一度引起不小的觀影熱潮。已經十五年過去了,國內外再也沒有出現一部成吉思汗題材的影視劇能與之比肩,即便放在歷史劇的浩瀚長河裡,這部劇也堪稱經典,對今天的的歷史劇創作有很大啟發。回顧這部經典歷史劇,其中不少細節仍有值得品評之處。

從篇幅上看,《成吉思汗》一共30集,內容包含成吉思汗征伐四方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段從鐵木真少年時代講起,到他統一蒙古各部,其中濃墨重彩的是與另一個草原勇士扎木合的爭鬥。第二段主要內容是成吉思汗與金朝的戰爭,野狐嶺之戰是全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也是成吉思汗命運最大的轉折點。經過此站,蒙古不再是金朝奴役的對象,也讓成吉思汗後來的四處征伐成為可能。前兩段內容,在成吉思汗題材的影視劇中多有呈現,但第三段蒙古西征的內容,則非常罕見。

歷史上,成吉思汗除了與金朝的戰爭,最重要的軍事活動就是西征,也被稱為蒙古第一次西征。這一場耗時多年的戰爭,主要征戰對象是位於中亞地區的大國花剌子模,同時還滅掉了處於衰退時期的西遼。電視劇《成吉思汗》用了七八集的內容集中呈現了這段歷史,場面宏大、演員眾多,高規格還原中亞城市的精緻瑰麗,蒙古騎兵縱馬馳騁的鏡頭多次出現,算得上是少有的大製作。在歷史上,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是非常殘酷的滅國戰,戰爭景象十分慘烈。對此,電視劇並沒有作出太多美化,還算是儘量還原了歷史真實,對戰爭的慘狀與野蠻做了白描式的呈現,也讓蒙古征戰的複雜維度得以呈現。

回望歷史劇《成吉思汗》,經典之作為何難以超越?

白描式手法,在文藝創作裡常見,影視劇創作也有類似表達方式,畢竟文藝是對真實事件的再現與重塑。然而,歷史和古裝題材的影視劇,能否訴諸於白描手法,一直存在爭議。

影視劇中白描手法有兩大特點,其一是簡約式表達,用粗線條勾勒出宏闊歷史場景。雖然《成吉思汗》電視劇有30集,但對成吉思汗的故事刻畫仍是“抓主幹”式的,用幾場戰爭來概括其一生,雖然大致方向沒錯,卻還是不夠精緻,甚至有些非常重要的歷史,都是一帶而過。不知什麼原因,《成吉思汗》基本上沒拍征伐西夏的歷史,在西征花剌子模後,電視劇就草草結束了,蒙古與西夏的戰爭只是在最後一集,以旁白的形式一筆帶過,顯得有些虎頭蛇尾。而且成吉思汗征伐花剌子模,也只是得到了粗線條的呈現,從訛答剌之戰開始,到扎蘭丁逃往印度為止,但這並非歷史的全貌。成吉思汗派大將八剌進入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也沒有得到呈現,至於西遼末主屈出律的結局更是被篡改,讓歷史事實“服從”了劇情設置,算是該劇的一些瑕疵。

"回望歷史劇《成吉思汗》,經典之作為何難以超越?

文/黃西蒙

2004年,大型史詩級電視劇《成吉思汗》登上電視熒幕,一度引起不小的觀影熱潮。已經十五年過去了,國內外再也沒有出現一部成吉思汗題材的影視劇能與之比肩,即便放在歷史劇的浩瀚長河裡,這部劇也堪稱經典,對今天的的歷史劇創作有很大啟發。回顧這部經典歷史劇,其中不少細節仍有值得品評之處。

從篇幅上看,《成吉思汗》一共30集,內容包含成吉思汗征伐四方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段從鐵木真少年時代講起,到他統一蒙古各部,其中濃墨重彩的是與另一個草原勇士扎木合的爭鬥。第二段主要內容是成吉思汗與金朝的戰爭,野狐嶺之戰是全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也是成吉思汗命運最大的轉折點。經過此站,蒙古不再是金朝奴役的對象,也讓成吉思汗後來的四處征伐成為可能。前兩段內容,在成吉思汗題材的影視劇中多有呈現,但第三段蒙古西征的內容,則非常罕見。

歷史上,成吉思汗除了與金朝的戰爭,最重要的軍事活動就是西征,也被稱為蒙古第一次西征。這一場耗時多年的戰爭,主要征戰對象是位於中亞地區的大國花剌子模,同時還滅掉了處於衰退時期的西遼。電視劇《成吉思汗》用了七八集的內容集中呈現了這段歷史,場面宏大、演員眾多,高規格還原中亞城市的精緻瑰麗,蒙古騎兵縱馬馳騁的鏡頭多次出現,算得上是少有的大製作。在歷史上,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是非常殘酷的滅國戰,戰爭景象十分慘烈。對此,電視劇並沒有作出太多美化,還算是儘量還原了歷史真實,對戰爭的慘狀與野蠻做了白描式的呈現,也讓蒙古征戰的複雜維度得以呈現。

回望歷史劇《成吉思汗》,經典之作為何難以超越?

白描式手法,在文藝創作裡常見,影視劇創作也有類似表達方式,畢竟文藝是對真實事件的再現與重塑。然而,歷史和古裝題材的影視劇,能否訴諸於白描手法,一直存在爭議。

影視劇中白描手法有兩大特點,其一是簡約式表達,用粗線條勾勒出宏闊歷史場景。雖然《成吉思汗》電視劇有30集,但對成吉思汗的故事刻畫仍是“抓主幹”式的,用幾場戰爭來概括其一生,雖然大致方向沒錯,卻還是不夠精緻,甚至有些非常重要的歷史,都是一帶而過。不知什麼原因,《成吉思汗》基本上沒拍征伐西夏的歷史,在西征花剌子模後,電視劇就草草結束了,蒙古與西夏的戰爭只是在最後一集,以旁白的形式一筆帶過,顯得有些虎頭蛇尾。而且成吉思汗征伐花剌子模,也只是得到了粗線條的呈現,從訛答剌之戰開始,到扎蘭丁逃往印度為止,但這並非歷史的全貌。成吉思汗派大將八剌進入印度次大陸的歷史,也沒有得到呈現,至於西遼末主屈出律的結局更是被篡改,讓歷史事實“服從”了劇情設置,算是該劇的一些瑕疵。

回望歷史劇《成吉思汗》,經典之作為何難以超越?

白描手法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儘量還原真實,甚至那些慘烈的、汙濁的、野蠻的事物也能出現在熒幕上。真實的歷史當然不是田園牧歌與桃源祕境,而是充滿血淚與苦痛的存在。那種過度美化古代社會的古裝愛情影視劇,固然有不小的市場,但也往往會被批評缺乏歷史常識、不夠有真實感。作為歷史正劇,《成吉思汗》當然不會成為宮鬥戲說的作品。但是,另一個極端,用自然主義的方式呈現古代戰爭與政治的野蠻殘酷,恐怕也會失去觀眾,甚至引起影視劇倫理上的爭議。比如,1989年上映的電視劇《封神榜》,雖然公映只有5集,卻因不少鏡頭太過xuexing,kongbu,至今仍被人爭議。可是,真實的殷商末年的歷史,恐怕就是非常殘酷的,影視劇完全復刻歷史真實,同樣難以被人接受。

在這個問題上,《成吉思汗》的處理似乎更巧妙一些,一方面保留了歷史的真實感,另一方面又能做到及時止損,保留了影視劇的可觀賞性。比如俺巴孩汗被釘死在母驢上、花剌子模的海爾汗被灌入水銀而死,等等,這些鏡頭基本符合歷史真實,但電視劇的處理方式還是比較柔和,並沒有刻意渲染殺戮的細節。

這種剋制的表現方式幾乎貫穿了《成吉思汗》的全部情節。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法,就是在緊張激烈的戰爭敘事裡,適量加入一些幽默場景,有時讓人會心一笑。比如,成吉思汗賬下的大將豁爾赤雖然作戰勇猛,卻極度貪戀美色,總是在此事上鬧出笑話。還有花剌子模的摩訶末蘇丹,堪稱“搞笑擔當”,在兩軍交戰時常有“驚人之語”。除了少數被《蒙古祕史》記載的對話,劇中有不少幽默對話都是原創的,卻十分貼切劇情,並不會給人突兀之感,反而能讓殘酷的戰事增添幾分戲謔感。

另一個手法,就是大量動用陌生化的手法,給觀眾不一樣的視聽感受。多數觀眾對蒙古的歷史文化並不熟悉,而古代蒙古人講話熱衷修辭,經常用大量的比喻來談嚴肅話題。比如,成吉思汗的大將哲別多次說,要活捉那個“愛吃甜食的驕傲的公山羊摩訶末蘇丹”。這樣延宕的修辭,在其他地方簡直就是贅言,過多的定語有喧賓奪主之嫌。但如果我們翻看蒙古族的史書,瞭解古代蒙古人說話的方式,就會發現電視劇在這些細節上的設置非常符合歷史真實,可謂匠心獨運。如今回顧《成吉思汗》,雖然瑕瑜互見,但仍不失為一部經典的歷史劇。目前,仍然沒有一部成吉思汗題材的影視劇可超越該作,它在觀眾的反覆品評裡,經得起更長久的歷史考驗。

(本文首發於光明網。圖片來源於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