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消費時期相對前三個時期,區別在於消費時期主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覆蓋面和支付行為發生頻率,都遠遠超越前面幾個階段,同時,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互性也更強。

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為移動支付發展打下基礎。互聯網普及率和手機網民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截至2018年底,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中公佈的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網民數量達2071.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6.78%;其中,手機網民達2042.5萬人,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6%(圖2)。網絡覆蓋持續增加、移動互聯網普及率高,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良好用戶基礎。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消費時期相對前三個時期,區別在於消費時期主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覆蓋面和支付行為發生頻率,都遠遠超越前面幾個階段,同時,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互性也更強。

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為移動支付發展打下基礎。互聯網普及率和手機網民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截至2018年底,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中公佈的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網民數量達2071.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6.78%;其中,手機網民達2042.5萬人,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6%(圖2)。網絡覆蓋持續增加、移動互聯網普及率高,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良好用戶基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參與主體多元化,深度融入行業。一夜之間,移動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覆蓋內地大街小巷。並且隨著政策認可,移動終端、手機互聯網、5G網絡通訊技術的進一步普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提升,移動支付已和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融合,深度嵌入交通、醫療、旅遊、金融等行業,支付逐漸打破空間限制(線上線下融合)、時間限制(可實時、銀聯ODA等解決方案可延時、各類票務可提前),併為實現行業融合發揮支撐作用,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的支付作用逐漸體現,行業交叉引流的案例逐漸出現。

移動支付份額逐年擴大,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在2014年以前,線下POS機刷卡是人們常用的支付手段,銀行卡收單的規模佔比較高。但移動支付出現後,移動支付效率、成本的優勢逐漸顯現,規模迅速擴大,交易筆數迅速超過刷卡支付(圖3)。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消費時期相對前三個時期,區別在於消費時期主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覆蓋面和支付行為發生頻率,都遠遠超越前面幾個階段,同時,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互性也更強。

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為移動支付發展打下基礎。互聯網普及率和手機網民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截至2018年底,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中公佈的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網民數量達2071.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6.78%;其中,手機網民達2042.5萬人,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6%(圖2)。網絡覆蓋持續增加、移動互聯網普及率高,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良好用戶基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參與主體多元化,深度融入行業。一夜之間,移動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覆蓋內地大街小巷。並且隨著政策認可,移動終端、手機互聯網、5G網絡通訊技術的進一步普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提升,移動支付已和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融合,深度嵌入交通、醫療、旅遊、金融等行業,支付逐漸打破空間限制(線上線下融合)、時間限制(可實時、銀聯ODA等解決方案可延時、各類票務可提前),併為實現行業融合發揮支撐作用,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的支付作用逐漸體現,行業交叉引流的案例逐漸出現。

移動支付份額逐年擴大,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在2014年以前,線下POS機刷卡是人們常用的支付手段,銀行卡收單的規模佔比較高。但移動支付出現後,移動支付效率、成本的優勢逐漸顯現,規模迅速擴大,交易筆數迅速超過刷卡支付(圖3)。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自2014年起份額逐年攀升,經過不足5年的迅猛發展,交易規模已佔據絕對優勢。2015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互聯網支付;2016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銀行卡收單。截至2017年底,移動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交易中佔比已過半,達到55%,是銀行卡收單份額的1.7倍、互聯網支付份額的4.3倍。

C端規模倒逼B端發展,非金壟斷地位形成。各類涵蓋支付功能的移動App快速發展,結合社交、電商、生活便利等功能迅速擴大,提升了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頻率。C端憑藉其用戶規模巨大、活躍度高的特點,在內地形成了C端逐步倒逼B端商戶支持移動支付的發展模式(圖4)。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消費時期相對前三個時期,區別在於消費時期主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覆蓋面和支付行為發生頻率,都遠遠超越前面幾個階段,同時,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互性也更強。

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為移動支付發展打下基礎。互聯網普及率和手機網民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截至2018年底,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中公佈的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網民數量達2071.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6.78%;其中,手機網民達2042.5萬人,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6%(圖2)。網絡覆蓋持續增加、移動互聯網普及率高,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良好用戶基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參與主體多元化,深度融入行業。一夜之間,移動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覆蓋內地大街小巷。並且隨著政策認可,移動終端、手機互聯網、5G網絡通訊技術的進一步普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提升,移動支付已和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融合,深度嵌入交通、醫療、旅遊、金融等行業,支付逐漸打破空間限制(線上線下融合)、時間限制(可實時、銀聯ODA等解決方案可延時、各類票務可提前),併為實現行業融合發揮支撐作用,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的支付作用逐漸體現,行業交叉引流的案例逐漸出現。

移動支付份額逐年擴大,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在2014年以前,線下POS機刷卡是人們常用的支付手段,銀行卡收單的規模佔比較高。但移動支付出現後,移動支付效率、成本的優勢逐漸顯現,規模迅速擴大,交易筆數迅速超過刷卡支付(圖3)。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自2014年起份額逐年攀升,經過不足5年的迅猛發展,交易規模已佔據絕對優勢。2015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互聯網支付;2016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銀行卡收單。截至2017年底,移動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交易中佔比已過半,達到55%,是銀行卡收單份額的1.7倍、互聯網支付份額的4.3倍。

C端規模倒逼B端發展,非金壟斷地位形成。各類涵蓋支付功能的移動App快速發展,結合社交、電商、生活便利等功能迅速擴大,提升了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頻率。C端憑藉其用戶規模巨大、活躍度高的特點,在內地形成了C端逐步倒逼B端商戶支持移動支付的發展模式(圖4)。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在移動支付參與機構中,非銀行支付機構,一方面憑藉其強大的C端規模,另一方面,在市場發展中,無視監管機構收單政策,大力採取代理等模式,廣泛動員銀行、非金、系統廠商(MIS、SAAS、ERP)、終端廠商等產業各方,通過價格戰、手續費補貼政策,大力發展市場。特別是支付寶提供“花唄”“借唄”等差異化金融工具,相當於為用戶提供數字信用卡,提升了用戶活力。在易觀公佈的2019年一季度的數據統計中,支付寶、微信移動支付交易合計佔比超過90%,可見移動支付市場中非銀行支付機構壟斷地位已經成型(圖5)。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消費時期相對前三個時期,區別在於消費時期主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覆蓋面和支付行為發生頻率,都遠遠超越前面幾個階段,同時,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互性也更強。

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為移動支付發展打下基礎。互聯網普及率和手機網民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截至2018年底,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中公佈的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網民數量達2071.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6.78%;其中,手機網民達2042.5萬人,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6%(圖2)。網絡覆蓋持續增加、移動互聯網普及率高,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良好用戶基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參與主體多元化,深度融入行業。一夜之間,移動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覆蓋內地大街小巷。並且隨著政策認可,移動終端、手機互聯網、5G網絡通訊技術的進一步普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提升,移動支付已和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融合,深度嵌入交通、醫療、旅遊、金融等行業,支付逐漸打破空間限制(線上線下融合)、時間限制(可實時、銀聯ODA等解決方案可延時、各類票務可提前),併為實現行業融合發揮支撐作用,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的支付作用逐漸體現,行業交叉引流的案例逐漸出現。

移動支付份額逐年擴大,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在2014年以前,線下POS機刷卡是人們常用的支付手段,銀行卡收單的規模佔比較高。但移動支付出現後,移動支付效率、成本的優勢逐漸顯現,規模迅速擴大,交易筆數迅速超過刷卡支付(圖3)。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自2014年起份額逐年攀升,經過不足5年的迅猛發展,交易規模已佔據絕對優勢。2015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互聯網支付;2016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銀行卡收單。截至2017年底,移動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交易中佔比已過半,達到55%,是銀行卡收單份額的1.7倍、互聯網支付份額的4.3倍。

C端規模倒逼B端發展,非金壟斷地位形成。各類涵蓋支付功能的移動App快速發展,結合社交、電商、生活便利等功能迅速擴大,提升了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頻率。C端憑藉其用戶規模巨大、活躍度高的特點,在內地形成了C端逐步倒逼B端商戶支持移動支付的發展模式(圖4)。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在移動支付參與機構中,非銀行支付機構,一方面憑藉其強大的C端規模,另一方面,在市場發展中,無視監管機構收單政策,大力採取代理等模式,廣泛動員銀行、非金、系統廠商(MIS、SAAS、ERP)、終端廠商等產業各方,通過價格戰、手續費補貼政策,大力發展市場。特別是支付寶提供“花唄”“借唄”等差異化金融工具,相當於為用戶提供數字信用卡,提升了用戶活力。在易觀公佈的2019年一季度的數據統計中,支付寶、微信移動支付交易合計佔比超過90%,可見移動支付市場中非銀行支付機構壟斷地位已經成型(圖5)。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監管政策落地,規範市場行為。隨著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非銀行支付機構成為主導,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結合市場發展特點,監管部門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2013年,監管層建立了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的基本框架,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隨著P2P爆雷、洗錢等風險事件的不斷出現,2015年底開始,監管層開始對備付金存管活動及支付機構業務連接系統出具規範意見,宣佈逐步取消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且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聯銀行系統;2018年備付金存管、支付信息安全等要求的出臺,加強風險防控,提升移動支付安全性。至此,備付金存管及跨行清算活動的監管規則成形,重點要求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全額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不計付利息;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及落地,促進支付市場健康持續發展。

重慶地區移動支付交易概況

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增長,但銀行份額小。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對重慶地區移動支付業務情況進行推算並形成圖6,不難發現,近年來,重慶地區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保持了平穩上升、持續增長的態勢。雖然移動支付交易主要集中在小額高頻行業,但是其交易金額已經接近傳統的卡基支付,而銀行卡支付主要包含財稅庫銀等政府類交易和房產、汽車、批發等大宗交易,在移動支付方面涉及較少(圖6)。從受理端來看,目前銀行的移動支付產品比較單一,工、農、中、建等國有行大力發展聚合收款碼和智能終端,但是市場總體份額不大。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消費時期相對前三個時期,區別在於消費時期主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覆蓋面和支付行為發生頻率,都遠遠超越前面幾個階段,同時,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互性也更強。

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為移動支付發展打下基礎。互聯網普及率和手機網民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截至2018年底,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中公佈的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網民數量達2071.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6.78%;其中,手機網民達2042.5萬人,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6%(圖2)。網絡覆蓋持續增加、移動互聯網普及率高,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良好用戶基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參與主體多元化,深度融入行業。一夜之間,移動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覆蓋內地大街小巷。並且隨著政策認可,移動終端、手機互聯網、5G網絡通訊技術的進一步普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提升,移動支付已和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融合,深度嵌入交通、醫療、旅遊、金融等行業,支付逐漸打破空間限制(線上線下融合)、時間限制(可實時、銀聯ODA等解決方案可延時、各類票務可提前),併為實現行業融合發揮支撐作用,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的支付作用逐漸體現,行業交叉引流的案例逐漸出現。

移動支付份額逐年擴大,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在2014年以前,線下POS機刷卡是人們常用的支付手段,銀行卡收單的規模佔比較高。但移動支付出現後,移動支付效率、成本的優勢逐漸顯現,規模迅速擴大,交易筆數迅速超過刷卡支付(圖3)。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自2014年起份額逐年攀升,經過不足5年的迅猛發展,交易規模已佔據絕對優勢。2015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互聯網支付;2016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銀行卡收單。截至2017年底,移動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交易中佔比已過半,達到55%,是銀行卡收單份額的1.7倍、互聯網支付份額的4.3倍。

C端規模倒逼B端發展,非金壟斷地位形成。各類涵蓋支付功能的移動App快速發展,結合社交、電商、生活便利等功能迅速擴大,提升了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頻率。C端憑藉其用戶規模巨大、活躍度高的特點,在內地形成了C端逐步倒逼B端商戶支持移動支付的發展模式(圖4)。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在移動支付參與機構中,非銀行支付機構,一方面憑藉其強大的C端規模,另一方面,在市場發展中,無視監管機構收單政策,大力採取代理等模式,廣泛動員銀行、非金、系統廠商(MIS、SAAS、ERP)、終端廠商等產業各方,通過價格戰、手續費補貼政策,大力發展市場。特別是支付寶提供“花唄”“借唄”等差異化金融工具,相當於為用戶提供數字信用卡,提升了用戶活力。在易觀公佈的2019年一季度的數據統計中,支付寶、微信移動支付交易合計佔比超過90%,可見移動支付市場中非銀行支付機構壟斷地位已經成型(圖5)。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監管政策落地,規範市場行為。隨著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非銀行支付機構成為主導,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結合市場發展特點,監管部門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2013年,監管層建立了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的基本框架,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隨著P2P爆雷、洗錢等風險事件的不斷出現,2015年底開始,監管層開始對備付金存管活動及支付機構業務連接系統出具規範意見,宣佈逐步取消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且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聯銀行系統;2018年備付金存管、支付信息安全等要求的出臺,加強風險防控,提升移動支付安全性。至此,備付金存管及跨行清算活動的監管規則成形,重點要求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全額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不計付利息;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及落地,促進支付市場健康持續發展。

重慶地區移動支付交易概況

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增長,但銀行份額小。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對重慶地區移動支付業務情況進行推算並形成圖6,不難發現,近年來,重慶地區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保持了平穩上升、持續增長的態勢。雖然移動支付交易主要集中在小額高頻行業,但是其交易金額已經接近傳統的卡基支付,而銀行卡支付主要包含財稅庫銀等政府類交易和房產、汽車、批發等大宗交易,在移動支付方面涉及較少(圖6)。從受理端來看,目前銀行的移動支付產品比較單一,工、農、中、建等國有行大力發展聚合收款碼和智能終端,但是市場總體份額不大。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靜態碼產品普及面最廣,但聚合支付興起。根據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披露,2018年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總指數位列全國第五,作為網紅城市,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發展處於全國中上水平。截至2018年底,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商戶總數約為90萬戶(包含工商註冊和個體小商戶),移動支付年交易金額約為5569億,無論是在渝中、渝北等核心商業區域,還是在遠郊區縣的偏遠鄉鎮、村,市民已能隨處可見移動支付的受理產品。通過筆者觀察和調研,目前重慶移動支付主要的產品有:個人收款碼和聚合碼(個人收款碼本質是轉賬,聚合碼本質是第三方收單)、聚合終端(智能POS,掃碼盒子等)、系統收銀(掃碼槍被掃),現場訂單支付(消費後在美團或招行掌上生活等App中買單、購買兌換券等)(表1)。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消費時期相對前三個時期,區別在於消費時期主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覆蓋面和支付行為發生頻率,都遠遠超越前面幾個階段,同時,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互性也更強。

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為移動支付發展打下基礎。互聯網普及率和手機網民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截至2018年底,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中公佈的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網民數量達2071.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6.78%;其中,手機網民達2042.5萬人,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6%(圖2)。網絡覆蓋持續增加、移動互聯網普及率高,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良好用戶基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參與主體多元化,深度融入行業。一夜之間,移動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覆蓋內地大街小巷。並且隨著政策認可,移動終端、手機互聯網、5G網絡通訊技術的進一步普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提升,移動支付已和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融合,深度嵌入交通、醫療、旅遊、金融等行業,支付逐漸打破空間限制(線上線下融合)、時間限制(可實時、銀聯ODA等解決方案可延時、各類票務可提前),併為實現行業融合發揮支撐作用,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的支付作用逐漸體現,行業交叉引流的案例逐漸出現。

移動支付份額逐年擴大,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在2014年以前,線下POS機刷卡是人們常用的支付手段,銀行卡收單的規模佔比較高。但移動支付出現後,移動支付效率、成本的優勢逐漸顯現,規模迅速擴大,交易筆數迅速超過刷卡支付(圖3)。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自2014年起份額逐年攀升,經過不足5年的迅猛發展,交易規模已佔據絕對優勢。2015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互聯網支付;2016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銀行卡收單。截至2017年底,移動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交易中佔比已過半,達到55%,是銀行卡收單份額的1.7倍、互聯網支付份額的4.3倍。

C端規模倒逼B端發展,非金壟斷地位形成。各類涵蓋支付功能的移動App快速發展,結合社交、電商、生活便利等功能迅速擴大,提升了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頻率。C端憑藉其用戶規模巨大、活躍度高的特點,在內地形成了C端逐步倒逼B端商戶支持移動支付的發展模式(圖4)。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在移動支付參與機構中,非銀行支付機構,一方面憑藉其強大的C端規模,另一方面,在市場發展中,無視監管機構收單政策,大力採取代理等模式,廣泛動員銀行、非金、系統廠商(MIS、SAAS、ERP)、終端廠商等產業各方,通過價格戰、手續費補貼政策,大力發展市場。特別是支付寶提供“花唄”“借唄”等差異化金融工具,相當於為用戶提供數字信用卡,提升了用戶活力。在易觀公佈的2019年一季度的數據統計中,支付寶、微信移動支付交易合計佔比超過90%,可見移動支付市場中非銀行支付機構壟斷地位已經成型(圖5)。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監管政策落地,規範市場行為。隨著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非銀行支付機構成為主導,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結合市場發展特點,監管部門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2013年,監管層建立了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的基本框架,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隨著P2P爆雷、洗錢等風險事件的不斷出現,2015年底開始,監管層開始對備付金存管活動及支付機構業務連接系統出具規範意見,宣佈逐步取消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且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聯銀行系統;2018年備付金存管、支付信息安全等要求的出臺,加強風險防控,提升移動支付安全性。至此,備付金存管及跨行清算活動的監管規則成形,重點要求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全額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不計付利息;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及落地,促進支付市場健康持續發展。

重慶地區移動支付交易概況

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增長,但銀行份額小。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對重慶地區移動支付業務情況進行推算並形成圖6,不難發現,近年來,重慶地區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保持了平穩上升、持續增長的態勢。雖然移動支付交易主要集中在小額高頻行業,但是其交易金額已經接近傳統的卡基支付,而銀行卡支付主要包含財稅庫銀等政府類交易和房產、汽車、批發等大宗交易,在移動支付方面涉及較少(圖6)。從受理端來看,目前銀行的移動支付產品比較單一,工、農、中、建等國有行大力發展聚合收款碼和智能終端,但是市場總體份額不大。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靜態碼產品普及面最廣,但聚合支付興起。根據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披露,2018年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總指數位列全國第五,作為網紅城市,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發展處於全國中上水平。截至2018年底,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商戶總數約為90萬戶(包含工商註冊和個體小商戶),移動支付年交易金額約為5569億,無論是在渝中、渝北等核心商業區域,還是在遠郊區縣的偏遠鄉鎮、村,市民已能隨處可見移動支付的受理產品。通過筆者觀察和調研,目前重慶移動支付主要的產品有:個人收款碼和聚合碼(個人收款碼本質是轉賬,聚合碼本質是第三方收單)、聚合終端(智能POS,掃碼盒子等)、系統收銀(掃碼槍被掃),現場訂單支付(消費後在美團或招行掌上生活等App中買單、購買兌換券等)(表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聚合支付發展情況分析

聚合支付是指只從事“支付·結算·清算”服務之外的服務機構利用自身的技術與服務集成能力,提供多種支付手段的支付服務。

如果說當初中國銀聯成立的初衷是實現各銀行銀行卡的聯網通用,那麼聚合支付則是實現不同互聯網賬戶的聯網通用。移動支付發展本身得益於技術的集成,因此移動支付大規模發展的第二年(2015年)移動支付聚合的勢頭已經出現,經過近3年的發展,2018年全國聚合支付的總體規模達到40萬億元。聚合支付,是移動支付發展追求效率的結果,其中,廣大的軟件服務商、硬件服務商成為新的市場參與者,並在一定程度上把持支付入口(圖7)。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消費時期相對前三個時期,區別在於消費時期主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覆蓋面和支付行為發生頻率,都遠遠超越前面幾個階段,同時,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互性也更強。

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為移動支付發展打下基礎。互聯網普及率和手機網民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截至2018年底,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中公佈的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網民數量達2071.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6.78%;其中,手機網民達2042.5萬人,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6%(圖2)。網絡覆蓋持續增加、移動互聯網普及率高,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良好用戶基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參與主體多元化,深度融入行業。一夜之間,移動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覆蓋內地大街小巷。並且隨著政策認可,移動終端、手機互聯網、5G網絡通訊技術的進一步普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提升,移動支付已和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融合,深度嵌入交通、醫療、旅遊、金融等行業,支付逐漸打破空間限制(線上線下融合)、時間限制(可實時、銀聯ODA等解決方案可延時、各類票務可提前),併為實現行業融合發揮支撐作用,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的支付作用逐漸體現,行業交叉引流的案例逐漸出現。

移動支付份額逐年擴大,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在2014年以前,線下POS機刷卡是人們常用的支付手段,銀行卡收單的規模佔比較高。但移動支付出現後,移動支付效率、成本的優勢逐漸顯現,規模迅速擴大,交易筆數迅速超過刷卡支付(圖3)。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自2014年起份額逐年攀升,經過不足5年的迅猛發展,交易規模已佔據絕對優勢。2015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互聯網支付;2016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銀行卡收單。截至2017年底,移動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交易中佔比已過半,達到55%,是銀行卡收單份額的1.7倍、互聯網支付份額的4.3倍。

C端規模倒逼B端發展,非金壟斷地位形成。各類涵蓋支付功能的移動App快速發展,結合社交、電商、生活便利等功能迅速擴大,提升了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頻率。C端憑藉其用戶規模巨大、活躍度高的特點,在內地形成了C端逐步倒逼B端商戶支持移動支付的發展模式(圖4)。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在移動支付參與機構中,非銀行支付機構,一方面憑藉其強大的C端規模,另一方面,在市場發展中,無視監管機構收單政策,大力採取代理等模式,廣泛動員銀行、非金、系統廠商(MIS、SAAS、ERP)、終端廠商等產業各方,通過價格戰、手續費補貼政策,大力發展市場。特別是支付寶提供“花唄”“借唄”等差異化金融工具,相當於為用戶提供數字信用卡,提升了用戶活力。在易觀公佈的2019年一季度的數據統計中,支付寶、微信移動支付交易合計佔比超過90%,可見移動支付市場中非銀行支付機構壟斷地位已經成型(圖5)。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監管政策落地,規範市場行為。隨著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非銀行支付機構成為主導,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結合市場發展特點,監管部門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2013年,監管層建立了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的基本框架,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隨著P2P爆雷、洗錢等風險事件的不斷出現,2015年底開始,監管層開始對備付金存管活動及支付機構業務連接系統出具規範意見,宣佈逐步取消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且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聯銀行系統;2018年備付金存管、支付信息安全等要求的出臺,加強風險防控,提升移動支付安全性。至此,備付金存管及跨行清算活動的監管規則成形,重點要求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全額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不計付利息;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及落地,促進支付市場健康持續發展。

重慶地區移動支付交易概況

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增長,但銀行份額小。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對重慶地區移動支付業務情況進行推算並形成圖6,不難發現,近年來,重慶地區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保持了平穩上升、持續增長的態勢。雖然移動支付交易主要集中在小額高頻行業,但是其交易金額已經接近傳統的卡基支付,而銀行卡支付主要包含財稅庫銀等政府類交易和房產、汽車、批發等大宗交易,在移動支付方面涉及較少(圖6)。從受理端來看,目前銀行的移動支付產品比較單一,工、農、中、建等國有行大力發展聚合收款碼和智能終端,但是市場總體份額不大。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靜態碼產品普及面最廣,但聚合支付興起。根據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披露,2018年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總指數位列全國第五,作為網紅城市,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發展處於全國中上水平。截至2018年底,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商戶總數約為90萬戶(包含工商註冊和個體小商戶),移動支付年交易金額約為5569億,無論是在渝中、渝北等核心商業區域,還是在遠郊區縣的偏遠鄉鎮、村,市民已能隨處可見移動支付的受理產品。通過筆者觀察和調研,目前重慶移動支付主要的產品有:個人收款碼和聚合碼(個人收款碼本質是轉賬,聚合碼本質是第三方收單)、聚合終端(智能POS,掃碼盒子等)、系統收銀(掃碼槍被掃),現場訂單支付(消費後在美團或招行掌上生活等App中買單、購買兌換券等)(表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聚合支付發展情況分析

聚合支付是指只從事“支付·結算·清算”服務之外的服務機構利用自身的技術與服務集成能力,提供多種支付手段的支付服務。

如果說當初中國銀聯成立的初衷是實現各銀行銀行卡的聯網通用,那麼聚合支付則是實現不同互聯網賬戶的聯網通用。移動支付發展本身得益於技術的集成,因此移動支付大規模發展的第二年(2015年)移動支付聚合的勢頭已經出現,經過近3年的發展,2018年全國聚合支付的總體規模達到40萬億元。聚合支付,是移動支付發展追求效率的結果,其中,廣大的軟件服務商、硬件服務商成為新的市場參與者,並在一定程度上把持支付入口(圖7)。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重視風險管控和體制相對完善的銀行,在短短几年中,居於內部、外部的管控措施,並未成為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在業務龐雜的銀行看來,移動支付僅僅是銀行中間業務的一個小分支,部分銀行甚至放棄了銀行卡收單角色。正因為銀行從產品的開發到業務上線,需要一個複雜的過程,而漫長的流程造成了工作的滯後,導致銀行錯失了搶佔移動支付市場的先機。

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移動支付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聚合支付的滲透率不斷提高,驅動聚合支付行業市場規模加速發展。根據《中國聚合支付行業發展報告2018》統計結果推算,至2018年末,重慶聚合支付機構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5.3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13.5億筆;2019年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10.2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33.3億筆;2020年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23.5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98.4億筆,聚合支付處於高速發展狀態中(圖8)。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消費時期相對前三個時期,區別在於消費時期主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覆蓋面和支付行為發生頻率,都遠遠超越前面幾個階段,同時,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互性也更強。

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為移動支付發展打下基礎。互聯網普及率和手機網民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截至2018年底,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中公佈的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網民數量達2071.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6.78%;其中,手機網民達2042.5萬人,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6%(圖2)。網絡覆蓋持續增加、移動互聯網普及率高,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良好用戶基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參與主體多元化,深度融入行業。一夜之間,移動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覆蓋內地大街小巷。並且隨著政策認可,移動終端、手機互聯網、5G網絡通訊技術的進一步普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提升,移動支付已和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融合,深度嵌入交通、醫療、旅遊、金融等行業,支付逐漸打破空間限制(線上線下融合)、時間限制(可實時、銀聯ODA等解決方案可延時、各類票務可提前),併為實現行業融合發揮支撐作用,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的支付作用逐漸體現,行業交叉引流的案例逐漸出現。

移動支付份額逐年擴大,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在2014年以前,線下POS機刷卡是人們常用的支付手段,銀行卡收單的規模佔比較高。但移動支付出現後,移動支付效率、成本的優勢逐漸顯現,規模迅速擴大,交易筆數迅速超過刷卡支付(圖3)。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自2014年起份額逐年攀升,經過不足5年的迅猛發展,交易規模已佔據絕對優勢。2015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互聯網支付;2016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銀行卡收單。截至2017年底,移動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交易中佔比已過半,達到55%,是銀行卡收單份額的1.7倍、互聯網支付份額的4.3倍。

C端規模倒逼B端發展,非金壟斷地位形成。各類涵蓋支付功能的移動App快速發展,結合社交、電商、生活便利等功能迅速擴大,提升了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頻率。C端憑藉其用戶規模巨大、活躍度高的特點,在內地形成了C端逐步倒逼B端商戶支持移動支付的發展模式(圖4)。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在移動支付參與機構中,非銀行支付機構,一方面憑藉其強大的C端規模,另一方面,在市場發展中,無視監管機構收單政策,大力採取代理等模式,廣泛動員銀行、非金、系統廠商(MIS、SAAS、ERP)、終端廠商等產業各方,通過價格戰、手續費補貼政策,大力發展市場。特別是支付寶提供“花唄”“借唄”等差異化金融工具,相當於為用戶提供數字信用卡,提升了用戶活力。在易觀公佈的2019年一季度的數據統計中,支付寶、微信移動支付交易合計佔比超過90%,可見移動支付市場中非銀行支付機構壟斷地位已經成型(圖5)。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監管政策落地,規範市場行為。隨著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非銀行支付機構成為主導,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結合市場發展特點,監管部門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2013年,監管層建立了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的基本框架,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隨著P2P爆雷、洗錢等風險事件的不斷出現,2015年底開始,監管層開始對備付金存管活動及支付機構業務連接系統出具規範意見,宣佈逐步取消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且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聯銀行系統;2018年備付金存管、支付信息安全等要求的出臺,加強風險防控,提升移動支付安全性。至此,備付金存管及跨行清算活動的監管規則成形,重點要求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全額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不計付利息;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及落地,促進支付市場健康持續發展。

重慶地區移動支付交易概況

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增長,但銀行份額小。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對重慶地區移動支付業務情況進行推算並形成圖6,不難發現,近年來,重慶地區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保持了平穩上升、持續增長的態勢。雖然移動支付交易主要集中在小額高頻行業,但是其交易金額已經接近傳統的卡基支付,而銀行卡支付主要包含財稅庫銀等政府類交易和房產、汽車、批發等大宗交易,在移動支付方面涉及較少(圖6)。從受理端來看,目前銀行的移動支付產品比較單一,工、農、中、建等國有行大力發展聚合收款碼和智能終端,但是市場總體份額不大。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靜態碼產品普及面最廣,但聚合支付興起。根據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披露,2018年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總指數位列全國第五,作為網紅城市,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發展處於全國中上水平。截至2018年底,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商戶總數約為90萬戶(包含工商註冊和個體小商戶),移動支付年交易金額約為5569億,無論是在渝中、渝北等核心商業區域,還是在遠郊區縣的偏遠鄉鎮、村,市民已能隨處可見移動支付的受理產品。通過筆者觀察和調研,目前重慶移動支付主要的產品有:個人收款碼和聚合碼(個人收款碼本質是轉賬,聚合碼本質是第三方收單)、聚合終端(智能POS,掃碼盒子等)、系統收銀(掃碼槍被掃),現場訂單支付(消費後在美團或招行掌上生活等App中買單、購買兌換券等)(表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聚合支付發展情況分析

聚合支付是指只從事“支付·結算·清算”服務之外的服務機構利用自身的技術與服務集成能力,提供多種支付手段的支付服務。

如果說當初中國銀聯成立的初衷是實現各銀行銀行卡的聯網通用,那麼聚合支付則是實現不同互聯網賬戶的聯網通用。移動支付發展本身得益於技術的集成,因此移動支付大規模發展的第二年(2015年)移動支付聚合的勢頭已經出現,經過近3年的發展,2018年全國聚合支付的總體規模達到40萬億元。聚合支付,是移動支付發展追求效率的結果,其中,廣大的軟件服務商、硬件服務商成為新的市場參與者,並在一定程度上把持支付入口(圖7)。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重視風險管控和體制相對完善的銀行,在短短几年中,居於內部、外部的管控措施,並未成為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在業務龐雜的銀行看來,移動支付僅僅是銀行中間業務的一個小分支,部分銀行甚至放棄了銀行卡收單角色。正因為銀行從產品的開發到業務上線,需要一個複雜的過程,而漫長的流程造成了工作的滯後,導致銀行錯失了搶佔移動支付市場的先機。

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移動支付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聚合支付的滲透率不斷提高,驅動聚合支付行業市場規模加速發展。根據《中國聚合支付行業發展報告2018》統計結果推算,至2018年末,重慶聚合支付機構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5.3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13.5億筆;2019年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10.2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33.3億筆;2020年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23.5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98.4億筆,聚合支付處於高速發展狀態中(圖8)。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聚合支付產業結構及形式。聚合支付憑藉其聚合多種支付方式、多個支付平臺、多項支付場景的優勢,在移動支付市場中逐漸成為主流,催生了眾多聚合支付參與方。

聚合支付主要分為線下支付和線上支付兩類(表2)。其中,線上支付形式主要進行收單業務,一碼付通過聯合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個人收款碼為商戶提供聚合支付服務;商戶掃碼收款通過為商戶提供具有聚合收款的App或掃碼槍進行收款;聚合終端主要是收錢吧、美團等服務商提供掃碼盒子、聚合碼來為商戶實現聚合服務。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消費時期相對前三個時期,區別在於消費時期主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覆蓋面和支付行為發生頻率,都遠遠超越前面幾個階段,同時,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互性也更強。

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為移動支付發展打下基礎。互聯網普及率和手機網民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截至2018年底,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中公佈的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網民數量達2071.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6.78%;其中,手機網民達2042.5萬人,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6%(圖2)。網絡覆蓋持續增加、移動互聯網普及率高,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良好用戶基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參與主體多元化,深度融入行業。一夜之間,移動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覆蓋內地大街小巷。並且隨著政策認可,移動終端、手機互聯網、5G網絡通訊技術的進一步普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提升,移動支付已和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融合,深度嵌入交通、醫療、旅遊、金融等行業,支付逐漸打破空間限制(線上線下融合)、時間限制(可實時、銀聯ODA等解決方案可延時、各類票務可提前),併為實現行業融合發揮支撐作用,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的支付作用逐漸體現,行業交叉引流的案例逐漸出現。

移動支付份額逐年擴大,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在2014年以前,線下POS機刷卡是人們常用的支付手段,銀行卡收單的規模佔比較高。但移動支付出現後,移動支付效率、成本的優勢逐漸顯現,規模迅速擴大,交易筆數迅速超過刷卡支付(圖3)。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自2014年起份額逐年攀升,經過不足5年的迅猛發展,交易規模已佔據絕對優勢。2015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互聯網支付;2016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銀行卡收單。截至2017年底,移動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交易中佔比已過半,達到55%,是銀行卡收單份額的1.7倍、互聯網支付份額的4.3倍。

C端規模倒逼B端發展,非金壟斷地位形成。各類涵蓋支付功能的移動App快速發展,結合社交、電商、生活便利等功能迅速擴大,提升了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頻率。C端憑藉其用戶規模巨大、活躍度高的特點,在內地形成了C端逐步倒逼B端商戶支持移動支付的發展模式(圖4)。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在移動支付參與機構中,非銀行支付機構,一方面憑藉其強大的C端規模,另一方面,在市場發展中,無視監管機構收單政策,大力採取代理等模式,廣泛動員銀行、非金、系統廠商(MIS、SAAS、ERP)、終端廠商等產業各方,通過價格戰、手續費補貼政策,大力發展市場。特別是支付寶提供“花唄”“借唄”等差異化金融工具,相當於為用戶提供數字信用卡,提升了用戶活力。在易觀公佈的2019年一季度的數據統計中,支付寶、微信移動支付交易合計佔比超過90%,可見移動支付市場中非銀行支付機構壟斷地位已經成型(圖5)。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監管政策落地,規範市場行為。隨著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非銀行支付機構成為主導,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結合市場發展特點,監管部門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2013年,監管層建立了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的基本框架,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隨著P2P爆雷、洗錢等風險事件的不斷出現,2015年底開始,監管層開始對備付金存管活動及支付機構業務連接系統出具規範意見,宣佈逐步取消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且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聯銀行系統;2018年備付金存管、支付信息安全等要求的出臺,加強風險防控,提升移動支付安全性。至此,備付金存管及跨行清算活動的監管規則成形,重點要求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全額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不計付利息;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及落地,促進支付市場健康持續發展。

重慶地區移動支付交易概況

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增長,但銀行份額小。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對重慶地區移動支付業務情況進行推算並形成圖6,不難發現,近年來,重慶地區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保持了平穩上升、持續增長的態勢。雖然移動支付交易主要集中在小額高頻行業,但是其交易金額已經接近傳統的卡基支付,而銀行卡支付主要包含財稅庫銀等政府類交易和房產、汽車、批發等大宗交易,在移動支付方面涉及較少(圖6)。從受理端來看,目前銀行的移動支付產品比較單一,工、農、中、建等國有行大力發展聚合收款碼和智能終端,但是市場總體份額不大。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靜態碼產品普及面最廣,但聚合支付興起。根據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披露,2018年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總指數位列全國第五,作為網紅城市,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發展處於全國中上水平。截至2018年底,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商戶總數約為90萬戶(包含工商註冊和個體小商戶),移動支付年交易金額約為5569億,無論是在渝中、渝北等核心商業區域,還是在遠郊區縣的偏遠鄉鎮、村,市民已能隨處可見移動支付的受理產品。通過筆者觀察和調研,目前重慶移動支付主要的產品有:個人收款碼和聚合碼(個人收款碼本質是轉賬,聚合碼本質是第三方收單)、聚合終端(智能POS,掃碼盒子等)、系統收銀(掃碼槍被掃),現場訂單支付(消費後在美團或招行掌上生活等App中買單、購買兌換券等)(表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聚合支付發展情況分析

聚合支付是指只從事“支付·結算·清算”服務之外的服務機構利用自身的技術與服務集成能力,提供多種支付手段的支付服務。

如果說當初中國銀聯成立的初衷是實現各銀行銀行卡的聯網通用,那麼聚合支付則是實現不同互聯網賬戶的聯網通用。移動支付發展本身得益於技術的集成,因此移動支付大規模發展的第二年(2015年)移動支付聚合的勢頭已經出現,經過近3年的發展,2018年全國聚合支付的總體規模達到40萬億元。聚合支付,是移動支付發展追求效率的結果,其中,廣大的軟件服務商、硬件服務商成為新的市場參與者,並在一定程度上把持支付入口(圖7)。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重視風險管控和體制相對完善的銀行,在短短几年中,居於內部、外部的管控措施,並未成為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在業務龐雜的銀行看來,移動支付僅僅是銀行中間業務的一個小分支,部分銀行甚至放棄了銀行卡收單角色。正因為銀行從產品的開發到業務上線,需要一個複雜的過程,而漫長的流程造成了工作的滯後,導致銀行錯失了搶佔移動支付市場的先機。

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移動支付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聚合支付的滲透率不斷提高,驅動聚合支付行業市場規模加速發展。根據《中國聚合支付行業發展報告2018》統計結果推算,至2018年末,重慶聚合支付機構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5.3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13.5億筆;2019年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10.2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33.3億筆;2020年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23.5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98.4億筆,聚合支付處於高速發展狀態中(圖8)。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聚合支付產業結構及形式。聚合支付憑藉其聚合多種支付方式、多個支付平臺、多項支付場景的優勢,在移動支付市場中逐漸成為主流,催生了眾多聚合支付參與方。

聚合支付主要分為線下支付和線上支付兩類(表2)。其中,線上支付形式主要進行收單業務,一碼付通過聯合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個人收款碼為商戶提供聚合支付服務;商戶掃碼收款通過為商戶提供具有聚合收款的App或掃碼槍進行收款;聚合終端主要是收錢吧、美團等服務商提供掃碼盒子、聚合碼來為商戶實現聚合服務。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目前,提供聚合支付服務的服務商已經達到上萬家,市場佔有率較高、發展較好的服務商主要有美團、收錢吧、付唄等,通過聯合非銀行支付機構為商戶提供一體化的聚合收款業務。

聚合支付發展前景。一方面,外部環境為聚合支付發展提供良好基礎。通過PEST分析法,分別從政策(P)、經濟(E)、社會(S)和技術(T)對移動支付市場所處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後發現,聚合支付發展目前處於一個對其有利的宏觀環境中(表3)。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消費時期相對前三個時期,區別在於消費時期主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覆蓋面和支付行為發生頻率,都遠遠超越前面幾個階段,同時,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互性也更強。

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為移動支付發展打下基礎。互聯網普及率和手機網民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截至2018年底,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中公佈的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網民數量達2071.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6.78%;其中,手機網民達2042.5萬人,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6%(圖2)。網絡覆蓋持續增加、移動互聯網普及率高,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良好用戶基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參與主體多元化,深度融入行業。一夜之間,移動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覆蓋內地大街小巷。並且隨著政策認可,移動終端、手機互聯網、5G網絡通訊技術的進一步普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提升,移動支付已和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融合,深度嵌入交通、醫療、旅遊、金融等行業,支付逐漸打破空間限制(線上線下融合)、時間限制(可實時、銀聯ODA等解決方案可延時、各類票務可提前),併為實現行業融合發揮支撐作用,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的支付作用逐漸體現,行業交叉引流的案例逐漸出現。

移動支付份額逐年擴大,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在2014年以前,線下POS機刷卡是人們常用的支付手段,銀行卡收單的規模佔比較高。但移動支付出現後,移動支付效率、成本的優勢逐漸顯現,規模迅速擴大,交易筆數迅速超過刷卡支付(圖3)。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自2014年起份額逐年攀升,經過不足5年的迅猛發展,交易規模已佔據絕對優勢。2015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互聯網支付;2016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銀行卡收單。截至2017年底,移動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交易中佔比已過半,達到55%,是銀行卡收單份額的1.7倍、互聯網支付份額的4.3倍。

C端規模倒逼B端發展,非金壟斷地位形成。各類涵蓋支付功能的移動App快速發展,結合社交、電商、生活便利等功能迅速擴大,提升了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頻率。C端憑藉其用戶規模巨大、活躍度高的特點,在內地形成了C端逐步倒逼B端商戶支持移動支付的發展模式(圖4)。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在移動支付參與機構中,非銀行支付機構,一方面憑藉其強大的C端規模,另一方面,在市場發展中,無視監管機構收單政策,大力採取代理等模式,廣泛動員銀行、非金、系統廠商(MIS、SAAS、ERP)、終端廠商等產業各方,通過價格戰、手續費補貼政策,大力發展市場。特別是支付寶提供“花唄”“借唄”等差異化金融工具,相當於為用戶提供數字信用卡,提升了用戶活力。在易觀公佈的2019年一季度的數據統計中,支付寶、微信移動支付交易合計佔比超過90%,可見移動支付市場中非銀行支付機構壟斷地位已經成型(圖5)。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監管政策落地,規範市場行為。隨著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非銀行支付機構成為主導,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結合市場發展特點,監管部門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2013年,監管層建立了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的基本框架,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隨著P2P爆雷、洗錢等風險事件的不斷出現,2015年底開始,監管層開始對備付金存管活動及支付機構業務連接系統出具規範意見,宣佈逐步取消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且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聯銀行系統;2018年備付金存管、支付信息安全等要求的出臺,加強風險防控,提升移動支付安全性。至此,備付金存管及跨行清算活動的監管規則成形,重點要求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全額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不計付利息;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及落地,促進支付市場健康持續發展。

重慶地區移動支付交易概況

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增長,但銀行份額小。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對重慶地區移動支付業務情況進行推算並形成圖6,不難發現,近年來,重慶地區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保持了平穩上升、持續增長的態勢。雖然移動支付交易主要集中在小額高頻行業,但是其交易金額已經接近傳統的卡基支付,而銀行卡支付主要包含財稅庫銀等政府類交易和房產、汽車、批發等大宗交易,在移動支付方面涉及較少(圖6)。從受理端來看,目前銀行的移動支付產品比較單一,工、農、中、建等國有行大力發展聚合收款碼和智能終端,但是市場總體份額不大。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靜態碼產品普及面最廣,但聚合支付興起。根據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披露,2018年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總指數位列全國第五,作為網紅城市,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發展處於全國中上水平。截至2018年底,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商戶總數約為90萬戶(包含工商註冊和個體小商戶),移動支付年交易金額約為5569億,無論是在渝中、渝北等核心商業區域,還是在遠郊區縣的偏遠鄉鎮、村,市民已能隨處可見移動支付的受理產品。通過筆者觀察和調研,目前重慶移動支付主要的產品有:個人收款碼和聚合碼(個人收款碼本質是轉賬,聚合碼本質是第三方收單)、聚合終端(智能POS,掃碼盒子等)、系統收銀(掃碼槍被掃),現場訂單支付(消費後在美團或招行掌上生活等App中買單、購買兌換券等)(表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聚合支付發展情況分析

聚合支付是指只從事“支付·結算·清算”服務之外的服務機構利用自身的技術與服務集成能力,提供多種支付手段的支付服務。

如果說當初中國銀聯成立的初衷是實現各銀行銀行卡的聯網通用,那麼聚合支付則是實現不同互聯網賬戶的聯網通用。移動支付發展本身得益於技術的集成,因此移動支付大規模發展的第二年(2015年)移動支付聚合的勢頭已經出現,經過近3年的發展,2018年全國聚合支付的總體規模達到40萬億元。聚合支付,是移動支付發展追求效率的結果,其中,廣大的軟件服務商、硬件服務商成為新的市場參與者,並在一定程度上把持支付入口(圖7)。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重視風險管控和體制相對完善的銀行,在短短几年中,居於內部、外部的管控措施,並未成為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在業務龐雜的銀行看來,移動支付僅僅是銀行中間業務的一個小分支,部分銀行甚至放棄了銀行卡收單角色。正因為銀行從產品的開發到業務上線,需要一個複雜的過程,而漫長的流程造成了工作的滯後,導致銀行錯失了搶佔移動支付市場的先機。

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移動支付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聚合支付的滲透率不斷提高,驅動聚合支付行業市場規模加速發展。根據《中國聚合支付行業發展報告2018》統計結果推算,至2018年末,重慶聚合支付機構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5.3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13.5億筆;2019年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10.2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33.3億筆;2020年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23.5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98.4億筆,聚合支付處於高速發展狀態中(圖8)。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聚合支付產業結構及形式。聚合支付憑藉其聚合多種支付方式、多個支付平臺、多項支付場景的優勢,在移動支付市場中逐漸成為主流,催生了眾多聚合支付參與方。

聚合支付主要分為線下支付和線上支付兩類(表2)。其中,線上支付形式主要進行收單業務,一碼付通過聯合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個人收款碼為商戶提供聚合支付服務;商戶掃碼收款通過為商戶提供具有聚合收款的App或掃碼槍進行收款;聚合終端主要是收錢吧、美團等服務商提供掃碼盒子、聚合碼來為商戶實現聚合服務。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目前,提供聚合支付服務的服務商已經達到上萬家,市場佔有率較高、發展較好的服務商主要有美團、收錢吧、付唄等,通過聯合非銀行支付機構為商戶提供一體化的聚合收款業務。

聚合支付發展前景。一方面,外部環境為聚合支付發展提供良好基礎。通過PEST分析法,分別從政策(P)、經濟(E)、社會(S)和技術(T)對移動支付市場所處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後發現,聚合支付發展目前處於一個對其有利的宏觀環境中(表3)。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另一方面,聚合支付自身存在使用優勢。將聚合支付與傳統POS收單進行比較,不難發現,聚合支付存在成本低、效率高、管理科學等諸多優勢,這將助力聚合支付的進一步發展(表4)。

"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作者 | 黃祥俊 周毅菲 陳紅旭 幸禮

作者供職於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

責任編輯 |葛辛晶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支付交易越來越趨向於網絡化,移動設備的普及驅動支付向移動端快速遷移,促進移動便捷支付的快速發展。本文以重慶地區支付發展情況為樣本,結合銀聯移動支付產品特點,通過對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的歸納,對區域銀行開展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進行分析,為區域銀行在移動支付時代背景下收單業務提供決策參考。

移動支付爆發式發展

業界普遍觀點認為,2014年為移動支付的元年,這一年,4G網絡正式運營,智能手機進一步普及,非銀行支付機構正式加入收單陣營,都為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打下基礎。按照易觀諮詢的觀點,移動支付分為電商時期、金融時期、轉賬時期和消費時期四個階段(圖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消費時期相對前三個時期,區別在於消費時期主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管是覆蓋面和支付行為發生頻率,都遠遠超越前面幾個階段,同時,是人與人面對面的交互性也更強。

移動互聯網全面普及,為移動支付發展打下基礎。互聯網普及率和手機網民滲透率的不斷提升,進一步推動了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的普及與發展。截至2018年底,根據央行發佈的《2018年支付體系運營總體情況》中公佈的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網民數量達2071.3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 66.78%;其中,手機網民達2042.5萬人,手機網民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6%(圖2)。網絡覆蓋持續增加、移動互聯網普及率高,為移動支付發展奠定良好用戶基礎。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參與主體多元化,深度融入行業。一夜之間,移動支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覆蓋內地大街小巷。並且隨著政策認可,移動終端、手機互聯網、5G網絡通訊技術的進一步普及,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提升,移動支付已和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區塊鏈)、C(Cloud雲計算)和D(Big Data大數據)等前沿技術融合,深度嵌入交通、醫療、旅遊、金融等行業,支付逐漸打破空間限制(線上線下融合)、時間限制(可實時、銀聯ODA等解決方案可延時、各類票務可提前),併為實現行業融合發揮支撐作用,互聯網金融、消費金融等的支付作用逐漸體現,行業交叉引流的案例逐漸出現。

移動支付份額逐年擴大,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在2014年以前,線下POS機刷卡是人們常用的支付手段,銀行卡收單的規模佔比較高。但移動支付出現後,移動支付效率、成本的優勢逐漸顯現,規模迅速擴大,交易筆數迅速超過刷卡支付(圖3)。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移動支付自2014年起份額逐年攀升,經過不足5年的迅猛發展,交易規模已佔據絕對優勢。2015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互聯網支付;2016年,移動支付佔比首次超過銀行卡收單。截至2017年底,移動支付在第三方支付交易中佔比已過半,達到55%,是銀行卡收單份額的1.7倍、互聯網支付份額的4.3倍。

C端規模倒逼B端發展,非金壟斷地位形成。各類涵蓋支付功能的移動App快速發展,結合社交、電商、生活便利等功能迅速擴大,提升了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頻率。C端憑藉其用戶規模巨大、活躍度高的特點,在內地形成了C端逐步倒逼B端商戶支持移動支付的發展模式(圖4)。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在移動支付參與機構中,非銀行支付機構,一方面憑藉其強大的C端規模,另一方面,在市場發展中,無視監管機構收單政策,大力採取代理等模式,廣泛動員銀行、非金、系統廠商(MIS、SAAS、ERP)、終端廠商等產業各方,通過價格戰、手續費補貼政策,大力發展市場。特別是支付寶提供“花唄”“借唄”等差異化金融工具,相當於為用戶提供數字信用卡,提升了用戶活力。在易觀公佈的2019年一季度的數據統計中,支付寶、微信移動支付交易合計佔比超過90%,可見移動支付市場中非銀行支付機構壟斷地位已經成型(圖5)。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監管政策落地,規範市場行為。隨著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非銀行支付機構成為主導,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結合市場發展特點,監管部門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2013年,監管層建立了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的基本框架,第三方網絡支付平臺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隨著P2P爆雷、洗錢等風險事件的不斷出現,2015年底開始,監管層開始對備付金存管活動及支付機構業務連接系統出具規範意見,宣佈逐步取消備付金賬戶計付利息,且非銀行支付機構不得直聯銀行系統;2018年備付金存管、支付信息安全等要求的出臺,加強風險防控,提升移動支付安全性。至此,備付金存管及跨行清算活動的監管規則成形,重點要求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全額交存至指定機構專用存款賬戶,不計付利息;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及落地,促進支付市場健康持續發展。

重慶地區移動支付交易概況

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持續增長,但銀行份額小。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對重慶地區移動支付業務情況進行推算並形成圖6,不難發現,近年來,重慶地區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保持了平穩上升、持續增長的態勢。雖然移動支付交易主要集中在小額高頻行業,但是其交易金額已經接近傳統的卡基支付,而銀行卡支付主要包含財稅庫銀等政府類交易和房產、汽車、批發等大宗交易,在移動支付方面涉及較少(圖6)。從受理端來看,目前銀行的移動支付產品比較單一,工、農、中、建等國有行大力發展聚合收款碼和智能終端,但是市場總體份額不大。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靜態碼產品普及面最廣,但聚合支付興起。根據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披露,2018年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總指數位列全國第五,作為網紅城市,重慶地區移動支付發展處於全國中上水平。截至2018年底,根據易觀諮詢公佈的全國數據,推算可得重慶地區商戶總數約為90萬戶(包含工商註冊和個體小商戶),移動支付年交易金額約為5569億,無論是在渝中、渝北等核心商業區域,還是在遠郊區縣的偏遠鄉鎮、村,市民已能隨處可見移動支付的受理產品。通過筆者觀察和調研,目前重慶移動支付主要的產品有:個人收款碼和聚合碼(個人收款碼本質是轉賬,聚合碼本質是第三方收單)、聚合終端(智能POS,掃碼盒子等)、系統收銀(掃碼槍被掃),現場訂單支付(消費後在美團或招行掌上生活等App中買單、購買兌換券等)(表1)。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聚合支付發展情況分析

聚合支付是指只從事“支付·結算·清算”服務之外的服務機構利用自身的技術與服務集成能力,提供多種支付手段的支付服務。

如果說當初中國銀聯成立的初衷是實現各銀行銀行卡的聯網通用,那麼聚合支付則是實現不同互聯網賬戶的聯網通用。移動支付發展本身得益於技術的集成,因此移動支付大規模發展的第二年(2015年)移動支付聚合的勢頭已經出現,經過近3年的發展,2018年全國聚合支付的總體規模達到40萬億元。聚合支付,是移動支付發展追求效率的結果,其中,廣大的軟件服務商、硬件服務商成為新的市場參與者,並在一定程度上把持支付入口(圖7)。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而重視風險管控和體制相對完善的銀行,在短短几年中,居於內部、外部的管控措施,並未成為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在業務龐雜的銀行看來,移動支付僅僅是銀行中間業務的一個小分支,部分銀行甚至放棄了銀行卡收單角色。正因為銀行從產品的開發到業務上線,需要一個複雜的過程,而漫長的流程造成了工作的滯後,導致銀行錯失了搶佔移動支付市場的先機。

聚合支付發展現狀。移動支付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聚合支付的滲透率不斷提高,驅動聚合支付行業市場規模加速發展。根據《中國聚合支付行業發展報告2018》統計結果推算,至2018年末,重慶聚合支付機構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5.3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13.5億筆;2019年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10.2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33.3億筆;2020年處理交易總金額預計達到23.5千億元,處理交易總筆數預計達到98.4億筆,聚合支付處於高速發展狀態中(圖8)。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聚合支付產業結構及形式。聚合支付憑藉其聚合多種支付方式、多個支付平臺、多項支付場景的優勢,在移動支付市場中逐漸成為主流,催生了眾多聚合支付參與方。

聚合支付主要分為線下支付和線上支付兩類(表2)。其中,線上支付形式主要進行收單業務,一碼付通過聯合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個人收款碼為商戶提供聚合支付服務;商戶掃碼收款通過為商戶提供具有聚合收款的App或掃碼槍進行收款;聚合終端主要是收錢吧、美團等服務商提供掃碼盒子、聚合碼來為商戶實現聚合服務。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目前,提供聚合支付服務的服務商已經達到上萬家,市場佔有率較高、發展較好的服務商主要有美團、收錢吧、付唄等,通過聯合非銀行支付機構為商戶提供一體化的聚合收款業務。

聚合支付發展前景。一方面,外部環境為聚合支付發展提供良好基礎。通過PEST分析法,分別從政策(P)、經濟(E)、社會(S)和技術(T)對移動支付市場所處外部環境進行分析後發現,聚合支付發展目前處於一個對其有利的宏觀環境中(表3)。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另一方面,聚合支付自身存在使用優勢。將聚合支付與傳統POS收單進行比較,不難發現,聚合支付存在成本低、效率高、管理科學等諸多優勢,這將助力聚合支付的進一步發展(表4)。

「實務研究」重慶轄內區域銀行移動支付收單必要性研究(上)

政策的幫扶、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認可、技術的進步為聚合支付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保障;而移動支付自身優勢使其在收單市場上具備充分競爭力。總體而言,聚合支付發展具備廣闊前景,足以成為包括銀行在內各類金融機構、非金機構其未來業務發展方向之一(待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