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鋼琴家告訴你:為什麼3000萬中國琴童,彈得好的卻不多?

音樂 樂器 藝術 中央音樂學院 教育 媽咪讀呀 2018-12-15

媽咪讀呀原創

最近,想著帶孩子去感受下鋼琴。於是約了老師,在老師的工作室見面。我們的話題從幼兒幾歲可以學鋼琴到學習的效果和能否堅持等展開。讓我較為吃驚的是,老師說了這樣的話:“現在學琴的孩子,比我們那一代多多了。恨不得一個年級三分之一都要學。但是呢,真要到比賽時候、或者選人出來登臺表演,真正彈的好的太少了!但我們80後的孩子,儘管學琴的人總數不那麼多,但要挑彈琴好的,一挑挑一把。”

女鋼琴家告訴你:為什麼3000萬中國琴童,彈得好的卻不多?

這是為什麼呢?我問。

“因為,現在學琴的孩子父母普遍是80後。80後自己是苦過來的,別打過來的,所以不想把孩子逼得那麼緊。”老師無奈地說:“這樣的後果就是,孩子想彈就彈,不想彈就算了。或者練琴質量不高,堅持一段時間就放棄了。”

說著,老師撥開頭髮,露出一塊青色的皮膚。“看見了嗎?這裡沒有頭髮!”老師說,自己是音樂世家,小時候3歲半開始練琴。小時候頑皮,有一次不想練,媽媽就拿戒尺比劃威脅著他練。他還是不從,媽媽一發飆,本來想敲他頭,結果戒尺拿歪了砍在頭上,頓時鮮血直流……

我聽得心頭一緊,急忙問:“後來呢,立即去醫院了?”老師哈哈大笑說:“沒有,後來頭上貼滿了邦迪止血貼,硬是把琴練完了,最終也沒有去醫院。”

我問:“那你恨(媽媽)嗎?”老師說,“當然不恨了。等我考上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以後,大家聊天的內容全是比賽誰家打得狠,還有比我家更狠的呢!”

練琴這麼苦,為什麼還要練呢?

回想我自己身為琴童時,也是被揍得鼻青臉腫。不練琴時,我是媽媽的好女兒、好孩子,一練琴就是我媽含血憤天的仇敵。打著打著,我就長大了。但現在,我樂感極好,試聽練耳極佳,曲子一聽就會,自學鋼琴……全歸功於從小練琴的童子功。

最關鍵是,練琴塑造了一個人不服輸的精神。因為練琴太苦、太枯燥,很可能卡在一個瓶頸再也進步不了。沒有堅定的意志就邁不過這個坎,事物循環、盤旋發展的。而父母的那一鞭子,卻作為一個外力,推著想要放棄的人堅持下去。

女鋼琴家告訴你:為什麼3000萬中國琴童,彈得好的卻不多?

浩瀚的琴童,為什麼恨音樂的那麼多?

最近看一些有關中國琴童的故事,讀到一則關於女鋼琴家封穎的故事。封穎某次接受採訪時說自己被接觸到的琴童故事困擾著。她得知,一個女孩剛過了鋼琴10級,就哭著喊著對媽媽說,再也不碰鋼琴了。另一個孩子每天被逼著練琴,有一天對媽媽爆發說:“我恨鋼琴!”

練琴卻不愛琴,這成為中國琴童普遍存在的癥結。而中國琴童“缺乏熱愛音樂的基因”。封穎建議說:“真正的音樂是從內心流淌出來的。”

據樂器協會統計,我國鋼琴的年產量是世界之最,年產超過30萬臺。我國學習鋼琴的琴童數量也在世界稱冠,超過3000萬。但封穎也發現,很多學琴的孩子並沒有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音樂的美好。因此在父母的逼迫下,為了考級而功利的練琴。這怎麼能不恨鋼琴呢?

3000萬的琴童,最後能彈到拿得出手的人寥寥無幾。

怎樣才能真正讓孩子堅持下去呢?

被《紐約時報》譽為“輝煌、無畏的年輕鋼琴家”柴瓊妍,從3歲起跟母親學鋼琴,13歲時考入著名的柯蒂斯音樂學院。回國的暑假會幫助母親帶學生,接觸中國琴童18年。她結合中外琴童對音樂的感知、理解、認知,給中國琴童如下的中肯建議:

1)補充樂理知識,多瞭解音樂家和作曲家的生平。

——樹立偶像和目標,讓學琴變得不再功利。

2)多聽交響樂和歌劇。有時間多帶孩子去聽交響樂和歌劇,幫助琴童更好理解作曲家的風格。

——音樂是一種教育,要讓學藝的過程變成美學的教育過程。

3)挑選鋼琴老師要注意。學音樂的人非常注重師門,老師和學生之間是一個非常親密、言傳身教的傳承關係。在挑選老師時,最好可以問一下老師的老師是誰。如果是名師的話,那會可信得多

——好老師是全方位地培養孩子,而有些老師純粹就是為了讓學生考級功利地教育,反覆讓學生彈幾首要考級的曲子,孩子怎能不覺得枯燥厭煩呢?好老師和普通老師,孩子學琴的效果是天壤之別的。

女鋼琴家告訴你:為什麼3000萬中國琴童,彈得好的卻不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