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者,心之動—體感音樂的作用'

"

音樂養生,在中醫歷史上早已有輝煌的成就。音樂以聲音的形式將人們的歡樂、悲哀、憂鬱、幽默、憤怒……種種情緒體現出來,其魅力抵達人們的心靈,撥動人的神經,讓人在氣流的律動中體驗心靈洗禮。

自唐宋以來,音樂空前繁榮,音樂的養生作用被人所知曉。深諳音樂之理的偉大詩人白居易在詩篇中有很多關於音樂養生的詩句,曾有詩《好聽琴》曰:“本性好絲桐,心機聞即空,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詩句強調了音樂對人的心理調節功能。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歐陽文忠公集》中記載:他曾因憂傷政事,形體消瘦,屢進藥物無效。後來,孫道滋以“宮聲數引”治癒了“幽憂之疾”,歐陽修深有感觸地說:“用藥不如用樂矣。”這可以算是我國曆史上以音樂養生的典範事例。

音樂治療學是一門涉及音樂學、心理學、醫學、哲學、美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性科學,而從源遠流長的祖國文化中溯源音樂養生之旨,更能體驗“樂者,心之動”,“樂者,德之華”之妙。

"

音樂養生,在中醫歷史上早已有輝煌的成就。音樂以聲音的形式將人們的歡樂、悲哀、憂鬱、幽默、憤怒……種種情緒體現出來,其魅力抵達人們的心靈,撥動人的神經,讓人在氣流的律動中體驗心靈洗禮。

自唐宋以來,音樂空前繁榮,音樂的養生作用被人所知曉。深諳音樂之理的偉大詩人白居易在詩篇中有很多關於音樂養生的詩句,曾有詩《好聽琴》曰:“本性好絲桐,心機聞即空,一聲來耳裡,萬事離心中;清暢堪銷疾,恬和好養蒙,尤宜聽‘三樂’,安慰白頭翁。”詩句強調了音樂對人的心理調節功能。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在《歐陽文忠公集》中記載:他曾因憂傷政事,形體消瘦,屢進藥物無效。後來,孫道滋以“宮聲數引”治癒了“幽憂之疾”,歐陽修深有感觸地說:“用藥不如用樂矣。”這可以算是我國曆史上以音樂養生的典範事例。

音樂治療學是一門涉及音樂學、心理學、醫學、哲學、美學等多門學科的綜合性科學,而從源遠流長的祖國文化中溯源音樂養生之旨,更能體驗“樂者,心之動”,“樂者,德之華”之妙。

樂者,心之動—體感音樂的作用

作為現代醫學一個分支的音樂治療學,它的一些原理,早在幾千年前,就被我國的音樂家和醫學家所瞭解。用《易經》上的這句名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正說明我國音樂養生的歷史悠久,而後被各國音樂治療學家所認同的“同質原理”早了好幾千年,而且含義更加深刻。

近幾年,更為新穎的體感音樂療法誕生了,它是一種基於現代音頻技術基礎上結合中醫五音而形成的新興技術。其原理是將音樂當中50-250Hz低頻部分提取、放大,並按照特定音頻作用於人體經絡、穴位、肌肉、細胞等。

體感音樂技術起源於歐洲的體感振動音樂,經挪威教育家和治療家Olav Skile博士和日本音樂治療聯盟理事、工學博士小松明歷經20餘載研究初具規模。

深圳體感音悅科技有限公司結合中西醫理論,經過10年的研究將這種技術經驗發揚。新一代的體感音樂技術是由體感振動設備、音樂庫兩部分組成,根據目標的不同,選用不同波形、旋律和節奏的樂曲,促進人的肌肉和神經放鬆。

體感音樂已發展成一種新的聲學技術。它通過音樂的頻率來與人體經絡發生和諧振動,這與《黃帝內經》中所述的“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的治病防病思想不謀而合。

本文來自《心理與健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