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告訴你“棍棒教育”究竟是否可取?

音樂 爆裂鼓手 娛樂 夢想派 2017-05-01

這部電影告訴你“棍棒教育”究竟是否可取?

《爆裂鼓手》這部影片主要講的就是熱愛音樂的鼓手學員尼曼,在樂隊老師弗萊徹的瘋狂逼迫下,激發出了潛能,最終成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鼓手。

弗萊徹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指導老師,曾經帶出了很多一流的樂手,他的教育觀非常明確:

“我不是去那兒指揮樂隊的,隨便哪個人都能指揮。我是去逼他們突破自己的極限的,我認為那是絕對不可少的。”

他認為只有不斷地刺激和逼迫,才能壓榨出一個人的潛能,從而造就一個傳奇人物。而溫和的鼓勵和安慰只會讓人安於現狀,止步不前。

這部電影告訴你“棍棒教育”究竟是否可取?

所以,為了練就更加出色的樂手,他無所不用其極:辱罵、譏諷、威脅、扇耳光等等各種手段連綿不絕,絕對是一個真正的“魔鬼教練”。

看到這,不知你會不會感覺很熟悉,有沒有回憶起你的哪位老師。反正在我的中學時代,老師們的手段可是要比弗萊徹豐富了不知多少倍。即使是比較正規一點的學校,打罵體罰不那麼嚴重,學生也是生活在一種高壓之下,被逼迫著學習、學習、學習……

但是這麼多年、這麼多學生,我們的高壓流水線創造出了多少精英人才呢?

毋庸置疑,弗萊徹的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是很有問題的。其實他心裡對這一點很清楚,只不過他覺得與創造出一個傳奇相比,損失一些普通人是值得的。

他心裡也充滿著愧疚,有一次他在練習之前,說他以前一手培養出來的出色樂手肖恩因車禍去世了,一向強悍的他這次也流下了熱淚。但是後來尼曼才得知,肖恩並不是因為車禍去世,而是因為弗萊徹的變態刺激患上了抑鬱症,自殺身亡。

弗萊徹當時所流的淚,並不是因為他惋惜失去了一個好的樂手,而是因為他對肖恩對所有被他逼迫的學員的深深的愧疚。但是他不能明白地表現出來,他還需要堅持下去,繼續尋找可以激發培養的對象。

肖恩原先只是一個很平庸甚至有些差勁的樂手,但是弗萊徹看中了他,並一手將他培養成一個出類拔萃的樂手。但是最終也沒能避免悲劇的發生。這就說明了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壓榨潛力,首先要找對方向。

這很容易理解,努力的方向不對,不僅不會越努力越幸運,最終甚至可能到了無法挽回的境地。肖恩從一開始可能就不太喜歡做個樂手,所以才會釀成最後的悲劇。而尼曼則是對音樂瘋狂的熱愛,他為了成為一名好的鼓手,毫不猶豫地放棄了摯愛的初戀,打鼓打到滿手都是傷痕,即使遭遇了車禍也要堅持上臺演奏。在他的眼裡只有音樂。這樣的人,加上弗萊徹的教育手段,是當然是可以磨練出來的。

再來看看我們的教育,千千萬萬的學生數十年來接受著同一個模式的教育,就是好好學習、好好考試。這麼多的學生,都被設定了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就是考個好大學。這顯然是一種效率極低、抹殺創造性的教育模式。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各行各業都忙著山寨別人,而鮮有一丁半點的創新。

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成為更有用的人,以後對孩子的教育,我想至少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1.培養孩子為人處事之道

不管做什麼,做人都是根本。孩子從小就要教給他做人的一些簡單道理,不求他將來成為一個至善至美的完人,只求他能夠明辨是非,做一個簡單純粹的人。

2.引導孩子找尋自己的方向

開放式的引導教育,對於孩子來講是十分必要的。我們沒有權力在孩子們的人生白紙上畫這畫那,即使你畫出了一幅傑作,那也是你的作品、你的想法、你的意願。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理解什麼是色彩、什麼是美感,至於他們要在白紙上畫些什麼,就任他們自己摸索去吧。

3.弗萊徹的方法也必不可少

要想孩子能夠更好地成長,弗萊徹的那些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人的潛能往往都是需要很大的外力才能激發的,我們常說的“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講得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在孩子尋找到自己的方向之後,我們用力的一推,往往可以讓他們更進一步,成為更出色的自己,取得更加偉大的成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