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文到底有沒有用?思維方式和語言有什麼關係?'

"

今日刷手機的時候,無意中又看到了那個老梗:“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項廢物技能”。於是引發國人討論:學英語有沒有用?

略微瀏覽了一下頭條裡面的回答,發現大多數人回答的是:無用。說無用的大致持這麼幾種觀點:

1. 大多數人既不出國也沒什麼機會用到英語,在現實生活中英語就是一項廢技能。

2. 學英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但學不好的學生甚至無法考得高學歷,影響前途,應廢除全民學英語,改為選修,讓學生可以把學英語浪費的時間投入到更多喜歡的知識學習中。

3. 學英語就是崇洋媚外,自己國家的文化都不重視,還有沒有點文化自信了。

4. 現在科技發達,AI翻譯就能交流,沒有必要全民學英語。

滿屏對於學英語的深惡痛絕險些亮瞎了我的眼,其中刷到幾個支持學英語的回覆,寥寥無幾,說:學好英語可以和國際接軌;只要是知識都是有用的;世界上很多知識都是用英語書寫和傳播的,學好英語可以接觸到更多知識……

首先,我自己並不是什麼教育者,也算不得什麼英語愛好者,更沒有很多的機會隔三差五滿世界到處亂飛,相反,我也是從九年義務教育裡走出來,深受無聊的英語課所迫害的普通已畢業學生,但我其實還是支持學英語這件事情。

"

今日刷手機的時候,無意中又看到了那個老梗:“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項廢物技能”。於是引發國人討論:學英語有沒有用?

略微瀏覽了一下頭條裡面的回答,發現大多數人回答的是:無用。說無用的大致持這麼幾種觀點:

1. 大多數人既不出國也沒什麼機會用到英語,在現實生活中英語就是一項廢技能。

2. 學英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但學不好的學生甚至無法考得高學歷,影響前途,應廢除全民學英語,改為選修,讓學生可以把學英語浪費的時間投入到更多喜歡的知識學習中。

3. 學英語就是崇洋媚外,自己國家的文化都不重視,還有沒有點文化自信了。

4. 現在科技發達,AI翻譯就能交流,沒有必要全民學英語。

滿屏對於學英語的深惡痛絕險些亮瞎了我的眼,其中刷到幾個支持學英語的回覆,寥寥無幾,說:學好英語可以和國際接軌;只要是知識都是有用的;世界上很多知識都是用英語書寫和傳播的,學好英語可以接觸到更多知識……

首先,我自己並不是什麼教育者,也算不得什麼英語愛好者,更沒有很多的機會隔三差五滿世界到處亂飛,相反,我也是從九年義務教育裡走出來,深受無聊的英語課所迫害的普通已畢業學生,但我其實還是支持學英語這件事情。

學英文到底有沒有用?思維方式和語言有什麼關係?

話說多了,喘一口氣的分界圖

一、在現實生活中,英語是一項廢技能,這樣看來數學是,歷史也是。如果僅用“實用”這個詞來衡量知識,哲學君可能會哭暈在廁所。

從地圖來看,除了一、二線城市和一些旅遊城市還能在路上遇到歪果仁,至於大多數四五六線城市,可能很多人一生中都不曾見過歪果仁。甚至在一線城市,如果是坐辦公室並且工作內容並不涉及英語,其實也根本用不到英語。說英語是一項廢技能,這句話說的可一點毛病也沒有呢。

這樣看來,“絕大部分中國人”在現實生活中用不著的技能可太多了。除了加減乘除,有多少人在現實生活有機會思考諸如√7-√48等於多少這樣的問題?那為什麼這個時候,卻沒有人順便站出來說:“數學無用”呢?

所以,知道秦朝商鞅變法的內容有什麼用?知道龍捲風怎麼形成的有什麼用?知道水在直流電的作用下會分解成什麼物質又有什麼用?何況這些知識和英語翻譯機一樣,百度一下就能找到答案。這樣看來,我們現在課堂上學的東西已經廢得不能再廢了,學來有何用?簡直浪費時間。

培根在隨筆《論求知》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羞恥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很多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看起來並不實用,卻是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你的內涵,正如冰山一角,水下千尺。

如果用“實用”(或者說是“功利性)來衡量知識的話,那學視頻製作啊,股票投資啊,或許可以在短時間內給你帶來“可以看見的回報”,於是沒有人去看哲學、研究天體運動了。但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學科可以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就像是二維動畫和三維、四維動畫的區別一樣,多維度的思維可以帶來對問題多維度的思考和解決方式,而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現在很多人看問題都像“一維動畫”,媒體說,這個人做了一件壞事,所以這個人很壞,一無是處,於是下面一堆鍵盤俠、一堆噴子把這個人罵成了狗屎。之後媒體又爆出什麼內幕,這個人又變成了無辜的受害者,於是評論又一邊倒……我有這個時間去看潑婦罵街,不如多看幾頁無聊的心靈雞湯……

"

今日刷手機的時候,無意中又看到了那個老梗:“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項廢物技能”。於是引發國人討論:學英語有沒有用?

略微瀏覽了一下頭條裡面的回答,發現大多數人回答的是:無用。說無用的大致持這麼幾種觀點:

1. 大多數人既不出國也沒什麼機會用到英語,在現實生活中英語就是一項廢技能。

2. 學英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但學不好的學生甚至無法考得高學歷,影響前途,應廢除全民學英語,改為選修,讓學生可以把學英語浪費的時間投入到更多喜歡的知識學習中。

3. 學英語就是崇洋媚外,自己國家的文化都不重視,還有沒有點文化自信了。

4. 現在科技發達,AI翻譯就能交流,沒有必要全民學英語。

滿屏對於學英語的深惡痛絕險些亮瞎了我的眼,其中刷到幾個支持學英語的回覆,寥寥無幾,說:學好英語可以和國際接軌;只要是知識都是有用的;世界上很多知識都是用英語書寫和傳播的,學好英語可以接觸到更多知識……

首先,我自己並不是什麼教育者,也算不得什麼英語愛好者,更沒有很多的機會隔三差五滿世界到處亂飛,相反,我也是從九年義務教育裡走出來,深受無聊的英語課所迫害的普通已畢業學生,但我其實還是支持學英語這件事情。

學英文到底有沒有用?思維方式和語言有什麼關係?

話說多了,喘一口氣的分界圖

一、在現實生活中,英語是一項廢技能,這樣看來數學是,歷史也是。如果僅用“實用”這個詞來衡量知識,哲學君可能會哭暈在廁所。

從地圖來看,除了一、二線城市和一些旅遊城市還能在路上遇到歪果仁,至於大多數四五六線城市,可能很多人一生中都不曾見過歪果仁。甚至在一線城市,如果是坐辦公室並且工作內容並不涉及英語,其實也根本用不到英語。說英語是一項廢技能,這句話說的可一點毛病也沒有呢。

這樣看來,“絕大部分中國人”在現實生活中用不著的技能可太多了。除了加減乘除,有多少人在現實生活有機會思考諸如√7-√48等於多少這樣的問題?那為什麼這個時候,卻沒有人順便站出來說:“數學無用”呢?

所以,知道秦朝商鞅變法的內容有什麼用?知道龍捲風怎麼形成的有什麼用?知道水在直流電的作用下會分解成什麼物質又有什麼用?何況這些知識和英語翻譯機一樣,百度一下就能找到答案。這樣看來,我們現在課堂上學的東西已經廢得不能再廢了,學來有何用?簡直浪費時間。

培根在隨筆《論求知》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羞恥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很多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看起來並不實用,卻是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你的內涵,正如冰山一角,水下千尺。

如果用“實用”(或者說是“功利性)來衡量知識的話,那學視頻製作啊,股票投資啊,或許可以在短時間內給你帶來“可以看見的回報”,於是沒有人去看哲學、研究天體運動了。但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學科可以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就像是二維動畫和三維、四維動畫的區別一樣,多維度的思維可以帶來對問題多維度的思考和解決方式,而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現在很多人看問題都像“一維動畫”,媒體說,這個人做了一件壞事,所以這個人很壞,一無是處,於是下面一堆鍵盤俠、一堆噴子把這個人罵成了狗屎。之後媒體又爆出什麼內幕,這個人又變成了無辜的受害者,於是評論又一邊倒……我有這個時間去看潑婦罵街,不如多看幾頁無聊的心靈雞湯……

學英文到底有沒有用?思維方式和語言有什麼關係?

“肌肉高一點”會不會顯得我“智慧高一點”?

二、不僅是英語,學校裡學的科目哪個不還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於一個人口大國來說,除了考試,我卻是想不出什麼大規模選拔人才的方式。

我認為英語科存在的意義是,可以讓我們的年青一代,有可以成為“放之世界皆能用之人才”的基礎。現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講的是英語,百分之七十五的電視節目是用英語,就連電腦鍵盤、計算機編程語言用的都是英語,至少,可以用這一門語言,順便和講其他小語種的人溝通嘛。當然,如果有一天中國的人口超過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讓全世界都把漢語設為主科,這樣有趣的情景倒是十分讓人期待呢,哈哈哈!

我還記得以前在學校,學校請了一個山東的老教授來演講,結果他一開口就是一口純正的山東方言,整個演講下來,老教授講得激情四射,我在下面愣是什麼聽懂,無聊到在筆記本上畫小人。

我常常在想,假如我當初只會少數民族的語言,不會普通話也不想學普通話,那麼我所認知的世界裡會不會就剩家門口的大水牛,還有縣城裡車一開過就煙塵滾滾的土路?一想到自己出去了也沒法和別人交流,生活太難了,還是呆在家裡,熟悉的環境下更如魚得水呢。如此,我可能會一直留在那個小山村裡,仍舊每三天走十幾裡地出來趕集。這個世界的其他模樣,和我沒有關係。

其實我的英語並不十分好,語法聽不懂,單詞背完就忘,閱讀理解全靠猜。沒辦法,為了考試,只能課後自己讀英語自我修煉了。但現在回想起來,我還得感謝當初這麼努力學英語的我。我用腳板底也不會猜到,小時候生活在三、四線城市,英語都是中國人教的我,有一天能用上英語這項“廢技能”去旅遊、接待、聊天……或許你所經歷過的世界一成不變,但你永遠想象不到,你的孩子未來所經歷的世界,到底會變成什麼鬼樣子?

咳咳,當然了,我覺得學英語本身並沒有毛病,但並不代表我認同現在英語的教學方式。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哪種方法適合,我也是慢慢摸索才窺得一二,在此就不班門弄斧了。

"

今日刷手機的時候,無意中又看到了那個老梗:“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項廢物技能”。於是引發國人討論:學英語有沒有用?

略微瀏覽了一下頭條裡面的回答,發現大多數人回答的是:無用。說無用的大致持這麼幾種觀點:

1. 大多數人既不出國也沒什麼機會用到英語,在現實生活中英語就是一項廢技能。

2. 學英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但學不好的學生甚至無法考得高學歷,影響前途,應廢除全民學英語,改為選修,讓學生可以把學英語浪費的時間投入到更多喜歡的知識學習中。

3. 學英語就是崇洋媚外,自己國家的文化都不重視,還有沒有點文化自信了。

4. 現在科技發達,AI翻譯就能交流,沒有必要全民學英語。

滿屏對於學英語的深惡痛絕險些亮瞎了我的眼,其中刷到幾個支持學英語的回覆,寥寥無幾,說:學好英語可以和國際接軌;只要是知識都是有用的;世界上很多知識都是用英語書寫和傳播的,學好英語可以接觸到更多知識……

首先,我自己並不是什麼教育者,也算不得什麼英語愛好者,更沒有很多的機會隔三差五滿世界到處亂飛,相反,我也是從九年義務教育裡走出來,深受無聊的英語課所迫害的普通已畢業學生,但我其實還是支持學英語這件事情。

學英文到底有沒有用?思維方式和語言有什麼關係?

話說多了,喘一口氣的分界圖

一、在現實生活中,英語是一項廢技能,這樣看來數學是,歷史也是。如果僅用“實用”這個詞來衡量知識,哲學君可能會哭暈在廁所。

從地圖來看,除了一、二線城市和一些旅遊城市還能在路上遇到歪果仁,至於大多數四五六線城市,可能很多人一生中都不曾見過歪果仁。甚至在一線城市,如果是坐辦公室並且工作內容並不涉及英語,其實也根本用不到英語。說英語是一項廢技能,這句話說的可一點毛病也沒有呢。

這樣看來,“絕大部分中國人”在現實生活中用不著的技能可太多了。除了加減乘除,有多少人在現實生活有機會思考諸如√7-√48等於多少這樣的問題?那為什麼這個時候,卻沒有人順便站出來說:“數學無用”呢?

所以,知道秦朝商鞅變法的內容有什麼用?知道龍捲風怎麼形成的有什麼用?知道水在直流電的作用下會分解成什麼物質又有什麼用?何況這些知識和英語翻譯機一樣,百度一下就能找到答案。這樣看來,我們現在課堂上學的東西已經廢得不能再廢了,學來有何用?簡直浪費時間。

培根在隨筆《論求知》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羞恥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很多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看起來並不實用,卻是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你的內涵,正如冰山一角,水下千尺。

如果用“實用”(或者說是“功利性)來衡量知識的話,那學視頻製作啊,股票投資啊,或許可以在短時間內給你帶來“可以看見的回報”,於是沒有人去看哲學、研究天體運動了。但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學科可以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就像是二維動畫和三維、四維動畫的區別一樣,多維度的思維可以帶來對問題多維度的思考和解決方式,而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現在很多人看問題都像“一維動畫”,媒體說,這個人做了一件壞事,所以這個人很壞,一無是處,於是下面一堆鍵盤俠、一堆噴子把這個人罵成了狗屎。之後媒體又爆出什麼內幕,這個人又變成了無辜的受害者,於是評論又一邊倒……我有這個時間去看潑婦罵街,不如多看幾頁無聊的心靈雞湯……

學英文到底有沒有用?思維方式和語言有什麼關係?

“肌肉高一點”會不會顯得我“智慧高一點”?

二、不僅是英語,學校裡學的科目哪個不還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於一個人口大國來說,除了考試,我卻是想不出什麼大規模選拔人才的方式。

我認為英語科存在的意義是,可以讓我們的年青一代,有可以成為“放之世界皆能用之人才”的基礎。現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講的是英語,百分之七十五的電視節目是用英語,就連電腦鍵盤、計算機編程語言用的都是英語,至少,可以用這一門語言,順便和講其他小語種的人溝通嘛。當然,如果有一天中國的人口超過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讓全世界都把漢語設為主科,這樣有趣的情景倒是十分讓人期待呢,哈哈哈!

我還記得以前在學校,學校請了一個山東的老教授來演講,結果他一開口就是一口純正的山東方言,整個演講下來,老教授講得激情四射,我在下面愣是什麼聽懂,無聊到在筆記本上畫小人。

我常常在想,假如我當初只會少數民族的語言,不會普通話也不想學普通話,那麼我所認知的世界裡會不會就剩家門口的大水牛,還有縣城裡車一開過就煙塵滾滾的土路?一想到自己出去了也沒法和別人交流,生活太難了,還是呆在家裡,熟悉的環境下更如魚得水呢。如此,我可能會一直留在那個小山村裡,仍舊每三天走十幾裡地出來趕集。這個世界的其他模樣,和我沒有關係。

其實我的英語並不十分好,語法聽不懂,單詞背完就忘,閱讀理解全靠猜。沒辦法,為了考試,只能課後自己讀英語自我修煉了。但現在回想起來,我還得感謝當初這麼努力學英語的我。我用腳板底也不會猜到,小時候生活在三、四線城市,英語都是中國人教的我,有一天能用上英語這項“廢技能”去旅遊、接待、聊天……或許你所經歷過的世界一成不變,但你永遠想象不到,你的孩子未來所經歷的世界,到底會變成什麼鬼樣子?

咳咳,當然了,我覺得學英語本身並沒有毛病,但並不代表我認同現在英語的教學方式。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哪種方法適合,我也是慢慢摸索才窺得一二,在此就不班門弄斧了。

學英文到底有沒有用?思維方式和語言有什麼關係?

這破文好長啊,先玩一下蹴鞠

三、那些說崇洋媚外,影響文化自信的,恕我無力吐槽。

一種語言是一種文化,一種思維方式。這是一扇門,推開這扇門,可以看見一個不同的世界。

我以前去北京讀一個培訓班,那時,班裡只有三個人會說粵語。一次,班裡組織看電影的時候放的是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粵語版配普通話字幕。裡面有個片段,是包龍星被追殺時,跳上一艘船,遇到了一對兄妹。包龍星詢問他們的名字:

包:這位姑娘高姓大名?(普通話配音:請問姑娘貴姓?)

妹:吳好緹。(不要提了)(普通話配音:莫再提)

兄:吳廣德。(不能講的)(普通話配音:莫再講)

包:(驚)這麼祕密?(普通話配音:這麼保密啊?)

妹:吳好緹。

兄:吳廣德。

包:哦,那算了。

當時整個教室傳來三把放肆的大笑,其他同學一臉懵逼地看了我們一眼,然後沒什麼反應地繼續看電影。不懂粵語,當然不能理解我們的歡樂,哈——哈——哈!我平時不怎麼說粵語,但是我心底很喜歡粵語,當你通過學習粵語並且瞭解粵語文化,你就能從語言中感受到廣東人的務實、開放、幽默,和那一句很隨意說出口的“得閒飲茶”,這些地域特質,都深藏在語言當中。

當你學習一種語言,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開闊視野的同時,可以以一種更為包容的心態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然後,那些站在你自己原本的經驗角度上理解的“不可理喻”就會便成了“理應如此”。

有一次帶一個外國朋友去博物館看展,展廳裡只有幾個人,靜到只剩下腳步聲。走到其中一個作品的時候,那時有兩個小學生就在那幅作品旁邊玩鬧,拍照、跳來跳去。我們沒理她們,坐在那幅作品前的地上閱讀著作品上的介紹,用手機查閱關於作品的資料。然後其中一個小學生特意跑到我那朋友的旁邊,把身體扭成水蛇形,比著剪刀手在拍照,一邊低聲說話,一邊不停擠到我朋友背後拍照,就為了把她自己和外國人一起拍進去。直到那小學生不小心撞到了朋友身上,朋友實在忍不了了,語氣很不好地用英語說了一句:“麻煩你們走遠一點好嗎,快點走啊。”那兩個小學生笑容頓時一收,什麼也沒說,默默走了。有些東西,是因為“不懂”、“沒見過”,所以才更好奇,更向往。

"

今日刷手機的時候,無意中又看到了那個老梗:“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英語都是一項廢物技能”。於是引發國人討論:學英語有沒有用?

略微瀏覽了一下頭條裡面的回答,發現大多數人回答的是:無用。說無用的大致持這麼幾種觀點:

1. 大多數人既不出國也沒什麼機會用到英語,在現實生活中英語就是一項廢技能。

2. 學英語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但學不好的學生甚至無法考得高學歷,影響前途,應廢除全民學英語,改為選修,讓學生可以把學英語浪費的時間投入到更多喜歡的知識學習中。

3. 學英語就是崇洋媚外,自己國家的文化都不重視,還有沒有點文化自信了。

4. 現在科技發達,AI翻譯就能交流,沒有必要全民學英語。

滿屏對於學英語的深惡痛絕險些亮瞎了我的眼,其中刷到幾個支持學英語的回覆,寥寥無幾,說:學好英語可以和國際接軌;只要是知識都是有用的;世界上很多知識都是用英語書寫和傳播的,學好英語可以接觸到更多知識……

首先,我自己並不是什麼教育者,也算不得什麼英語愛好者,更沒有很多的機會隔三差五滿世界到處亂飛,相反,我也是從九年義務教育裡走出來,深受無聊的英語課所迫害的普通已畢業學生,但我其實還是支持學英語這件事情。

學英文到底有沒有用?思維方式和語言有什麼關係?

話說多了,喘一口氣的分界圖

一、在現實生活中,英語是一項廢技能,這樣看來數學是,歷史也是。如果僅用“實用”這個詞來衡量知識,哲學君可能會哭暈在廁所。

從地圖來看,除了一、二線城市和一些旅遊城市還能在路上遇到歪果仁,至於大多數四五六線城市,可能很多人一生中都不曾見過歪果仁。甚至在一線城市,如果是坐辦公室並且工作內容並不涉及英語,其實也根本用不到英語。說英語是一項廢技能,這句話說的可一點毛病也沒有呢。

這樣看來,“絕大部分中國人”在現實生活中用不著的技能可太多了。除了加減乘除,有多少人在現實生活有機會思考諸如√7-√48等於多少這樣的問題?那為什麼這個時候,卻沒有人順便站出來說:“數學無用”呢?

所以,知道秦朝商鞅變法的內容有什麼用?知道龍捲風怎麼形成的有什麼用?知道水在直流電的作用下會分解成什麼物質又有什麼用?何況這些知識和英語翻譯機一樣,百度一下就能找到答案。這樣看來,我們現在課堂上學的東西已經廢得不能再廢了,學來有何用?簡直浪費時間。

培根在隨筆《論求知》中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羞恥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很多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看起來並不實用,卻是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你的內涵,正如冰山一角,水下千尺。

如果用“實用”(或者說是“功利性)來衡量知識的話,那學視頻製作啊,股票投資啊,或許可以在短時間內給你帶來“可以看見的回報”,於是沒有人去看哲學、研究天體運動了。但是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學科可以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就像是二維動畫和三維、四維動畫的區別一樣,多維度的思維可以帶來對問題多維度的思考和解決方式,而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現在很多人看問題都像“一維動畫”,媒體說,這個人做了一件壞事,所以這個人很壞,一無是處,於是下面一堆鍵盤俠、一堆噴子把這個人罵成了狗屎。之後媒體又爆出什麼內幕,這個人又變成了無辜的受害者,於是評論又一邊倒……我有這個時間去看潑婦罵街,不如多看幾頁無聊的心靈雞湯……

學英文到底有沒有用?思維方式和語言有什麼關係?

“肌肉高一點”會不會顯得我“智慧高一點”?

二、不僅是英語,學校裡學的科目哪個不還是為了應付考試?對於一個人口大國來說,除了考試,我卻是想不出什麼大規模選拔人才的方式。

我認為英語科存在的意義是,可以讓我們的年青一代,有可以成為“放之世界皆能用之人才”的基礎。現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講的是英語,百分之七十五的電視節目是用英語,就連電腦鍵盤、計算機編程語言用的都是英語,至少,可以用這一門語言,順便和講其他小語種的人溝通嘛。當然,如果有一天中國的人口超過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讓全世界都把漢語設為主科,這樣有趣的情景倒是十分讓人期待呢,哈哈哈!

我還記得以前在學校,學校請了一個山東的老教授來演講,結果他一開口就是一口純正的山東方言,整個演講下來,老教授講得激情四射,我在下面愣是什麼聽懂,無聊到在筆記本上畫小人。

我常常在想,假如我當初只會少數民族的語言,不會普通話也不想學普通話,那麼我所認知的世界裡會不會就剩家門口的大水牛,還有縣城裡車一開過就煙塵滾滾的土路?一想到自己出去了也沒法和別人交流,生活太難了,還是呆在家裡,熟悉的環境下更如魚得水呢。如此,我可能會一直留在那個小山村裡,仍舊每三天走十幾裡地出來趕集。這個世界的其他模樣,和我沒有關係。

其實我的英語並不十分好,語法聽不懂,單詞背完就忘,閱讀理解全靠猜。沒辦法,為了考試,只能課後自己讀英語自我修煉了。但現在回想起來,我還得感謝當初這麼努力學英語的我。我用腳板底也不會猜到,小時候生活在三、四線城市,英語都是中國人教的我,有一天能用上英語這項“廢技能”去旅遊、接待、聊天……或許你所經歷過的世界一成不變,但你永遠想象不到,你的孩子未來所經歷的世界,到底會變成什麼鬼樣子?

咳咳,當然了,我覺得學英語本身並沒有毛病,但並不代表我認同現在英語的教學方式。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哪種方法適合,我也是慢慢摸索才窺得一二,在此就不班門弄斧了。

學英文到底有沒有用?思維方式和語言有什麼關係?

這破文好長啊,先玩一下蹴鞠

三、那些說崇洋媚外,影響文化自信的,恕我無力吐槽。

一種語言是一種文化,一種思維方式。這是一扇門,推開這扇門,可以看見一個不同的世界。

我以前去北京讀一個培訓班,那時,班裡只有三個人會說粵語。一次,班裡組織看電影的時候放的是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粵語版配普通話字幕。裡面有個片段,是包龍星被追殺時,跳上一艘船,遇到了一對兄妹。包龍星詢問他們的名字:

包:這位姑娘高姓大名?(普通話配音:請問姑娘貴姓?)

妹:吳好緹。(不要提了)(普通話配音:莫再提)

兄:吳廣德。(不能講的)(普通話配音:莫再講)

包:(驚)這麼祕密?(普通話配音:這麼保密啊?)

妹:吳好緹。

兄:吳廣德。

包:哦,那算了。

當時整個教室傳來三把放肆的大笑,其他同學一臉懵逼地看了我們一眼,然後沒什麼反應地繼續看電影。不懂粵語,當然不能理解我們的歡樂,哈——哈——哈!我平時不怎麼說粵語,但是我心底很喜歡粵語,當你通過學習粵語並且瞭解粵語文化,你就能從語言中感受到廣東人的務實、開放、幽默,和那一句很隨意說出口的“得閒飲茶”,這些地域特質,都深藏在語言當中。

當你學習一種語言,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開闊視野的同時,可以以一種更為包容的心態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然後,那些站在你自己原本的經驗角度上理解的“不可理喻”就會便成了“理應如此”。

有一次帶一個外國朋友去博物館看展,展廳裡只有幾個人,靜到只剩下腳步聲。走到其中一個作品的時候,那時有兩個小學生就在那幅作品旁邊玩鬧,拍照、跳來跳去。我們沒理她們,坐在那幅作品前的地上閱讀著作品上的介紹,用手機查閱關於作品的資料。然後其中一個小學生特意跑到我那朋友的旁邊,把身體扭成水蛇形,比著剪刀手在拍照,一邊低聲說話,一邊不停擠到我朋友背後拍照,就為了把她自己和外國人一起拍進去。直到那小學生不小心撞到了朋友身上,朋友實在忍不了了,語氣很不好地用英語說了一句:“麻煩你們走遠一點好嗎,快點走啊。”那兩個小學生笑容頓時一收,什麼也沒說,默默走了。有些東西,是因為“不懂”、“沒見過”,所以才更好奇,更向往。

學英文到底有沒有用?思維方式和語言有什麼關係?

展現真正的技術到了:找不同點

四、現在科技雖然很發達,但機器能翻譯出來的東西,太有限了。

記得我有個群裡有一次討論怎麼運展品的事情,有個中國人回了幾個字“貨拉拉”。有個歪果仁截圖出來的翻譯是“LES”,意思是女同性戀。後來大家解釋了才明白,原來說的是一個APP的名字。諸如這樣的誤會數不勝數。

還有一次去泰國,吃榴蓮芒果上火了,想要買點“清熱解毒的藥”。這破玩意兒太難翻譯了,只好打開手機翻譯,中文譯泰文,中文譯英文,跑了好幾個藥店,居然沒人懂是什麼意思。後來找到一家進口中藥的店,強行用英語解釋,才買到看起來彷彿有效果的藥。不要盲目信任機器翻譯,有時候會坑死你。

很多人說,現在中國國力強大了,去外面旅遊,很多服務員都會中文了,所以就算不學英文也是可以行走世界的。我就去過感覺有時候有些人對中國人不怎麼友好的泰國,大概是沒去免稅店,也不喜歡往人多的地方擠,至少我一路下來,用的都是英文。

今天的話似乎有點多了。我不是一個特別能追熱點的人,只是現在的媒體太能炒熱點了,而現在的很多人都太能追熱點了。今天說一點自己所感悟出來的東西,無論對或不對,在理還是瞎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希望沒有把你們帶跑偏,哈哈哈!

有了你們的努力,中國會越來越好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