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與1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認證認可合作機制

印度尼西亞 投資 三農 蒙古 中國日報網 2017-05-13

中國日報5月12日電(記者 王曉東) 2015年6月9日,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發佈《共同推動認證認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願景與行動》。記者5月12日從國家認監委獲悉,兩年來,質檢總局、國家認監委積極推進“一帶一路”認證認可國際合作互認。

目前,我國已與全球30餘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14份合作協議,與俄羅斯、蒙古、馬來西亞、新加坡、沙特、以色列、捷克等11個沿線國家建立了認證認可合作機制,與哈薩克斯坦、印度、印尼、波蘭、捷克等20個國家建立了合作渠道。此外,還與上海合作組織、東盟、海灣合作組織等建立了認證認可多邊合作機制。5月3日,中國與丹麥關於認證認可領域和有機產品的合作諒解備忘錄在京簽署,這是認證認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又一成果。

據悉,“一帶一路”建設倡議提出以來,在國內、國際兩方面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和積極影響。三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約20萬億元,推進貿易暢通、深化經貿合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國家認監委表示,認證認可是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手段和貿易便利化工具,是“一帶一路”建設中重要的國際合作領域。通過發揮認證認可的獨特作用,開展國際互認,可以提升各國在經貿領域的互信水平,減少國際貿易壁壘,促進各國質量提升和經濟貿易可持續發展。

認證認可是由具備專業能力的第三方,對產品、服務以及相關組織和人員進行評定,以證明其符合相關質量要求的活動。認證認可具有國際化、市場化、便利化等特點,既是一個國家的質量技術基礎,也是國際上共同採用的技術性措施。世界各國普遍運用認證認可手段來保證產品、服務質量,促進商品和服務貿易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世界各國更是通過加強認證認可的國際合作互認,推動質量共治,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便利化。

目前,認證認可的國際互認體系已覆蓋全球經濟總量的95%以上,對全球貿易健康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中,有30多個國家加入了國際認可論壇(IAF)和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的認可多邊互認框架。

當前,全球關稅水平不斷下降,非關稅措施,特別是技術性貿易措施如技術法規、標準、合格評定程序等,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在國際貿易組織技術性貿易壁壘通報中,涉及認證認可的約佔1/3。以2015年為例,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有40%的出口企業遭受到國外技術貿易措施影響,全年出口貿易直接損失額為933.8億美元,比2014年增加178.6億美元。

兩年多來,認證認可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已初具成效。我國與沙特、海灣合作委員會實現強制性認證的互認,2016年,我國認證機構頒發沙特SASO認證、海合會GCC認證證書4617張,惠及366種產品。與捷克簽署檢測認證合作協議,提升了中國企業進入中東歐市場的便利度;與韓國簽署電子電器產品認證互認協議,相關產品減少認證成本30%以上,惠及兩國超1000億美元的機電產品貿易;與全球良好農業規範組織、全球食品安全倡議組織分別簽署良好農業規範(GA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互認協議,使我國三分之一的食品農產品出口企業受益;與新西蘭、丹麥等國簽署有機產品互認協議,與比利時、芬蘭、荷蘭等國簽署肉類企業註冊與認證合作協議,鞏固了雙邊貿易互補優勢。

國家認監委與中國鐵路總公司共推中國高鐵走出去,推動印尼雅萬鐵路、肯尼亞鐵路等海外項目採信中國檢測認證結果,向西門子、龐巴迪等79家境外鐵路製造商頒發258張中國鐵路產品認證證書;與德國、美國草簽或簽署綠色產品認證合作備忘錄,率先開展國際電工委員會可再生能源認證(IECRE),推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成為“一帶一路”貿易新亮點;加強與中亞五國的農產品認證合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等農業合作項目提供有機產品、良好農業規範認證服務,打造現代農業“絲綢之路”;已推薦150家肉類、水產、罐頭企業對哈薩克斯坦、蒙古、菲律賓等沿線國家出口,首次實現我國禽肉出口蒙古、伊拉克、阿富汗等國。

過去兩年,國家認監委完成17個重點國家和地區認證認可制度國別研究以及部分國家汽車、電子電器國際認證制度專題研究,開展中德、中俄等實驗室能力驗證活動,為實現國際互認奠定技術基礎;編制《“一帶一路”認證地圖》,為國內外企業提供服務指南;舉辦兩期“一帶一路”認證認可合作官員研修班,為14個沿線國家政府官員提供培訓,幫助印尼建立生物安全實驗室認可制度,為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國提供認證認可技術援助,促進了質量技術基礎互聯互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