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同一個國家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卻發展到互相仇視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歷史上原本屬於同一個國家,都是英國控制下的殖民地,與中國、伊朗、緬甸、阿富汗等國家相鄰,處於亞洲的南部。可是,為什麼他們最後卻成為互相仇視的兩個國家了呢?

原本是同一個國家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卻發展到互相仇視

(印度和巴基斯坦區域圖)

造成印度和巴基斯坦長期衝突不斷和互相仇視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三點:宗教衝突、印巴分治和克什米爾歸屬問題。

一、宗教衝突。

古代印度曾是佛教的發源地,是佛教徒大一統的天下。我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曾出現遠赴印度地區求取佛經的事件。到了公元7世紀初期,隨著伊斯蘭教在阿拉伯世界的盛行和對印度的滲透,印度佛教日漸萎靡,大部分原屬佛教的地區,被伊斯蘭教侵吞蠶食,轉而成為了穆斯林的地盤。

但佛教畢竟在印度大地上樹大根深,沒有被扼殺殆盡,轉變成了印度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博弈,持續了很長時間。到13世紀左右,整個印度就幾乎被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所控制。到了16世紀,印度建立了強大的以穆斯林為主導的莫臥爾帝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還能和平相處,相安無事。

可是這樣的平衡,隨著英國殖民者的入侵而被打破,18世紀中葉,英國覬覦莫臥爾帝國的廣袤國土和豐富資源,悍然入侵印度,意欲將印度變成了自己最大的殖民地。到1858年,莫臥爾帝國消亡,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此時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為了共同抵禦英國的殖民統治,暫時放棄了仇恨,聯手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鬥爭。但各自也在心底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1885年,印度教成立了國大黨,甘地後來成為了國大黨的英雄。1906年,穆斯林也針鋒相對地組建了穆斯林聯盟,後來推選真納為主席。

其後,兩黨便代表了兩個不同的宗教展開了角逐,也為後來的“印巴分治”埋下了禍根。

原本是同一個國家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卻發展到互相仇視

(消亡的莫臥爾帝國)

二、印巴分治。

隨著二戰的爆發,英國已經無暇他顧,無力再對印度實施有效的殖民統治。在二戰結束後,英國將印度自治提上了議事日程,派出內閣使團和印度各黨派商討自制方案。

對於英國最初提出的聯邦自治,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均無異議。但僅僅1天后,國大黨出爾反爾,要求重新制定方案。這時的穆斯林聯盟,藉機提出獨立建立穆斯林國家的想法。

1946年8月16日,數千名穆斯林在加爾各答市區舉行集會,支持建立穆斯林國家,和印度教徒產生大規模衝突。直接造成超過5000人死亡,雙方之間的仇恨進一步深化。

面對混亂的局面,英國只好匆忙地組建臨時政府,以維持印度的秩序,緩解兩個宗教之間水火不容之勢。但英國人心知肚明,聯邦自治方案已經流產,印度分治已成定局。

臨時政府維持到了1947年,英國為了儘快從印度抽身,派出蒙巴頓接管印度,籌備印巴自治方案。6月,“蒙巴頓方案”出爐,印度被分成了以穆斯林為主的東、西巴基斯坦國,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聯邦,以及其餘的王公土邦。由此,印巴分治成為既定事實。

但這個分治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關於土邦的歸屬。雖然在方案中明確規定,各土邦可自行選擇加入巴基斯坦或印度聯邦,但克什米爾地區一直沒有明確歸屬,這為今後的印巴衝突埋下了嚴重的隱患。

原本是同一個國家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卻發展到互相仇視

(克什米爾王公)

​三、克什米爾衝突。

克什米爾地處南亞次大陸西北,面積約為20萬平方公里,人口有近500萬,和多個國家毗鄰,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在印度獨立後,占人口多數的穆斯林,希望加入巴基斯坦,但恰好克什米爾王公是印度教徒,希望加入印度聯邦。

在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宣佈歸屬印度聯邦後,就爆發了為爭奪克什米爾的第一次印巴戰爭。其後又陸續於1965年和1971年爆發了兩次大規模戰爭。戰爭的結果是,印度實際控制了克什米爾大部分地區,巴基斯坦只得到不足1/3。

同時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由於印度公開支持東巴基斯坦獨立,導致東巴基斯坦脫離,建立了孟加拉國。

雖然印巴至今衝突不斷,但兩國都是擁核國家,誰也不敢小覷對方,兩國就在這樣的不斷衝突中,維持著微妙的平衡。

(參考資料:《印巴關係與克什米爾問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