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聯力推掃碼支付 移動支付格局生變?

移動支付 建設銀行 支付寶 移動互聯網 中國消費者報 2017-04-14

中國消費者報訊(記者 聶國春)自2016年12月正式推出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後,中國銀聯在二維碼支付領域的佈局不斷加速。記者日前從中國銀聯瞭解到,銀聯初步計劃在今年5月底前實現200萬商戶接入、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上線二維碼支付功能。

銀聯此次上線二維碼支付,可以說是與支付寶、微信等支付平臺的正面較量。銀聯能否實現彎道超車?消費者將在這場大戰中獲得哪些實惠?二維碼支付時又該注意些什麼?《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搶市場開打補貼大戰

根據央行統計數據,2016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1251.11億筆,金額達3687.24萬億元。其中,移動支付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勢頭,業務筆數和金額分別同比增長 85.82%和45.59%。比達諮詢最新發布的《2016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研究報告》則顯示,按照市場份額算,2016年支付寶以52.3%居首,財付通以33.7%位列第二,兩家支付巨頭依然佔據近90%的份額。拉卡拉、京東支付等第二梯隊成員瓜分到13%的市場。包括銀聯在內的250多家支付機構的市場交易份額佔比僅1.4%。

作為支付清算領域的巨人,銀聯在移動支付領域可算是“矮子”。為此,中國銀聯開始奮起直追。2015年“雙12”期間,銀聯聯合各大銀行推出“雲閃付”。之後又支持多家銀行的Apple-Pay、三星Pay、華為Pay等,引導銀行擴大NFC支付市場,但效果並不明顯。去年12月,銀聯正式發佈“銀聯二維碼支付標準”,宣佈二維碼支付正式納入雲閃付體系,正式加入掃碼支付戰局。

除了聯合各大銀行,銀聯還加大了與相關各方的合作。今年3月,銀聯先後與萬達集團、拉卡拉等達成戰略合作。前者將與銀聯共享各類場景資源,向銀聯開放萬達商業中心、百貨商場、超市、院線、酒店、主題樂園、醫院等服務領域。後者放下商戶的拉卡拉智能POS,都可受理銀聯錢包、中國銀行、民生銀行等主流銀行APP生成的銀聯二維碼完成支付結算。

據悉,今年6月到年底銀聯還將開打補貼大戰。銀聯相關負責人透露,營銷計劃正在同步加緊制定中,到時不排除可能會採取如“買100減20”這樣的消費立減推廣活動,每次消費可能都有小額減免,甚至可能持續長達一年時間。

倆“掃碼派”各具特色

類似的補貼大戰,其實在二維碼推廣之初就已在微信和支付寶之間上演。雖然二維碼支付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在推廣之初便被監管部門叫停,但由於二維碼支付無論對商戶還是消費者都非常便捷,掃碼支付的方式已被大家廣泛接受,因而越來越普及,並依靠線下掃碼的便捷性實現了對線下支付場景的快速拓展。去年8月,二維碼支付終於獲得官方認可。

記者調查發現,同為“掃碼派”,上述兩方自然存有諸多相同之處。例如,同樣屬於近場支付,同樣是O2O時代的主要支付方式,是角逐中小商戶的應用場景。兩者的業務定位和業務模式也相同,同樣具備多樣化特點。

不過,兩個“掃碼派”也各有特色。首先,與非銀行支付機構“掃碼派”基於支付賬戶不同,基於銀行賬戶的銀聯“掃碼派”,交易信息全部留存在銀行賬戶裡面,將大受其益。比如,銀行研究客戶消費行為,前提是需要掌握客戶的消費信息,從而進行數據挖掘。而且,後者保衛銀行的“錢袋子”,資金在銀行賬戶之間流動。

其次,目前支付市場存在“三方模式”和“四方模式”。“四方模式”即卡組織、髮卡機構、商戶和收單機構4類參與主體,目前中國銀聯、Visa、萬事達卡等均採用“四方模式”;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機構直連銀行,繞開卡組織進行網絡支付,即採取“三方模式”。銀聯二維碼支付基於銀行卡賬戶,不存在因資金沉澱在虛擬賬戶帶來的金融風險,消費者資金安全更有保障。此外,商業銀行可以獲取與傳統銀行卡支付一致的、透明的、完整的支付信息,有利於風險識別管控和客戶關係管理。更重要的是,銀聯二維碼採用支付標記化(Token)技術,該技術對賬戶敏感信息進行保護,確保賬戶信息在存儲、處理和傳輸過程中的安全性,防止發生賬戶信息洩露的風險。

最後,銀聯二維碼在相同場景下技術模式統一,可以實現不同機構之間的業務互聯互通,確保用戶使用體驗的一致性。而且,該業務兼容相關國際標準,確保今後境內和境外二維碼支付業務的跨境互聯互通。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表示,相比“三方模式”,“四方模式”的優勢在於技術標準的統一化,銀行更願意參與,抹平了中小支付機構因技術上的不足帶來的支付風險隱患。但是,卡組織的加入也會增大支付交易本身的成本,在商戶推廣上若不採取補貼策略,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困難。

易觀分析師王蓬博也認為,微信與支付寶的優勢在於利用豐富的應用場景和產品本身的黏性來留住和拓展用戶,而銀聯推行二維碼支付在這方面存在不足。

警惕不明二維碼騙局

記者調查發現,在銀聯二維碼上線之前,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等銀行就已推出了自己的二維碼支付產品。除了支付寶與微信已有的收付款、轉賬外,大多數銀行的二維碼支付產品還可完成掃碼取現。這意味著,現在出門無需攜帶錢包,一部手機即可走遍天下。

以某國有大行發佈的支付產品為例,該行的支付產品是整合了現有網絡支付、移動支付等的全系列產品,具備錢包、二維碼、全卡付、雲閃付、隨心取、好友付款、AA收款等功能。其二維碼產品支持二維碼付款、二維碼取款等功能,支持主掃、被掃,付款碼每分鐘動態更新,保障用戶賬戶安全。

記者在北京某連鎖超市看到,超市收銀機旁還擺了工行二維碼,消費者首次使用只需在工行“融e行”APP上開通一鍵支付功能,設置六位數的一鍵支付密碼即可,此後無需登錄即可進入手機銀行。不過,超市收銀員告訴記者,雖然工行掃碼支付在超市推廣的滿減活動力度不小,但有的消費者因為不瞭解或覺得麻煩而放棄使用,有的則擔心被騙。

事實上,近年來二維碼支付因貼近生活場景,被不良商家、個人利用進行詐騙的事件時有發生。如近期出現的一些共享單車二維碼被“山寨”二維碼黏貼覆蓋,發生了騎行者掃碼後被惡意轉賬的事件。

為防範二維碼風險,銀聯在產品設計時加入了銀聯自己的域名。這也意味著商業銀行的APP只有在識別這一域名時,才能打開客戶端,當遇到假的二維碼或釣魚網站時,此APP將無法打開。這將杜絕99.9%的二維碼被調包、資金被轉移的風險,有效防控惡意二維碼風險。

安全專家提醒說,防範二維碼支付風險,一是不要“見碼就刷”,特別是千萬不要刷一些不正規網站上提供的二維碼;二是要在手機中安裝相應的防護程序,增加手機的安全係數;三是二維碼支付有付款碼,不要把自己的付款二維碼隨意洩露給別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