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才22歲,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移動互聯網 蔣方舟 蔡康永 美文 活蹦亂跳的王辰 2018-12-06


你才22歲,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後臺收到讀者留言,他問我:

七喜,我現在在讀大學,周圍的人都是成群結伴的,只有我獨來獨往。本來22歲的人應該充滿活力,但我對社交活動都很恐懼。微信不喜歡加人,不喜歡互動,連朋友圈都不發。這樣是不是不正常?

“22歲,獨來獨往,不發朋友圈,對社交活動都很恐懼”

這讓我想起一個喜歡自稱社交恐懼症的朋友,他說,“我不算是享受孤獨的人,自己一個人待久了,說沒有過一點空虛的時候也是假的。但還是不喜歡社交,這讓我更難受。”

七喜可以明白他的意思,他需要有人陪伴,但並不想踏進那種鬧哄哄的氛圍。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人喜歡說自己不善交際了。這好像也成為了一種趨勢,只是社交為什麼不被喜歡了呢?


你才22歲,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你才22歲,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其實社交本身並沒有錯,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舒適區一樣。喜歡社交的人也有他們的快樂之處。

真正讓人難受的,是社交時努力迎合別人,強行融入不適應的群體。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你為了不成為異類,強行跟不熟悉的大夥出去玩。回來後你感到很疲憊,好像嘻嘻哈哈過後,更多的是空虛明明週末有點時間想做自己的事,可是同事們都一起出去喝酒唱K,你唯恐被孤立所以就去了你微信里加了很多個好友,和他們在朋友圈互動越來越頻繁。其實你知道,你和他們不過是點頭之交,加了微信後,就沒有再見過面


在我們的傳統思想裡,獨自一個人就是不好的,獨來獨往的人必定性格差,不受人親近。

“那個人老是獨來獨往,性格一定很不好吧。”

所以我們害怕不合群。為了擺脫這種印象,我們或多或少會刻意假裝合群,使自己不成為一個異類。


你才22歲,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當然,不是所有的社交都是有意義的。無效的社交只是在消耗自己,它使合群變了味,演變成了迎合討好。

記得蔣方舟曾經在《奇葩大會》上分享了自己的討好型人格。她說很在意別人對她的看法,希望得到認可和喜歡,所以總會不自覺地討好別人。


你才22歲,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無疑,這個過程讓她很困擾,深感失去自我,也很不舒服。

那個自稱社恐的朋友說,他很能理解蔣方舟的做法。因為他也是這樣的人,努力希望給人留下好印象,所以不懂得拒絕別人。害怕自己是異類,急於融入新的圈子,但總與自己格格不入。


你才22歲,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七喜並不同意,“不社交等於沒朋友,不合群等於孤僻”這樣的說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為什麼必須人人一樣呢?

你身邊裡也有這樣的人吧。雷打不動,每天早起學習,雖然不善言談,也不喜歡出去玩,但矜矜業業,有一項自己的專長,有自己的世界,不喜歡社交,有處得來的小圈子。

他可能是你的舍友、朋友、別人家的孩子、同事或者就是你。

他不喜歡社交,總是獨來獨往,但想要做的事總能專心做到。比如考研成功、考證成功、拿到想要的offer、堅持長期的愛好。

蔡康永說過,你要得到什麼,就一定要失去什麼,這應該是成人世界最基本的準則了。

得到什麼,失去什麼,只是個人選擇而已。

敢於做自己,能自成風格,不盲從別人的生活方式。在我看來,比擁有好人緣更難得。

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更需要勇氣。


你才22歲,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你才22歲,為什麼不發朋友圈了?



其實沒有純粹內向或者純粹外向的人。和喜歡的人可以千言萬語,和聊不來的人可以一言不發 。

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討到人人喜歡。你不需要迎合別人,只需要做好自己。

電影《阿甘正傳》有一句臺詞,別人問阿甘:你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阿甘回答:什麼意思?難道我以後就不能成為我自己了嗎?

有時候坦然一點做自己,比什麼都好。

—— 一個三有青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