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勢資本黃明明:我為什麼不投純互聯網的項目了

10月25日,在由清科集團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最具投資價值企業50強評選大會”上,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發表了《科技的產業視角》的主題演講。創客貓受邀作為特約合作媒體到場進行獨家圖文直播及報道

明勢資本黃明明:我為什麼不投純互聯網的項目了

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

過去幾年明勢資本一直專注於比較冷門的科技領域的投資,對此黃明明表示主要是基於兩個核心判斷:

  1. 流量的戰爭在五六年前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2. 全球的經濟進入了滯脹期、低谷期。而從人類歷史發展每個核心節點,科學技術創新永遠是突破經濟低谷的最核心,也是最唯一的手段。

黃明明表示,由技術驅動帶動中國的產業升級是歷史留給中國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一個特定機會。然而投資核心技術,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一定要和產業深度結合。

“第一,必須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也就是產業上。

第二,加快建設製造業,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而明勢資本投資科技產業的標準也是非常的簡單粗暴:“10萬億以上、高速增長、有中國特色。”

在黃明明看來,未來5-10年,新能源汽車領域將會是繼智能手機之後,更大的全球性、結構性的機會,這個領域是中國企業的特殊賽道。

他指出,過去五年,美國、中國幾乎都沒有新的大的公司平臺冒出來,但是在整個智能汽車領域,冒出來不光是千億美金公司,有可能是萬億美金公司在裡面,關鍵是科技要和產業進行結合。

以下為黃明明演講全文:(經創客貓編輯,有刪減)

明勢一直專注在科技領域的投資,今天講“科技的產業視角”。重點就兩句話:

第一,必須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也就是產業上。第二,加快建設製造業,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我為什麼不投純互聯網的項目了

為什麼明勢資本在三年前,選了一個當時看起來比較冷門的領域,因為熟悉我的人知道我以前是混互聯網圈的。很多人問我,怎麼做基金了以後,反而純流量商業模式、共享經濟類的一個都沒有投資。

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主要基於兩個核心判斷:

第一個核心判斷,2014年的時候,我們認為再往前推兩年,2012年、2011年左右,其實流量的戰爭已經結束了。我沒有想到過去的三年,這個形勢變得更加嚴峻。根據數據顯示,中國的網民平均上網時間80-90分鐘,在手機上,71%是BAT直屬的APP,其中49%是微信。

我們分析師做了一個數據統計,算上BAT投資和控股的公司或者APP,數字到了90%—95%。過去三年或者過去五年,為什麼沒有新的平臺?為什麼沒有新的巨頭冒出來?核心原因在:流量的戰爭在五六年前實際上已經結束了。

第二個核心判斷,更簡單,全球的經濟進入了滯脹期、低谷期。看人類歷史發展每個核心節點,科學技術創新永遠是突破經濟低谷的最核心,也是最唯一的手段,所以當時大膽做出這麼一個判斷。

由技術驅動帶動的產業升級是中國的特定機會

選擇了科技賽道,當時心裡還是很慌的。原因在於,過去20年,在中國市場上一線的主流VC基金,所有佈局在核心技術和科技賽道上的幾乎都是血本無歸。我跟IDG的老顧聊過,他是我上海交大的大師兄,他說所有的理工男做VC都想投資核心技術公司。因為當年不管上清華、交大、北大,大家心裡都有一個想法,技術改變生活,技術改變世界,但是在中國很不幸,過去20年,最牛的公司都是流量性的公司、模式創新公司,所有核心技術賽道的VC幾乎沒有一家能贏,所以我們也很害怕,做了一些簡單的研究。最後發現,跟今天的主題依然是匹配的,就是投資核心技術,不能為了技術而技術,一定是要和產業深度結合。

什麼是中國特定的機會?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根據我們計算,全球GDP或者全球經濟體排在前十位的國家裡,目前製造業或者高端製造業超過40%以上的只有中國一家,其他國家基本上都是20%,甚至百分之十幾,甚至更低。

同時看中國面臨的具體情況,BCG兩年前做過一個分析,全球各國製造業綜合成本指數的比較,拿第一強國,如果美國是100分,中國就已經接近97分,東南亞是88分、83分,今天的製造業往東南亞在轉,高端製造業美國也在拼命的搶,我們面臨著兩頭擠壓。

想明白了這個問題之後,我們認為投資中國的由技術驅動帶動中國的產業升級,實際上是歷史留給中國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的一個特定機會。

過去三年,確實我們有些案例也印證了,比如李群自動化,我們投的時候還是三個港科大的博士生,是大疆科技王滔的同學,算是兄弟公司,董事長都是一個人,港科大的李澤湘教授,一家做了大疆科技,一家做了李群自動化。

我們投的項目中現在有兩家企業在未來兩年可以達到排隊上創業板的標準,還有兩家在2020年,這個發展態勢超出我們自己的想象。

純技術的、沒有應用場景的公司沒法投

核心技術領域我們過去講得最多的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現在也一樣。我們非常早的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領域進行了投資佈局。我的理解是:純技術的公司、沒有應用場景的公司沒法投。很多公司估值過億甚至過十億美金,看它的應用場景、銷售額少的可憐。其實走在前面的很多公司已經開始在和產業結合,不管是金融產業、醫療產、還是製造業……與產業的深度結合,是非常核心的一個機會。

中國過去20年、30年有豐厚家底的公司基本靠勞動力成本便宜賺出來的,但是發展到今天,到底有沒有真的靠自己的技術、產品做得非常優秀的公司?

以消費電子領域為例,至少有20家市值過一百億的公司,這其中包括舜宇光學科技、瑞聲聲學科技……我跟很多投資圈人聊,很多人聽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公司,為什麼?因為大家都去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領域的項目,而在早期幾乎沒有一家一線的風險投資機構在後面給予我剛才提到的這些公司資金支持。

我們是一個小基金,不可能很多領域都涉及,所以我們當時選擇了三個大賽道,標準簡單粗暴:10萬億以上,高速增長,有中國特色。而過去20年,一批優秀公司從消費電子領域出來的,從解決方案、設備層、核心部件層都有佈局。

新能源汽車領域是中國企業的特殊賽道

此外,未來5-10年,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將會是繼智能手機之後,更大的全球性、結構性的機會,這個領域是中國企業的特殊賽道。為什麼現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排名前幾的公司,至少3/4來自於中國企業,未來可能會更多。原因在於整個汽車產業鏈在中國,以前沒法碰的核心技術:發動機、底盤、變速箱,在電機驅動的時代,已經不是核心壁壘了。

新能源汽車、智能電動車更多需要的是車聯網技術、自動駕駛、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算法……方面的優勢,中國的團隊不說有領先優勢,至少在一條起跑線上,所以這個大的賽道,未來會改變整個出行的格局。

明勢資本黃明明:我為什麼不投純互聯網的項目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科技怎麼跟產業結合,我們選擇自己專注的一個產業以後,每個產業裡希望有一個根據地、領頭羊。比如新能源汽車領域,非常有幸,十年前,我投了李想,在他出來做智能電動汽車(車和家)以後,我們是唯一的早期投資機構。有了根據地以後,我們把整個新能源車的產業鏈從上到下,從電機、電控、電池、電池的正負極材料、導彈薄膜加工、自動駕駛、車聯網芯片,幾乎我們在這裡把整個賽道上的靠譜的早期公司投了一遍。

另外我們還投了一家自動駕駛的企業易航,自動駕駛去年所有的頂級VC都在重點佈局,每一家至少投一兩家,很多是非常高大上的團隊。我們最早看這個領域的時候,跟所有VC看的視角一樣,看機器學習,看視覺,看算法。看了一下以後,我們跟車和家的李響聊了一下交流。

現在所有上來的這些人上來都是做特斯拉NANO4,但我們希望做到NANO2.5,做到高速可以自動變道,高速下來一公里自動找一個泊車位停車。可沒有人做,為什麼?純算法公司對車輛控制、底盤、轉向、自動完全沒有概念,用幾十萬美金設備做演示車,這個在中國前十名的高校,找一個大牛的團隊,都可以上高速跑一圈,但幾萬美金的車,設備幾十萬,這是沒有辦法工業化量產,小批量都沒有可能。

所以我們找的團隊在中國,當時看或者今天看,只有對車輛的底盤控制自動、加速、準向有極為深刻了解和經驗團隊才可能完成這件事,之後我們投了不到六個月,經緯很快投了,非常大的估值投資,應該是目前市場上我們認為跑在最前面的一家自動駕駛的公司。

此外,激光雷達也是去年大熱領域,幾乎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佈局,我們找到這家也是看上去非常樸實、踏實,而且在全球做軍工產品出身的人。他用了一年時間,產品探測距離做到四百米,分辨率目前比特斯拉做的還要高。為什麼400米很重要?自動駕駛產品至少車速在60邁,如果探測距離低於200米,幾乎沒有意義,因為今天世界上最快的芯片來不及做不出這樣的反應,做出相應的制動、轉向也好,所以包括很多大牛,包括最近緋聞特別多的大牛,做的這個項目工廠,產品做的很漂亮,demo很好,但完全沒有辦法上市應用。

投資圈大家經常坐在一起,聊的話題都是千億美金公司,PC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這一撥是不是完了,創業公司好日子過了,看一下全球範圍內,過去五年,美國、中國幾乎都沒有新的大的公司平臺冒出來,但是我們在這個領域非常樂觀,至少在整個智能汽車領域,冒出來不光是千億美金公司,有可能是萬億美金公司在裡面,但是科技和產業結合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創客貓蟹子 現場報道,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