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
"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時間回到2016年,那時戴威和胡瑋煒是絕對的資本寵兒。拿錢這事兒對他們從來沒有這麼簡單過,戴威與朱嘯虎簡短見面後便拿到千萬級的美元資金,而胡瑋煒有著“出行教父”李斌的背書,也被資本一路垂青到最後。

"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時間回到2016年,那時戴威和胡瑋煒是絕對的資本寵兒。拿錢這事兒對他們從來沒有這麼簡單過,戴威與朱嘯虎簡短見面後便拿到千萬級的美元資金,而胡瑋煒有著“出行教父”李斌的背書,也被資本一路垂青到最後。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從2016年開始,融資、燒錢、鋪車成了共享單車企業的標準打法。2017年,光出行領域,融資規模就達到了452億元,其中ofo和摩拜就各佔去近百億。一時間,“共享經濟”成了投資圈和創業者心中最大的風口。共享衣櫥、共享籃球、共享汽車甚至共享雨傘項目全都冒了出來。但這些共享的創業項目中,有一個項目始終在爭議中低調地發展著,並在今天,成為了瘋狂的共享創業中活的最好的那一個。

1

爭議中的共享充電寶

2017年5月,聚美優品陳歐宣佈3億投資入股街電,並出任街電董事長。第二天,王思聰就在朋友圈發文,“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直播吃翔,立帖為證。”這是至今,這個行業最受大眾關注的事件,也幾乎算得上是共享充電寶爭議的一個縮影。

"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時間回到2016年,那時戴威和胡瑋煒是絕對的資本寵兒。拿錢這事兒對他們從來沒有這麼簡單過,戴威與朱嘯虎簡短見面後便拿到千萬級的美元資金,而胡瑋煒有著“出行教父”李斌的背書,也被資本一路垂青到最後。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從2016年開始,融資、燒錢、鋪車成了共享單車企業的標準打法。2017年,光出行領域,融資規模就達到了452億元,其中ofo和摩拜就各佔去近百億。一時間,“共享經濟”成了投資圈和創業者心中最大的風口。共享衣櫥、共享籃球、共享汽車甚至共享雨傘項目全都冒了出來。但這些共享的創業項目中,有一個項目始終在爭議中低調地發展著,並在今天,成為了瘋狂的共享創業中活的最好的那一個。

1

爭議中的共享充電寶

2017年5月,聚美優品陳歐宣佈3億投資入股街電,並出任街電董事長。第二天,王思聰就在朋友圈發文,“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直播吃翔,立帖為證。”這是至今,這個行業最受大眾關注的事件,也幾乎算得上是共享充電寶爭議的一個縮影。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一方面,非剛需、重資產始終成為壓在投資人心中的一塊石頭。雲充吧創始人丁明磊見過300個投資人,最終才有兩三家簽下TS。得到最多的回覆便是“充電寶每個人都有,我為什麼還要投共享呢?”

一方面,創業者還在瘋狂加入,2017年以“電”命名的充電寶項目每兩天就能冒出一個。而在共享單車掀起的共享風口下,部分投資人又開始重新審視這個項目。有的創業者靠著一份PPT,設備都還沒開始研發,就獲得了1000萬的天使輪融資。共享充電寶,一時又成為了共享經濟中,為數不多的商業模式清晰可實現的好生意。

"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時間回到2016年,那時戴威和胡瑋煒是絕對的資本寵兒。拿錢這事兒對他們從來沒有這麼簡單過,戴威與朱嘯虎簡短見面後便拿到千萬級的美元資金,而胡瑋煒有著“出行教父”李斌的背書,也被資本一路垂青到最後。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從2016年開始,融資、燒錢、鋪車成了共享單車企業的標準打法。2017年,光出行領域,融資規模就達到了452億元,其中ofo和摩拜就各佔去近百億。一時間,“共享經濟”成了投資圈和創業者心中最大的風口。共享衣櫥、共享籃球、共享汽車甚至共享雨傘項目全都冒了出來。但這些共享的創業項目中,有一個項目始終在爭議中低調地發展著,並在今天,成為了瘋狂的共享創業中活的最好的那一個。

1

爭議中的共享充電寶

2017年5月,聚美優品陳歐宣佈3億投資入股街電,並出任街電董事長。第二天,王思聰就在朋友圈發文,“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直播吃翔,立帖為證。”這是至今,這個行業最受大眾關注的事件,也幾乎算得上是共享充電寶爭議的一個縮影。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一方面,非剛需、重資產始終成為壓在投資人心中的一塊石頭。雲充吧創始人丁明磊見過300個投資人,最終才有兩三家簽下TS。得到最多的回覆便是“充電寶每個人都有,我為什麼還要投共享呢?”

一方面,創業者還在瘋狂加入,2017年以“電”命名的充電寶項目每兩天就能冒出一個。而在共享單車掀起的共享風口下,部分投資人又開始重新審視這個項目。有的創業者靠著一份PPT,設備都還沒開始研發,就獲得了1000萬的天使輪融資。共享充電寶,一時又成為了共享經濟中,為數不多的商業模式清晰可實現的好生意。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2017年上半年,短短10天行業融資近3億,40天又來12億。IDG、騰訊等20多家明星機構入局。低調前進的共享充電寶,融資速度是共享單車的5倍。

2

共享浪潮過後,

為什麼活的最好的是共享充電寶

其實不管任何項目,本質上都是一門生意,那麼找到可盈利的商業模式才是最根本的事情。

正因為1元錢的共享生意沒有解決ofo和摩拜模式變現的問題。所以才會出現瘋狂補貼用戶的情況出現,因為在產品本身沒有盈利能力的情況下,只有更多的用戶才能擴展共享單車的價值。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有了用戶背後的數據,這個事情的想象空間便大的嚇人。百度、阿里、騰訊包括新一代的頭條、滴滴、美團本質上做的數據的生意。

但與巨頭不同的是,短途數據的商業價值並不存在。車身廣告、APP上的廣告變現和電商應用在極度碎片化的共享單車領域,本質上都是很難實現的。

之後,ofo也都試水過車身廣告、App上短視頻廣告、官方公號廣告投放,甚至和P2P公司合作轉化押金、內測“折扣商城”等。也都無力迴天也能很好的佐證這一點。

"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時間回到2016年,那時戴威和胡瑋煒是絕對的資本寵兒。拿錢這事兒對他們從來沒有這麼簡單過,戴威與朱嘯虎簡短見面後便拿到千萬級的美元資金,而胡瑋煒有著“出行教父”李斌的背書,也被資本一路垂青到最後。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從2016年開始,融資、燒錢、鋪車成了共享單車企業的標準打法。2017年,光出行領域,融資規模就達到了452億元,其中ofo和摩拜就各佔去近百億。一時間,“共享經濟”成了投資圈和創業者心中最大的風口。共享衣櫥、共享籃球、共享汽車甚至共享雨傘項目全都冒了出來。但這些共享的創業項目中,有一個項目始終在爭議中低調地發展著,並在今天,成為了瘋狂的共享創業中活的最好的那一個。

1

爭議中的共享充電寶

2017年5月,聚美優品陳歐宣佈3億投資入股街電,並出任街電董事長。第二天,王思聰就在朋友圈發文,“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直播吃翔,立帖為證。”這是至今,這個行業最受大眾關注的事件,也幾乎算得上是共享充電寶爭議的一個縮影。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一方面,非剛需、重資產始終成為壓在投資人心中的一塊石頭。雲充吧創始人丁明磊見過300個投資人,最終才有兩三家簽下TS。得到最多的回覆便是“充電寶每個人都有,我為什麼還要投共享呢?”

一方面,創業者還在瘋狂加入,2017年以“電”命名的充電寶項目每兩天就能冒出一個。而在共享單車掀起的共享風口下,部分投資人又開始重新審視這個項目。有的創業者靠著一份PPT,設備都還沒開始研發,就獲得了1000萬的天使輪融資。共享充電寶,一時又成為了共享經濟中,為數不多的商業模式清晰可實現的好生意。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2017年上半年,短短10天行業融資近3億,40天又來12億。IDG、騰訊等20多家明星機構入局。低調前進的共享充電寶,融資速度是共享單車的5倍。

2

共享浪潮過後,

為什麼活的最好的是共享充電寶

其實不管任何項目,本質上都是一門生意,那麼找到可盈利的商業模式才是最根本的事情。

正因為1元錢的共享生意沒有解決ofo和摩拜模式變現的問題。所以才會出現瘋狂補貼用戶的情況出現,因為在產品本身沒有盈利能力的情況下,只有更多的用戶才能擴展共享單車的價值。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有了用戶背後的數據,這個事情的想象空間便大的嚇人。百度、阿里、騰訊包括新一代的頭條、滴滴、美團本質上做的數據的生意。

但與巨頭不同的是,短途數據的商業價值並不存在。車身廣告、APP上的廣告變現和電商應用在極度碎片化的共享單車領域,本質上都是很難實現的。

之後,ofo也都試水過車身廣告、App上短視頻廣告、官方公號廣告投放,甚至和P2P公司合作轉化押金、內測“折扣商城”等。也都無力迴天也能很好的佐證這一點。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當然,各位投資人在投資前也不可能閉著眼睛投,朱嘯虎曾給戴威算過一筆賬,一輛自行車兩百塊錢,在校園裡面,每騎一次五毛錢,每天能騎十次,就收回五塊錢,兩百塊錢可能四十天就賺回來了。加上維護、偷竊及損壞等損耗,可能三個月時間,成本就賺回來了。

看似很明確的盈利方式,但這樣的算法還有兩個大的前提,那就是合理的定價,和足夠多的復騎次數。那麼就意味著單車必須擺在需求旺盛的地方,實際上,共享單車為了搶奪點位瘋狂投放時,不但無法保證每輛單車的復騎率,也無法保證每輛單車都處在需求旺盛處,況且在瘋狂補貼的打法下,連0.5元/次的定價都很難實現。陷入競爭死循環的共享單車,提升騎行單價,保證單車本身的創收能力,成為活下來的唯一方式。

"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時間回到2016年,那時戴威和胡瑋煒是絕對的資本寵兒。拿錢這事兒對他們從來沒有這麼簡單過,戴威與朱嘯虎簡短見面後便拿到千萬級的美元資金,而胡瑋煒有著“出行教父”李斌的背書,也被資本一路垂青到最後。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從2016年開始,融資、燒錢、鋪車成了共享單車企業的標準打法。2017年,光出行領域,融資規模就達到了452億元,其中ofo和摩拜就各佔去近百億。一時間,“共享經濟”成了投資圈和創業者心中最大的風口。共享衣櫥、共享籃球、共享汽車甚至共享雨傘項目全都冒了出來。但這些共享的創業項目中,有一個項目始終在爭議中低調地發展著,並在今天,成為了瘋狂的共享創業中活的最好的那一個。

1

爭議中的共享充電寶

2017年5月,聚美優品陳歐宣佈3億投資入股街電,並出任街電董事長。第二天,王思聰就在朋友圈發文,“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直播吃翔,立帖為證。”這是至今,這個行業最受大眾關注的事件,也幾乎算得上是共享充電寶爭議的一個縮影。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一方面,非剛需、重資產始終成為壓在投資人心中的一塊石頭。雲充吧創始人丁明磊見過300個投資人,最終才有兩三家簽下TS。得到最多的回覆便是“充電寶每個人都有,我為什麼還要投共享呢?”

一方面,創業者還在瘋狂加入,2017年以“電”命名的充電寶項目每兩天就能冒出一個。而在共享單車掀起的共享風口下,部分投資人又開始重新審視這個項目。有的創業者靠著一份PPT,設備都還沒開始研發,就獲得了1000萬的天使輪融資。共享充電寶,一時又成為了共享經濟中,為數不多的商業模式清晰可實現的好生意。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2017年上半年,短短10天行業融資近3億,40天又來12億。IDG、騰訊等20多家明星機構入局。低調前進的共享充電寶,融資速度是共享單車的5倍。

2

共享浪潮過後,

為什麼活的最好的是共享充電寶

其實不管任何項目,本質上都是一門生意,那麼找到可盈利的商業模式才是最根本的事情。

正因為1元錢的共享生意沒有解決ofo和摩拜模式變現的問題。所以才會出現瘋狂補貼用戶的情況出現,因為在產品本身沒有盈利能力的情況下,只有更多的用戶才能擴展共享單車的價值。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有了用戶背後的數據,這個事情的想象空間便大的嚇人。百度、阿里、騰訊包括新一代的頭條、滴滴、美團本質上做的數據的生意。

但與巨頭不同的是,短途數據的商業價值並不存在。車身廣告、APP上的廣告變現和電商應用在極度碎片化的共享單車領域,本質上都是很難實現的。

之後,ofo也都試水過車身廣告、App上短視頻廣告、官方公號廣告投放,甚至和P2P公司合作轉化押金、內測“折扣商城”等。也都無力迴天也能很好的佐證這一點。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當然,各位投資人在投資前也不可能閉著眼睛投,朱嘯虎曾給戴威算過一筆賬,一輛自行車兩百塊錢,在校園裡面,每騎一次五毛錢,每天能騎十次,就收回五塊錢,兩百塊錢可能四十天就賺回來了。加上維護、偷竊及損壞等損耗,可能三個月時間,成本就賺回來了。

看似很明確的盈利方式,但這樣的算法還有兩個大的前提,那就是合理的定價,和足夠多的復騎次數。那麼就意味著單車必須擺在需求旺盛的地方,實際上,共享單車為了搶奪點位瘋狂投放時,不但無法保證每輛單車的復騎率,也無法保證每輛單車都處在需求旺盛處,況且在瘋狂補貼的打法下,連0.5元/次的定價都很難實現。陷入競爭死循環的共享單車,提升騎行單價,保證單車本身的創收能力,成為活下來的唯一方式。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據報道,美國共享單車品牌Citi Bike每小時的騎行價格是4美元(約26元);在巴黎已實現盈虧平衡,被稱為“最為成熟的共享單車”velib則按年卡消費,每年29歐元(約219元);日本的docomo bikeshare每小時300日元(約18元)。

"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時間回到2016年,那時戴威和胡瑋煒是絕對的資本寵兒。拿錢這事兒對他們從來沒有這麼簡單過,戴威與朱嘯虎簡短見面後便拿到千萬級的美元資金,而胡瑋煒有著“出行教父”李斌的背書,也被資本一路垂青到最後。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從2016年開始,融資、燒錢、鋪車成了共享單車企業的標準打法。2017年,光出行領域,融資規模就達到了452億元,其中ofo和摩拜就各佔去近百億。一時間,“共享經濟”成了投資圈和創業者心中最大的風口。共享衣櫥、共享籃球、共享汽車甚至共享雨傘項目全都冒了出來。但這些共享的創業項目中,有一個項目始終在爭議中低調地發展著,並在今天,成為了瘋狂的共享創業中活的最好的那一個。

1

爭議中的共享充電寶

2017年5月,聚美優品陳歐宣佈3億投資入股街電,並出任街電董事長。第二天,王思聰就在朋友圈發文,“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直播吃翔,立帖為證。”這是至今,這個行業最受大眾關注的事件,也幾乎算得上是共享充電寶爭議的一個縮影。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一方面,非剛需、重資產始終成為壓在投資人心中的一塊石頭。雲充吧創始人丁明磊見過300個投資人,最終才有兩三家簽下TS。得到最多的回覆便是“充電寶每個人都有,我為什麼還要投共享呢?”

一方面,創業者還在瘋狂加入,2017年以“電”命名的充電寶項目每兩天就能冒出一個。而在共享單車掀起的共享風口下,部分投資人又開始重新審視這個項目。有的創業者靠著一份PPT,設備都還沒開始研發,就獲得了1000萬的天使輪融資。共享充電寶,一時又成為了共享經濟中,為數不多的商業模式清晰可實現的好生意。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2017年上半年,短短10天行業融資近3億,40天又來12億。IDG、騰訊等20多家明星機構入局。低調前進的共享充電寶,融資速度是共享單車的5倍。

2

共享浪潮過後,

為什麼活的最好的是共享充電寶

其實不管任何項目,本質上都是一門生意,那麼找到可盈利的商業模式才是最根本的事情。

正因為1元錢的共享生意沒有解決ofo和摩拜模式變現的問題。所以才會出現瘋狂補貼用戶的情況出現,因為在產品本身沒有盈利能力的情況下,只有更多的用戶才能擴展共享單車的價值。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有了用戶背後的數據,這個事情的想象空間便大的嚇人。百度、阿里、騰訊包括新一代的頭條、滴滴、美團本質上做的數據的生意。

但與巨頭不同的是,短途數據的商業價值並不存在。車身廣告、APP上的廣告變現和電商應用在極度碎片化的共享單車領域,本質上都是很難實現的。

之後,ofo也都試水過車身廣告、App上短視頻廣告、官方公號廣告投放,甚至和P2P公司合作轉化押金、內測“折扣商城”等。也都無力迴天也能很好的佐證這一點。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當然,各位投資人在投資前也不可能閉著眼睛投,朱嘯虎曾給戴威算過一筆賬,一輛自行車兩百塊錢,在校園裡面,每騎一次五毛錢,每天能騎十次,就收回五塊錢,兩百塊錢可能四十天就賺回來了。加上維護、偷竊及損壞等損耗,可能三個月時間,成本就賺回來了。

看似很明確的盈利方式,但這樣的算法還有兩個大的前提,那就是合理的定價,和足夠多的復騎次數。那麼就意味著單車必須擺在需求旺盛的地方,實際上,共享單車為了搶奪點位瘋狂投放時,不但無法保證每輛單車的復騎率,也無法保證每輛單車都處在需求旺盛處,況且在瘋狂補貼的打法下,連0.5元/次的定價都很難實現。陷入競爭死循環的共享單車,提升騎行單價,保證單車本身的創收能力,成為活下來的唯一方式。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據報道,美國共享單車品牌Citi Bike每小時的騎行價格是4美元(約26元);在巴黎已實現盈虧平衡,被稱為“最為成熟的共享單車”velib則按年卡消費,每年29歐元(約219元);日本的docomo bikeshare每小時300日元(約18元)。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反觀共享充電寶。上線初期介紹的商業模式都在一一成為現實。根據一些代工廠瞭解到,每臺充電寶成本在50-70元之間,可循環充電300-500次,在成本上比共享單車要低得多。騰訊曾測算過每臺櫃機的利潤可達到1020-1380元/月,3-4個月便能回本,按照現在普遍2元/小時的收費標準來算,回本週期可能會更低。

而且不僅如此,櫃機放置的商家也能跟著賺錢。目前共享充電寶已逐漸成為店家服務的“標配”。如餐飲店鋪、商場、遊樂場和網吧這些客留時間較長的場景對於共享充電寶的需求極大,商戶不需要為櫃機支付任何費用,還可獲得50%左右的分成,部分商家甚至還會收取“入場費”。

對於消費者來說。如今,共享充電寶用戶租借充電寶的動機已從“好奇”轉變為切實解決手機充電問題。在外手機電量不足時,大家想到最多的不是自己有沒有帶充電寶,而是開始下意識地尋找附近的共享充電寶。以商場為例,幾乎71%的租戶為男性用戶,有人表示,“陪女朋友逛商場,她負責購物,我就負責玩手機和付賬,手機得保證電量。”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在近一個月內租借共享充電寶5次以上。

如此盈利模式清晰,市場渠道、消費者都能各取所需的共享充電寶項目,相比於架空的共享單車項目。來的也就更加實在。

3

共享充電寶未來走向何處

2019年被稱作時共享充電寶行業最關鍵的一年。行業格局基本已經形成,街電、來電、小電、怪獸均已在個別城市實現盈利。合併或許是這一年的關鍵詞。

因為不可忽視的是,在經歷了巨大的共享泡沫後,投資人都趨於謹慎、理智。不太可能出現更大的融資。而在點位逐漸成為稀缺資源的情況下,入場費必然會迎來增長,好不容易獲得的利潤,可能被瘋漲的入場費瞬間抹掉。這種情況下,合併收購成為巨頭,才能使整個市場趨向合理化,在點位拿到更高的議價權。

"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時間回到2016年,那時戴威和胡瑋煒是絕對的資本寵兒。拿錢這事兒對他們從來沒有這麼簡單過,戴威與朱嘯虎簡短見面後便拿到千萬級的美元資金,而胡瑋煒有著“出行教父”李斌的背書,也被資本一路垂青到最後。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從2016年開始,融資、燒錢、鋪車成了共享單車企業的標準打法。2017年,光出行領域,融資規模就達到了452億元,其中ofo和摩拜就各佔去近百億。一時間,“共享經濟”成了投資圈和創業者心中最大的風口。共享衣櫥、共享籃球、共享汽車甚至共享雨傘項目全都冒了出來。但這些共享的創業項目中,有一個項目始終在爭議中低調地發展著,並在今天,成為了瘋狂的共享創業中活的最好的那一個。

1

爭議中的共享充電寶

2017年5月,聚美優品陳歐宣佈3億投資入股街電,並出任街電董事長。第二天,王思聰就在朋友圈發文,“共享充電寶要是能成,我直播吃翔,立帖為證。”這是至今,這個行業最受大眾關注的事件,也幾乎算得上是共享充電寶爭議的一個縮影。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一方面,非剛需、重資產始終成為壓在投資人心中的一塊石頭。雲充吧創始人丁明磊見過300個投資人,最終才有兩三家簽下TS。得到最多的回覆便是“充電寶每個人都有,我為什麼還要投共享呢?”

一方面,創業者還在瘋狂加入,2017年以“電”命名的充電寶項目每兩天就能冒出一個。而在共享單車掀起的共享風口下,部分投資人又開始重新審視這個項目。有的創業者靠著一份PPT,設備都還沒開始研發,就獲得了1000萬的天使輪融資。共享充電寶,一時又成為了共享經濟中,為數不多的商業模式清晰可實現的好生意。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2017年上半年,短短10天行業融資近3億,40天又來12億。IDG、騰訊等20多家明星機構入局。低調前進的共享充電寶,融資速度是共享單車的5倍。

2

共享浪潮過後,

為什麼活的最好的是共享充電寶

其實不管任何項目,本質上都是一門生意,那麼找到可盈利的商業模式才是最根本的事情。

正因為1元錢的共享生意沒有解決ofo和摩拜模式變現的問題。所以才會出現瘋狂補貼用戶的情況出現,因為在產品本身沒有盈利能力的情況下,只有更多的用戶才能擴展共享單車的價值。因為從本質上來說,有了用戶背後的數據,這個事情的想象空間便大的嚇人。百度、阿里、騰訊包括新一代的頭條、滴滴、美團本質上做的數據的生意。

但與巨頭不同的是,短途數據的商業價值並不存在。車身廣告、APP上的廣告變現和電商應用在極度碎片化的共享單車領域,本質上都是很難實現的。

之後,ofo也都試水過車身廣告、App上短視頻廣告、官方公號廣告投放,甚至和P2P公司合作轉化押金、內測“折扣商城”等。也都無力迴天也能很好的佐證這一點。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當然,各位投資人在投資前也不可能閉著眼睛投,朱嘯虎曾給戴威算過一筆賬,一輛自行車兩百塊錢,在校園裡面,每騎一次五毛錢,每天能騎十次,就收回五塊錢,兩百塊錢可能四十天就賺回來了。加上維護、偷竊及損壞等損耗,可能三個月時間,成本就賺回來了。

看似很明確的盈利方式,但這樣的算法還有兩個大的前提,那就是合理的定價,和足夠多的復騎次數。那麼就意味著單車必須擺在需求旺盛的地方,實際上,共享單車為了搶奪點位瘋狂投放時,不但無法保證每輛單車的復騎率,也無法保證每輛單車都處在需求旺盛處,況且在瘋狂補貼的打法下,連0.5元/次的定價都很難實現。陷入競爭死循環的共享單車,提升騎行單價,保證單車本身的創收能力,成為活下來的唯一方式。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據報道,美國共享單車品牌Citi Bike每小時的騎行價格是4美元(約26元);在巴黎已實現盈虧平衡,被稱為“最為成熟的共享單車”velib則按年卡消費,每年29歐元(約219元);日本的docomo bikeshare每小時300日元(約18元)。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反觀共享充電寶。上線初期介紹的商業模式都在一一成為現實。根據一些代工廠瞭解到,每臺充電寶成本在50-70元之間,可循環充電300-500次,在成本上比共享單車要低得多。騰訊曾測算過每臺櫃機的利潤可達到1020-1380元/月,3-4個月便能回本,按照現在普遍2元/小時的收費標準來算,回本週期可能會更低。

而且不僅如此,櫃機放置的商家也能跟著賺錢。目前共享充電寶已逐漸成為店家服務的“標配”。如餐飲店鋪、商場、遊樂場和網吧這些客留時間較長的場景對於共享充電寶的需求極大,商戶不需要為櫃機支付任何費用,還可獲得50%左右的分成,部分商家甚至還會收取“入場費”。

對於消費者來說。如今,共享充電寶用戶租借充電寶的動機已從“好奇”轉變為切實解決手機充電問題。在外手機電量不足時,大家想到最多的不是自己有沒有帶充電寶,而是開始下意識地尋找附近的共享充電寶。以商場為例,幾乎71%的租戶為男性用戶,有人表示,“陪女朋友逛商場,她負責購物,我就負責玩手機和付賬,手機得保證電量。”有超過一半的人表示,在近一個月內租借共享充電寶5次以上。

如此盈利模式清晰,市場渠道、消費者都能各取所需的共享充電寶項目,相比於架空的共享單車項目。來的也就更加實在。

3

共享充電寶未來走向何處

2019年被稱作時共享充電寶行業最關鍵的一年。行業格局基本已經形成,街電、來電、小電、怪獸均已在個別城市實現盈利。合併或許是這一年的關鍵詞。

因為不可忽視的是,在經歷了巨大的共享泡沫後,投資人都趨於謹慎、理智。不太可能出現更大的融資。而在點位逐漸成為稀缺資源的情況下,入場費必然會迎來增長,好不容易獲得的利潤,可能被瘋漲的入場費瞬間抹掉。這種情況下,合併收購成為巨頭,才能使整個市場趨向合理化,在點位拿到更高的議價權。

狂風下的共享經濟,為什麼只有共享充電寶賺了錢

再者說,如果手機電池行業解決了容量問題,不止共享充電寶,連充電寶行業都可能會消失。那麼在未來,共享充電寶行業,是否還需要進一步拓寬自己的邊界,進入像共享電動車充電,畢竟在汽車行業整體向電力驅動的今天,充電樁相對還未完全發展,搭上這波趨勢,未來想象空間還是很大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