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血液科患者血小板減低該如何處理?

藥品 心臟病 健康 中華檢驗醫學網 中華檢驗醫學網 2017-11-05

孫穎、龐凌峰 河北省第七人民醫院

人體血液裡的“血小板”,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約含有10~30萬個血小板,它的壽命平均為8~12天,由於多種原因導致血小板計數結果低於參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減少。

在平時工作中,如果遇到一例非血液科患者血小板減少,應該如何處理,下面我將從檢驗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後進行分析。

分析前:

1.採血不當:①抽血技術不熟練,造成抽血時間延遲,因多次穿刺造成組織損傷,組織因子混入血標本中產生肉眼看不見的小凝塊;②處理不當,沒能充分的顛倒混勻;③抽血量過多,超過了抗凝劑的抗凝能力。

非血液科患者血小板減低該如何處理?

2.真空採血管或EP管中無抗凝劑。

3. 患者因素:血管細小,造成抽血困難;老年人的血液常呈高凝狀態。抽血過程稍有不順既可引起血小板聚集。

4.血標本室溫下放置時間過短:用EDTA-K2作抗凝劑時,會使血小板形態發生變化,在採血短時間可成血小板可逆聚集體,使血小板計數下降,在採血後放置一定的時間進行分析可提高結果的正確性。

分析中:

1.儀器在控:查看當日質控是否在控。

2.查看歷史對照:與歷史對照相比較,是否相差很多。

3.查看儀器散點圖,報警信息和血小板圖形直方圖:

① Sysmex的XE-2100,XE-5000血細胞分析儀,如果出現 “PLT Clumps” 報警時,一定要通過血塗片觀察是否存在採血不順利、EDTA依賴或血小板“衛星現象”引起的血小板聚集等,再採取相應的糾正措施。

② 血小板體積增大或減小:血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利用的是血小板體積電阻抗原理進行血小板計數,儀器檢測血小板體積的閾值範圍是20fl~30fl,正常血小板的體積在20fl~30fl範圍內。當血小板體積大於30fl時(如巨大血小板綜合徵,ITP時血小板體積增大),大血小板會被誤認為小紅細胞而不納入血小板計數範圍,當作紅細胞計數;當血小板體積小於20fl時(如再生障礙性貧血、脾功能亢進、白血病等常見血小板體積偏小),儀器會把它當作噪音不進行計數,從而使血小板計數結果偏低。

4.塗片鏡檢:查看血小板是否聚堆,如果聚堆可能是由於血液凝固,EDTA依賴性血小板減少或者血小板“衛星現象”等造成的。

① EDTA-K2可引起EDTA依賴性血小板減少,此現象為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依據為此類患者血清中有很多比例的免疫球蛋白,出現抗血小板自身抗體,抗磷脂抗體,將患者的血漿與正常人血小板一起孵育可引起正常人血小板聚集,而正常人血漿與患者血小板一起孵育則不會引起患者血小板聚集,多見於腫瘤、心臟病、肝病的患者中。

非血液科患者血小板減低該如何處理?

EDTA依賴性血小板減少對策:

手工計數:採集末梢血20ul,加入380ul雙草酸鹽稀釋液中,計數中央大方格四角及正中五個小方格血小板數量。

更換抗凝劑:採用枸櫞酸鈉或者肝素抗凝血進行檢測,有論文證明二者無明顯差別。

採血後立即檢測:採集病人靜脈血或者末梢血後立即檢測,時間小於10min。

如果是住院病人符合“情況”的用當天的肝素抗凝標本當成血常規標本進行血小板項目的複查,因為肝素抗凝血可以阻止血小板凝集。

② 血小板衛星現象可干擾血液分析儀對血小板的計數,誤將黏附於白細胞的血小板判斷為白細胞,造成血小板假性減少。

非血液科患者血小板減低該如何處理?

對策:採取血小板人工計數或重新採血使用枸櫞酸鈉抗凝劑。

分析後:

1.詢問病史:詢問患者皮膚黏膜是否有出血點、創傷後出血是否不易止住、女性月經量等。

藥物因素的干擾:肝素、烷化劑、氯黴素、抗代謝藥、噻嗪類利尿劑、乙醇等可造成骨髓抑制而致血小板減少;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解熱鎮痛藥,青黴素、頭孢菌素、磺胺、利福平等抗菌藥,卡馬西平、苯妥英鈉、丙戊酸鈉等藥物可引起免疫性血小板破壞,使血小板減少。

2.必要時打電話與臨床醫生進行溝通。

因此檢驗人員在發現儀器報血小板計數減少時,要綜合考慮以上幾點因素,進行復檢,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後的質量控制,以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非血液科患者血小板減低該如何處理?非血液科患者血小板減低該如何處理?非血液科患者血小板減低該如何處理?非血液科患者血小板減低該如何處理?

檢驗醫學•中華檢驗醫學網

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檢驗醫學新媒體平臺

非血液科患者血小板減低該如何處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