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伯未:攸關療效的採集炮製學問,臨床必知!

小 編 導 讀

都說“為醫者不可不知藥”,雖然作為臨床開方的大夫不需要親自去抓藥,但如果不瞭解藥物的形態、入藥部位和炮製方法等,就很難深刻領悟中藥作用,或是準確地選用藥物,臨床療效也會大大折扣。不同的入藥部位各有什麼功效?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作用分不清?看國醫大家秦伯未老先生為我們細細道來,臨床必知的中藥採集炮製知識。

秦伯未:攸關療效的採集炮製學問,臨床必知!


一、採集

藥物的產地和採集時期,對於療效有著密切關係。舉例來說,如貝母產於四川的和浙江的效用不同;羌活和獨活,草紅花和藏紅花,也不相同。因而,中藥有很多名字是根據產地而起的,如黨蔘因產上黨得名,川芎因產四川得名。在一般處方上,還特地寫明產地,如川貝母、浙貝母,以及川桂枝、川黃柏、廣木香、秦當歸、杭菊花、雲茯苓、建澤瀉等。

由於植物的生長成熟各有一定時期,入藥部分又有根、莖、花、葉之分,所以藥物氣味的保全和消失,全靠採集季節的是否適當,及時採集不僅提高功效,還能保證豐收。茲簡介如下。

1.根:藥物用根部,取其上升之氣,如升麻、葛根等,應在尚未萌芽或已枯萎時採取,精華蘊蓄於下,藥力較勝。

2.莖:能升能降,取其調氣,如蘇梗、藿梗等,應在生長最盛時採取。

3.葉:取其宣散,如桑葉、菏葉等,亦以生長茂盛時採取為良。但不宜於下雨後採摘,防止黴爛變質。

4.枝:取其橫行走四肢,如桑枝等,採集方法同莖、葉。

5.花:取其芳香宣散,如菊花、辛夷花等,應在含苞待放或初放時採取,其氣最濃。

6.實:取其下降之氣,如枳實、青皮等,應於初熟或未老熟時採取。

7.子:取其降下之氣,如蘇子、車前子等,應在老熟後採取。

8.仁:取其潤下,如杏仁、柏子仁等,宜老熟後採取。

9.節:取其利關節,如鬆節等,以堅實為佳。

10.芽:取其發洩,如谷芽、麥芽等,可隨時用人工發芽。

11.刺:取其攻破,如皁角刺等。

12.皮:以皮行皮,取其達皮膚之意,如生薑皮、茯苓皮等。

13.心:取其行內臟之意,如竹葉心、蓮子心等。

14.絡:取其能入經絡之意,如橘絡、絲瓜絡等,應在成熟後採取。

15.藤:取其能走經絡、四肢,如絡石藤、海風藤等,應在茂盛時採取。

以上指一般而言,在具體應用上又有分別。如葛根根實,升津而不升氣;升麻根空,升氣而不升津;牛膝其根堅實而形不空,味苦而氣不發,則無升發之力。故具體確定藥物的作用,應從形、色、氣、味全面考慮,不能僅從某一點來下結論。即如採集時期,也因節氣有遲早、氣候有變化,對藥物的生長成熟都有影響,故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秦伯未:攸關療效的採集炮製學問,臨床必知!

二、炮製

對藥物加工的意義,不外消除或減低藥物的毒性,以及適當地改善藥物性能。前者如半夏,用生的,會刺激咽喉,使人音啞或中毒,須用薑汁制過。後者如地黃,用生的,性寒能涼血;蒸製成為熟地,其性就變為溫而補血;或將生地炒炭則止血,熟地炒鬆則可減少黏膩的流弊。中藥加工,稱做炮製,也叫修治。

1.煅:將藥物直接放在火裡燒紅,或放於耐火的器皿內將其燒透。這種方法,大多用於礦物類和貝類藥物,如龍骨、牡蠣等。

2.炮:將藥物放於高溫的鐵鍋內急炒,以四面焦黃爆裂為度,如炮姜等。

3.煨:將藥物裹上溼紙或麵糊,埋於適當的火灰內,或放在弱火內烘烤,以紙或麵糊的表面焦黑為度,如煨姜、煨木香等。

4.炒:將藥物放在鍋內拌炒,或炒黃,或炒焦,或炒成為炭,如炒白朮、炒谷芽、焦山梔、焦楂炭等。

5.炙:在藥物拌炒時,和入蜂蜜、酥油等,以炒黃為度,如炙黃芪、炙甘草等。

6.焙:將藥物用微火使其乾燥,如制水蛭、虻蟲等。

7.烘:即將藥物用微火焙乾,但火力較焙更弱,如制菊花、金銀花等。

8.洗:將藥物用水洗去泥土雜質。

9.漂:將藥物浸在水內,除去鹹味或腥味,時間較洗為長,並須經常換水,如制蓯蓉、昆布等。

10.泡:將藥物放在清水或沸水內,以便捻去外皮,如制杏仁、桃仁等。

11.漬:將藥物用水漸漸滲透,使其柔軟,以便切片。

12.飛:將藥物粉末和水同研,使其更加細淨,如制滑石、硃砂等。

13.蒸:將藥物放在桶內隔水蒸熟,如制大黃、首烏等。

14.煮:將藥物放在水內或其他液汁內煎煮,如制芫花等。

15.淬:將藥物放在火內燒紅,取出投入水或醋內,如制磁石、自然銅等。

概括地說,炮製不離水火,上述各種方法中,一至七是火製法,八至十二是水製法,十三至十五是水火合製法。

炮製時,有用酒、醋、鹽水等配合者,這是根據治療的需要。如酒制取其升提,薑汁制取其發散,鹽水制取其入腎而軟堅,醋制取其走肝而收斂,童便制取其清火下降,米泔制取其潤燥和中,乳汁制取其潤枯生血,蜂蜜制取其甘緩補脾。還有用土炒取其走中焦,麩炒取其健腸胃,用黑豆、甘草湯浸泡取其解毒,用羊酥、豬油塗燒取其易於滲骨。這些都是前人的經驗,現在仍舊沿用。

秦伯未:攸關療效的採集炮製學問,臨床必知!

秦伯未(1901~1970年),原名之濟,號謙齋,上海市人。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畢生致力於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秦老業醫50餘年,著述頗豐。如果您想要學習更多秦老對於方藥的論述與經驗總結,這本書是首選之作——

秦伯未:攸關療效的採集炮製學問,臨床必知!

《秦伯未方藥論著選》由秦伯未老先生所著《藥性提要》《常用中藥手冊》《膏方大全》3本書組成。《藥性提要》成書於1930年,秦老精選270餘品臨床常用藥物,按功用分為12種,每種下再細別為2-4小類。每藥用4-8字概括其主治,並附以性味、用量。使初學者得以“一覽瞭然,絕無疑義”。《常用中藥手冊》系秦老根據其在1954年舉辦的中醫師溫課班的講義提綱整理而成。全書選取283種常用的基本藥物,每藥下列“性味”“適應”“用量”三項。(購書詳情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醫學大家秦伯未方藥論著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秦伯未編著;紀徵瀚整理),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