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樂隊的夏天,救不起中國的搖滾,也救不起馬東的米未

"
樂隊的夏天,救不起中國的搖滾,也救不起馬東的米未

樂隊的夏天,救不起中國的搖滾,也救不起馬東的米未


要不是公司小姑娘天天扎堆聊,我這個大叔估計也不會去看《樂隊的夏天》的,我喜歡的音樂風格有限,什麼朋克,搖滾對我的小心臟有點壓力,唯一感悟的或許就是情懷吧。

所以,當盤尼西林在臺上唱起《New Boy》的時候,我和臺下的張亞東一樣,眼淚在眼眶中打轉。

是啊,在這之前,盤尼西林在我認知裡就是一個西藥,青黴素英語“Penicillin”的音譯。然而,這個夏天,盤尼西林進入我的情感裡,那份年輕,喚起我對舊時光的懷念。

都說中年男人最在乎是年紀,遙想那年我還在上大學,水木年華還有李健,朴樹還很年輕,高曉鬆還沒有結婚,周杰倫的娘子還縈繞耳畔……

那時候聽音樂還都依賴索尼的walkman,然後是CD,當然,還有學校發的,學音樂用的收音機。

那時候的音樂電臺可以不可思議的擁有各類音樂節目,有每週的國內流行音樂榜,有夜間的古典音樂鑑賞,也第一次接觸到Westlife,第一次認識歐美偶像團體,第一次聽到歐美音樂,第一次愛上歐美音樂。

現在想來,那對我而言真的是一個好時代。那時候,新褲子和周杰倫的新單曲可以在一起競爭高低,校園樂隊可以各院系匆忙走穴,樂隊文化如流行文化。

然後,直到20年後,許多成名已久的樂隊,比如面孔、刺蝟、痛仰、新褲子才在這個夏天走到新生代面前,用90後,00後喜歡的方式賣了一回自己。

他們的搖滾不在是嘶吼、憤怒,他們的情緒停留在遺憾,失落與彷徨,這種方式對於他們的聽眾更加有力量嗎?還是更有煽動性?

民眾需要情緒,為了四塊五的妞,必須給自己庸俗的軀殼填補些滋養,好的壞的讓自己與眾不同,才是最重要的。

樂隊的狀況也是如此,夏天過了,冬天來了,春天也不遠了。但這個夏天真的是樂隊的夏天嗎?

"
樂隊的夏天,救不起中國的搖滾,也救不起馬東的米未

樂隊的夏天,救不起中國的搖滾,也救不起馬東的米未


要不是公司小姑娘天天扎堆聊,我這個大叔估計也不會去看《樂隊的夏天》的,我喜歡的音樂風格有限,什麼朋克,搖滾對我的小心臟有點壓力,唯一感悟的或許就是情懷吧。

所以,當盤尼西林在臺上唱起《New Boy》的時候,我和臺下的張亞東一樣,眼淚在眼眶中打轉。

是啊,在這之前,盤尼西林在我認知裡就是一個西藥,青黴素英語“Penicillin”的音譯。然而,這個夏天,盤尼西林進入我的情感裡,那份年輕,喚起我對舊時光的懷念。

都說中年男人最在乎是年紀,遙想那年我還在上大學,水木年華還有李健,朴樹還很年輕,高曉鬆還沒有結婚,周杰倫的娘子還縈繞耳畔……

那時候聽音樂還都依賴索尼的walkman,然後是CD,當然,還有學校發的,學音樂用的收音機。

那時候的音樂電臺可以不可思議的擁有各類音樂節目,有每週的國內流行音樂榜,有夜間的古典音樂鑑賞,也第一次接觸到Westlife,第一次認識歐美偶像團體,第一次聽到歐美音樂,第一次愛上歐美音樂。

現在想來,那對我而言真的是一個好時代。那時候,新褲子和周杰倫的新單曲可以在一起競爭高低,校園樂隊可以各院系匆忙走穴,樂隊文化如流行文化。

然後,直到20年後,許多成名已久的樂隊,比如面孔、刺蝟、痛仰、新褲子才在這個夏天走到新生代面前,用90後,00後喜歡的方式賣了一回自己。

他們的搖滾不在是嘶吼、憤怒,他們的情緒停留在遺憾,失落與彷徨,這種方式對於他們的聽眾更加有力量嗎?還是更有煽動性?

民眾需要情緒,為了四塊五的妞,必須給自己庸俗的軀殼填補些滋養,好的壞的讓自己與眾不同,才是最重要的。

樂隊的狀況也是如此,夏天過了,冬天來了,春天也不遠了。但這個夏天真的是樂隊的夏天嗎?

樂隊的夏天,救不起中國的搖滾,也救不起馬東的米未


2018年,中國傳媒大學發佈了一份《音樂人生存現況與版權認知狀況調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最令人唏噓的結論:在音樂產業極度低迷的十幾年期間(2000年-2015年),除極少數頂尖的音樂人外,普通音樂人很難從音樂直接獲得收入。

在中國,29%的音樂人沒有任何來自於音樂的收入,收入完全來源於音樂的僅佔30%。近70%音樂人從事兼職工作。

很多樂隊因為無法獲得直接的收入而轉行,有的做編曲,有的做錄音師,有的做調音室工程師,甚至有的脫離了音樂圈去做程序員。

做藝術很苦,做音樂更苦。許多音樂人需要通過酒吧駐唱、跑場演岀和教授演唱、演奏等來維持生計。“專注於創作”成為音樂人的奢侈夢想。

2017年,中國的音樂產業的產值是90多億人民幣,電影產業是400多億人民幣。而那一年的小龍蝦,賣了1500億人民幣。

中國的音樂產業需要振新,中國的音樂人需要振奮,資本需要助力。

資本的逐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首歌獲得成功之後,資本就會從各個方面去榨乾它的剩餘價值。無論是短時間內不斷加大它的曝光度,還是以同樣的模式複製一首又一首類似的歌曲。

這是文藝資本的套路,屢試不爽的套路,好生意火了,然後就有了好歌曲,有嘻哈和歌手火了,於是就有了夏天。

但相比其它,夏天沒有什麼大眾性的爆點,圈子裡的人爭論得面紅耳赤,圈子外的人可能壓根都沒聽說過

在音樂領域,資本運作是垂直化的。節目或者音樂風格的受眾幾乎還是原來就在這個圈子裡或者圈子周圍的人,夏天甚至沒能像《有嘻哈》一樣圈出一堆圈外的粉。

中國搖滾樂隊,只是資本洗劫完流行樂和嘻哈樂之後,順便撈起的一條小魚,由於缺水嚴重,魚兒都幹吧了,只剩下一股崛起的眼神和氣息,讓資本覺得可以試一試,在圈完大眾樂迷之後在逐步圈起小眾樂迷。

熱度消費完,頭部的幾個組合可能會稍微走遠點,但大部分人還是得迴歸自己的老本行。參考《有嘻哈》第一期以及後續兩期的熱度對比,我們也可以想象人氣上遜色很多的《樂夏》的結局。

所以,我們別一廂情願地指望一個夏天可以拯救中國搖滾。在中國的資本市場,無論什麼行業,大部分人都是一擁而上,都在比誰是最後拍在沙灘上的那個。

我們見過這些人,一窩蜂地炒房子,一窩蜂地造單車,一窩蜂地炒幣,一窩蜂地做音樂選秀,一窩蜂地成都走一走,一窩蜂地唱嘻哈。

雖然能在20年後再次看到他們,我很開心,但節目就是節目而已,可以懷舊但也理性,音樂,特別是搖滾樂,真不是個好生意。

痛癢、新褲子、反光鏡……這些年起起落落不也過來了嗎?

"
樂隊的夏天,救不起中國的搖滾,也救不起馬東的米未

樂隊的夏天,救不起中國的搖滾,也救不起馬東的米未


要不是公司小姑娘天天扎堆聊,我這個大叔估計也不會去看《樂隊的夏天》的,我喜歡的音樂風格有限,什麼朋克,搖滾對我的小心臟有點壓力,唯一感悟的或許就是情懷吧。

所以,當盤尼西林在臺上唱起《New Boy》的時候,我和臺下的張亞東一樣,眼淚在眼眶中打轉。

是啊,在這之前,盤尼西林在我認知裡就是一個西藥,青黴素英語“Penicillin”的音譯。然而,這個夏天,盤尼西林進入我的情感裡,那份年輕,喚起我對舊時光的懷念。

都說中年男人最在乎是年紀,遙想那年我還在上大學,水木年華還有李健,朴樹還很年輕,高曉鬆還沒有結婚,周杰倫的娘子還縈繞耳畔……

那時候聽音樂還都依賴索尼的walkman,然後是CD,當然,還有學校發的,學音樂用的收音機。

那時候的音樂電臺可以不可思議的擁有各類音樂節目,有每週的國內流行音樂榜,有夜間的古典音樂鑑賞,也第一次接觸到Westlife,第一次認識歐美偶像團體,第一次聽到歐美音樂,第一次愛上歐美音樂。

現在想來,那對我而言真的是一個好時代。那時候,新褲子和周杰倫的新單曲可以在一起競爭高低,校園樂隊可以各院系匆忙走穴,樂隊文化如流行文化。

然後,直到20年後,許多成名已久的樂隊,比如面孔、刺蝟、痛仰、新褲子才在這個夏天走到新生代面前,用90後,00後喜歡的方式賣了一回自己。

他們的搖滾不在是嘶吼、憤怒,他們的情緒停留在遺憾,失落與彷徨,這種方式對於他們的聽眾更加有力量嗎?還是更有煽動性?

民眾需要情緒,為了四塊五的妞,必須給自己庸俗的軀殼填補些滋養,好的壞的讓自己與眾不同,才是最重要的。

樂隊的狀況也是如此,夏天過了,冬天來了,春天也不遠了。但這個夏天真的是樂隊的夏天嗎?

樂隊的夏天,救不起中國的搖滾,也救不起馬東的米未


2018年,中國傳媒大學發佈了一份《音樂人生存現況與版權認知狀況調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其中最令人唏噓的結論:在音樂產業極度低迷的十幾年期間(2000年-2015年),除極少數頂尖的音樂人外,普通音樂人很難從音樂直接獲得收入。

在中國,29%的音樂人沒有任何來自於音樂的收入,收入完全來源於音樂的僅佔30%。近70%音樂人從事兼職工作。

很多樂隊因為無法獲得直接的收入而轉行,有的做編曲,有的做錄音師,有的做調音室工程師,甚至有的脫離了音樂圈去做程序員。

做藝術很苦,做音樂更苦。許多音樂人需要通過酒吧駐唱、跑場演岀和教授演唱、演奏等來維持生計。“專注於創作”成為音樂人的奢侈夢想。

2017年,中國的音樂產業的產值是90多億人民幣,電影產業是400多億人民幣。而那一年的小龍蝦,賣了1500億人民幣。

中國的音樂產業需要振新,中國的音樂人需要振奮,資本需要助力。

資本的逐利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首歌獲得成功之後,資本就會從各個方面去榨乾它的剩餘價值。無論是短時間內不斷加大它的曝光度,還是以同樣的模式複製一首又一首類似的歌曲。

這是文藝資本的套路,屢試不爽的套路,好生意火了,然後就有了好歌曲,有嘻哈和歌手火了,於是就有了夏天。

但相比其它,夏天沒有什麼大眾性的爆點,圈子裡的人爭論得面紅耳赤,圈子外的人可能壓根都沒聽說過

在音樂領域,資本運作是垂直化的。節目或者音樂風格的受眾幾乎還是原來就在這個圈子裡或者圈子周圍的人,夏天甚至沒能像《有嘻哈》一樣圈出一堆圈外的粉。

中國搖滾樂隊,只是資本洗劫完流行樂和嘻哈樂之後,順便撈起的一條小魚,由於缺水嚴重,魚兒都幹吧了,只剩下一股崛起的眼神和氣息,讓資本覺得可以試一試,在圈完大眾樂迷之後在逐步圈起小眾樂迷。

熱度消費完,頭部的幾個組合可能會稍微走遠點,但大部分人還是得迴歸自己的老本行。參考《有嘻哈》第一期以及後續兩期的熱度對比,我們也可以想象人氣上遜色很多的《樂夏》的結局。

所以,我們別一廂情願地指望一個夏天可以拯救中國搖滾。在中國的資本市場,無論什麼行業,大部分人都是一擁而上,都在比誰是最後拍在沙灘上的那個。

我們見過這些人,一窩蜂地炒房子,一窩蜂地造單車,一窩蜂地炒幣,一窩蜂地做音樂選秀,一窩蜂地成都走一走,一窩蜂地唱嘻哈。

雖然能在20年後再次看到他們,我很開心,但節目就是節目而已,可以懷舊但也理性,音樂,特別是搖滾樂,真不是個好生意。

痛癢、新褲子、反光鏡……這些年起起落落不也過來了嗎?

樂隊的夏天,救不起中國的搖滾,也救不起馬東的米未

從2016年到2019年,馬東的創業隨著《奇葩說》的橫空出世,到《樂夏》的喜憂參半,已經走過了誕生期的耀眼,開始進入發展期的徘徊不定。

馬東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的處境,自從2016年2月完成A輪融資並估值20億後,米未在資本市場上就沒什麼動靜了。馬東的新故事是沒有人聽,還是壓根沒有新故事?

米未初創這幾年所獲得的成績,與馬東開放包容的營銷哲學密不可分,同時,還擁有在信任度和業務能力上雙雙可靠的團隊,再加上對原創內容的鑽研和執著,這些條件,都幫助馬東在競爭激烈的綜藝節目市場,趟出了一條路。

《奇葩說》到了第五季,總招商收入已經達到了15億,這個數字在網綜節目裡非常可怕,遠超過李旦的《吐槽大會》。類似的現象級成功還體現在米未的付費音頻課程《好好說話》中,課程開售當晚10點課程銷量就達到2.3萬套,當天銷售額突破500萬。

然而,從《奇葩說》第四季開始,米未就開始遭遇創新難題,《奇葩說》第五季雖然有“傅首爾、董婧大鬧化妝間”這種相當八卦的熱搜常掛,豆瓣分數仍然降至7.4,口碑遭遇打擊。

《奇葩大會》也從第一季的7.8分下降到如今第二季的6.8分並下架整改;戶外健身節目《拜拜啦肉肉》毫無水花;《飯局的誘惑》第一季7.5分,第二季依然在下降;馬薇薇主持的《黑白星球》只有6.4分而後遭遇停播。

而《樂隊的夏天》顯然遇到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話題的偏差,小眾群體,明星粉絲的牴觸,過度出圈……雖然沒到撲街的地步,但從商業價值來說,夏天沒給米未帶來預期的價值。

俗話說: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盯著出道即巔峰的光環,20億的估值。馬東和他的米未只能矇眼狂奔,掉溝裡自然也是常有的事。

馬東不缺資源,不缺號召力,不缺頭部節目的影響力,缺的是執行團隊和他的命。

知識付費風口已過,資本收割時不我待,馬東的 “年過半百,依然鮮活”的創業之光,還能亮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