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女作家白落梅文化散文《滿目空山遠 應惜眼前人》,請欣賞'

"
"
當代女作家白落梅文化散文《滿目空山遠 應惜眼前人》,請欣賞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都說人生似一場虛幻的夢,然而夢裡夢外,都是真實的自己。每當看到夕陽沉沒,看到草木凋零,看到依依送別的人們,就感覺,是一場戲的落幕,一段故事的結束。此時就會想起晏殊詞裡的一句“不如憐取眼前人”,出自於他的《浣溪沙》。輕吟一遍,心中的柔軟就增添一分,彷彿所有虛妄的努力,茫然的追求,到最後,都與心相違,都不過是,為他人作了嫁衣。不如珍惜可以把握住的光陰,憐惜眼前的人和事,只需要給一份尋常的偎依,這樣才可以省略去那些無由的風雨。

不如憐取眼前人,這樣一句話,必定是一個經歷了春花秋月,經歷了悲歡離合的人,才會生出的感悟。看過了人間冷暖,四季更迭,在歲月的歷程中患得患失。感嘆生命易逝,年華易老,平靜下來,便悟得這麼一句:不如憐取眼前人。這句詞,帶著一種淡淡的無奈,也暗示人生當及時行樂,不必好高騖遠,也不可任意蹉跎。好好珍惜可以把握住的機遇,憐惜一直陪伴在身邊、不離不棄的人,就是幸福。做不到人淡如菊的從容,卻也是安於現狀的平和。

這闋《浣溪沙》,雖是傷春之作,又寄寓別離,卻寫得波瀾不驚。情懷深刻,語言明淨,別有韻味,沒有一般傷春之詞的哀怨濃愁,多一份溫婉清淡。這也是晏殊詞的風格,他所著的《珠玉詞》,沒有長調慢詞,全是小令。《宋史》說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閒雅有情思”。可見他的詞格調清雅,富有風情,沒有雕琢,皆為即景而寫。晏殊的詞集裡,沒有一首次韻之作,他填詞,只為抒發自己的真性情,似一曲絃音,隨著意境而流淌。他的詞,沒有羈旅愁苦,也不見太多的兒女情長,縱是有悲慼傷懷之作,也是人生中共有的無奈。比如,年光的流失、世事的無常、山河的變遷等,這一切,和每個人息息相關。他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要表達的就是這種人生不可避免的命運。

出生在臨川才子之鄉的晏殊,自小聰明好學,5歲能詩,有神童之美稱。江南按撫張知白聞知,極力舉薦進京。次年,14歲的晏殊入殿參加考試,脫穎而出,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之後,平步青雲,官居宰相,一生顯貴平坦,縱有小的波折,也一笑而過。《宋史》本傳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他惜才、好賢士,范仲淹、韓琦、孔道輔等都是他提拔推薦的。這樣一個坦蕩之人,自有豁達的心胸,不拘泥於狹隘的思想,不為俗物所糾纏。都說文如其人,一個人的文字,可以品出其心性和胸襟。但一個沒有寬大襟懷的人,沒有明淨思想的人,也斷然寫不出清澈醒透的文字。只能在文字逼仄的窄巷裡,走走停停,找不到出來的路。

他起筆就感嘆“一向年光有限身”,這麼直接,在剎那就撼人心魄。讓我們都明白,年光的短暫,生命的有限,看著似水光陰淙淙流淌,我們是這樣的無能為力。是的,春光就是這般易逝,盛年轉眼就不見了,我們只能從容地迎合自然規律,因為任何的抗拒,都是徒勞。他說“等閒離別易銷魂”——別離不過是人間最尋常的事,就像是一則故事的剪影,帶著些許傷感的情節,但也是恍然而過,稍縱即逝。感嘆是多餘的,倒不如對酒當歌,自遣情懷。葉夢得《避暑錄話》載,晏殊“惟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樂相佐”。從文字中,可以看出,晏府裡總是賓客如雲,晏殊是灑脫之人,他懂得及時行樂,聊慰有限之生。

然而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雖說散了會聚,聚了會散,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
當代女作家白落梅文化散文《滿目空山遠 應惜眼前人》,請欣賞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都說人生似一場虛幻的夢,然而夢裡夢外,都是真實的自己。每當看到夕陽沉沒,看到草木凋零,看到依依送別的人們,就感覺,是一場戲的落幕,一段故事的結束。此時就會想起晏殊詞裡的一句“不如憐取眼前人”,出自於他的《浣溪沙》。輕吟一遍,心中的柔軟就增添一分,彷彿所有虛妄的努力,茫然的追求,到最後,都與心相違,都不過是,為他人作了嫁衣。不如珍惜可以把握住的光陰,憐惜眼前的人和事,只需要給一份尋常的偎依,這樣才可以省略去那些無由的風雨。

不如憐取眼前人,這樣一句話,必定是一個經歷了春花秋月,經歷了悲歡離合的人,才會生出的感悟。看過了人間冷暖,四季更迭,在歲月的歷程中患得患失。感嘆生命易逝,年華易老,平靜下來,便悟得這麼一句:不如憐取眼前人。這句詞,帶著一種淡淡的無奈,也暗示人生當及時行樂,不必好高騖遠,也不可任意蹉跎。好好珍惜可以把握住的機遇,憐惜一直陪伴在身邊、不離不棄的人,就是幸福。做不到人淡如菊的從容,卻也是安於現狀的平和。

這闋《浣溪沙》,雖是傷春之作,又寄寓別離,卻寫得波瀾不驚。情懷深刻,語言明淨,別有韻味,沒有一般傷春之詞的哀怨濃愁,多一份溫婉清淡。這也是晏殊詞的風格,他所著的《珠玉詞》,沒有長調慢詞,全是小令。《宋史》說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閒雅有情思”。可見他的詞格調清雅,富有風情,沒有雕琢,皆為即景而寫。晏殊的詞集裡,沒有一首次韻之作,他填詞,只為抒發自己的真性情,似一曲絃音,隨著意境而流淌。他的詞,沒有羈旅愁苦,也不見太多的兒女情長,縱是有悲慼傷懷之作,也是人生中共有的無奈。比如,年光的流失、世事的無常、山河的變遷等,這一切,和每個人息息相關。他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要表達的就是這種人生不可避免的命運。

出生在臨川才子之鄉的晏殊,自小聰明好學,5歲能詩,有神童之美稱。江南按撫張知白聞知,極力舉薦進京。次年,14歲的晏殊入殿參加考試,脫穎而出,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之後,平步青雲,官居宰相,一生顯貴平坦,縱有小的波折,也一笑而過。《宋史》本傳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他惜才、好賢士,范仲淹、韓琦、孔道輔等都是他提拔推薦的。這樣一個坦蕩之人,自有豁達的心胸,不拘泥於狹隘的思想,不為俗物所糾纏。都說文如其人,一個人的文字,可以品出其心性和胸襟。但一個沒有寬大襟懷的人,沒有明淨思想的人,也斷然寫不出清澈醒透的文字。只能在文字逼仄的窄巷裡,走走停停,找不到出來的路。

他起筆就感嘆“一向年光有限身”,這麼直接,在剎那就撼人心魄。讓我們都明白,年光的短暫,生命的有限,看著似水光陰淙淙流淌,我們是這樣的無能為力。是的,春光就是這般易逝,盛年轉眼就不見了,我們只能從容地迎合自然規律,因為任何的抗拒,都是徒勞。他說“等閒離別易銷魂”——別離不過是人間最尋常的事,就像是一則故事的剪影,帶著些許傷感的情節,但也是恍然而過,稍縱即逝。感嘆是多餘的,倒不如對酒當歌,自遣情懷。葉夢得《避暑錄話》載,晏殊“惟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樂相佐”。從文字中,可以看出,晏府裡總是賓客如雲,晏殊是灑脫之人,他懂得及時行樂,聊慰有限之生。

然而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雖說散了會聚,聚了會散,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當代女作家白落梅文化散文《滿目空山遠 應惜眼前人》,請欣賞

總是無端地嚐盡悲喜。記得《紅樓夢》裡說寶玉多情,喜聚不喜散。而黛玉無情,喜散不喜聚,緣由是,聚時歡喜,散後冷清,莫如不聚不散。然而,黛玉又是否真的是無情之人?她應該比寶玉更深情,因為她深知聚散無常,在不能改變的時候,莫如持一份淡定在心裡。每個人對待人生的方式和態度不同,清淡之人,自懷清淡之心。林黛玉寄人籬下,自有難言的悽苦,不敢對幸福有太多的奢望。晏殊一生顯貴,他有足夠揮霍的資本,他的人生,不需要為誰負累,只為自己而活,活得純粹,活得灑脫而自在。

筵席散了,一種繁華後的寂寞,頓襲心頭。“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若此時登樓,放眼遼闊的山河,徒然地懷思遠去的故人。若是獨處於窗下,看院內繁花疏落,反添了傷春之感。莫如憐惜眼前的人,這裡眼前的人,指的是一直陪伴他左右的人,也許是歌女,也許是親人。也代表他所擁有的一切,財富、機遇、旖旎而安穩的日子。這些所能抓得住的真實的生活,才需要好好珍惜。

不如憐取眼前人。這一句取自唐代傳奇,元稹撰的《會真記》,又稱《鶯鶯傳》。崔鶯鶯寫給張生的詩中:“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這在後來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裡也出現過。晏殊結句處,用這句詩,即轉即收,可謂精緻巧妙。

一個簡單的道理,也許有些人,一生也悟不到它的真意。明明已經擁有了人生最平淡、最樸素的幸福,卻不知道珍惜。總希望將自己拋擲到滾滾紅塵,在浪濤裡去打撈,那些虛幻而華麗的夢。為難以企及的名利,為不可獲得的愛情,為華而不實的榮耀,付出慘痛的代價。卻辜負了,一生默默相隨的人事。流光易換,淡如雲煙,應記取:滿目河山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

"
當代女作家白落梅文化散文《滿目空山遠 應惜眼前人》,請欣賞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都說人生似一場虛幻的夢,然而夢裡夢外,都是真實的自己。每當看到夕陽沉沒,看到草木凋零,看到依依送別的人們,就感覺,是一場戲的落幕,一段故事的結束。此時就會想起晏殊詞裡的一句“不如憐取眼前人”,出自於他的《浣溪沙》。輕吟一遍,心中的柔軟就增添一分,彷彿所有虛妄的努力,茫然的追求,到最後,都與心相違,都不過是,為他人作了嫁衣。不如珍惜可以把握住的光陰,憐惜眼前的人和事,只需要給一份尋常的偎依,這樣才可以省略去那些無由的風雨。

不如憐取眼前人,這樣一句話,必定是一個經歷了春花秋月,經歷了悲歡離合的人,才會生出的感悟。看過了人間冷暖,四季更迭,在歲月的歷程中患得患失。感嘆生命易逝,年華易老,平靜下來,便悟得這麼一句:不如憐取眼前人。這句詞,帶著一種淡淡的無奈,也暗示人生當及時行樂,不必好高騖遠,也不可任意蹉跎。好好珍惜可以把握住的機遇,憐惜一直陪伴在身邊、不離不棄的人,就是幸福。做不到人淡如菊的從容,卻也是安於現狀的平和。

這闋《浣溪沙》,雖是傷春之作,又寄寓別離,卻寫得波瀾不驚。情懷深刻,語言明淨,別有韻味,沒有一般傷春之詞的哀怨濃愁,多一份溫婉清淡。這也是晏殊詞的風格,他所著的《珠玉詞》,沒有長調慢詞,全是小令。《宋史》說他“文章贍麗,應用不窮。尤工詩,閒雅有情思”。可見他的詞格調清雅,富有風情,沒有雕琢,皆為即景而寫。晏殊的詞集裡,沒有一首次韻之作,他填詞,只為抒發自己的真性情,似一曲絃音,隨著意境而流淌。他的詞,沒有羈旅愁苦,也不見太多的兒女情長,縱是有悲慼傷懷之作,也是人生中共有的無奈。比如,年光的流失、世事的無常、山河的變遷等,這一切,和每個人息息相關。他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要表達的就是這種人生不可避免的命運。

出生在臨川才子之鄉的晏殊,自小聰明好學,5歲能詩,有神童之美稱。江南按撫張知白聞知,極力舉薦進京。次年,14歲的晏殊入殿參加考試,脫穎而出,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之後,平步青雲,官居宰相,一生顯貴平坦,縱有小的波折,也一笑而過。《宋史》本傳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他惜才、好賢士,范仲淹、韓琦、孔道輔等都是他提拔推薦的。這樣一個坦蕩之人,自有豁達的心胸,不拘泥於狹隘的思想,不為俗物所糾纏。都說文如其人,一個人的文字,可以品出其心性和胸襟。但一個沒有寬大襟懷的人,沒有明淨思想的人,也斷然寫不出清澈醒透的文字。只能在文字逼仄的窄巷裡,走走停停,找不到出來的路。

他起筆就感嘆“一向年光有限身”,這麼直接,在剎那就撼人心魄。讓我們都明白,年光的短暫,生命的有限,看著似水光陰淙淙流淌,我們是這樣的無能為力。是的,春光就是這般易逝,盛年轉眼就不見了,我們只能從容地迎合自然規律,因為任何的抗拒,都是徒勞。他說“等閒離別易銷魂”——別離不過是人間最尋常的事,就像是一則故事的剪影,帶著些許傷感的情節,但也是恍然而過,稍縱即逝。感嘆是多餘的,倒不如對酒當歌,自遣情懷。葉夢得《避暑錄話》載,晏殊“惟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樂相佐”。從文字中,可以看出,晏府裡總是賓客如雲,晏殊是灑脫之人,他懂得及時行樂,聊慰有限之生。

然而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雖說散了會聚,聚了會散,卻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當代女作家白落梅文化散文《滿目空山遠 應惜眼前人》,請欣賞

總是無端地嚐盡悲喜。記得《紅樓夢》裡說寶玉多情,喜聚不喜散。而黛玉無情,喜散不喜聚,緣由是,聚時歡喜,散後冷清,莫如不聚不散。然而,黛玉又是否真的是無情之人?她應該比寶玉更深情,因為她深知聚散無常,在不能改變的時候,莫如持一份淡定在心裡。每個人對待人生的方式和態度不同,清淡之人,自懷清淡之心。林黛玉寄人籬下,自有難言的悽苦,不敢對幸福有太多的奢望。晏殊一生顯貴,他有足夠揮霍的資本,他的人生,不需要為誰負累,只為自己而活,活得純粹,活得灑脫而自在。

筵席散了,一種繁華後的寂寞,頓襲心頭。“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若此時登樓,放眼遼闊的山河,徒然地懷思遠去的故人。若是獨處於窗下,看院內繁花疏落,反添了傷春之感。莫如憐惜眼前的人,這裡眼前的人,指的是一直陪伴他左右的人,也許是歌女,也許是親人。也代表他所擁有的一切,財富、機遇、旖旎而安穩的日子。這些所能抓得住的真實的生活,才需要好好珍惜。

不如憐取眼前人。這一句取自唐代傳奇,元稹撰的《會真記》,又稱《鶯鶯傳》。崔鶯鶯寫給張生的詩中:“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這在後來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裡也出現過。晏殊結句處,用這句詩,即轉即收,可謂精緻巧妙。

一個簡單的道理,也許有些人,一生也悟不到它的真意。明明已經擁有了人生最平淡、最樸素的幸福,卻不知道珍惜。總希望將自己拋擲到滾滾紅塵,在浪濤裡去打撈,那些虛幻而華麗的夢。為難以企及的名利,為不可獲得的愛情,為華而不實的榮耀,付出慘痛的代價。卻辜負了,一生默默相隨的人事。流光易換,淡如雲煙,應記取:滿目河山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

當代女作家白落梅文化散文《滿目空山遠 應惜眼前人》,請欣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