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
"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文 | 雷虎 圖 | 阮傳菊


車出揚州城,西行20公里,來到傳說中的杭集鎮。雕版大師陳義時在公交站牌下倚著電動車朝馬路上左右觀望,看到有出租車朝站臺開過來,連忙揮手。跟著他走過菜市場左拐彎,那棟還沒拆的院子,就是陳義時的家。一棟二層的青磚小樓和幾間平房構成的小院,院中種滿了盆景。

“這房子是家族老宅,年輕時被父親派往揚州城中的廣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沒住過幾天。退休後終於可以回老家了,種種花、晒晒太陽、刻刻字、帶帶徒弟,一天就過去了。”陳義時語氣很平談,也很滿足——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文 | 雷虎 圖 | 阮傳菊


車出揚州城,西行20公里,來到傳說中的杭集鎮。雕版大師陳義時在公交站牌下倚著電動車朝馬路上左右觀望,看到有出租車朝站臺開過來,連忙揮手。跟著他走過菜市場左拐彎,那棟還沒拆的院子,就是陳義時的家。一棟二層的青磚小樓和幾間平房構成的小院,院中種滿了盆景。

“這房子是家族老宅,年輕時被父親派往揚州城中的廣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沒住過幾天。退休後終於可以回老家了,種種花、晒晒太陽、刻刻字、帶帶徒弟,一天就過去了。”陳義時語氣很平談,也很滿足——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揚幫往事如煙

地處揚州西郊的杭集鎮,自古就是揚州雕版印刷的中心。在雕版印刷繁榮時,僅陳義時家所在的陳家莊——即如今的王集村陳東組,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就多達60 人,而陳家憑精湛的刻字技藝奠定了雕版印刷名門的聲名。

雕版印刷分為官刻、坊刻和家刻三類。官刻是官府組織的刻印工廠,坊刻是由私人作坊主聘請雕版印刷藝人開設的作坊,而家刻則是家族傳承或拜師帶徒式的“個體戶”。杭集鎮雖小,不得官刻垂青,卻是坊刻、家刻雲集之地:陳恆和父子的書店“陳恆和書林”,在此蒐集鄉邦文獻遺稿,輯刊出版過《揚州叢刊》;陳開良祖孫的杭集刻字坊,在此整理過古籍名著《四明叢書》《暖紅室》;雕版學者杜信孚在此著書《明代版刻綜錄》……正是這些書林、字坊、學者、刻工構成的“杭集揚幫”,讓揚州成為了中國雕版印刷重鎮,讓古老的雕版印刷得以傳承,成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文 | 雷虎 圖 | 阮傳菊


車出揚州城,西行20公里,來到傳說中的杭集鎮。雕版大師陳義時在公交站牌下倚著電動車朝馬路上左右觀望,看到有出租車朝站臺開過來,連忙揮手。跟著他走過菜市場左拐彎,那棟還沒拆的院子,就是陳義時的家。一棟二層的青磚小樓和幾間平房構成的小院,院中種滿了盆景。

“這房子是家族老宅,年輕時被父親派往揚州城中的廣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沒住過幾天。退休後終於可以回老家了,種種花、晒晒太陽、刻刻字、帶帶徒弟,一天就過去了。”陳義時語氣很平談,也很滿足——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揚幫往事如煙

地處揚州西郊的杭集鎮,自古就是揚州雕版印刷的中心。在雕版印刷繁榮時,僅陳義時家所在的陳家莊——即如今的王集村陳東組,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就多達60 人,而陳家憑精湛的刻字技藝奠定了雕版印刷名門的聲名。

雕版印刷分為官刻、坊刻和家刻三類。官刻是官府組織的刻印工廠,坊刻是由私人作坊主聘請雕版印刷藝人開設的作坊,而家刻則是家族傳承或拜師帶徒式的“個體戶”。杭集鎮雖小,不得官刻垂青,卻是坊刻、家刻雲集之地:陳恆和父子的書店“陳恆和書林”,在此蒐集鄉邦文獻遺稿,輯刊出版過《揚州叢刊》;陳開良祖孫的杭集刻字坊,在此整理過古籍名著《四明叢書》《暖紅室》;雕版學者杜信孚在此著書《明代版刻綜錄》……正是這些書林、字坊、學者、刻工構成的“杭集揚幫”,讓揚州成為了中國雕版印刷重鎮,讓古老的雕版印刷得以傳承,成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日軍侵華時,在揚州引入西方先進的印刷術,揚州雕版印刷生態鏈脆弱的平衡被打破,陳義時父親陳正春經營的杭集刻字坊破產。幸運的是南京金陵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居士,在南京創立金陵刻經處時,為了培養刻工,特地送人到杭集刻字坊學習。“杭集刻字坊破產時,金陵刻經處已成為全國佛經刻印基地。金陵刻經處向我父親陳正春發來邀請函,於是父親就帶著手下的刻工投奔了金陵刻經處刻佛經、佛像。”

然而,好景不長,金陵刻經處也因為歷史原因關閉,陳正春再次失業。走投無路時,杭集揚幫另一位代表人物陳履恆創辦的“陳恆和書林”因為經營困難,併入了國營的揚州古舊書店,需要用古老的雕版印刷術刻印古籍圖書。於是杭集鎮坊刻的代表陳履恆家族和陳正春家族作為代表被“招安”,由坊刻刻工變成了官刻刻工。

1958年,揚州古舊書店改名為廣陵古籍刻印社,杭集鎮少部分技術精湛的刻工被招進揚州城,更多的工匠則轉行,杭集揚幫這一著名的雕版印刷流派就此沒落。

"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文 | 雷虎 圖 | 阮傳菊


車出揚州城,西行20公里,來到傳說中的杭集鎮。雕版大師陳義時在公交站牌下倚著電動車朝馬路上左右觀望,看到有出租車朝站臺開過來,連忙揮手。跟著他走過菜市場左拐彎,那棟還沒拆的院子,就是陳義時的家。一棟二層的青磚小樓和幾間平房構成的小院,院中種滿了盆景。

“這房子是家族老宅,年輕時被父親派往揚州城中的廣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沒住過幾天。退休後終於可以回老家了,種種花、晒晒太陽、刻刻字、帶帶徒弟,一天就過去了。”陳義時語氣很平談,也很滿足——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揚幫往事如煙

地處揚州西郊的杭集鎮,自古就是揚州雕版印刷的中心。在雕版印刷繁榮時,僅陳義時家所在的陳家莊——即如今的王集村陳東組,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就多達60 人,而陳家憑精湛的刻字技藝奠定了雕版印刷名門的聲名。

雕版印刷分為官刻、坊刻和家刻三類。官刻是官府組織的刻印工廠,坊刻是由私人作坊主聘請雕版印刷藝人開設的作坊,而家刻則是家族傳承或拜師帶徒式的“個體戶”。杭集鎮雖小,不得官刻垂青,卻是坊刻、家刻雲集之地:陳恆和父子的書店“陳恆和書林”,在此蒐集鄉邦文獻遺稿,輯刊出版過《揚州叢刊》;陳開良祖孫的杭集刻字坊,在此整理過古籍名著《四明叢書》《暖紅室》;雕版學者杜信孚在此著書《明代版刻綜錄》……正是這些書林、字坊、學者、刻工構成的“杭集揚幫”,讓揚州成為了中國雕版印刷重鎮,讓古老的雕版印刷得以傳承,成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日軍侵華時,在揚州引入西方先進的印刷術,揚州雕版印刷生態鏈脆弱的平衡被打破,陳義時父親陳正春經營的杭集刻字坊破產。幸運的是南京金陵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居士,在南京創立金陵刻經處時,為了培養刻工,特地送人到杭集刻字坊學習。“杭集刻字坊破產時,金陵刻經處已成為全國佛經刻印基地。金陵刻經處向我父親陳正春發來邀請函,於是父親就帶著手下的刻工投奔了金陵刻經處刻佛經、佛像。”

然而,好景不長,金陵刻經處也因為歷史原因關閉,陳正春再次失業。走投無路時,杭集揚幫另一位代表人物陳履恆創辦的“陳恆和書林”因為經營困難,併入了國營的揚州古舊書店,需要用古老的雕版印刷術刻印古籍圖書。於是杭集鎮坊刻的代表陳履恆家族和陳正春家族作為代表被“招安”,由坊刻刻工變成了官刻刻工。

1958年,揚州古舊書店改名為廣陵古籍刻印社,杭集鎮少部分技術精湛的刻工被招進揚州城,更多的工匠則轉行,杭集揚幫這一著名的雕版印刷流派就此沒落。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恢復薪火傳承模式

1982年,陳義時秉承父命來到曾被查封再次開張的廣陵古籍刻印社,重啟家族經營了三代的雕版印刷業,成為了拳刀刀鋒上的舞者。黃燈青卷,一刻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六十個字,大批歷史古籍文獻以黃梨木為紙,拳刀為筆,血淚為墨寫就。

以前,祖傳的雕版印刷技藝是一門發家致富、不外傳的手藝。“小時候,家裡有幾十個工人,雕版印刷是流水線,為了防止技術外洩,每個工人一生只學一道工藝。就算刻板中,發刀、挑刀,一個刻工也不讓全部精通。不然,讓他們全部學會了,就會和自己競爭。但是如今,學的人少了,沒有那麼多人配合,就必須教所有學徒全套工藝。”陳義時話不多,但說起祖傳的雕版技藝就變得滔滔不絕。

"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文 | 雷虎 圖 | 阮傳菊


車出揚州城,西行20公里,來到傳說中的杭集鎮。雕版大師陳義時在公交站牌下倚著電動車朝馬路上左右觀望,看到有出租車朝站臺開過來,連忙揮手。跟著他走過菜市場左拐彎,那棟還沒拆的院子,就是陳義時的家。一棟二層的青磚小樓和幾間平房構成的小院,院中種滿了盆景。

“這房子是家族老宅,年輕時被父親派往揚州城中的廣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沒住過幾天。退休後終於可以回老家了,種種花、晒晒太陽、刻刻字、帶帶徒弟,一天就過去了。”陳義時語氣很平談,也很滿足——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揚幫往事如煙

地處揚州西郊的杭集鎮,自古就是揚州雕版印刷的中心。在雕版印刷繁榮時,僅陳義時家所在的陳家莊——即如今的王集村陳東組,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就多達60 人,而陳家憑精湛的刻字技藝奠定了雕版印刷名門的聲名。

雕版印刷分為官刻、坊刻和家刻三類。官刻是官府組織的刻印工廠,坊刻是由私人作坊主聘請雕版印刷藝人開設的作坊,而家刻則是家族傳承或拜師帶徒式的“個體戶”。杭集鎮雖小,不得官刻垂青,卻是坊刻、家刻雲集之地:陳恆和父子的書店“陳恆和書林”,在此蒐集鄉邦文獻遺稿,輯刊出版過《揚州叢刊》;陳開良祖孫的杭集刻字坊,在此整理過古籍名著《四明叢書》《暖紅室》;雕版學者杜信孚在此著書《明代版刻綜錄》……正是這些書林、字坊、學者、刻工構成的“杭集揚幫”,讓揚州成為了中國雕版印刷重鎮,讓古老的雕版印刷得以傳承,成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日軍侵華時,在揚州引入西方先進的印刷術,揚州雕版印刷生態鏈脆弱的平衡被打破,陳義時父親陳正春經營的杭集刻字坊破產。幸運的是南京金陵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居士,在南京創立金陵刻經處時,為了培養刻工,特地送人到杭集刻字坊學習。“杭集刻字坊破產時,金陵刻經處已成為全國佛經刻印基地。金陵刻經處向我父親陳正春發來邀請函,於是父親就帶著手下的刻工投奔了金陵刻經處刻佛經、佛像。”

然而,好景不長,金陵刻經處也因為歷史原因關閉,陳正春再次失業。走投無路時,杭集揚幫另一位代表人物陳履恆創辦的“陳恆和書林”因為經營困難,併入了國營的揚州古舊書店,需要用古老的雕版印刷術刻印古籍圖書。於是杭集鎮坊刻的代表陳履恆家族和陳正春家族作為代表被“招安”,由坊刻刻工變成了官刻刻工。

1958年,揚州古舊書店改名為廣陵古籍刻印社,杭集鎮少部分技術精湛的刻工被招進揚州城,更多的工匠則轉行,杭集揚幫這一著名的雕版印刷流派就此沒落。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恢復薪火傳承模式

1982年,陳義時秉承父命來到曾被查封再次開張的廣陵古籍刻印社,重啟家族經營了三代的雕版印刷業,成為了拳刀刀鋒上的舞者。黃燈青卷,一刻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六十個字,大批歷史古籍文獻以黃梨木為紙,拳刀為筆,血淚為墨寫就。

以前,祖傳的雕版印刷技藝是一門發家致富、不外傳的手藝。“小時候,家裡有幾十個工人,雕版印刷是流水線,為了防止技術外洩,每個工人一生只學一道工藝。就算刻板中,發刀、挑刀,一個刻工也不讓全部精通。不然,讓他們全部學會了,就會和自己競爭。但是如今,學的人少了,沒有那麼多人配合,就必須教所有學徒全套工藝。”陳義時話不多,但說起祖傳的雕版技藝就變得滔滔不絕。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文 | 雷虎 圖 | 阮傳菊


車出揚州城,西行20公里,來到傳說中的杭集鎮。雕版大師陳義時在公交站牌下倚著電動車朝馬路上左右觀望,看到有出租車朝站臺開過來,連忙揮手。跟著他走過菜市場左拐彎,那棟還沒拆的院子,就是陳義時的家。一棟二層的青磚小樓和幾間平房構成的小院,院中種滿了盆景。

“這房子是家族老宅,年輕時被父親派往揚州城中的廣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沒住過幾天。退休後終於可以回老家了,種種花、晒晒太陽、刻刻字、帶帶徒弟,一天就過去了。”陳義時語氣很平談,也很滿足——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揚幫往事如煙

地處揚州西郊的杭集鎮,自古就是揚州雕版印刷的中心。在雕版印刷繁榮時,僅陳義時家所在的陳家莊——即如今的王集村陳東組,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就多達60 人,而陳家憑精湛的刻字技藝奠定了雕版印刷名門的聲名。

雕版印刷分為官刻、坊刻和家刻三類。官刻是官府組織的刻印工廠,坊刻是由私人作坊主聘請雕版印刷藝人開設的作坊,而家刻則是家族傳承或拜師帶徒式的“個體戶”。杭集鎮雖小,不得官刻垂青,卻是坊刻、家刻雲集之地:陳恆和父子的書店“陳恆和書林”,在此蒐集鄉邦文獻遺稿,輯刊出版過《揚州叢刊》;陳開良祖孫的杭集刻字坊,在此整理過古籍名著《四明叢書》《暖紅室》;雕版學者杜信孚在此著書《明代版刻綜錄》……正是這些書林、字坊、學者、刻工構成的“杭集揚幫”,讓揚州成為了中國雕版印刷重鎮,讓古老的雕版印刷得以傳承,成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日軍侵華時,在揚州引入西方先進的印刷術,揚州雕版印刷生態鏈脆弱的平衡被打破,陳義時父親陳正春經營的杭集刻字坊破產。幸運的是南京金陵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居士,在南京創立金陵刻經處時,為了培養刻工,特地送人到杭集刻字坊學習。“杭集刻字坊破產時,金陵刻經處已成為全國佛經刻印基地。金陵刻經處向我父親陳正春發來邀請函,於是父親就帶著手下的刻工投奔了金陵刻經處刻佛經、佛像。”

然而,好景不長,金陵刻經處也因為歷史原因關閉,陳正春再次失業。走投無路時,杭集揚幫另一位代表人物陳履恆創辦的“陳恆和書林”因為經營困難,併入了國營的揚州古舊書店,需要用古老的雕版印刷術刻印古籍圖書。於是杭集鎮坊刻的代表陳履恆家族和陳正春家族作為代表被“招安”,由坊刻刻工變成了官刻刻工。

1958年,揚州古舊書店改名為廣陵古籍刻印社,杭集鎮少部分技術精湛的刻工被招進揚州城,更多的工匠則轉行,杭集揚幫這一著名的雕版印刷流派就此沒落。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恢復薪火傳承模式

1982年,陳義時秉承父命來到曾被查封再次開張的廣陵古籍刻印社,重啟家族經營了三代的雕版印刷業,成為了拳刀刀鋒上的舞者。黃燈青卷,一刻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六十個字,大批歷史古籍文獻以黃梨木為紙,拳刀為筆,血淚為墨寫就。

以前,祖傳的雕版印刷技藝是一門發家致富、不外傳的手藝。“小時候,家裡有幾十個工人,雕版印刷是流水線,為了防止技術外洩,每個工人一生只學一道工藝。就算刻板中,發刀、挑刀,一個刻工也不讓全部精通。不然,讓他們全部學會了,就會和自己競爭。但是如今,學的人少了,沒有那麼多人配合,就必須教所有學徒全套工藝。”陳義時話不多,但說起祖傳的雕版技藝就變得滔滔不絕。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一塊黃梨木板,一把鋒利拳刀,黃燈青卷,三位花樣年華的女孩正屏氣凝神於刻版。“發刀要快,乾淨利落;挑刀要準,不偏毫釐。”陳義時站在三位女孩背後,厲聲指導。陳義時教徒很嚴,希望她們能夠用心把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但是又怕自己太嚴厲了把她們罵跑了。“刻版是雕版印刷的核心技藝。以前挑刀的只會挑刀,發刀的只管發刀,就怕學徒把技術學跑了。現在可好,我兒子都不願學的手藝,如果她們不學,祖傳的技藝就真的要失傳了。”退休後,陳義時又回到杭集招收學徒。

雕版印刷是集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多項傳統工藝於一身的技藝。要學的工藝多了,對學徒的要求就高了。所以他要求所有的學徒都像祖上那樣,吃住都在自己家裡。這樣,自己就可以言傳身教,讓徒弟們更快提高。

"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文 | 雷虎 圖 | 阮傳菊


車出揚州城,西行20公里,來到傳說中的杭集鎮。雕版大師陳義時在公交站牌下倚著電動車朝馬路上左右觀望,看到有出租車朝站臺開過來,連忙揮手。跟著他走過菜市場左拐彎,那棟還沒拆的院子,就是陳義時的家。一棟二層的青磚小樓和幾間平房構成的小院,院中種滿了盆景。

“這房子是家族老宅,年輕時被父親派往揚州城中的廣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沒住過幾天。退休後終於可以回老家了,種種花、晒晒太陽、刻刻字、帶帶徒弟,一天就過去了。”陳義時語氣很平談,也很滿足——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揚幫往事如煙

地處揚州西郊的杭集鎮,自古就是揚州雕版印刷的中心。在雕版印刷繁榮時,僅陳義時家所在的陳家莊——即如今的王集村陳東組,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就多達60 人,而陳家憑精湛的刻字技藝奠定了雕版印刷名門的聲名。

雕版印刷分為官刻、坊刻和家刻三類。官刻是官府組織的刻印工廠,坊刻是由私人作坊主聘請雕版印刷藝人開設的作坊,而家刻則是家族傳承或拜師帶徒式的“個體戶”。杭集鎮雖小,不得官刻垂青,卻是坊刻、家刻雲集之地:陳恆和父子的書店“陳恆和書林”,在此蒐集鄉邦文獻遺稿,輯刊出版過《揚州叢刊》;陳開良祖孫的杭集刻字坊,在此整理過古籍名著《四明叢書》《暖紅室》;雕版學者杜信孚在此著書《明代版刻綜錄》……正是這些書林、字坊、學者、刻工構成的“杭集揚幫”,讓揚州成為了中國雕版印刷重鎮,讓古老的雕版印刷得以傳承,成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日軍侵華時,在揚州引入西方先進的印刷術,揚州雕版印刷生態鏈脆弱的平衡被打破,陳義時父親陳正春經營的杭集刻字坊破產。幸運的是南京金陵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居士,在南京創立金陵刻經處時,為了培養刻工,特地送人到杭集刻字坊學習。“杭集刻字坊破產時,金陵刻經處已成為全國佛經刻印基地。金陵刻經處向我父親陳正春發來邀請函,於是父親就帶著手下的刻工投奔了金陵刻經處刻佛經、佛像。”

然而,好景不長,金陵刻經處也因為歷史原因關閉,陳正春再次失業。走投無路時,杭集揚幫另一位代表人物陳履恆創辦的“陳恆和書林”因為經營困難,併入了國營的揚州古舊書店,需要用古老的雕版印刷術刻印古籍圖書。於是杭集鎮坊刻的代表陳履恆家族和陳正春家族作為代表被“招安”,由坊刻刻工變成了官刻刻工。

1958年,揚州古舊書店改名為廣陵古籍刻印社,杭集鎮少部分技術精湛的刻工被招進揚州城,更多的工匠則轉行,杭集揚幫這一著名的雕版印刷流派就此沒落。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恢復薪火傳承模式

1982年,陳義時秉承父命來到曾被查封再次開張的廣陵古籍刻印社,重啟家族經營了三代的雕版印刷業,成為了拳刀刀鋒上的舞者。黃燈青卷,一刻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六十個字,大批歷史古籍文獻以黃梨木為紙,拳刀為筆,血淚為墨寫就。

以前,祖傳的雕版印刷技藝是一門發家致富、不外傳的手藝。“小時候,家裡有幾十個工人,雕版印刷是流水線,為了防止技術外洩,每個工人一生只學一道工藝。就算刻板中,發刀、挑刀,一個刻工也不讓全部精通。不然,讓他們全部學會了,就會和自己競爭。但是如今,學的人少了,沒有那麼多人配合,就必須教所有學徒全套工藝。”陳義時話不多,但說起祖傳的雕版技藝就變得滔滔不絕。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一塊黃梨木板,一把鋒利拳刀,黃燈青卷,三位花樣年華的女孩正屏氣凝神於刻版。“發刀要快,乾淨利落;挑刀要準,不偏毫釐。”陳義時站在三位女孩背後,厲聲指導。陳義時教徒很嚴,希望她們能夠用心把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但是又怕自己太嚴厲了把她們罵跑了。“刻版是雕版印刷的核心技藝。以前挑刀的只會挑刀,發刀的只管發刀,就怕學徒把技術學跑了。現在可好,我兒子都不願學的手藝,如果她們不學,祖傳的技藝就真的要失傳了。”退休後,陳義時又回到杭集招收學徒。

雕版印刷是集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多項傳統工藝於一身的技藝。要學的工藝多了,對學徒的要求就高了。所以他要求所有的學徒都像祖上那樣,吃住都在自己家裡。這樣,自己就可以言傳身教,讓徒弟們更快提高。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陳家也只是雕版流水的兵”

陳義時的兒子陳靜最近註冊了“揚州市東方雕版印刷文化傳承保護中心”,在做玉雕賺到錢後,他希望重新迴歸家族的雕版印刷這個行當上來,但是父子倆卻為“何為傳承”存在分歧。

陳義時認為,傳承就是自己要成為工匠,能拿得起拳刀刻得了版;陳靜認為,傳承就是讓工藝和市場找到平衡點。老子衡量傳承的標準是教出了多少徒弟;兒子的判斷準則是多少人對雕版形成購買力。所以,父子倆聊著聊著就聊得沒了聲音。

"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文 | 雷虎 圖 | 阮傳菊


車出揚州城,西行20公里,來到傳說中的杭集鎮。雕版大師陳義時在公交站牌下倚著電動車朝馬路上左右觀望,看到有出租車朝站臺開過來,連忙揮手。跟著他走過菜市場左拐彎,那棟還沒拆的院子,就是陳義時的家。一棟二層的青磚小樓和幾間平房構成的小院,院中種滿了盆景。

“這房子是家族老宅,年輕時被父親派往揚州城中的廣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沒住過幾天。退休後終於可以回老家了,種種花、晒晒太陽、刻刻字、帶帶徒弟,一天就過去了。”陳義時語氣很平談,也很滿足——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揚幫往事如煙

地處揚州西郊的杭集鎮,自古就是揚州雕版印刷的中心。在雕版印刷繁榮時,僅陳義時家所在的陳家莊——即如今的王集村陳東組,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就多達60 人,而陳家憑精湛的刻字技藝奠定了雕版印刷名門的聲名。

雕版印刷分為官刻、坊刻和家刻三類。官刻是官府組織的刻印工廠,坊刻是由私人作坊主聘請雕版印刷藝人開設的作坊,而家刻則是家族傳承或拜師帶徒式的“個體戶”。杭集鎮雖小,不得官刻垂青,卻是坊刻、家刻雲集之地:陳恆和父子的書店“陳恆和書林”,在此蒐集鄉邦文獻遺稿,輯刊出版過《揚州叢刊》;陳開良祖孫的杭集刻字坊,在此整理過古籍名著《四明叢書》《暖紅室》;雕版學者杜信孚在此著書《明代版刻綜錄》……正是這些書林、字坊、學者、刻工構成的“杭集揚幫”,讓揚州成為了中國雕版印刷重鎮,讓古老的雕版印刷得以傳承,成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日軍侵華時,在揚州引入西方先進的印刷術,揚州雕版印刷生態鏈脆弱的平衡被打破,陳義時父親陳正春經營的杭集刻字坊破產。幸運的是南京金陵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居士,在南京創立金陵刻經處時,為了培養刻工,特地送人到杭集刻字坊學習。“杭集刻字坊破產時,金陵刻經處已成為全國佛經刻印基地。金陵刻經處向我父親陳正春發來邀請函,於是父親就帶著手下的刻工投奔了金陵刻經處刻佛經、佛像。”

然而,好景不長,金陵刻經處也因為歷史原因關閉,陳正春再次失業。走投無路時,杭集揚幫另一位代表人物陳履恆創辦的“陳恆和書林”因為經營困難,併入了國營的揚州古舊書店,需要用古老的雕版印刷術刻印古籍圖書。於是杭集鎮坊刻的代表陳履恆家族和陳正春家族作為代表被“招安”,由坊刻刻工變成了官刻刻工。

1958年,揚州古舊書店改名為廣陵古籍刻印社,杭集鎮少部分技術精湛的刻工被招進揚州城,更多的工匠則轉行,杭集揚幫這一著名的雕版印刷流派就此沒落。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恢復薪火傳承模式

1982年,陳義時秉承父命來到曾被查封再次開張的廣陵古籍刻印社,重啟家族經營了三代的雕版印刷業,成為了拳刀刀鋒上的舞者。黃燈青卷,一刻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六十個字,大批歷史古籍文獻以黃梨木為紙,拳刀為筆,血淚為墨寫就。

以前,祖傳的雕版印刷技藝是一門發家致富、不外傳的手藝。“小時候,家裡有幾十個工人,雕版印刷是流水線,為了防止技術外洩,每個工人一生只學一道工藝。就算刻板中,發刀、挑刀,一個刻工也不讓全部精通。不然,讓他們全部學會了,就會和自己競爭。但是如今,學的人少了,沒有那麼多人配合,就必須教所有學徒全套工藝。”陳義時話不多,但說起祖傳的雕版技藝就變得滔滔不絕。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一塊黃梨木板,一把鋒利拳刀,黃燈青卷,三位花樣年華的女孩正屏氣凝神於刻版。“發刀要快,乾淨利落;挑刀要準,不偏毫釐。”陳義時站在三位女孩背後,厲聲指導。陳義時教徒很嚴,希望她們能夠用心把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但是又怕自己太嚴厲了把她們罵跑了。“刻版是雕版印刷的核心技藝。以前挑刀的只會挑刀,發刀的只管發刀,就怕學徒把技術學跑了。現在可好,我兒子都不願學的手藝,如果她們不學,祖傳的技藝就真的要失傳了。”退休後,陳義時又回到杭集招收學徒。

雕版印刷是集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多項傳統工藝於一身的技藝。要學的工藝多了,對學徒的要求就高了。所以他要求所有的學徒都像祖上那樣,吃住都在自己家裡。這樣,自己就可以言傳身教,讓徒弟們更快提高。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陳家也只是雕版流水的兵”

陳義時的兒子陳靜最近註冊了“揚州市東方雕版印刷文化傳承保護中心”,在做玉雕賺到錢後,他希望重新迴歸家族的雕版印刷這個行當上來,但是父子倆卻為“何為傳承”存在分歧。

陳義時認為,傳承就是自己要成為工匠,能拿得起拳刀刻得了版;陳靜認為,傳承就是讓工藝和市場找到平衡點。老子衡量傳承的標準是教出了多少徒弟;兒子的判斷準則是多少人對雕版形成購買力。所以,父子倆聊著聊著就聊得沒了聲音。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父親對我沒有學雕版是有意見的,因為我對父親當時為了爺爺臨終一句‘無論如何別讓祖業失傳’的承諾而讓一家人餓肚子的記憶太深刻了。飯都沒得吃,技藝傳下去還有什麼意義。雕版印刷技藝也不生來就是我們陳家的,祖爺爺也是機緣巧合從別人手上學來的雕版技藝。我們陳家只不過是雕版技藝的一個傳球手而已。

雕版是鐵打的營盤,我們陳家只是流水的兵!”陳靜不肯繼承祖業,陳義時打破雕版印刷傳兒不傳女的家規,勸說女兒陳美琦能夠接班。耐不住父親的軟磨硬泡,陳美琦成為了陳家雕版印刷第四代傳人,廣陵古籍刻印社雕版傳習所所長。

只有女兒一個人學,陳義時還覺得不保險,退休後,他又回到杭集鎮,在杭集刻字坊舊址上翻新了家族老宅,招收學徒。慕名而來的學徒越來越多,甚至有好幾撥徒弟在家裡住了下來,陳家的雕版似乎又慢慢恢復到“杭集刻字坊”時代。

“我回歸祖業後,註冊的雕版公司剛掛牌,整個村子就被拆遷了。”父子倆在雕版傳承上有分歧,但卻在做‘釘子戶’上空前默契。陳義時不走,是因為他和他的雕版沒地方去;而陳靜回來,是因為他準備開發雕版衍生品,需要積澱。而陳家雕版世家的名號和父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雕版傳承人”的金字招牌,是他最大的籌碼。

"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文 | 雷虎 圖 | 阮傳菊


車出揚州城,西行20公里,來到傳說中的杭集鎮。雕版大師陳義時在公交站牌下倚著電動車朝馬路上左右觀望,看到有出租車朝站臺開過來,連忙揮手。跟著他走過菜市場左拐彎,那棟還沒拆的院子,就是陳義時的家。一棟二層的青磚小樓和幾間平房構成的小院,院中種滿了盆景。

“這房子是家族老宅,年輕時被父親派往揚州城中的廣陵古籍刻印社工作,沒住過幾天。退休後終於可以回老家了,種種花、晒晒太陽、刻刻字、帶帶徒弟,一天就過去了。”陳義時語氣很平談,也很滿足——杭集鎮是歷史上揚州雕版印刷的根據地,自祖父陳開良開設“杭集刻字坊”以來,雕版印刷就成了陳家四代人薪火相傳的職業。年長日久,雕版印刷早已成為陳家人的精神家園。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杭集揚幫往事如煙

地處揚州西郊的杭集鎮,自古就是揚州雕版印刷的中心。在雕版印刷繁榮時,僅陳義時家所在的陳家莊——即如今的王集村陳東組,從事雕版印刷的工匠就多達60 人,而陳家憑精湛的刻字技藝奠定了雕版印刷名門的聲名。

雕版印刷分為官刻、坊刻和家刻三類。官刻是官府組織的刻印工廠,坊刻是由私人作坊主聘請雕版印刷藝人開設的作坊,而家刻則是家族傳承或拜師帶徒式的“個體戶”。杭集鎮雖小,不得官刻垂青,卻是坊刻、家刻雲集之地:陳恆和父子的書店“陳恆和書林”,在此蒐集鄉邦文獻遺稿,輯刊出版過《揚州叢刊》;陳開良祖孫的杭集刻字坊,在此整理過古籍名著《四明叢書》《暖紅室》;雕版學者杜信孚在此著書《明代版刻綜錄》……正是這些書林、字坊、學者、刻工構成的“杭集揚幫”,讓揚州成為了中國雕版印刷重鎮,讓古老的雕版印刷得以傳承,成為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日軍侵華時,在揚州引入西方先進的印刷術,揚州雕版印刷生態鏈脆弱的平衡被打破,陳義時父親陳正春經營的杭集刻字坊破產。幸運的是南京金陵刻經處創始人楊仁山居士,在南京創立金陵刻經處時,為了培養刻工,特地送人到杭集刻字坊學習。“杭集刻字坊破產時,金陵刻經處已成為全國佛經刻印基地。金陵刻經處向我父親陳正春發來邀請函,於是父親就帶著手下的刻工投奔了金陵刻經處刻佛經、佛像。”

然而,好景不長,金陵刻經處也因為歷史原因關閉,陳正春再次失業。走投無路時,杭集揚幫另一位代表人物陳履恆創辦的“陳恆和書林”因為經營困難,併入了國營的揚州古舊書店,需要用古老的雕版印刷術刻印古籍圖書。於是杭集鎮坊刻的代表陳履恆家族和陳正春家族作為代表被“招安”,由坊刻刻工變成了官刻刻工。

1958年,揚州古舊書店改名為廣陵古籍刻印社,杭集鎮少部分技術精湛的刻工被招進揚州城,更多的工匠則轉行,杭集揚幫這一著名的雕版印刷流派就此沒落。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恢復薪火傳承模式

1982年,陳義時秉承父命來到曾被查封再次開張的廣陵古籍刻印社,重啟家族經營了三代的雕版印刷業,成為了拳刀刀鋒上的舞者。黃燈青卷,一刻就是三十多年。三十年如一日,每天六十個字,大批歷史古籍文獻以黃梨木為紙,拳刀為筆,血淚為墨寫就。

以前,祖傳的雕版印刷技藝是一門發家致富、不外傳的手藝。“小時候,家裡有幾十個工人,雕版印刷是流水線,為了防止技術外洩,每個工人一生只學一道工藝。就算刻板中,發刀、挑刀,一個刻工也不讓全部精通。不然,讓他們全部學會了,就會和自己競爭。但是如今,學的人少了,沒有那麼多人配合,就必須教所有學徒全套工藝。”陳義時話不多,但說起祖傳的雕版技藝就變得滔滔不絕。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一塊黃梨木板,一把鋒利拳刀,黃燈青卷,三位花樣年華的女孩正屏氣凝神於刻版。“發刀要快,乾淨利落;挑刀要準,不偏毫釐。”陳義時站在三位女孩背後,厲聲指導。陳義時教徒很嚴,希望她們能夠用心把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但是又怕自己太嚴厲了把她們罵跑了。“刻版是雕版印刷的核心技藝。以前挑刀的只會挑刀,發刀的只管發刀,就怕學徒把技術學跑了。現在可好,我兒子都不願學的手藝,如果她們不學,祖傳的技藝就真的要失傳了。”退休後,陳義時又回到杭集招收學徒。

雕版印刷是集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多項傳統工藝於一身的技藝。要學的工藝多了,對學徒的要求就高了。所以他要求所有的學徒都像祖上那樣,吃住都在自己家裡。這樣,自己就可以言傳身教,讓徒弟們更快提高。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陳家也只是雕版流水的兵”

陳義時的兒子陳靜最近註冊了“揚州市東方雕版印刷文化傳承保護中心”,在做玉雕賺到錢後,他希望重新迴歸家族的雕版印刷這個行當上來,但是父子倆卻為“何為傳承”存在分歧。

陳義時認為,傳承就是自己要成為工匠,能拿得起拳刀刻得了版;陳靜認為,傳承就是讓工藝和市場找到平衡點。老子衡量傳承的標準是教出了多少徒弟;兒子的判斷準則是多少人對雕版形成購買力。所以,父子倆聊著聊著就聊得沒了聲音。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父親對我沒有學雕版是有意見的,因為我對父親當時為了爺爺臨終一句‘無論如何別讓祖業失傳’的承諾而讓一家人餓肚子的記憶太深刻了。飯都沒得吃,技藝傳下去還有什麼意義。雕版印刷技藝也不生來就是我們陳家的,祖爺爺也是機緣巧合從別人手上學來的雕版技藝。我們陳家只不過是雕版技藝的一個傳球手而已。

雕版是鐵打的營盤,我們陳家只是流水的兵!”陳靜不肯繼承祖業,陳義時打破雕版印刷傳兒不傳女的家規,勸說女兒陳美琦能夠接班。耐不住父親的軟磨硬泡,陳美琦成為了陳家雕版印刷第四代傳人,廣陵古籍刻印社雕版傳習所所長。

只有女兒一個人學,陳義時還覺得不保險,退休後,他又回到杭集鎮,在杭集刻字坊舊址上翻新了家族老宅,招收學徒。慕名而來的學徒越來越多,甚至有好幾撥徒弟在家裡住了下來,陳家的雕版似乎又慢慢恢復到“杭集刻字坊”時代。

“我回歸祖業後,註冊的雕版公司剛掛牌,整個村子就被拆遷了。”父子倆在雕版傳承上有分歧,但卻在做‘釘子戶’上空前默契。陳義時不走,是因為他和他的雕版沒地方去;而陳靜回來,是因為他準備開發雕版衍生品,需要積澱。而陳家雕版世家的名號和父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雕版傳承人”的金字招牌,是他最大的籌碼。

揚州 | 揚州雕版大師“復活”活字印刷術,古老技藝傳承卻是問題

“我的想法,就是讓父親和以後所有公司的員工,從木板到紋樣再到雕版都有自己產權的版。木雕版每拓印一次都有損耗,每塊木雕版最多隻能拓印800到1000張。我只拓印100張。一到十張,是特級品;十到二十張,是一等品……板拓印出的字畫則按順序等級不同區別標價,走消費品市場;木雕板是藝術品,走拍賣市場。” 陳靜笑著說出他的計劃。

世間安得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從陳開良到陳靜,陳家四代一直在尋找傳家守業兩相宜的辦法。陳義時尋了四十年,而陳靜的尋覓才剛剛開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