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

文|圖:剛峰

的確,揚州給許多人的印象中,依舊還是唐詩宋詞中的記憶,許多人下揚州都是衝著李白兄詩意而去。

如果說李白送別長他12歲的忘年交孟浩然前往江陵,拉開了文人墨客煙花三月下揚州的輕舞飛揚序幕;那麼,“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詩人徐凝,卻為我們精心描畫了一個月影輕搖、靈動嬌俏的揚州城。

唐時的揚州,是文人們心中詩畫般駛向彼岸的方舟!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浙江才子徐凝寫此詩時,據說是泊船瓜洲。那是,他與另一位才子張祜同為考鄉試爭解元,讓老師白居易很憂悶。張祜也寫了一首揚州下轄渡口瓜洲的詩,其中兩句:“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洲”,很有才氣。然而,白居易還是喜歡徐凝“憶揚州”的詩併力保成解元,卻引發了後世的一段訟案。

平心而論,張祜綜合才情勝於徐凝,他應該是發出“終老揚州”第一個詩人。張祜沒得到解元,連後人蘇東坡當杭州太守時,也站出來為張鳴不平。但白居易揚徐抑張,還是有些道理。晚唐時期的杭州白太守,在經歷過許多仕途坎坷後,很是懷念揚州的明月。張祜詩中的揚州月是斜月,表達的有些灰暗;而徐凝詩中的月,卻是皎潔明亮的,很吻合白居易心中的揚州。你看,天下明月的光華有三分,無賴揚州竟然佔去了二分。寫的多麼好呀,借月光寄懷,期待東山再起是唐朝許多文人墨客憧憬,揚州的月光最明,功在徐凝。

於是,揚州的明月便成為文風熏熏的大唐王朝文人墨客們下揚州觀花賞月的由頭,揚州,亦成為許多懷才不遇者心中抒懷詠志的明月之鄉。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舉目望去,唐朝寫揚州月光的詩,我以為寫的最好的還是杜牧。杜牧,可謂是揚州知己。一提起晚唐這位著名詩人,就自然會想起他詩下的青樓豔歌和二十四橋的麗人倩影。他的從“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中的典雅而獨具韻味的美色揚州,到“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華美斑斕而迷離。杜詩人詩中的揚州不僅是他相戀的女友,而且,更是他磨練意志抒發壯志的最佳棲息地。其實,杜牧對揚州的這份感情是世襲的。當年他的祖父杜佑就是淮南節度使駐節揚州。當年,杜佑作為揚州最高行政長官,他培養了一個年輕的詩人名叫劉禹錫。劉同學在揚州與白居易相遇,從而寫下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一詩,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成為傳世名句。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當祖父離任揚州三十年後,杜牧跟隨老師牛僧孺下了揚州。作為中唐著名的“牛李黨爭”領袖,失敗後的牛先生從朝廷貶謫揚州並主政,寬宥並姑息手下書記官杜牧,才有了小杜同學在揚州風月繁華下的浪漫,才有了小杜同學為纖巧疲軟的晚唐詩壇,吹進了一股清新峭健之風。“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小杜詩人心中的揚州,那二十四橋上的明月,已成為一種志向的抒情。從杜牧在揚州曾註釋《孫子兵法》與針對危機四伏的晚唐政局寫下的《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充滿刀光劍影的文章,亦可看出,一個壯志難酬的熱血青年在苦中作樂中勵志,且最終當上太守的人生履歷。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回憶宋朝,心中總有那麼點憂鬱,作為一個弱不禁風的時代,趙家的江山總是那麼風雨飄搖。

300多年的歷史,幾十個皇帝,個個陰柔萎弱卻文質彬彬。大宋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卻也造就了一個文風騰蔚的時代。一批“文章太守”:韓琦、王安石、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紛紛與揚州撞腰;黃庭堅、陸游、辛棄疾、文天祥、姜夔等一批文人墨客也紛紛與揚州偶遇。

偶遇在宋詞歌賦裡,春風,已成為那個時代最頻發的詞彙。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揚州的春風好迷人呀。我的江西老鄉王安石貶謫途中路過瓜洲眺望揚州城,臨風一瞥,一個“綠”字,不高不低表達了對春風的期許。

然而,真正與揚州撞腰最嚴重的文人首推“文章太守”歐陽修,他於慶曆八年二月出任揚州大守,並在大明寺親建了一座平山堂保留至今。

其實,作為政治家的歐陽修混的並不好。被譽為有“宰相之才”的他,早年官做的並不大,直至晚年才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太子少師,相當副宰相一職。歐陽修在政治上乾的最漂亮一件,是在慶曆三年(1043)協助范仲淹、韓琦推行新政,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等十條主張,史稱“慶曆十策”。改革失敗後,范仲淹被貶饒州(今江西上饒)知州,而歐陽修為朋友鳴不平也被貶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後又改知揚州。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歐陽修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以一個失意官僚的踉蹌醉步來到揚州的。帶著破了皮的,又魂牽夢繞的那個修身、齊家,平天下、濟蒼生的早年理想,來到了綺麗風光的揚州蜀岡山上,那一派遼闊的視野與風花雪夜,頓時,讓他的胸襟舒朗起來了。從喧囂的北方京都走向了江南水郭的揚州,從嘈雜的朝廷衙門,走進了文化底蘊深厚的文化古城,早春二月揚州的春風吹綠了他的惆悵。

史上許多名家對歐陽修建平山堂總喜歡用吃喝玩樂來形容,說歐陽修在揚州玩的太狂。後人評宋詞就有:“同叔溫馨永叔狂”。同叔說的是婉約派詞人晏殊,永叔亦歐陽修。其實,晏殊也是江西人是王安石的正宗老師與鄉黨籍貫撫州。晏殊位居宰相卻唯賢是舉,范仲淹也出自其門下,韓琦、歐陽修也得到他栽培並推薦。晏殊作為宋詞之宗江西詞派領袖,他也為揚州寫下了名詞。他曾奉旨代天巡狩天下,微服私訪進過揚州,並有過在大明寺與當地文人王琪對對子的軼事。返京後寫下一曲《浣溪沙》,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歸來”成為千古傳唱的佳句。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作為晚輩的歐陽修,來到揚州走進大明寺,自然會深刻體會晏殊老師在此寫下名詞的含意。他建平山堂雖有接待各方官吏文友應酬之舉,但更多是失意文人在美麗風光中的解悟與反思,並再次期盼春風滋潤,朝廷重召進京之意。歐陽修當不到一年太守,就離開揚州任職穎州。別離之前,醉翁兄在平山堂前親手植了一株柳樹,並寫了那首著名的《朝中措》,這就是詞中“手植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的由來。想不到,歐陽修最終病死在穎州,更想不到他的是,他最得意學生蘇東坡在他死後二十年,元祐七年(1092)也被貶知揚州。

站在平山堂前,蘇東坡想起恩公厚望:“我老將休,付子斯文”不由熱淚盈眶。楊柳還在,老師卻已仙逝。睹物思人,於是,蘇東坡在平山堂後面新建一座“谷林堂”以示紀念,並寫下了許多詠揚州的詩詞。其中,當以懷念歐陽修以歐詞《朝中措》一詞最為著名感人。詞雲:“三過平山堂,半生彈指聲中。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欲弔文章太守,仍歌楊柳春風,休言萬事轉頭空,末轉頭時皆夢”。其實,東坡兄豈止是為歐翁懷才不遇鳴不平,他的心裡,同樣期“楊柳春風”,但他知道,那是不可能的,那是在做夢。果然,蘇東坡,半生貶謫,從黃州、惠州到海南的儋州,最後死在揚州隔壁的常州。

雖然,春風不綠心之岸,但,楊柳春風,作為文人墨客心中的揚州,依然響徹整個北宋的天空!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回首歷史,一種惆悵往往徒然而生。

在歐陽修死後200年,有一位他的廬陵府(今江西吉安)正宗老鄉,名叫文天祥的書生,也來到了揚州。不過,那時的揚州已沒有楊柳春風,南宋的皇帝已在臨安城投降。作為談判代表被扣的文宰相,好不容易從瓜洲渡口逃出,奔向揚州,想打聽繼位小皇帝南下路線,可惜揚州太守李庭芝分不清忠奸,不讓他進城。好在有當地樵夫幫助下,躲過元軍追捕,一路向高郵轉進並獲得趙昰在福州繼位的信息,更換船隻取海路入閩,終於,在福建一臂高呼,舉起並領導了抗元大旗,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抵抗鬥爭,最終被捕被殺,為南宋盡忠。

後人,將文天祥一路南逃歷險經歷所寫的詩,收集為《指南錄》,其中,最為著名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就是文宰相在揚州所寫詩中的名句!

從晏殊到歐陽修到文天祥等,我的這些江西老鄉文人們,都以其傑出的才華與高貴的品格和撼人心魄的人生事蹟,長留在揚州,並光耀千秋。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走揚州第一天下午我來祭拜史閣部。

我到祠堂背後那座史可法的衣冠墓前肅穆地致哀幾分鐘,心緒,猶如寂寞的史公祠,在楊柳孤城下仰望著夕陽西下的落日而忿懣滯鬱。

此時,遊人很少,卻有幾隻麻雀在屋簷下呆呆地望著我卻不鳴叫。望著堂中史公木像,那峨冠博眉宇間,我忽然想起他的名篇《復多爾袞書》,這哪是當年南明政權的兵部尚書呀,一個憂國憂民的文人墨客,頓時,豐腴了我的浮想。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大清朝的揚州,我最想說的,卻是明末清初,史可法下揚州時所發生的故事,以及“揚州十日”前後,一些文人墨客在揚州粉墨登場所展現出來愴然傲岸的民族氣節,我以為,那才是真實的揚州。

1664年4月25日,大順皇帝李自成攻陷北京,大明皇帝崇禎上吊而亡。本已歸順李闖王的吳三桂據說因爭寵美女陳圓圓失敗而反戈一擊,引清兵入關。6月5日,攝正王多爾袞在山海關擊退大順軍隊入主北京。同日,史可法等一些遺臣在明朝留都南京,擁福王朱由崧為弘光皇帝,史稱南明。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史可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以兵部尚書一職赴揚州督師抗清。此時,揚州作為守護南明首都南京江北最後一道堅固的橋頭堡,周邊佈局了四大軍團。可惜,進士出第的文人國防部長卻指揮不動軍隊,面對強敵攻孤城,唯有一死而盡忠。果然,5月20日清軍破城時,史可法欲撥刀自裁被諸將爭抱,突圍時被俘,清豫王多鐸勸降不成遂殺死。一同寧死不屈的還有揚州總兵劉肇基、知府任民育等人,以及跟隨史部長抗清被屠殺十日“計八十萬餘”揚州居民。

據說,史可法出生時,其母夜夢文天祥,少小的家教,精忠報國的故事一直陪著他長大成人。

一到揚州,史可法就早已下定了效仿文宰相而報國盡忠決心。他在揚州城召開的第一次軍事會議,不是佈置戰備,而是安排後事,希望在最後一刻有人幫他完成大節。副將史德威“慨然任之”,史當即認為義子。會上,又將上表福王“與城為殉”心跡的奏章當眾朗讀,讀的涕淚滿面,讀的在場的將軍們個個動容。此後,史可法在揚州寫下遺書,希望,“死後若不能葬太祖高皇帝之側,則梅花嶺可也”。史可法大戰之前的這些行為,哪裡是一個十萬大軍的統帥,實為一儒生所為。在清軍攻城前的幾個月,史可法收到了多爾袞的勸降書,據說是攝政王請桐城才子李舒章執筆,寫的酣暢動人。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怎麼回信?這時,軍帳前來了一文人慾來參軍,此人名叫冒闢疆。

冒闢疆何許人也?乃明末四公子之一。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臺上,雖算不上叱吒風雲的大人物,但他與秦淮名豔陳圓圓、董小宛的軼事卻被渲染的風流旖旎。 坊間傳說,《復多爾袞》一文就是冒闢疆執筆。冒公子為何在多事之秋下揚州?猜測或許跟他人生中一段往事有關。

假若不是陰錯陽差,他能與初戀女友陳圓圓結緣而分守在如皋的水繪園,或許,就不會有祖籍揚州高郵人吳三桂的“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天崩地裂的時代悲劇,歷史或許會改寫。然而,歷史卻總是令人無奈,想象中,冒公子在急遽的馬蹄聲中,在揚州城內驚悸的夜色籠罩下,執筆檄文的情景,不由浮起一位名叫陳琳的揚州人,當年替袁紹起草《討曹操檄》的往事。大凡在歷史危難之際,總會看到許多文人墨客瘦弱的身軀,看到他們用不屈的文人骨氣與才情,支撐信念最後的希翼。

據說,檄文改寫好後,史可法覺得自己書法不行,這篇彪炳千秋的文章將傳承後世,著即請投奔而來的書法家韓默謄正,才快馬送至北京。

史可法在揚州督軍,身邊匯聚了一批江南文人。在大戰前夕,史可法下令他們離去。可是,冒闢疆不想走,但其父冒起宗是史閣部同榜進士,長輩的話不敢不聽。揚州被攻陷後,冒公子雖躲過一劫,但卻從此拒辭新朝官位,並自號“巢民”明志,在故國的殘山剩水中與蕙質蘭心的董小宛相伴度過慘淡餘生。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解讀:天下文人為何喜歡下揚州?

史可法在揚州殉國壯舉震撼了江東才俊。秦淮八豔之一的柳如是,以“天下興亡,匹婦有責”自勉,她的深明大義,感染了熱戀情人幾社領軍人物大才子陳子龍抗清,最後也捐軀。漳州大儒黃道周在揚州拜別史可法後,以大學士轉入江西募兵抗清,被捕後押解南京。因黃先生道德文章冠於一時,叛臣洪承疇想親自到獄中勸降,黃先生手書楹聯一副於囚室門枋雲:“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此聯用諧音、嵌字方法暗寓“史可法忠”,“洪承疇反”,然後,從容赴死。

清軍大破揚州城後,挺兵渡長江,沒想到,在揚州城外百里之內有一座小城名江陰,有一個典吏名閻應元,竟然打響了保衛南明首都南京最後一仗。一個小小的江陰公安局長,卻在民族危亡之秋,率義民拒24萬清軍於城下,孤城碧血80天,使清軍鐵騎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餘人。破城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全城僅倖存老幼53人。

如此石破天驚的壯舉,江陰小城與揚州古城一樣,以它們不屈的意志與獻身精神,為一個瑟瑟發抖即將傾塌的王朝增添了一道夕照,為一個危如壘卵時代留下了一道凜然不屈的民族之靈魂!……

相關推薦

推薦中...